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
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
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
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
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
“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
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
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
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
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
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
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
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
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
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
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
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
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
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
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
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
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
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
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
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
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
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
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
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
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己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
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
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
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
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
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
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
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
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
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
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
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
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
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
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
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
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
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
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
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
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
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
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一
理解一想象一体会一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
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
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
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
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
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
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
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
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
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
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
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
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
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
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
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
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
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
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
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
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
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
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
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
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
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
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
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诵诗文,
创诗境.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
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
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
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
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
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
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
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
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
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
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
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
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
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
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
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
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
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
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
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
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
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
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
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
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
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
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
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
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
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
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3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
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_:是“客”吗?“客”从何而“来”?
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
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
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
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
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
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
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
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
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
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
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
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
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
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
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
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
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
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
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
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
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
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
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一一(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一一浙江
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斑: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
乡!)带着这种心情读一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
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
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
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
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
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
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
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
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一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
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
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
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
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
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一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
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一一(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
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一一(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
是一一(生:“回”呀!)师:不是‘'来"一一(生:而是“回”呀!)再读一一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
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
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
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
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
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o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
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
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
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
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
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
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
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
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
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
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
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
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
中。我们熟悉的有一一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
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
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
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
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
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
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
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
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
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
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
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
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
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
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
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
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
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一一小老师带读一一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
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
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
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
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
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
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
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
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
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
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
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
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
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
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
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
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
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
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
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
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
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
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
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
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
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
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
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
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
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
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
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
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
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
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
他当作“客”To
⑵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
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
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
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
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
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
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
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
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
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
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
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
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
“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
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
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
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
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
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
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
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
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
《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
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
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
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023年《回乡偶书》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
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
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
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
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
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
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
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
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
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
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一一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一一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
男生评,然后交换)一一
分组比赛读诗一一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
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
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
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
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
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
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
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
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
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
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
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
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
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
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锈钢的基础知识王文华
- (2024)柑桔果渣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3年高收缩腈纶项目融资计划书
- 烹饪原料知识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 《养生与防治》课件
- 养老院老人生活照料标准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饮食营养师表彰制度
- 人教版教学课件免疫调节(上课)
- 《石油和油品》课件
- 颈椎病公休会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
- 生物化学习题(老师重点)及生物化学题库及答案
- 《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1.1 数据分析认知
- 《精准医学》课件
- 《肿瘤基础知识》课件
- 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方案
- 2023年中考英语1600词汇中考单词
- 资治通鉴少年简读版
- 医院总务科的工作总结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