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1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2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3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现状分析:1、五(1)、五(2)班共有116名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2、知识掌握情况。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得不太好。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不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3、纪律方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说话的人较少,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是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索图形,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打电话,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须按三维目标书写):1、基础知识和技能: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⑦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3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五、教学难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旋转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六、教学工作提高措施一)常规方面:1.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2.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3.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4.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7.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七、培优辅差的要求与措施:(一)后进生转化方面: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3、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外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八、对本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1)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3)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利用积分卡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优秀作业本评比"、"每周学习表现良好学生"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43.7-3.113.14-3.183.21-3.253.28-4.14.4-4.84.11-4.154.18-4.224.25-4.294.30-5.25.4-5.65.9-5.135.16-5.205.23-5.275.30-6.36.6-6.106.13-6.176.20-6.246.27-7.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1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与容积的单位、整理和复习、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分数与除法、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练习课、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练习课、最小公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整理和复习练习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课时、练习课、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分数加碱混合运算的应用、练习课1课时、打电话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五一休假5单元课观察物体题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解决好计算和应用问题,图形想象力”的发展,是一个人能否有“数学后劲”的重要会教。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不可怕,关键标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设计平面图形确定立体图形的样子,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2.结合具体情境、照片或画面,借助画图、教学重理解并体会如何通过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小立方体能通过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点难点形来拼摆并确定小立方体的形状.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法学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法设计作、尝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排观察物体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6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A教师出示药箱,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面的形状相同吗(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3、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B、引导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面的形状。2、画一画自己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图形。3、学生交流自己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图形。4、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药箱,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球、圆柱等物体。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观察,1、在小组内说一说观察到的是几个面,是什么形状;2、画一画观察到的是面的形状。教师提醒: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不能根据看到的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来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教科书p3_p4第三页2、3、4题做在书上。观察物体例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结论: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结论: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观察物体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二、探索新知2、学生交流并验证:分别从左面、正面、上面看到的。B、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1、学生小组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2、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C、探究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立体图形。1、从正面观察的,有哪几种摆法呢?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吗?用4个立体图形拼摆,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下面图形相同的。2、从左面观察的,有哪几种摆法呢?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吗?用4个立体图形拼摆,使从左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下面图形相同的。3、从上面观察的,有哪几种摆法呢?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吗?用4个立体图形拼摆,使从上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下面图形相同的。784、小结: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同桌之间一方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小正方体个数不超过8个另一方画出这个图形的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先让学生直接判断,后教师提供小正方体让学生拼摆,帮助学生判断并验证判断。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些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分析握了整数的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教材中首先用乘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材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设计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9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学习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知道2、5、3倍数的特征。难点学习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3或5的倍数教法学法由于本单元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2、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课时安排6课时因数和倍数授课时间1知识与能力: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2过程与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ppt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课题:因数与倍数)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指名生说一说)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汇报:2、4、6、8、10、16、……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汇报3的倍数有:3,6,9,12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5的倍数有:5,10,15,20,……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二、判断1、一个是越大,他的因数就越多()2、一个因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等()3、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18的因数有:1,2,3,6,9,182、4、6、8、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2、5的倍数的特征授课时间1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2过程与方法: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猜测、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找出2和理解和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Ppt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谈话导入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因数、倍数的意义,大家能否很快说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师出示:1、在2、3、5、8、10、12、25、40这几个数中,40的因数有几?5的倍数有2、在6、10、12、15、18、20这几个数中,哪个数是2的倍数?哪个数是5的倍数?师:对于较小的数我们能很快判断它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现在老师给几个多位数大家来判断一下。(师板书:3245296380377231)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讨论、交流并计算。师:大家通过计算判断出了结果。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不信,你们随意报一个数来考考老师。生报数师回答并请两名学生计算。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老师的判断正确吗?老师判断得又对又快,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二、教学探究(1)、师:学校要组织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拿到票后,你们决定从哪个门入场呢?为什生观察主题图后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师:请拿到票后决定走双号入口的同学起立,报出你们的座位号。师:这些数是双数,还可以怎么说?(也可以说是2的倍数)这些2的倍数看上去排列很乱,但它们却有一个规律。