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_第1页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_第2页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_第3页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_第4页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B.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C.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D.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钱锺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B.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D.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B.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C.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D.“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由于全球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物在人类探究它们能否被利用之前,就已经灭绝了。怎么办?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案。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种子库是斯瓦尔巴特种子库,我们称之为“种子方舟”或“末日种子库”。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不仅能够保护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不乐观。学植物的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那里的种子收集覆盖面非常广泛,人们可以据此分析全世界种子的现状以及评估环境变化以后种子的状况。我们分析了当时邱园所有的植物,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粒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因此它关于全球变化的预测,在这个版图上少了一块。(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ㅤㅤ青藏高原拥有类型多样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所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特有属和种),其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起了全世界瞩目。众多的高等植物类群如杜鹃属、龙胆属等也在该区域急剧辐射演化,形成数量众多的特有种,说明这些种类是在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快速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青藏高原生态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据研究人员多年观察,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升,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过度放牧也使冬虫夏草的生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采集强度过大,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和植被遭受破坏,个别产地冬虫夏草已面临灭绝的危险。(选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ㅤㅤ青藏高原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物种的18%。然而这么多的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钟扬经常跟人说:“假设西藏有一种应对癌症的植物一百多年后没有了,但一百多年前我采集过5000粒种子,并且把那5000粒种子放在了一个罐子里。后人拿出来种,即使只有500粒能活、50粒能结种子,这个植物不就恢复了吗?”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一走就是16年。(摘编自陈聪《钟扬:如果种子不死》,《光明日报》2019年08月2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乐观B.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丰富的遗传变异C.龙胆属等高等植物类群青藏高原特有种D.过度放牧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冬虫夏草面临灭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通过研究“种子方舟”里收集的种子,可以分析世界各地种子的现状,评估环境变化后种子可能出现的状况。B.青藏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一批特有种,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C.由于全球变暖,加上人为因素,青藏高原的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高原上宝贵的生物资源。D.在被人们探究和利用之前,某些植物可能就已灭绝,所以我们应尽快收集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种子,并需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3)钟扬成为“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请根据材料分析他的动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ㅤㅤ文本一:父亲的白条侯德云ㅤㅤ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ㅤㅤ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ㅤㅤ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ㅤㅤ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ㅤㅤ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ㅤㅤ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ㅤㅤ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ㅤㅤ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ㅤㅤ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一定会胜利的。”ㅤㅤ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好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ㅤㅤ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ㅤㅤ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ㅤㅤ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ㅤㅤ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ㅤㅤ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ㅤㅤ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ㅤㅤ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孩子大发了一通无名之火。ㅤㅤ我那救世主一样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村里几个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人叫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晚上,跟我出去一趟,咱们去搞点粮食。”ㅤㅤ村里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食。几个年轻人听了这话,眼睛里都发出了太阳般的光芒。ㅤㅤ夜幕降临以后,我的父亲出发了。他们一伙人,坐在一辆马车上,朝着还是敌占区的方向,走!马不停蹄地走!咬牙切齿地走!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ㅤㅤ在鲁家屯,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ㅤㅤ我的父亲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ㅤㅤ我的父亲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ㅤㅤ我父亲喷了一个上午的唾沫,才像郭队长那样借到几麻袋玉米。