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大写意①”发展为“工笔画②”。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像中欧班列这样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叠加中国已经形成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弥合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新机遇,进而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革命,催生“一带一路”数字经贸合作新模式。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取材于《光明日报》刘坤、董蓓文章)【注】①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②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材料二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有着一百多年的通关历史,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距离最近、最便捷的窗口。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是中欧(亚)班列西线大通道之一。2012年12月22日开通试运营,按照中哈双方协定,当时铁路口岸实行7天×12小时勤务模式,但每天出入境货运列车只有七八列。2016年3月,开通了中欧(亚)班列,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在铁路口岸西北方向矗立着2018年9月启用的第六代国门。每天都有数百辆货车从公路口岸出境,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旅客只需要指纹、刷脸,仅用15秒就可通关;货车采用一站式查验和一次性通关,提高通关效率。2023年1月1日至7月21日,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2023年8月15日,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越来越多的旅客到霍尔果斯观光旅游,各国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入,这座边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取材于《南方人物周刊》刘李、张文文文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始。B.数字“一带一路”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内涵。C.在不断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更加广阔。D.“一带一路”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境内已铺画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通达36个国家和地区,证明了“一带一路”构架基本形成。B.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种共建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C.至2022年底,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说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影响力在稳步提升。D.在联合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证明了我国工业体系健全。(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霍尔果斯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所以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B.霍尔果斯口岸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因此一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密切。C.边境勤务模式的变化要适应边境通关的需求,边境通关有赖于科技成果的运用。D.霍尔果斯口岸包括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随着交流扩大,口岸周边地区日益繁荣。(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B.十年来,“一带一路”自倡议提出到现在的稳步推进见证了中国的大国担当。C.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D.改变勤务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每天通关的列车由原来的七八列到现在的几百列。(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解释材料一中画线句的含义。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一)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取材于司马迁《屈原列传》)材料二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②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取材于苏轼《屈原庙赋》)【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茕:忧思孤独的样子。③黾勉:勉力,努力。(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B.举类迩而见义远迩:近C.浮扁舟以适楚兮适:到……去D.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区区:自得的样子(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正之不容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人而不仁,如礼何C.其志洁,其行廉静女其姝(《诗经•邶风•静女》)D.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B.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C.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我独自嗷嗷不停地抱怨君王,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D.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到苏轼,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各自的经历、思想和审美体验去理解屈原及其作品,不断地给作品以新的解释、补充和发挥。B.材料二采用“骚体赋”的形式纪念屈原。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C.材料一指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将悲悯、哀叹、仰慕、赞颂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热烈地歌颂了屈原的才华和理想。D.材料二详细描写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想象屈原徘徊沉吟的心情,抒发了苏轼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远离祸害保全生命的情感。(5)司马迁评价屈原,“志洁行廉,不染尘垢,与日月争光可也”。请你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简述苏轼对屈原的评价。(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3.(7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录,完成后面的题。①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③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注】廋(sōu):隐藏,藏匿。①翻译语录②中画线的句子。②请结合画线句子,简要概括孔子“知人”的方法。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4.(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杂诗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注】:【1】块然:孤独貌。【2】壮齿:壮年。(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D.“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2)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D.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菩萨蛮》)(3)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5.(10分)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过秦论》中,写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2)《锦瑟》诗中“,”,抒发了“此情”直到现在还在追忆,在当时心里却一片茫然、惆怅。(3)高适《燕歌行》中“,”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将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将领和兵士的矛盾,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4)《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江流曲折、月照花林的景象,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5)《伶官传序》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自然之理也”。6.(6分)请简述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并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7.(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天下黄河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厖。”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腊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厖”“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厖”“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厖?”“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厖”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河。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镝。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厖。(取材于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嫩寒勾萌:乍暖还寒时草木的嫩芽B.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匀:春光暖暖地均匀分布C.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洒:均匀地散落,呈现动态之美D.