请你们小组合作,先按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在发现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师根据生的汇报概括并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普遍规律吗?我们现在举些较大的数来验证一下吧。师:由于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法一一验证,我们通过验证有限个数,结果是符合上面的结论。所以今后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射个数的个位上是不是0、2、4、6、8,符合这个特征,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2、学习奇数、偶数的概念。师板书:奇数偶数师:刚才拿到票决定去双号入口的同学,你们的号码就是偶数,其他同学的就是奇数。请学生分别举几个奇数、偶数的例子。师:2的倍数的特征同学们都很清楚了,那么5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们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然后大家交流。师出示数字卡片8、5、0,请同桌按要求排列。摆出同时是2、5的倍数的数:580850老师把学生摆出的数依次填在圈里,板书。生观察,并填好集合圈,说说自己的发现。()35()4()03、用2、4、0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1)是2的倍数。(2)是5的倍数。(3)同时是2、5的倍数。4、猜数。(1)一个三位数,它书最大的2的倍数。(2)一个三位数,它同时是2和5的倍数,它可能是几?(请写出3个)作按要求写数业1.在12、16、15、10、32、45、60、78、190这些数中,2:(),计2.在15、10、1、19、12、7、47、13、87这些数中,偶数有()奇数有()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2、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准备Ppt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复习引新2、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的倍数的特征)二、探索猜想,初步感知(3)学生面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2、可能出现的问题。(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且被3整除。(2)学生如果提出345或354的例子,可板书并多加评论作为后面要学的内容。(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猜想的结论。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2)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可能也会发现以下情况: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4)让学生对猜想结论不成立的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三、自主探索,总结3倍数的特征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1)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认真倾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学生可能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1、从3、0、4、5这4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1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2、完成教材19页的“做一做”1、3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作2、在78、252、3410、693、563、4422这些数中,3的倍数有()业3、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计1.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2.用2、5、3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都不是3的倍数()3.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不可能是5的倍数()书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Ppt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二、概念辨析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三、指导练习观察题中的情境,悼念有用的数学信息。是郁金香和马蹄莲,它们的价钱都是5的倍数观察并说明题意,明确“至少”含义。至少是指刚好比22大,不能大得太多,又必须是这道题的实质是:求一个数最小的比22大的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得到答案:比22大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要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最小填1,那么也可以填4、7;如果最小填0,那么也可以填3、6、9。这也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从4张卡片里取3张有哪几种不同取法?(第一种:4、3、0;第二种:4、5、0;第三种:3、5、0;第四种:4、3、5。)?(405、540、504,第三种:350、305、530、503,第四种:435、453、345、354、534、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数据填在书上。一种取法的3张卡片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如果是,那么它所对应的那一组数据全都是1.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业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计有三个小朋友,有34个梨。若把梨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的梨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那至少还板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课题课题质数和合数授课时间1知识与能力: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三维目标)个数进行分类.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1、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和合数。3、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和合数。Ppt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复习引入质数和合数概念生: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板书:奇数:1、3、5、7、9、11、13、15、17、19偶数:2、4、6、8、10、12、14、16、18、20师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二、新授1、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师:同桌合作先找出奇数和偶数的因数,再按要求填入表格。生:同桌合作后汇报。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偶数24、6、8、10、1214、16、18、20师:自学课本(出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生:质数的概念、合数的概念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师明确: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0以内的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师:观察奇数和合数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偶数和质数你有什么发现?生:奇数不一定是质数,偶数不一定是合数。4123625282235将这些数按要求进行分类。师:先观察这些质数的倍数都是什么数?这些数的倍数都是合数吗?生:除2是质数,后面2的倍数都是合数.3、5、7都一样.师:大家真聪明,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结论,利用“筛选”的方法很快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把质数用圆圈画出来。生:同桌合作完成交流,的方法比较快。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智力小测验的判断是否正确。三、生活大拓展大家学习这些知识,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1、开心智力判断,并解释理由2、智力找朋友27、37、41、58、61、73、83、95、11、14、33、47、57、62、87一、分一分,把下面的数填在合适的圆圈里。二、判断1.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2.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质数和合数单元课题容标教学重点难点法设计排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单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单元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长方体的认识授课时间一、创设情境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Ppt、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二、探究新知(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2、认识长、宽、高。(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三、练习巩固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作大册子的相关习题板长方体的认识书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设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正方体的认识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过程与方法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正方体的认识)二、自主探究,概括特征1、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可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向大家介绍。然后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2、回忆:上节课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研究小结: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3、提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填在这4、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2)让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7、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8、提问:正方体长、宽、高在哪里?让学生指一指,从中明确: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正方体的棱长确定了,正方体的大小就确定了。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让生量出自己正方体实物的棱长。(2)追问:你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从中明确:只要量出一条棱长后乘6就可以算出它的棱长总和。(2)辨析:比较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2)操作: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在哪里,分别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计算并校对答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小册子的相关习题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面6个;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6个;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棱长度相等等顶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能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能熟练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Ppt、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3、在长方体的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4、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单位:米二、变式训练回问:这里的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6?教师:这里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单位不统一怎么办?小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求出前、左、上面的面积,在利用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乘2;也可以用长×宽+长×高+宽×高的和乘以2.遇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要注意找准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求一个面的面积,再找一个面的面积三、生活中的数学虽然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灵活处理。