想想也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谁家会有很多的存粮呢?ㅤㅤ我父亲非常想念鲁家屯的地主。他问当地人:“你们村的地主到哪里去了?”ㅤㅤ对方说:“一个跑掉了,另一个让武工队枪毙了。”ㅤㅤ对我父亲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的日子。那一天,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ㅤㅤ我父亲乐颠颠地赶着马车,向皮子窝走去。皮子窝是当时的县城,属于我父亲的玉米,暂时就储存在那个地方。ㅤㅤ接近皮子窝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把马车停住了。他坐在车上犹豫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掉转车头折了回来。临近家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根长时间,又调转车头折了回去。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ㅤㅤ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选自《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有删改)ㅤㅤ文本二:ㅤㅤ油菜花开朵朵黄,我和爸爸种田忙。ㅤㅤ我拔草,他插秧,禾苗一天一天长。ㅤㅤ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摘自苏区童谣《收了谷子送军粮》)(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既串联了情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得到还粮承诺的渴望。B.文本一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如文中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等人“借粮”途中的急切和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C.郭队长借粮时“同志”等用语较为郑重,父亲“搞点粮食”等话语则较为生活化,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份所决定的。D.文本一、文本二中的“父亲”“我和爸爸”,虽为普通民众,但都愿意支援革命,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百姓的拥军情。(2)“父亲的白条”这一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两个文本都写了人民群众拿出粮食支持革命的内容,文体不同而艺术效果各异。请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侨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舟之侨进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莫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梁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间,分工而作之,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方其危苦时,易为惠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而勇敢之士三千人皆出死,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李战死,封其父为李侯。(节选自《说苑•复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B.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C.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D.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出亡”与“其一人夜亡告之”(《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小人请陈其辞”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含义不同。C.“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与“旦日飨士卒”(《鸿门宴》)两句中的“飨”字含义相同。D.“秦军为却三十里”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到别人恩惠一定要报答恩情,哪怕是君王,如果不懂得回馈臣子的功劳,害怕论功封赏,也会导致灾祸。B.舟之侨追随晋文公流亡却未得到封赏,后来他以“不得其所”的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这引起晋文公的惊讶。C.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困告急,李谈对平原君耽于享乐不忧国事心怀不满,于是劝诫平原君要在危苦之际施恩于人。D.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计谋,于是众多勇士挺身而出,慷慨为国赴死,后来楚国、魏国救兵赶到,秦军最终罢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②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家王维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注释】①屩:草鞋。②豪豨:健壮的肥猪。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2)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2)《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有异曲同工之妙。(3)李煜《虞美人》中“,”两句,词人于风月中触景生情,流露出对往事的深重回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①______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②_____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③______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莲叶的上表皮由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表面布满了高10~20微米、宽10~15微米的突起,同时被覆着一层疏水的蜡。如此特殊的结构使得①_____时,会隔离开表皮细胞,进而形成“玉盆琼珠”。水珠滚动②_____,莲叶也就实现了自洁。莲叶的自洁本领确实存在,但用它来解释“出淤泥而不染”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稍加分析便能发现这个解释无法站稳脚跟:假设莲叶发挥自洁效应能使莲免受淤泥污染,那莲叶刚从淤泥里钻出来时,是否应该呈现展开的盾形模样?否则,如何通过叶表面特殊的结构来排水除污呢?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看一张实拍照即可解谜:刚钻出淤泥的莲叶长这样——发现了吗?幼叶③_____,直至钻出淤泥,这意味着幼叶根本接触不到淤泥。既然接触不到,又谈何不染?(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莲叶确实可以自洁,但这并非‘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的桂冠,实现了该项目中国金牌零的突破。“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引发热议。央广网指出:“马宏达等劳动者通过勤学苦练将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刻下的正是把专业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但网上也有一些阴阳怪气的论调,如:“拿这个奖有哈用?是想让更多年轻人以后都去刮腻子?古人说得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应“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B.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C.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D.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篇引用钱锺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B.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D.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B.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C.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D.