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的整本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距离感的。如何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还原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自由地走进名著,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呢?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接受窦文涛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所有的情感和传统都存在于人的内心中,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变化,我们依旧沉浸其中,人心始终是一样的,那种改变,其实非常缓慢。他还说:“文学是迁徙的鸟,在全世界传播,所以人类不论在哪里,其实都是相通的”。

走进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成长、理想,这样的主题就具有帕慕克所说的那种“人类不论在哪里都相通”的力量。

先从“英雄”这一话题说起,当我们谈论书中的英雄保尔时,我们总是习惯给他贴上“钢铁战士”的标签,让他成为一个近乎泥塑的偶像,那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对英雄尝试了一些还原。第一步,拒绝标签,在文字中还原形象,第二步,体察人性,在思索中还原选择。第三步,笔记摘录,在阅读中还原评价。

以第二部第二章“筑路”一节为例,我们是如何让书中的英雄在学生心中活泛起来的呢?

这一章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是保尔命运的一个大转弯,也是“群英荟萃”的一章,是照应题目的一章,是一段精彩的“钢铁战士养成记”。我给人物分了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本书的“男一号”——保尔;第二个群体,我把它叫做“最强男团”,包括所有顽强地与严寒、饥饿、病魔、匪帮抗争的筑路队员;第三个是本书中后来变成反派的一个人物——杜巴瓦。

走进“男一号”——保尔。博雅尔卡车站,冬妮娅和保尔重逢了。我们透过冬妮娅的眼睛看保尔:衣衫褴褛,又破又旧的短褂,两只鞋子不一样,一只是底快掉的破靴子,另一只套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用脏毛巾代替围巾,脸好久都没有洗过,就是这样的一个叫花子似的人物,竟然是筑路队里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然而冬妮娅眼中的保尔有多褴褛,他在战友心中就有多可爱。

我们不妨再从战友们眼中看保尔。在上级朱赫来的眼中,保尔的眼里有热情,虽然穿着一套胡乱拼凑的服装,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光辉的形象;在潘克拉托夫的眼中,他是让人心疼又令人钦佩的,大雪天里五个脚趾头还都露在外面但他绝对是一个热血青年;他穿的衣服是奥库涅夫送的,套鞋是奥达尔卡送的,枪是朱赫来送,皮衣是丽达送的,安娜的信中还不忘特意为这个黑眼睛的人送去问候。在战友们的心目当中,保尔的形象是非常可爱的。

在这一章里,我们看到了战友和冬妮娅眼中不同的保尔,我们就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个12岁的少年,本书开头第一章,12岁的保尔穿着“破旧的灰衬衫”,“打补丁的蓝裤子”被神父训斥。后来在第三章里面,他第一次去冬妮娅家,穿着发黄的衬衫,破旧的裤子,然后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他也曾经为自己的这个服装而惭愧过,那是保尔懵懂的青春期,开始有了对体面的形象的一种追求。于是,保尔后来在木材厂里面拼命的打工,挣来了一套蓝衬衫,一条黑裤子,还有一双发亮的皮靴,还花钱把自己的头发精心的剪了一下。

于是,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了保尔的成长。过去那个追求外形体面的小伙子,今天已经在冬妮娅的面前不为自己这样“寒酸”的形象感到丝毫别扭了。

第二步,阅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还原保尔在筑路队里的种种选择,来更加真实体会一个钢铁战士的养成记。如:严寒将要侵袭城市,木材严重的缺乏,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保尔,你是否觉得此事与自有关?一个半月内,要将一条铁路修到伐木场边上,没有住宿的地方,两个星期换一次班,时间再长就支持不住。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你愿意参加吗?细雨不停,地下满是泥浆,衣服都淋透,又重又冷。一座石头房子只剩下了空洞的骨架,雨点敲打着屋顶残存的铁皮,冷风不断的从破门外面吹进来。每天吃的饭是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像煤一样黑的面包。面对这样的食宿条件,你仍然愿意留下来吗?你的工作期眼看就要到期,但当你听到所有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必须继续留在这里。你是否会因为一张团证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面临着匪帮发出的生命威胁,你仍然有胆量继续留下来吗?暴风雪来了,坚强如保尔,这个时候也体验到了寒冷造成的痛苦,是多么难以忍受。这样的时刻,你还愿意坚持下去吗?最后,伤寒病已向你本人发起进攻,筑路队的工程即将完工,这个时候你觉得有必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吗?我们从这样的一系列的拷问与选择当中,看到了困难在层层加剧。每一次都有人选择退缩,而保尔的选择,每一次都是“留下来”“继续”。每一次他只比我们普通人多做了一点,那就是他替别人多考虑一点,替集体多考虑一点,想自己少一点。在这样的一次次选择之后,再来对保尔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步,笔记摘录,还原评价。