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一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3)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请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8.(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甲。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乙?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丙,还可能逐渐升级。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2)请在文中甲、乙、丙处填上正确语句的序号。①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②有什么限度③你只需要一副耳机甲:乙:丙: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9.(10分)《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54.1%,短视频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人认为,短视频给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信息;也有人认为,短视频造成青少年对网络内容“单向化”吸收的负面影响。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阐释你的观点及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10.校戏剧社即将举行外国小说课本剧展演,请从《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计》中选择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写一篇推荐稿。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七.作文(50分)阅读下面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11.(50分)理性,相对于感性而言,它意味着人有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拥有理性,便能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决策。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时候也令人惧怕,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12.2023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见神采。杭州亚运会精彩纷呈,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假日旅游人潮涌动,“村超”“村晚”活力四射;低碳生活渐成风尚,温暖的生活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烟火气十足的中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选取恰当角度,展开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700字。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大写意①”发展为“工笔画②”。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像中欧班列这样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叠加中国已经形成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弥合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新机遇,进而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革命,催生“一带一路”数字经贸合作新模式。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取材于《光明日报》刘坤、董蓓文章)【注】①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②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材料二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有着一百多年的通关历史,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距离最近、最便捷的窗口。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是中欧(亚)班列西线大通道之一。2012年12月22日开通试运营,按照中哈双方协定,当时铁路口岸实行7天×12小时勤务模式,但每天出入境货运列车只有七八列。2016年3月,开通了中欧(亚)班列,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在铁路口岸西北方向矗立着2018年9月启用的第六代国门。每天都有数百辆货车从公路口岸出境,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旅客只需要指纹、刷脸,仅用15秒就可通关;货车采用一站式查验和一次性通关,提高通关效率。2023年1月1日至7月21日,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2023年8月15日,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越来越多的旅客到霍尔果斯观光旅游,各国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入,这座边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取材于《南方人物周刊》刘李、张文文文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A.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始。B.数字“一带一路”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内涵。C.在不断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更加广阔。D.“一带一路”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境内已铺画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通达36个国家和地区,证明了“一带一路”构架基本形成。B.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种共建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C.至2022年底,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说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影响力在稳步提升。D.在联合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证明了我国工业体系健全。(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霍尔果斯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所以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B.霍尔果斯口岸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因此一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密切。C.边境勤务模式的变化要适应边境通关的需求,边境通关有赖于科技成果的运用。D.霍尔果斯口岸包括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随着交流扩大,口岸周边地区日益繁荣。(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B.十年来,“一带一路”自倡议提出到现在的稳步推进见证了中国的大国担当。C.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D.改变勤务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每天通关的列车由原来的七八列到现在的几百列。(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解释材料一中画线句的含义。【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解答】(1)A.“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始”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可知,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先领域,而不是开始。故选:A。(2)A.“已铺画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可知,是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故选:A。(3)A.“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所以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霍尔果斯……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可知,霍尔果斯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和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没有因果关系。B.“因此一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密切”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2012年12月22日开通试运营”“2016年3月,开通了中欧(亚)班列”“2023年1月1日至7月21日,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可知,霍尔果斯口岸自2012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密切,而不是一直密切。C.“边境通关有赖于科技成果的运用”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可知,科技成果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故选:D。(4)D.“改变勤务模式”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调整了勤务模式。故选:D。(5)句中“大写意”“工笔画”是理解的关键,这两个词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带一路”不同阶段的特点。“大写意”指的是谋划阶段,“工笔画”指的是落实和成果转化阶段。根据材料一原文“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可知,材料一主要从基础设施、政策沟通、资金融通、“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和意义。材料二通过具体的数字,介绍了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随着交流扩大,霍尔果斯口岸周边地区日益繁荣。答案:(1)A(2)A(3)D(4)D(5)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谋篇布局的阶段转向精谨细腻的成果落实阶段。②以中欧班列和霍尔果斯口岸为代表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供了重要平台深化了交往、增进了互信、密切了往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数字“一带一路”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一)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取材于司马迁《屈原列传》)材料二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②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取材于苏轼《屈原庙赋》)【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茕:忧思孤独的样子。