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机电安装工程常用规范强条汇编_第1页
中建机电安装工程常用规范强条汇编_第2页
中建机电安装工程常用规范强条汇编_第3页
中建机电安装工程常用规范强条汇编_第4页
中建机电安装工程常用规范强条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规范强条汇编(试行版1.0)中建三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安装事业部

前言各种技术标准及政府文件在建筑行业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监督作用,对提高建筑施工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规范建筑从业者行为,稳定建筑行业发展,使建筑行业文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建筑行业技术标准、政府文件很多,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政府文件也在不断更新、修订。因此,为满足公司施工管理人员对国标、行标、北京市地标的强制条文及北京市政府文件的需求,我们编辑了《常用规范强条汇编》一书。本书可方便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对方案、图纸中施工要求等进行查阅,指导方案编制及施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同时,本书也是落实建筑新业态信息化、标准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和和管理水平,有助于落实工程局职业化团队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度推进施工精细化管理,打造客户最满意的精品工程。本汇编具有以下特点:(一)资料新。本书汇集了截止2023年6月1日以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标及北京市政府文件;(二)资料齐。本汇编囊括了国标、行标、北京市地标中所有强制性条文及北京市政府文件;(三)实用性强。本书汇编的内容基本是与施工单位密切相关的,也摘录了设计、勘察规范中涉及施工单位的强制性条文条文,为施工管理人员的必备材料。本书汇集了18个国标、7个行标、3个北京市地标的强制性条文以及21份北京市政府文件,分为四章,具体为:第一章国标强制性条文,第二章行标强制性条文,第三章北京市地标条文,第四章北京市政府文件。希望公司各项目认真学习,严格落实。同时,因时间仓促,可能有疏漏之处,也希望大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使该汇编不断完善。第一章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序号规范编号规范名称强制性条文内容及条文说明关联规范1GB55024-202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本规范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规范链接:规范强条宣贯汇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4-2022.pdf2GB50169-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3.0.4电气装置的下列金属部分,均必须接地:1电气设备的金属底座、框架及外壳和传动装置。2携带式或移动式用电器具的金属底座和外壳。3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4互感器的二次绕组。5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的金属框架和底座。6电力电缆的金属护层、接头盒、终端头和金属保护管及二次电缆的屏蔽层。7电缆桥架、支架和井架。8变电站(换流站)构、支架。9装有架空地线或电气设备的电力线路杆塔。10配电装置的金属遮栏。11电热设备的金属外壳条文说明:3.0.4原规范中“靠近带电部分金属遮栏和金属门”,由于现场施工中何谓“靠近”不易判定,故将该条改为“配电装置的金属遮栏”。由于本条各款规定的各部分如不接地,一旦带电将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故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1.8严禁利用金属软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低压照明网络的导线铅皮以及电缆金属护层作为接地线。条文说明:4.1.8金属软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低压照明网络的导线铅皮以及电缆金属护层等强度差,又易腐蚀,作接地线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事故,因此严禁使用。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2.9电气装置的接地必须单独与接地母线或接地网相连接,严禁在一条接地线中串接两个及两个以上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条文说明:4.2.9如接地线串联使用,则当其中一处接地线断开时,其后面串接的设备将失去接地,为避免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规定“严禁在一条接地线中串接两个及两个以上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本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GB55020-2021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本规范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规范链接:规范强条宣贯汇总\《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55020-2021.pdf4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3.1室内消火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取屋顶层(或水箱间内)试验消火栓和首层取二处消火栓做试射试验,达到设计要求为合格。检验方法:实地试射检查。条文说明:4.3.1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在竣工后均应作消火栓试射试验,以检验其使用效果,但不能逐个试射,故选取有代表性的三处:屋顶(北方一般在屋顶水箱间等室内)试验消火栓和首层取两处消火栓。屋顶试验消火栓试射可测出流量和压力(充实水柱);首层两处消火栓试射可检验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本消火栓应到达的最远点的能力。8.2.1管道安装坡度,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气、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3‰,不得小于2‰;2气、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5‰;3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检验方法:观察,水平尺、拉线、尺量检查。条文说明:8.2.1管道坡度是热水采暖系统中的空气和蒸汽采暖系统中的凝结水顺利排除的重要措施,安装时应满足设计或本规范要求。8.3.1散热器组对后,以及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检验方法:试验时间为2~3min,压力不降且不渗不漏。条文说明:8.3.1散热器在系统运行时损坏漏水,危害较大。因此规定组对后和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并限定最低试验压力为0.6MPa。8.5.1地面下敷设的盘管埋地部分不应有接头。检验方法:隐蔽前现场查看。条文说明:8.5.1地板敷设采暖系统的盘管在填充层及地面内隐蔽敷设,一旦发生渗漏,将难以处理,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消除隐患。8.5.2盘管隐蔽前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检验方法:稳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不渗不漏。条文说明:8.5.2隐蔽前对盘管进行水压试验,检验其应具备的承压能力和严密性,以确保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正常运行。