“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错误,原文有“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可见北宋前期的词并没有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B.“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错误,原文还有“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选项以偏概全。C.“影响范围小”错误,原文为“未获主流认同”,选项曲解文意。D.正确。故选:D。(2)C.“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错误,意在表明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演变的关系。故选:C。(3)D.“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没有提及对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答案:(1)D(2)C(3)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由于全球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物在人类探究它们能否被利用之前,就已经灭绝了。怎么办?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案。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种子库是斯瓦尔巴特种子库,我们称之为“种子方舟”或“末日种子库”。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不仅能够保护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不乐观。学植物的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那里的种子收集覆盖面非常广泛,人们可以据此分析全世界种子的现状以及评估环境变化以后种子的状况。我们分析了当时邱园所有的植物,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粒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因此它关于全球变化的预测,在这个版图上少了一块。(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ㅤㅤ青藏高原拥有类型多样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所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特有属和种),其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起了全世界瞩目。众多的高等植物类群如杜鹃属、龙胆属等也在该区域急剧辐射演化,形成数量众多的特有种,说明这些种类是在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快速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青藏高原生态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据研究人员多年观察,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升,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过度放牧也使冬虫夏草的生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采集强度过大,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和植被遭受破坏,个别产地冬虫夏草已面临灭绝的危险。(选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ㅤㅤ青藏高原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物种的18%。然而这么多的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钟扬经常跟人说:“假设西藏有一种应对癌症的植物一百多年后没有了,但一百多年前我采集过5000粒种子,并且把那5000粒种子放在了一个罐子里。后人拿出来种,即使只有500粒能活、50粒能结种子,这个植物不就恢复了吗?”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一走就是16年。(摘编自陈聪《钟扬:如果种子不死》,《光明日报》2019年08月2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乐观B.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丰富的遗传变异C.龙胆属等高等植物类群青藏高原特有种D.过度放牧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冬虫夏草面临灭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科学家通过研究“种子方舟”里收集的种子,可以分析世界各地种子的现状,评估环境变化后种子可能出现的状况。B.青藏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一批特有种,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C.由于全球变暖,加上人为因素,青藏高原的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高原上宝贵的生物资源。D.在被人们探究和利用之前,某些植物可能就已灭绝,所以我们应尽快收集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种子,并需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3)钟扬成为“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请根据材料分析他的动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仔细研读文章并能找出与选项相关的语段,并结合上下文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做出答案。【解答】(1)D.“过度放牧”破坏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导致冬虫夏草面临灭绝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说“过度放牧也使冬虫夏草的生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采集强度过大,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和植被遭受破坏,个别产地冬虫夏草已面临灭绝的危险”,即除了“过度放牧”的原因以外,还有对冬虫夏草“采集强度过大”的原因。故选:D。(2)B.“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青藏高原拥有类型多样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所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特有属和种),其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起了全世界瞩目”;另外,“青藏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一批特有种”的说法也没有根据。故选:B。(3)从材料一“由于全球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物在人类探究它们能否被利用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可知,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种子贫源受到破坏,亟待收集和展开种子研究。从材料二“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可知,青藏高原能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从材料三“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一走就是16年”可知,填补国内种子收集的空白,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答案:(1)D(2)B(3)①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种子贫源受到破坏,亟待收集和展开种子研究。②青藏高原能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③填补国内种子收集的空白,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ㅤㅤ文本一:父亲的白条侯德云ㅤㅤ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ㅤㅤ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ㅤㅤ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ㅤㅤ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ㅤㅤ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ㅤㅤ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ㅤㅤ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ㅤㅤ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ㅤㅤ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一定会胜利的。”