③黾勉:勉力,努力。(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B.举类迩而见义远迩:近C.浮扁舟以适楚兮适:到……去D.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区区:自得的样子(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方正之不容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人而不仁,如礼何C.其志洁,其行廉静女其姝(《诗经•邶风•静女》)D.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B.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C.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我独自嗷嗷不停地抱怨君王,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D.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司马迁到苏轼,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各自的经历、思想和审美体验去理解屈原及其作品,不断地给作品以新的解释、补充和发挥。B.材料二采用“骚体赋”的形式纪念屈原。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C.材料一指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将悲悯、哀叹、仰慕、赞颂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热烈地歌颂了屈原的才华和理想。D.材料二详细描写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想象屈原徘徊沉吟的心情,抒发了苏轼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远离祸害保全生命的情感。(5)司马迁评价屈原,“志洁行廉,不染尘垢,与日月争光可也”。请你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简述苏轼对屈原的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区区:诚情挚意。句意: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故选:D。(2)A.指: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C.其:代词,他的;助词,形容词词头,不译。D.为:动词,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故选:A。(3)C.理解不正确,怨慕:伤感思念。句意: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伤感思念,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故选:C。(4)D.“远离祸害保全生命的情感”错误,从原文“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来看,作者仰慕屈原一生为国之情,抒发的是想要像他一样匡时济世的情感。故选:D。(5)①由原文“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可知,赞叹屈原赞叹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②由原文“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知,认为屈原的做法虽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答案:(1)D(2)A(3)C(4)D(5)①赞叹屈原赞叹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②认为屈原的做法虽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郁结于心,写下了《离骚》。“离骚”,相当于“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本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向天呐喊求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贰却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间称述商汤、周武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行为端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由于行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以浮游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材料二:乘一叶小船到达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桐庙。放眼眺望江边的重重山峰,这就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滔滔江水而南迁。你离开家乡遥遥千里,活着无可归依,死后也没有坟墓。悲哀啊!人都有一死,但如何对待死,却是很为难的事。你独自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开人世而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俯望着面前千仞高的惊涛急湍。你作了《怀沙》来抒发自己的悲伤,让人感叹你与众不同的是怎样的心情!诗的结尾的辞情多么悲凉而壮烈,将离开人世而去,又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我怎不能高昂着头远游四方?又怎不能隐退沉默、隐居不出?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伤感思念,就是害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如果国家灭亡,那我怎能愿意独自长久地活下去。拜托江神代自己陈述冤屈,水神冯夷教自己(向天帝)申诉。经过九重天门而见到天帝,天帝也为你悲伤,而无法挽救。你有像美玉、兰花一样高洁的品质却无处客身(不被重用),只能忧伤孤独地在江边行走。”江边的山峰高耸而险峻,你的故居荒废了,行人为之叹。你的子孙后代都流散在哪里呢?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的高台!自你仙逝到今天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努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臣仆。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性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即使你的做法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你的灵魂安息吧!(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3.(7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录,完成后面的题。①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③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注】廋(sōu):隐藏,藏匿。①翻译语录②中画线的句子。②请结合画线句子,简要概括孔子“知人”的方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所以:所做的事;所由:所经过的途径,处事动机;安:安心,心安。译文: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2)①“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孔子在这里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②“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在这里,孔子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③“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提倡要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来了解这个人。综上所述,可知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言论等来知人。答案:(1)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2)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知人。孔子知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言论等来知人。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如今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论语•公冶长》)②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论语•为政》)③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论语•尧曰》)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4.(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杂诗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注】:【1】块然:孤独貌。【2】壮齿:壮年。(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D.“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2)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D.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菩萨蛮》)(3)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理解把握诗句内涵与感情的能力。仔细理解,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的基础上分析其是否有愁情。(3)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解答】(1)D.“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分析有误。这两句诗是说彻夜难眠开门来到前院,直到晨飞的大雁嗷嗷叫唤。不是说开窗的目的是听雁鸣嗷嗷。也不是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叫。是无法入睡,只好推门走到院子里,听到雁叫之声而倍加伤感。(2)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月”的意象不含愁情。这两句写的是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展现的是一种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没有伤感的情绪。(3)左诗这两句写的是自己虽有崇高志向,但却只能无奈孤独的守在屋内。陆诗这两句写的是年少轻狂时曾站在长城上踌躇满志,打算收复祖国失地现在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功绩未成,两鬓却先白了。两首都展现了诗人由远大志向但却不得志的苦闷抑郁,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感伤。不同点在于:左诗中“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好地展现出了一种不得志的孤寂之情。而陆诗中“空”是白白地,徒然无功的意思。侧重表现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慨。