8.6.1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2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3使用塑料管及复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检验方法:使用钢管及复合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使用塑料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压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于0.03MPa,同时各连接处不渗、不漏。条文说明:8.6.1据调查,原《规范》关于水压试验的内容,经多年实践,是基本适用可行的。本条规定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调整。塑料管和复合管其承压能力随着输送的热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采暖系统中此种管道在运行时,承压能力较水压试验时有所降低。因此,与使用钢管的系统相比,水压试验值规定得稍高一些。8.6.3系统冲洗完毕应充水、加热,进行试运行和调试。检验方法:观察、测量室温应满足设计要求。条文说明:8.6.3系统充水、加热,进行试运行和调试是对采暖系统功能的最终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若加热条件暂不具备,应延期进行该项工作。11.3.3管道冲洗完毕应通水、加热,进行试运行和调试。当不具备加热条件时,应延期进行。检验方法:测量各建筑物热力入口处供回水温度及压力。条文说明:11.3.3对于室外供热管道功能的最终调试和检验。13.2.6锅炉的汽、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表13.2.6的规定。注:①工作压力P对蒸汽锅炉指锅筒工作压力,对热水锅炉指锅炉额定出水压力;②铸铁锅炉水压试验同热水锅炉;③非承压锅炉水压试验压力为0.2MPa,试验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检验方法:1.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超过0.02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压力不降,不渗、不漏;2.观察检查,不得有残余变形,受压元件金属壁和焊缝上不得有水珠和水雾。《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锅炉验收规范》条文说明:13.2.6

根据《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参考了《工业锅炉验收规范》做了适当修改。为保证非承压锅炉的安全运行,对非承压锅炉本体及管道也应进行水压试验,防止渗、漏。其试验标准按工作压力小于0.6MPa时,试验压力不小于1.5P+0.2MPa的标准执行,因其工作压力为0,所以应为0.2MPa。13.4.1锅炉和省煤器安全阀的定压和调整应符合表13.4.1的规定。锅炉上装有两个安全阀时,其中的一个按表中较高值定压,另一个按较低值定压。装有一个安全阀时,应按较低值定压。条文说明:13.4.1主要为保证锅炉安全运行,一旦出现超过规定压力时通过安全阀将锅炉压力泄放,使锅炉内压力降到正常运行状态,避免出现锅炉爆裂等恶性事故。故列为了强制性条文。13.4.4锅炉的高低水位报警器和超温、超压报警器及联锁保护装置必须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和有效。检验方法:启动、联动试验并作好试验记录。条文说明:13.4.4

为保证对锅炉超温、超压、满水和缺水等安全事故及时报警和处理,因此上述报警装置及联锁保护必须齐全,并且可靠有效。此条列为强制性条文。13.5.3锅炉在烘炉、煮炉合格后,应进行48h的带负荷连续试运行,同时应进行安全阀的热状态定压检验和调整。检验方法:检查烘炉、煮炉及试运行全过程。条文说明:13.5.3

锅炉带负荷连续48h试运行,是全面考核锅炉及附属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锅炉设计、制造及燃料适用性的重要步骤,是工程使用功能的综合检验,因此列为强制性条文。13.6.1热交换器应以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作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热水部分应不低于0.4MPa。检验方法:在试验压力下,保持10min压力不降。条文说明:13.6.1为保证换热器在运行中安全可靠,因而将此条作为强制性条文。考虑到相互隔离的两个换热部分内介质的工作压力不同,故分别规定了试验压力参数。5GB50243-201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2.2防火风管的本体、框架与固定材料、密封垫料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防火风管的耐火极限时间应符合系统防火设计的规定。条文说明:4.2.2防火风管主要应用与建筑中的安全救生系统,是指建筑物局部起火后,仍能维持一定时间正常功能的风管。它们主要应用于火灾时的排烟和正压送风的救生保障系统,一般可分为1h、2h、4h等的不同要求级别。我们把应用于防止排烟系统高温引发电气线缆及其他易燃物二次火灾的风管称为排烟防火风管,把用于避难空间与安全通道送风系统,能满足设计与消防耐火极限时间的风管称为正压送风防火风管。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防火功能的正常发挥,本规范规定了防火风管的本体、框架与固定材料、密封垫料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而且防火风管的耐火极限时间还要满足系统防火设计的规定。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5.2.7防排烟系统的柔性短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条文说明:5.2.7防排烟系统作为独立系统时,风机与风管应采用直接连接,不应加设柔性短管。只有在排烟与排风共用风管系统,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加设柔性短管。该柔性短管应满足排烟系统运行的要求,即在当高温280℃下持续安全运行30min及以上的不燃材料。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6.2.2当风管穿过需要封闭的防火、防爆的墙体或楼板时,必须设置厚度不小于1.6mm的钢制防护套管;风管与防护套管之间应采用不燃柔性材料封堵严密。条文说明:6.2.2防火、防爆的墙体或楼板是建筑物防止火灾扩散的安全防护结构,当风管穿越时不得破坏其相应的性能。本条规定当风管穿越时,墙体或楼板上必须设置钢制防护套管,并规定其钢板厚度不应小于1.6mm,风管与防护套管之间应采用不燃柔性材料封堵严密,不燃柔性材料宜为矿棉或岩棉,以保证其相应的结构强度和可靠阻火功能。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6.2.3风管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风管内严禁其他管线穿越。2输送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安装在易燃、易爆环境的风管系统必须设置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3输送含有易燃、易爆气体的风管系统通过生活区或其他辅助生产房间时不得设置接口。4室外风管系统的拉索等金属固定件严禁与避雷针或避雷网连接。条文说明:6.2.3本条主要规定了风管系统安装涉及安全的内容,如不按规定施工都会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遵守。风管内严禁其他管线穿越是为保证风管系统的安全使用而规定的。无论是电、水或气体管线,均应遵守。对于输送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安装在易燃、易爆环境的风管系统,为了防止静电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必须设置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当此类风管系统通过生活区或其他辅助生产房间时,为了避免易燃、易爆气体的扩散,故规定不得设置接口。该规定同样适用于排风系统风管。风管系统的室外管道,当无其他可依靠结构固定时,宜采用拉索等金属固定件进行固定,但不得固定在防雷电的避雷针或避雷网上。拉索等金属固定件与避雷针或避雷网相连接,当雷电来临时,可能使风管系统成为带电体和导电体,危及整个设备系统的安全使用。为了保证风管系统的安全使用,故条文做出如此规定。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7.2.2通风机传动装置的外露部位以及直通大气的进、出风口,必须装设防护罩、防护网或采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条文说明:7.2.2为防止风机对人的意外伤害,本条是对通风机传动装置的外露部分及敞开的孔口应采取保护性措施的规定。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7.2.10静电式空气净化装置的金属外壳必须与PE线可靠连接。