ㅤㅤ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好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ㅤㅤ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ㅤㅤ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ㅤㅤ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ㅤㅤ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ㅤㅤ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ㅤㅤ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ㅤㅤ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孩子大发了一通无名之火。ㅤㅤ我那救世主一样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村里几个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人叫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晚上,跟我出去一趟,咱们去搞点粮食。”ㅤㅤ村里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食。几个年轻人听了这话,眼睛里都发出了太阳般的光芒。ㅤㅤ夜幕降临以后,我的父亲出发了。他们一伙人,坐在一辆马车上,朝着还是敌占区的方向,走!马不停蹄地走!咬牙切齿地走!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ㅤㅤ在鲁家屯,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ㅤㅤ我的父亲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ㅤㅤ我的父亲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ㅤㅤ我父亲喷了一个上午的唾沫,才像郭队长那样借到几麻袋玉米。想想也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谁家会有很多的存粮呢?ㅤㅤ我父亲非常想念鲁家屯的地主。他问当地人:“你们村的地主到哪里去了?”ㅤㅤ对方说:“一个跑掉了,另一个让武工队枪毙了。”ㅤㅤ对我父亲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的日子。那一天,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ㅤㅤ我父亲乐颠颠地赶着马车,向皮子窝走去。皮子窝是当时的县城,属于我父亲的玉米,暂时就储存在那个地方。ㅤㅤ接近皮子窝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把马车停住了。他坐在车上犹豫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掉转车头折了回来。临近家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根长时间,又调转车头折了回去。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ㅤㅤ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选自《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有删改)ㅤㅤ文本二:ㅤㅤ油菜花开朵朵黄,我和爸爸种田忙。ㅤㅤ我拔草,他插秧,禾苗一天一天长。ㅤㅤ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摘自苏区童谣《收了谷子送军粮》)(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一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既串联了情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得到还粮承诺的渴望。B.文本一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如文中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等人“借粮”途中的急切和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C.郭队长借粮时“同志”等用语较为郑重,父亲“搞点粮食”等话语则较为生活化,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份所决定的。D.文本一、文本二中的“父亲”“我和爸爸”,虽为普通民众,但都愿意支援革命,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百姓的拥军情。(2)“父亲的白条”这一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两个文本都写了人民群众拿出粮食支持革命的内容,文体不同而艺术效果各异。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效果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中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错误,父亲是冒充解放军向敌占区的地主去借粮,能否被识破,能否借到粮食都是未知数,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等人内心的忐忑,而不是“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故选B。(2)结合“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可知,“父亲的白条”是指郭队长写给父亲的借粮的借条,展现了战争年代军民的困难生活和父亲对革命的支持;胜利后,“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政府加倍偿还当初借的粮食,表现了革命政府兑现承诺,绝不向人民打“白条”。结合“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在鲁家屯,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可知,“父亲的白条”还指父亲在鲁家屯“借粮”时的白条,这是父亲他们冒充解放军的欺骗行为,表现了父亲等乡民在困难生活下的无奈与荒唐;“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父亲在政府兑现借条时反思这一荒唐行为,撕毁了郭队长借粮的借条,表现了父亲觉悟的提高。(3)文本一《父亲的白条》是小说,叙述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通过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具体地展现了父亲借粮给郭队长后的复杂心理,主要塑造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内容较为充实,引人思考。文本二《收了谷子送军粮》是童谣,或者诗歌,内容采用儿童视角展开,以“我”和爸爸的劳动为主要内容,写产了粮食要支援革命。童谣语言平实,尤其是“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两句,感情自然真挚,表现了农民们支援革命的淳朴感情;童谣句句押“ang”韵,读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感染力较强。答案:(1)B(2)①“父亲的白条”是指郭队长写给父亲的借粮的借条,展现了战争年代军民的困难生活和父亲对革命的支持;胜利后,政府加倍偿还当初借的粮食,表现了革命政府兑现承诺,绝不向人民打“白条”。②“父亲的白条”指父亲在鲁家屯“借粮”时的白条,表现了父亲等乡民在困难生活下的无奈与荒唐;父亲在政府兑现借条时反思这一荒唐行为,撕毁了郭队长借粮的借条,表现了父亲觉悟的提高。(3)①文本一是小说,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较为具体地展现了父亲借粮给郭队长后的复杂心理,内容较为充实,引人思考。②文本二是童谣(诗歌),采用儿童视角。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句句押韵,朗朗上口,感染力较强。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侨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舟之侨进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莫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梁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间,分工而作之,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方其危苦时,易为惠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而勇敢之士三千人皆出死,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李战死,封其父为李侯。