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他称之为“尽心”。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近于苦行。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未能“尽心”的则是“民”。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有恒产②不能尽心③能尽心B.①有恒产②能尽心③不能尽心C.①能尽心②无恒产③有恒产D.①能尽心②有恒产③无恒产(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孩子的讲演萧红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囡囡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于是,接着说下去“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那么无底。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潮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人们换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自己是在做什么。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避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栅上那么起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觉,而不是在讲演。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1938年10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噩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具有高超的艺术性。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3)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材料二: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绝,忧之,召抱真问状,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亦唯子;奋励士马,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肆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破反贼。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②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_____。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1)文学作品中问号用法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问号的作用。(2)请赏析划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词“韧性”的表意有何不同?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②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屏幕上阅读,而非书本上,你认为书本阅读还重要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重庆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他称之为“尽心”。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近于苦行。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未能“尽心”的则是“民”。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CA.①有恒产②不能尽心③能尽心B.①有恒产②能尽心③不能尽心C.①能尽心②无恒产③有恒产D.①能尽心②有恒产③无恒产(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解答】(1)A.“并不断推广,根据第一段可知,并没有要求他人。故选A。(2)B.“《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根据原文“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且人人皆善。故选B。(3)A.原文没有对“天理”这一概念作出阐释。C,根据第七段“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可知第七段没有彻底否定这一观点。D,文章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论争围绕着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并非关于《孟子》性善说。故选B。(4)C.图中可填入的文字有“无恒产”“有恒产”“不能尽心”“能尽心”,“士”是能尽心的少数人,也可以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有了恒产,即能尽心,如果①填入“有恒产”,与原文不符,据此也可排除AB两项,“民”无恒产,有了恒产,那么②填入“无恒产”最恰当,可排除D项。故选C。(5)第一问:①结合“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禁锢日常欲望,戴震认为,灭人欲”,是“以理杀人”,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可知,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而非普通民众。第二问:结合“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其‘天理’‘人欲’说,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可知,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答案:(1)A(2)B(3)B(4)C(5)第一问:①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禁锢了日常欲望。②方东树认为,“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第二问: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孩子的讲演萧红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囡囡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于是,接着说下去“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那么无底。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潮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人们换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自己是在做什么。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避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栅上那么起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觉,而不是在讲演。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1938年10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噩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具有高超的艺术性。