条文说明:7.2.10静电式空气净化装置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对空气中的微小浮尘进行有效清除的空气处理装置(设备)。当设备运行时,设备带有高压电,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其金属外壳必须与电气工程的专用接地线PE线进行可靠连接。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7.2.11电加热器的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电加热器与钢构架间的绝热层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外露的接线柱应加设安全防护罩。2电加热器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与PE线可靠连接。3连接电加热器的风管的法兰垫片,应采用耐热不燃材料。条文说明:7.2.11电加热器运行时,存在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的高压电,还存在可能引发着火的高温。对于高压交流电伤害的防止,本规范规定电加热器外露的接线柱应加设防护罩,电加热器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与PE线可靠连接。对于高温着火的防止,本条规定电加热器与钢构架间的绝热层和连接电加热器的风管的法兰垫片,均必须采用耐热不燃的材料。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8.2.4燃油管道系统必须设置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条文说明:8.2.4燃油管道系统的静电火花,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必须杜绝。本条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做出规定的。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8.2.5燃气管道的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系统管道与机组的连接不得使用非金属软管。2当燃气供气管道压力大于5kPa时,焊缝无损检测应按设计要求执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应对全部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并合格。3燃气管道吹扫和压力试验的介质应采用空气或氮气,严禁采用水。条文说明:8.2.5燃气管道与设备的连接,从使用安全的角度出发,规定不得采用非金属软管。这主要是由非金属软性材料的强度、抗利器损害和较易老化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这样做可以防范意外隐患事故的发生。城市燃气管道向用户供气可分为低压和中压两个类别,供气压力小于或等于5kPa的为低压管道,大于5kPa且小于或等于400kPa的为中压管道。规定中压燃气管道的施工不得应用螺纹连接,而应为焊接连接,其焊缝还应进行无损检测。通常空调用的燃气制冷设备,由于制冷量大而大多采用中压供气。当接入管道属于中压燃气管道时,为了保障使用的安全,其管道焊缝的焊接质量应按设计的规定进行无损检测。当设计无规定时,应对全部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并合格。在压力不大于400kPa的燃气管道工程中,钢管道的吹扫与压力试验的介质应采用干燥的空气或氮气,严禁采用水。这是为了保证管道气密性试验的真实和清洁。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6GB55036-202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本规范自2023年3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规范链接:规范强条宣贯汇总\《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2022.pdf7GB50411-2019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1.2  当工程设计变更时,建筑节能性能不得降低,且不得低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3.1.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由于材料采购供应、施工工艺改变等原因,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需要改变节能设计。为了避免这些改变影响节能效果,本条对涉及节能的设计变更严格加以限制。本次修订,根据各地反馈的意见对本条表示严格程度的用词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条规定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均须在施工前办理设计变更手续;第二,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不应降低建筑节能效果;第三,有关节能的设计变更还应报原节能设计审查机构审查。本条在实施中,节能设计变更应首先由设计单位计算校核,并报原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重新审查,出具书面审查文件,并按变更后的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根据目前国家规定,该设计变更须由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签署后方可实施。对本条执行情况实施的检查,应检查设计变更文件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依据有无设计变更文件和施工图设计审查文件,以及两者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9.2.2  供暖节能工程使用的散热器和保温材料进场时,应对其下列性能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    1  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金属热强度;    2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吸水率。条文说明:9.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供暖系统中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金属热强度和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等技术参数,是供暖系统节能工程中的重要性能参数,它们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供暖系统的运行及节能效果。9.2.3  供暖系统安装的温度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楼栋热计量和分户(区)热计量功能。条文说明:9.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规定了设有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的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这是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所要求的,是供暖系统实现节能运行的关键和根本。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供暖系统,对设有室(户)温自动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的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检查是否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以是否能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和楼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区)热量(费)分摊作为判定依据。10.2.2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使用的风机盘管机组和绝热材料进场时,应对其下列性能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    1  风机盘管机组的供冷量、供热量、风量、水阻力、功率及噪声;    2  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吸水率。