现在请同学看一看火柴盒,观察、讨论一下火柴盒的外壳火柴盒的内匣是由几个面组成的?缺少了哪一面?如果要求制作这样一个内匣,需要硬小册子上的相关习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相等,求出一条棱长是108÷12=9(厘米再求它的表面积是9×9×6=486这里的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Ppt、盛有红色墨水的玻璃杯两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块各一块,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认识体积生讲解故事的大概意思。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生激动地: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石子?生:大石子占的位子大,水上升得快。师:让我们一起模仿乌鸦来做个实验吧。拿一个盛水的红色玻璃杯,再把一个小石子投入杯中,同学观察发现水面升高了。生1:水没有增加。生2: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水。教师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杯中,让学生比较两次的水面。师:你有什么发现?生:石块大的,水面升得多,石块小的,水面升得少。师:谁能说说为什么?生:石块大的个头大,占的空大,挤得水多。用一只杯子装满细沙,然后倒出细沙,放入木块,再倒入细沙,发现细沙有剩余。师:谁能说一下为什么?生:木块占据了细沙的空间,所以细沙有剩余。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的师: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师: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生: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师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以及大小的例子。二、教学体积单位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师:你能想像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生: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立方分米,2盒粉三、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学生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请同桌两个学生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看看能摆成哪几种不同的图形?再观察这些摆成的图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说明了什么?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汇报交流,想想:如果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它的通过师生讨论得出:计量物体的体积,只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五、巩固练习,指导总结。作大册子相关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计算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正确计算。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复习准备(一)设疑引思师:是啊,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就可以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三)自主探究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首先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B、每摆出一种请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然后再摆下一种;C、摆完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D、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反馈,学生汇报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每行的个数层数体积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了两次活动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计算公式那如果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长方体的体积如何用字母式表示四、正方体的体积师: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你能推想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五)巩固反馈学生独立计算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则V=Sh。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作大册子相关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正确计算。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选择方法解答)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作大册子相关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Sh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过程与方法掌握体积单位间名数的改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地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改写方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改写方法。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大家先猜一猜。(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拿出教师手中的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问:⑴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草稿纸上计算)=()?(2、教师课件演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⑵反馈、汇报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㈡体积单位的互化。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60000cm3=60dm3=0.06m3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m3。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⑷小结: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容积和容积单位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明确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常用的液体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物体容积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自学习惯。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Ppt、木盒、水杯、量杯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呢?二、导入新课1.教师拿出一只装满黄砂的木盒,说:这个木盒里装满了黄砂,你会计算木盒里面黄砂的体积吗?2.师:同学们,这只木盒里面装满的黄砂的体积,就是这个木盒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三、新授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容积?计算容积,一般用什么单位?④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什么单位?它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把认为重要的圈圈点点,看完后同桌围绕思考题展开讨论2.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同时板书:①师:同学们,我们把容纳物体的这些箱子、油桶、仓库等一般称为容器(板书:容器)③容积单位:升、毫升3.师:根据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你能推导出1升等于多少毫升吗?(板书:1升拿起装满黄砂的木盒,说:同学们,老师说,这个木盒的容积就是这个木盒的体积,这句话对吗?为什么?那么,木盒的体积指什么?本盒一般说来,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拿起一只薄纸盒,说:有的时候,容器的壁比较薄,像这只纸盒,而且我们在做题目时,题后有要求:壁的厚度忽略不计,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说,容器的容积就是这个容器的体积。(1)师出示量杯和量筒,问:这是什么?我们在量杯和量筒上,能看到刻有升和毫升的刻度。(2)那么,一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演示①把l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放到容积为1分米的容器里,得出:容器的容积是1立方分往容器里装人红颜色的水,装满为止,得出:容器里面水的体积就是1升。③从而得出1升=1立方米(3)同理演示1毫升=1立方厘米(4)你们见过量杯和量筒吗?举例:①配制农药时用的量筒。②遵照要求吃药。演示:药瓶用法上的是每次20毫升,从量杯倒人汤匙,就是一汤匙。指出③那么,1立方米等于几升?1立方分米等于几毫升?l升等于几立方厘米?[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本课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与生产实际中是经常运用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明也确学好本课知识的重要性](1)审题: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3)全班尝试练习解答。练后评析并与课本例6解答过程对照,教师对学生尝试结果给予评大册子上的相关练习容积和容积单位从里面量容积单位:升、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立方米整理和复习授课时间知识与能力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过程与方法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解决问题的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ppt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一、联系生活,导入复习师:同学们都带来了牛奶盒和魔方,今天这节课,这小小的牛奶盒和魔方将成为我们学二、自我梳理,建构体系(一)自主梳理师:大家回顾整理第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1、放手让学自主梳理,然后小组进行交流。(用喜欢的形式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的特:(列表法,树形图,雪形图,伞形图等等)b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区别与联系?2、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4、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如下表格:表面积体积概念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算公式长方体:S=(ab+ah+bh)×2正方体:S=6a×a2长方体:V=abh正方体:V=a×a×a3V=Sh常用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2=100平方厘米22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特有:升毫升师: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三、理解应用,解决问题(一)针对训练。针对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平时作业出现的知识缺漏设计形做一个鱼缸,长12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多少玻璃?(三)实践操作指名学生汇报,6×4×11=264(立方厘米)思考:计算结果是264立方厘米,为什么牛奶盒上写的净含量是250毫升?(1)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做一个牛奶包装盒最少需要多少硬纸?(2)在这盒的四周贴上一圈环保广告纸,广告纸至少要多大?同桌先交流一下两题的区别,然后只列式不计算。小册子上的相关练习理和复习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算公式长方体:S=(ab+ah+bh)×2正方体:S=6a×a2长方体:V=abh正方体:V=a×a×a3V=Sh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2、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授课时间1知识与能力: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Ppt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初案)个性设计(个案)激趣导入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生:1/41/4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二、探究新知:1、认识单位“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汇报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