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3)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解答】(1)A.“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错误,文中只说“笑他滑稽,没涉及听众状态。B.“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错误,原文有“王根发烧了,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观众禁不住笑起来源于他行军礼的小大人模样。C.“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理解不当,王根讲演并不失败,打动了听众,觉得失败。D.正确。故选D。(2)B.“小说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故选B。(3)孩子的表现。“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他不能理解大家的笑是对他的喜爱,于是大哭起来;“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讲演结束后,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大人的表现。“他一站上木凳,他有身份意识,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从语言形式到内容这样的话语都超越了儿童年纪;“‘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他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4)以“站”来描写月亮,赋予月亮人的的店。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头上一轮明月,突出了月亮的存在;月亮都站了起来,此处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听众”。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答案:(1)D(2)B(3)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既突出了环境的静谧;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材料二: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绝,忧之,召抱真问状,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亦唯子;奋励士马,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肆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破反贼。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②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解答】(1)“虽小善”是假设的情况,后面“皆……”是假设情况的做法;“卑辞厚币数千里”都是邀致之”的状语,应在宾语“之”后E处断开,“与语无可采者”是偏正结构,“者”后H处断开。句意:即使有一小点优点,到几千里之外的地方请他们来,逐渐让他们返回。(2)D.错误。都是“扩张”之意;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故选D。(3)A.“不到三年”错误,根据材料二“比三年,“比”意为“等到”,磨砺兵器,练成了“冠诸军”的精兵,而不是“不到三年”。故选A。(4)①“乘”,正值,贫困,没有用来……的办法,正值战争之后,百姓贫困。②“臣”,使……臣服,逐渐,背离,就企图使各地叛贼臣服于他。(5)①材料一观点有“上兵伐谋”。材料二皇帝担忧仆固怀恩依靠回纥且兵马强壮,人多德之。’今起而用,兵可不战解也,挫败仆固怀恩的阴谋;②材料一观点“士卒熟练”。材料二“乃籍户三丁择一,给弓矢,岁终大校,李抱真让士兵在农闲时勤于训练;③材料一观点“亲而离之”。材料二“武俊许诺。抱真自造其壁,涕下交颐,左右皆泣,待之益恭!’约为昆弟而别,大破滔经城”,李抱真离间王武俊。答案:(1)AEH(2)D(3)A(4)①这时,正值战争之后,百姓贫困。②李希烈窃取帝号后,就企图使各地叛贼臣服于他。(5)①李抱真请皇帝起用郭子仪,挫败仆固怀恩的阴谋;②李抱真让士兵在农闲时勤于训练;③在王武俊与朱滔合谋叛乱时,与之合力大败朱滔。参考译文:材料一:孙子说:“用兵的上策。”又说:“军队要勤于练习,就设法离间他。”材料二:李抱真,是李抱玉的堂弟。仆固怀恩在汾州反叛,李抱真勉强支撑身体回到了京城,所带领的朔方军又强大,(于是)召见李抱真问仆固怀恩的情况,人们多感念他。’(如果)现在恢复郭子仪的官职,朔方军就可以不战而被瓦解了,奔逃。李抱真升任陈郑泽潞节度留后,趁机说:“百姓辛苦或安逸全在刺史。”朝廷改授他为泽州刺史。后来(他)改任怀州,总共八年,况且上党正处于军事要地,正值战争之后,百姓贫困。(他)就登记每户的男丁,免除他们的徭役租税,命令他们在农闲时练习射击,亲自按名册根据成绩优劣给予奖赏或惩罚,(他们)都成了精兵,既然没有从官府中获得补给。李抱真修整铠甲磨砺兵器。天下人称赞招义军的步兵是各军中最好的。一开始,围困邢和临洛,(他们)斩杀了叛军将领杨朝光、邢之围,使田悦逃跑,(与田悦)在城下作战。正赶上朱滔,援救田悦。在这时,李纳在郓城谋反,李抱真独自率领数州孤身阻挡众叛贼,为众贼所忌惮,(李抱真)担任检校左仆射。朱滔率全部幽蓟军队和回纥兵围攻贝州,就企图使各地叛贼臣服于他。天子颁布罪己诏。李抱真于是派遣门客贾林用大义劝说王武俊。王武俊答应了。李抱真就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管理军队听从皇帝的命令;指挥军队,也靠你,朱滔攻陷贝州。您既然不能和他们争雄?况且皇帝(已经)颁布罪己诏、汤的心胸啊,您能独自安乐吗,泪流满面,身边的人都哭了,对他更加恭敬!”两人结为兄弟后才分手,在经城打败了朱滔。抱真喜欢与士人(结交),一定要和他交往,也要用谦卑的礼节优厚的礼物。至于那些与他们交谈后没有什么可采纳的人。(李抱真)晚年喜好方士,享年六十二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解答】(1)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分析有误,“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故选: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描写女子插秧时,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充满灵动的活力。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蓑衣当做铠甲,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答案:(1)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杨诗中,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赏析:这是一首格调轻快、富有民歌情调的作品,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乡村少妇。诗中“野妆”的少妇如山野的春花、自然的美感,又如刺绣一般的艺术创造活动。结尾两句,“马上郎”所以被“羞杀”,更重要的是村妇无论是外貌妆扮、婉转的歌喉都是那么完美,这使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不能不自惭形秽。作品语言清丽,继承了《采莲曲》《陌上桑》等南朝民歌的传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解答】故答案为:(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指)(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重点字:陨)(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_____。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1)请在文中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