《风机盘管机组》GB/T 19232条文说明:10.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风机盘管机组和绝热材料的用量较多,且其供冷量、供热量、风量、出口静压、噪声、功率、水阻力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等技术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会直接影响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的节能效果和运行的可靠性。《风机盘管机组》GB/T 19232对风机盘管的分类有:按“特征”分有单盘管、双盘管;按“安装形式”分有明装、暗装;按“结构形式”分有立式、卧式、卡式及壁挂式。实际工程中按照风机盘管不同结构形式进行抽检复验可以做到对其质量的控制,因此本条规定应按风机盘管机组的“结构形式”不同进行统计和抽检。本次修订,对单位工程风机盘管的复验数量进行了调整,是基于本标准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风机盘管生产行业加强自身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进场复验时,可以减少复验数量;在修订时,也考虑到了群体建筑,当采用同一厂家的产品时,在保证加工工艺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复验,也存在浪费问题。因此,增加了对于由同一施工单位施工的同一建设单位的两个及以上单位工程的要求,当使用同一生产厂家、同批次加工的风机盘管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再对每个单位工程进行单独进行抽检。即:同一个工程项目、同一个施工单位且同施工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群体建筑),可合并计算。 按照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当获得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具有节能标识或连续三次见证取样检验均一次检验合格时,其检验批的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其每500台为一个检验批,检验批的容量扩大一倍,即由500台变为1000组,但不少于2台。检验数量相应地减少了,这是鼓励社会约束。核查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1.2.2  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的预制绝热管道、绝热材料进场时,应对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吸水率等性能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条文说明:11.2.2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等技术性能参数,是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的主要参数,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到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的绝热节能效果。在预制绝热管道和绝热材料进场时,应对其热工等技术性能参数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12.2.2  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使用的照明光源、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等进场时,应对其下列性能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    1  照明光源初始光效;    2  照明灯具镇流器能效值;    3  照明灯具效率;    4  照明设备功率、功率因数和谐波含量值。条文说明:详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12.2.2。12.2.3  低压配电系统使用的电线、电缆进场时,应对其导体电阻值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电缆的导体》GB/T 3956条文说明:12.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工程中使用伪劣电线电缆会造成发热,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加线路损耗。为加强对建筑电气中使用的电线和电缆的质量控制,工程中使用的电线和电缆进场时均应进行抽样检验。相同材料、截面导体和相同芯数为同规格,如VV3*185与YJV3*185为同规格,BV6.0与BVV6.0为同规格。一般电线、电缆导体电阻值的合格判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缆的导体》GB/T 3956中对铜、铝导体不同标称截面单位长度电阻值的相关规定。合金材料线缆、封闭式母线根据工程规模与使用数量确定检验,检验结果应根据设计要求、合同约定及相关标准进行判定。在电线、电缆进场时,应对其导体电阻值进行复验。进场复验是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的检验。同时应见证取样检验,即施工单位在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样,送至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应形成相应的复验报告。核查材料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复验报告。以有无复验报告以及质量证明文件与复验报告是否一致作为判定依据。8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1.0.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条文说明:1.0.4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以及第3.7.1条“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此两条内容均为强制性条文。为了使建筑机电工程与建筑相协调一致,故作为强制性要求执行。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内容应包括地震作用计算和建筑机电设备支架、连接件或锚固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同时也包括按本规范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但不包括设备自身的抗震设计。5.1.4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应采用抗震支吊架。条文说明:5.1.4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地震灾害极易伴随火灾发生,防排烟系统是为了保障人员安全疏散的措施之一,要求防排烟设备和管道与建筑主体紧固固定,避免因地震晃动等造成的脱落等破坏。地震也容易导致建筑内使用有危害气体的场所发生泄漏事故,对人员产生危害,要求事故通风系统在建筑主体未发生坍塌时,能够迅速恢复运转把有害气体排出室外,避免二次危害。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其设备的支吊架严格采用具有抗震功能的支吊架,按技术要求采购及安装。7.4.6设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共用天线应采取防止因地震导致设备或其部件损坏后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条文说明:7.4.6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共用天线等设备及其部件若因安装固定不当,在受到地震的震动后从屋面掉下,直接威胁地面人员的生命,故应避免设置在最顶层及靠近女儿墙的位置,并应采取措施,以避免二次灾害。9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3.1.4在TN-C系统中不应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隔离,严禁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接入开关电器。条文说明:3.1.4将原规范第2.2.12条、第4.5.6条中有关的内容合并列为一条。在TN—C系统中,当保护接地中性导体断开时,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因此本条规定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7半导体开关电器,严禁作为隔离电器。