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本课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认识每个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时空观念:本课通过学习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演变历程、了解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统治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料实证:本课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学习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的途径与方法。历史解释:本课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分布、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部落、国家、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家国情怀:本课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析早期国家的特征、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四、教法学法教法: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摩尔根说:“陶器,畜牧业,种植业,建筑术,冶金术,文字”。生: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势力的崛起、传统周礼的崩坏、政治格局的转变。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雅斯贝尔:“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夏鼐说:“一是国家,二是城市,三是青铜,四是文字。”生:文字、国家、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师:同学们,不同的学者对于文明有着多样的见解。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为我们理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而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多元的理解,穿越时空的长河,一同探寻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的奥秘,去揭开那远古岁月里中华文明初绽光芒的神秘面纱,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最初的辉煌篇章是如何书写的。【自主学习】1、梳理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概况?

2、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3、梳理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概况?

4、思考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5、梳理商和西周的发展概况?

6、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有哪些?【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二大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和西周(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概况?生:如上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概况?生:如上师: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师:展示材料和地图,让学生思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怎样的分布特点?生: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师:拓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概况?生:如上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以下不同说法?材料1:《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材料2:《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生:①记录者的立场;②时代环境;③缺乏可靠的史料;④历史叙述的主观性;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等。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商和西周的发展概况?生:如上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材料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2: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尚书·盘庚》材料3: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生:①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分封制是什么?生:如上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材料四: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许倬云《说中国》材料五: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许倬云《我者与他者》生:利:①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②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弊:各诸候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为以后形成诸候割据局面埋下了隐患。师:商朝后期经常发生王位纷争,出现九世之乱,周朝如何避免争端,解决继承权的问题?生: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师:展示图,让学生理解西周三大制度的关系。师: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师:让学生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有哪些?生:政治: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经济: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文化: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③西周已出现早期民本思想【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如上【达标训练】1.该遗址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这个遗址应当是()A.河姆渡文化遗址 B.仰韶文化遗址C.大汶口文化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答案】D2.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①良渚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③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④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3.《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5、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石器时代我国远古人类的分布及其生活状况,尧舜禹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史实。通过学习石器时代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址,说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也奠定了我国古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尧舜禹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