答案:(1)D(2)A(3)相同点:二者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不同点:“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之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盛年不再、年华老去的感叹。白话译文:秋风是多么的凛冽,白露凝结成了晨霜。原本柔软的枝条一天天变硬,绿叶也一天天变黄。明月从云边露出,洒下皎洁的月光。彻夜难眠开门来到前院,直到晨飞的大雁嗷嗷叫唤。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无奈孤独的守在屋内。少壮盛年不能常驻永在,时常因为年岁已老而伤悲。诗歌赏析:杂诗一般是指不定题目的随时感发。左思这首《杂诗》借秋咏怀,抒发了自己贫士失职的暮年凄凉。诗中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伤感,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互溶。诗人满腹经论且有远大抱负,但在西晋的门阀社会中他一直屈沉下僚,后来又在八王之乱中,不得不退居家中。诗人一生不得志,倍感光阴虚掷老而无成的失落,所以发出了“状齿不恒居,岁暮常慷慨”的悲伤的感发。“秋风何冽冽”秋气萧瑟,万物凋零,凛厉的寒风横扫落叶,一派杀气。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抒发“失职而志不平”的忧患。左思与宋玉有同感,他们都是出身寒门一生不得志的贫士,他们都有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人生经历。“白露为朝霜”是《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化用,左思曾有远大的功名抱负,他“在水一方”的理想追寻,使他疲惫而失落,眼看着人到暮年,黑发成霜,功名离他越来越远。白发苍苍的诗人独立在凛厉的秋风中,眼前一地寒霜,这意象是多么的悲凉凄怆啊!“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柔软的树枝在风吹霜打中一天天变得僵硬了,树叶一天天枯黄飘零了。这里“树”的意象直接映射的是年纪已经老了的诗人,肢体不再柔软灵动了,面色一天天衰老憔悴了。因为人老志不达的失落,使诗人心焦如焚,夜不能眠。“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明月从云边出来,白光如水一样凄清,照的诗人无法入睡,只好推门走到院子里,望月徘徊兴叹,一直到了早晨,本来就倍加惆怅的心情,又加上大雁南飞的哀鸣声,可谓悲哀凄凉至极了。为什么诗人整夜难眠,为什么诗人的心情如此的伤感呢?因为:“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诗人志比天高,放之四海都觉得不足为用,然而他一生才高位卑始终不得志。可叹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状齿不恆居,岁暮常慨慷。”精力充沛的少壮年岁不会永远在,眼看着年纪老了功业未成,心愿难了。草木凋零,来年还可以再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切的努力只能在一生中完成,这种壮志未酬就走向暮年的失落悲凉,怎不叫人焦虑忧伤呢?有意无象不容易写出好诗来,同样有象无意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本诗意象贴切情景交融,形象的展现了所有暮年失志者感叹的凄凉。5.(10分)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过秦论》中,写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锦瑟》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抒发了“此情”直到现在还在追忆,在当时心里却一片茫然、惆怅。(3)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将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将领和兵士的矛盾,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4)《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了江流曲折、月照花林的景象,既点缀着月夜的原野,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5)《伶官传序》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隳)(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重点字:帐)(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6.(6分)请简述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并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相关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的名著内容,再分析作答。【解答】解答时,要明确刘姥姥三次进贾府的内容,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如选择“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就可以从刘姥姥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间接描写中,分析概括刘姥姥的形象。如由“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可知,刘姥姥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由“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可知,刘姥姥言语粗俗。由“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可知,刘姥姥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答案: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①由“刘姥姥被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吓得不住的展眼”可知,刘姥姥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②由“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可知,刘姥姥言语粗俗。③由说明来意时“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的尴尬表情与推出板儿说话可知,刘姥姥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7.(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天下黄河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厖。”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腊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厖”“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厖”“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厖?”“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厖”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河。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镝。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厖。(取材于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嫩寒勾萌:乍暖还寒时草木的嫩芽B.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匀:春光暖暖地均匀分布C.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洒:均匀地散落,呈现动态之美D.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一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3)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请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结合与“金色遍野”“飞雪点点”主谓短语的照应可知,“嫩寒勾萌”的意思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引发草木萌芽。故选A。(2)B.“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错。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来印证说明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表现了他们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故选B。(3)结合“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可知,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结合“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可知,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结合“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可知,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结合“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知,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4)结合“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可知,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结合“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可知,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结合“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知,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答案:(1)A(2)B(3)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俯瞰黄河和近观黄河;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4)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对新时代、新高度的讴歌。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8.(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甲。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乙?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丙,还可能逐渐升级。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2)请在文中甲、乙、丙处填上正确语句的序号。①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②有什么限度③你只需要一副耳机甲:③乙:②丙: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正确选择。【解答】(1)“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A.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B.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