条文说明:3.1.7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隔离电器应可靠地将回路与电源隔离,而半导体开关电器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规定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10隔离器、熔断器和连接片,严禁作为功能性开关电器。条文说明:3.1.10隔离器、熔断器以及连接片不具有接通断开负荷电流的功能,所以不能作为功能性开关电器。如果装设错误,将可能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本条规定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12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间接接触防护电器的回路时,必须装设保护导体。条文说明:3.1.12在没有保护导体的回路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是不能正确动作的,因此必须装设保护导体。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2.13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严禁作为保护接地中性导体的一部分。条文说明:3.2.13装置外可导电部分在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方面没有保证,因此严禁作为保护接地中性导体的一部分。本条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2.6配电室通道上方裸带电体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5m;当低于2.5m时,应设置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规定的IP××B级或IP2×级的遮栏或外护物,遮栏或外护物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2m。《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条文说明:4.2.6本条是对原规范第3.2.10条的修改条文。原规范规定屏后通道上方裸导电体距地高度为2.3m,不符合直接接触防护中置于伸臂范围2.5m之外的要求,故作此条规定。7.4.1除配电室外,无遮护的裸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5m;采用防护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的规定IP2×的网孔遮栏时,不应小于2.5m。网状遮栏与裸导体的间距,不应小于100mm;板状遮栏与裸导体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条文说明:7.4.1本条是对原规范第5.4.2条的修改条文,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主要是为避免车间内工人或维修人员等,在搬金属梯子或手持长杆形金属工具时,不甚碰到裸导体,从而导致人身伤亡。10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0.2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2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3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GB12476.3-2007/IEC61241-10:2004条文说明:3.0.2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增加了“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1火炸药及其制品包括火药(含发射药和推进剂)、炸药、弹药、引信和火工品等。爆轰——爆炸物中一小部分受到引发或激励后爆炸物整体瞬时爆炸。2、3爆炸性粉尘环境区域的划分和代号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存在或可能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场所分类》GB12476.3-2007/IEC61241-10:2004中的规定。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或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20区: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短时存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场所。21区:正常运行时,很可能偶然地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场所。22区: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场所,如果存在仅是短暂的。1区、21区的建筑物可能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也可能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其区分在于是否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例如,易燃液体泵房,当布置在地面上时,其爆炸危险场所一般为2区,则该泵房可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当工艺要求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在易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密度大于空气,又无可靠的机械通风设施的情况下,爆炸性混合物就不易扩散,该泵房就要划为1区危险场所。如该泵房系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原油泵房,当泵房遭雷击就可能会使工厂停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那么这类泵房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如该泵房系石油库的卸油泵房,平时间断操作,虽可能因雷电火花引发爆炸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但相对而言其概率要小得多,则这类泵房可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3.0.3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5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8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10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条文说明: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条文说明3.0.33.0.4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4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条文说明:3.0.4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增加了“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并删去原第4、5款。2增加了“以及火灾危险场所”。当没有防雷装置时η=0,从表2查得,公共建筑物的NT值为1×10-2。将这两个数值代入式(7),得0≥1-1×10-2/N,所以N≤0.01。这表明对这类建筑物当N<0.01时,可以不设防雷装置;当N≥0.01时,要设防雷装置。3增加了“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当没有防雷装置时η=0,从表2查得,一般建筑物的NT值为5×10-2。将这两个数值代入式(7),得0≥1-5×10-2/N,所以N≤0.05。这表明对这类建筑物当N<0.05时,可以不设防雷装置;当N≥0.05时,要设防雷装置。下面用长60m、宽13m(即四个单元住宅)的一般建筑物作为例子进行验算对比,其结果列于表3。原规范的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式为N=kNgAe=k×0.024Td1.3×Ae,修改后,本规范的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式为N=kNgAe=k×0.1Td×Ae。k值均取1。4.1.