(节选自《说苑•复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B.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C.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D.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晋文公出亡”与“其一人夜亡告之”(《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小人请陈其辞”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含义不同。C.“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与“旦日飨士卒”(《鸿门宴》)两句中的“飨”字含义相同。D.“秦军为却三十里”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受到别人恩惠一定要报答恩情,哪怕是君王,如果不懂得回馈臣子的功劳,害怕论功封赏,也会导致灾祸。B.舟之侨追随晋文公流亡却未得到封赏,后来他以“不得其所”的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这引起晋文公的惊讶。C.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困告急,李谈对平原君耽于享乐不忧国事心怀不满,于是劝诫平原君要在危苦之际施恩于人。D.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计谋,于是众多勇士挺身而出,慷慨为国赴死,后来楚国、魏国救兵赶到,秦军最终罢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②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数百”是“君之后宫”的姬妾的数量,中间不要断开,且“妇妾”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断开,排除BD;“君安得有此”“君何患无有”中“君”都作主语,在“君”的前面断开,排除A。译文: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故选:C。(2)D.“含义不同”有误,根据译文:秦军因此退却了三十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可知,这里“却”都是“退却”的意思。含义相同,判断错误。故选:D。(3)C.“李谈对平原君耽于享乐不忧国事心怀不满”说法错误,原文为“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可见平原君并没有不忧国事;根据原文“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可知,文中也没有提及李谈对平原君心怀不满,只是提出了建议。故选:C。(4)①“劳勤”,勤勉工作;“牧”,管理;“德”,报答(感恩或感激)。译文:因此,臣子勤勉工作,是为君王,并不是为了求得君王赏赐,君王施恩德来管理臣下,并不是要求臣下报答(感恩或感激)。②“爵”,名作动,得到爵位;“旦日”,明日,第二天;“禄”,名作动,得到俸禄。译文:你想要得到爵位吗?请等待明日。您想要得到俸禄吗?请让我现在就命令粮官支付。答案:(1)C(2)D(3)C(4)①因此,臣子勤勉工作,是为君王,并不是为了求得君王赏赐,君王施恩德来管理臣下,并不是要求臣下报答(感恩或感激)。②你想要得到爵位吗?请等待明日。您想要得到俸禄吗?请让我现在就命令粮官支付。参考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子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因此,臣子勤勉工作,是为君王,并不是为了求得君王赏赐,君王施恩德来管理臣下,并不是要求臣下报答(感恩或感激)。如果臣子不回报君王的恩惠而随便谋求私利,那就是灾祸的根源;君王不能回报臣子的功劳而忌惮实行封赏,也是祸乱的根源。那祸乱的根源,是由不报恩而产生的。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虢国跟从他。晋文公回国后,选择那些可以封爵的人赏给他们爵位,选择那些应该得到俸禄的人赐给他们俸禄,只有舟之侨不在其中。晋文公请大夫们饮酒,喝到酒兴正浓时,晋文公说:“你们几个人为何不为我赋诗呢?”舟之侨上前说道:“有爵禄的君子作诗赋,请让我这没有爵禄的小人说几句话。话是这样说的:‘有条龙威武矫健,不久前失去了它的住所。有一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上地下。这条龙返回自己的深池,安居在原来的住所。那条蛇快要枯干,却得不到它的住所。’”晋文公吃惊地看着他说:“您想要得到爵位吗?请再等待一两天的时间。您想要得到俸禄吗?让我现在就命令粮官支付。”舟之侨说:“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如果天上浓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那么禾苗植物就会兴旺生长,没有谁能禁止。如果因为一人说了话就施惠给一人,就好像为一小块土地下雨一样,整个大地也不会生出禾苗。”舟之侨说完后就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开了。晋文公到处找不到他,终身一直念诵着《诗经•齐风•甫田》中怀念远人的诗句。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魏国信陵君也矫诏抢夺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赵国。大军还没有到,秦国紧急围攻赵国的邯郸城,邯郸城危急,快要投降,平原君很担忧。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谈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作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谈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谈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退却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李谈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家王维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注释】①屩:草鞋。②豪豨:健壮的肥猪。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2)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错误,此诗虽然描写了田家清苦的生活景况,但又有其自身的乐趣,“红榴”“绿芋”二句描写的是田家的自然之景,展现了田家自然的生活。故选C。(2)本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诗歌前四句客观呈现了青黄不接、年终岁末农民缺衣少食的困苦,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其间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虽然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又有其自身的乐趣:“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这几句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田家常见的生活情态,借此表现田家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末两句以典作结,意为“所居之处乃是隐者所居之地,何必自寻麻烦的去寻找世间的是是非非”,透出诗人超世隐居的闲情逸致,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答案:(1)C(2)诗歌前四句客观呈现了青黄不接、年终岁末农民缺衣少食的困苦,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但在诗人眼中看到的是田家常见的生活情态,借此表现田家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诗人借写田家贫穷却自然而然的生活,以“何烦问是非”直接表达出诗人希望超世隐居的生活志趣。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3)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词人于风月中触景生情,流露出对往事的深重回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案、牍)(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重点字: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①______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②_____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③______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①处形容国潮、插画等现代元素,用以充当青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