上图左是小说中保尔与丽达重逢后的自评,右是网络上对保尔这一形象的评价。

保尔评价自己当年的行为有一种“用苦行来考验自己意志的悲剧成分”,其实是“不成熟的”。但对牛虻精神的赞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保尔的一种精神追求——“忠诚”、“接受各种考验的力量”、“受苦而毫不诉苦”、“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的事业相比”。我觉得这比网络上几近标签式的评价要好得多。这也是我们教给学生值得摘录的内容。

至此,我们利用还原形象、还原选择、还原评价,读到了一个有缺点的,但是在不断成长的保尔,这就是要小说带给我们的那种代入感和真实感。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其他人物形象。比如说“男团”当中的潘克拉托夫、拉古金、托卡列夫和克拉维切克。

在还原了个体形象和团体形象之后,在随着人物进行了一次次选择之后,对书中这些句子:“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都怀着同一个志愿——把这钢铁动脉通到那堆放大量木材资源,温暖与生命的泉源那里去”。在这一群英雄的选择背后,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这本书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对共青团和布尔什维克那种崇高追求与信仰的赞美。

但是自私的因子,并不会永远被囚禁,偶然的一次出逃就可能铸成大错。筑路团队里面的杜巴瓦,就与“英雄”这一称号失之交臂了。他本身是有智慧,有担当的一个人。我们仍然记得他运送物资调度电车时的出色表现。还记得在匪徒袭击匪徒的枪声响起之后,他勇敢的和保尔第一个冲出去,而且他比保尔要表现的更加的谨慎,更加成熟。但是,因为他和克拉维切克都喜欢安娜,为了让克拉维切克远离安娜,他建议托卡列夫将面包师傅出身,本来已被派到供给站去做检查员的克拉维切克调回了工地。克拉维切克被匪帮给砍死了。

这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去还原一下杜巴瓦的选择。如果你是杜巴瓦,你的内心是否会为自己存在过这样一种私心而感到忏悔呢?

杜巴瓦的私心为克拉维切克成为英雄创造了契机,但他也为自己的走向墮落打开了自私的魔咒。

第二个话题,是见证成长。

这个过程中我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视角代入,一是设计情节。

以第一部的第一、二章为例,保尔的童年时期,重点讲述了四件事情:撒烟末、抢枪,结识朱赫来和偷枪。视角代入,走进小说,其实是就经历了整个人物的成长。

用儿童视角代入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首先,撒淹没事件之后,“大事儿发生了”,“沙皇给打倒了”,然后“人们贪婪的听着那些新鲜名词,自由、平等、博爱”。

抢枪事件的背后,是“雨雪连绵的11月”,“发生了怪事儿”,然后“很多陌生人来了”,“他们有奇怪的名字——布尔什维克”。然后“1918年春天”,三个好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戴着红花结的一队人马(游击队)。

“打倒”、“新鲜”、“怪事”、“陌生人”、“红花结”,抓住这些细节,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看世事变化,看时代变迁,看社会变革。代入感就更强了。

朱赫来在保尔的人生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结识朱赫来,这个情节,也是保尔与朱赫来一生的友谊的开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好的开始。但朱赫来这个人物的出场,其实是大事件所需,是游击队的一个安排。

随着朱赫来的出场,德军开到镇上来了,于是就发生了偷枪事件。

在小说中,从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些经历是有趣的、新鲜的。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又看到了当时小说的背景。教学生在阅读中,将小人物的生活与大背景自然关联,比生硬穿插背景效果要好。

从这个角度欣赏小说情节的设计,类似一种“蝴蝶效应”,从小人物的生活切入,再写社会大变革,这也是别具一番匠心的。这样的情节安排中,一个孩子,由懵懂,到慢慢的产生了一些爱憎意识,爱国意识,这样的一种成长和变化就显得特别自然而真实。

第三个话题是理想和热爱。

体会理想与热爱,离不开语言赏读。

保尔的理想是这样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他的理想也可以这样表述:“很快就会有一个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将来把你们这些老年人,年老的劳动者都送到意大利去养老。那是一个靠海的气候温暖的国家,那里从来没有冬天,我们要把你们安置在从前资产阶级的宫殿里,让你们在那里,在太阳底下舒舒服服的晒着老骨头。那时我们再到美洲去解决资产阶级。”

对比两段表述,前者是保尔在烈士陵园的一段内心独白。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最高理想。后者是他与母亲的对话。如果只是标签化的摘录,那么对于保尔的理想,保尔的精神,就未免显得“假大空”了。

理想,就是从小说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下,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理想,是伴随着热爱的。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守护,正是他对祖国的一种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