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3.0.3条第5~7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条文说明:4.1.1~4.1.3本规范防雷主要参照IEC防雷标准修订,防雷分为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以及防雷击电磁脉冲。外部防雷就是防直击雷,不包括防止外部防雷装置受到直接雷击时向其他物体的反击;内部防雷包括防闪电感应、防反击以及防闪电电涌侵入和防生命危险,防雷击电磁脉冲是对建筑物内系统(包括线路和设备)防雷电流引发的电磁效应,它包含防经导体传导的闪电电涌和防辐射脉冲电磁场效应。本规范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是按防S1第4.1.1条和第4.1.2条为强制性条文。4.1.2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1)建筑物金属体。2)金属装置。3)建筑物内系统。4)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2除本条第1款的措施外,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之间,尚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条文说明:同4.1.14.2.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下列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1)当有管帽时应按表4.2.1的规定确定。2)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3)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本款第1项或第2项所规定的空间之外。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以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应保护到管口。条文说明: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条文说明4.2.14.2.3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应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2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架空线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户外型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所装设的电涌保护器应选用Ⅰ级试验产品,其电压保护水平应小于或等于2.5kV,其每一保护模式应选冲击电流等于或大于10kA;若无户外型电涌保护器,应选用户内型电涌保护器,其使用温度应满足安装处的环境温度,并应安装在防护等级IP54的箱内。当电涌保护器的接线形式为本规范表J.1.2中的接线形式2时,接在中性线和PE线间电涌保护器的冲击电流,当为三相系统时不应小于40kA,当为单相系统时不应小于20kA。8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应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条文说明: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条文说明4.2.34.3.3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条文说明:4.3.3关于专设引下线的间距见本章第4.2.4条第2款的条文说明。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需要补充增加了“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专设”指专门敷设,区别于利用建筑物的金属体。本条为强制性条文。4.3.5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条文说明: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条文说明4.3.54.3.8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和电子系统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规定:4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应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5当Yyn0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应在变压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在低压侧的配电屏上,当有线路引出本建筑物至其他有独自敷设接地装置的配电装置时,应在母线上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当无线路引出本建筑物时,应在母线上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值应等于或大于5kA。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条文说明:4.3.8本条说明如下:1根据IEC62305-3:2010第35页6.3规定中的式(4):,按该规定的表10,=0.06,按该规定的表11,=1,分流系数见本规范附录E。将相关数值代入上式,则得本规范式(4.3.8)。“在金属框架的建筑物中,或在钢筋连接在一起、电气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物中,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可无要求”,这一规定是根据IEC62305-3:20106.3中第36页的规定增加的,即"Instructureswithmetallicorelectricallycontinuousconnectedreinforcedconcreteframework,aseparationdistanceisnotrequired"。3“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其击穿强度应为空气击穿强度的1/2”是根据IEC62305-3:2010第35页表11的规定制定的。4本款为强制性条款。“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见本章第4.2.4条第8款的说明。5本款是强制性条款。在“当Yyn0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遭雷击时,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变压器外壳的电位也升高。由于变压器高压侧各相绕组是相连的,对外壳的雷击高电位来说,可看作处于同一低电位,外壳的雷击高电位可能击穿高压绕组的绝缘,因此,应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当避雷器反击穿时,高压绕组则处于与外壳相近的电位,高压绕组得到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变压器低压侧绕组的中心点通常与外壳在电气上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当外壳电位升高时,该电位加到低压绕组上,低压绕组有电流流过,并通过变压器高、低压绕组的电磁感应使高压绕组匝间可能产生危险的电位差。若在低压侧装设SPD,当外壳出现危险的高电位时,SPD动作放电,大部分雷电流流经与低压绕组并联的SPD,因此,保护了高压绕组。“当无线路引出本建筑物时,应在母线上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值应等于或大于5kA”的规定是因为此时低压线路的地电位(PE导体、共用接地系统)与SPD的接地端是处于同一电位(在同一平面上)或高于SPD接地端的电位(在建筑物的高处),流经SPD的电流和能量不会是大的,即不会有大的雷电流再从SPD的接地端流经SPD,又从低压线路的分布电容流回SPD接地端的接地装置。但此时SPD动作后将保护低压装置的绝缘免遭击穿破坏。4.4.3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条文说明:4.4.3见本规范第4.2.4条第2款和第4.3.3条的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4.5.8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架空接闪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等。条文说明:4.5.8以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将电话线、广播线以及低压架空线等悬挂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立杆以及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线上,这样容易造成高电位引入,是非常危险的,故作本条规定。本条是强制性条文。6.1.2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条文说明:6.1.2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建筑物内必须采用TN-S系统,这是由于正常的负荷电流只应沿中线N流回,不应使有的负荷电流沿PE线或与PE线有连接的导体流回,否则,这些电流会干扰正常运行的用电设备。本条为强制条文。11GB50311-201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4.1.1在公用电信网络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地区,建筑物内设置用户单元时,通信设施工程必须采用光纤到用户单元的方式建设。条文说明:4.1.1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是根据《“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为加速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并保障工程的有效实施而提出的。目前,公用建筑中商住办公楼以及一些自用办公楼将楼内部分楼层或区域出租给相关的公司或企业作为办公场所,而这些出租区域的使用面积、空间划分、区域功能等需求经常会随着租用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对信息通信的业务和带宽的要求比较高的公司或企业用户一般会建设自己的企业级计算机局域网和自用的布线系统,并直接连接至公用通信网的接入系统。对于这类用户使用的建筑物区域,如果按照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进行设计,将会出现信息点位置与数量上的偏差,造成原有工作区的布线设备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楼宇的多级配线或计算机网络与公用通信网互通,不便于用户使用通信业务。本规范提出采用“光纤到用户单元”的方式建设通信设施工程的要求,既能够满足用户对高速率、大带宽的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的需要,适应现阶段及将来通信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对通信设施进行频繁的改建及扩建;同时为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创造便利条件。4.1.2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单元内的通信业务使用者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条文说明:4.1.2国务院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明确宽带网络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规范宽带市场竞争行为,保障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宽带网络设施与城市其他通信管线、居住区、公共建筑等管线的协调等政策措施,加强战略引导和总体部署。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信部联规[2007]24号)的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者不得就接入和使用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的通信管线等通信设施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垄断性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接入和使用,不得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权利”。因此本规范将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在工程建设中要求严格执行和审查。4.1.3新建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工程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设施,必须与建筑工程同步建设。条文说明:4.1.3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由电信业务经营者与建筑建设方共同承建。为了保障通信设施工程质量,由建筑建设方承担的通信设施工程建设部分,在工程建设前期应与土建工程统一规划、设计,在施工、验收阶段做到同步实施,以避免多次施工对建筑和用户造成的影响。8.0.10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条文说明:8.0.10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为防止雷击瞬间产生的电流与电压通过电缆引入建筑物布线系统,对配线设备和通信设施产生损害,甚至造成火灾或人员伤亡的事件发生,应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12GB50067-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7.1.4汽车库、修车库的消防用水量应按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计算。其中,汽车库、修车库内设置消火栓、自动喷水、泡沫等灭火系统时,其室内消防用水量应按需要同时开启的灭火系统用水量之和计算。条文说明:7.1.4本条对汽车库、修车库的消防用水量作了规定,要求消防用水总量按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包括室内消火栓系统和与其同时开放的其他灭火系统,如喷淋或泡沫等)的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用水量之和计算。在Ⅰ、Ⅱ类多层、地下汽车库内,由于建筑体积大,停车数量多,扑救火灾困难,有时要同时设置室内消火栓和室内自动喷水等几种灭火设备。在计算消防用水量时,一般应将上述几种需要同时开启的设备按水量最大一处叠加计算。这与联合扑救的实际火场情况是相符合的。自动喷水灭火设备无需人员操作,一遇火灾,首先是它起到灭火作用。室内消防给水主要是供本单位职工扑救火灾的;室外消防给水是为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提供必需的水源,所以它们各有需求,缺一不可。消防给水是扑救汽车库、修车库火灾的有效保证。火灾时,室内、外消防设备需要同时启动,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最是必须的。如果水量不足,将无法有效控制烟火的蔓延,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7.1.5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其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消防用水量最大的一座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Ⅰ、Ⅱ类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不应小于20L/s;2Ⅲ类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不应小于15L/s;3Ⅳ类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不应小于10L/s。《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条文说明:7.1.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主要是参照原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丁类仓库的室外消防用水量的有关要求确定的。规定建筑物体积小于5000m3的为10L/s,5000m3相当于Ⅳ类汽车库;建筑物体积大于5000m3但小于50000m3的为15L/s,相当于Ⅲ类汽车库;建筑物体积大于50000m3的为20L/s,50000m3相当于Ⅰ、Ⅱ类汽车库。在调查15次汽车库重大火灾案例中,消防队一般出车是2辆~4辆,使用水枪3支~6支,某市招待所三级耐火等级的汽车库着火,市消防支队出动消防车4辆,使用4支水枪(每支水枪出水量约为5L/s)就将火扑灭。某造船厂一座四级耐火等级的汽车库着火,火场面积237m2,当时有3辆消防车参加了灭火,用4支水枪扑救汽车库火灾,用2支水枪保护汽车库附近的总变电所,扑救20min就将火灾扑灭,这次用水量约为30L/s。根据汽车库的规模大小,对汽车库室外用水量确定为10L/s~20L/s,这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室外消火栓系统是在火灾情况下,消防队员用来扑救火灾的有效手段,明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必须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及相应的要求是必须的,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7.1.8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其消防用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Ⅰ、Ⅱ、Ⅲ类汽车库及Ⅰ、Ⅱ类修车库的用水量不应小于10L/s,系统管道内的压力应保证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2Ⅳ类汽车库及Ⅲ、Ⅳ类修车库的用水量不应小于5L/s,系统管道内的压力应保证一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条文说明:7.1.8汽车库、修车库的室内消防用水量是参照原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性质相类似的工业厂房、仓库消防用水量的规定而确定的,这与目前国内的汽车库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室内消火栓系统是在火灾情况下,扑救初起火灾以及消防队员进入建筑物内部扑救火灾的有效手段,明确汽车库、修车库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及相应的要求是必须的,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7.1.15采用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其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的要求。条文说明:7.1.15在缺少市政给水管网和其他天然水源的情况下,可采用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包括室内消火栓系统和与其同时开放的其他灭火系统,如喷淋或泡沫等)的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之和的要求。部分地区由于没有市政给水管网和其他天然水源,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往往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缺水地区必须建设消防水池,从而保证消防供水,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7.2.1除敞开式汽车库、屋面停车场外,下列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1Ⅰ、Ⅱ、Ⅲ类地上汽车库;2停车数大于10辆的地下、半地下汽车库;3机械式汽车库;4采用汽车专用升降机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5Ⅰ类修车库。条文说明:7.2.1本条规定,除敞开式汽车库、屋面停车场外,Ⅰ、Ⅱ、Ⅲ类地上汽车库,停车数大于10辆的地下、半地下汽车库,机械式汽车库,采用汽车专用升降机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Ⅰ类修车库均要设置自动灭火系统。这几种类型的汽车库、修车库有的规模大,停车数量多,有的没有车行道,车辆进出靠机械传送,有的设在地下层,疏散和灭火救援极为困难,所以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此类汽车库、修车库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和扑救困难,易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依靠自动灭火系统将初起火灾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8.2.1除敞开式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排烟系统,并应划分防烟分区。条文说明:8.2.1本条对危险性较大的汽车库、修车库进行了统一的排烟要求。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地下一层和地上单层汽车库、修车库,其汽车坡道可直接排烟,且不大于一个防烟分区,故可不设排烟系统。但汽车库、修车库内最远点至汽车坡道口不应大于30m,否则自然排烟效果不好。对于敞开式汽车库四周外墙敞开面积达到一定比例,本身就可以满足自然排烟效果。但是,对于面积比较大的敞开式汽车库,应该整个汽车库都满足自然排烟条件,否则应该考虑排烟系统。汽车库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而且有些烟气含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能迅速排出室外,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也给消防员进入地下扑救带来困难。根据对目前国内地下汽车库的调查,一些规模较大的汽车库都设有独立的排烟系统,而一些中、小型汽车库,一般均与地下汽车库内的通风系统组合设置。平时作为排风排气使用,一旦发生火灾,转换为排烟使用。当采用排烟、排风组合系统时,其风机应采用离心风机或耐高温的轴流风机,确保风机能在280℃时连续工作30min,并具有在高于280℃时风机能自行停止的技术措施。排风风管的材料应为不燃材料。由于排气口要求设置在建筑的下部,而排烟口应设置在上部,因此各自的风口应上、下分开设置,确保火灾时能及时进行排烟。大、中型及地下汽车库、修车库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产生大量烟气,为保障人员疏散,并为扑救火灾创造条件,需要及时有效地将烟气排出室外,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9.0.7除敞开式汽车库、屋面停车场外,下列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Ⅰ类汽车库、修车库;2Ⅱ类地下、半地下汽车库、修车库;3Ⅱ类高层汽车库、修车库;4机械式汽车库;5采用汽车专用升降机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条文说明:9.0.7本条规定了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汽车库、修车库。此次修订明确了屋面停车场可不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同时,对条文的表述方式也作了调整。根据对国内14个城市汽车库进行的调查,目前较大型的汽车库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施。但由于汽车库内通风不良,又受车辆尾气的影响,不少安装了烟感报警的设备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在汽车库安装何种自动报警设备应根据汽车库的通风条件和自动报警设施的工作条件而定。由于汽车库、修车库人员少,起火不易发现,所以一旦发生火灾极可能导致重大财产损失,为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救火灾,大、中型及地下汽车库等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将本条确定为强制性条文。13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4.2.2管道结构的强度计算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条文说明:4.2.1~4.2.3条文系根据多系数极限状态的计算模式作了规定。其中关于管道的重要性系数γo,在原规范的基础上作了调整。原规范对地下管道按结构材质的不同,给定了强度设计调整系数,与工程实践不能完全协调,例如某些重要的生命线管道,由于其承受的荷载(主要是内水压力)不大,也可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此条文改为以管道的运行功能区分不同的可靠度要求,对排水工程中的雨水管道,保持了原规范的规定;对其他功能的管道适当作了提高,亦即不再降低水准。同时,对给水工程中的输水管道,如果单线敷设,并未设调蓄设施时,从供水水源的重要功能考虑,条文规定了应予提高标准。4.2.10对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管道,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管道结构的杭浮稳定。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并应满足抗浮稳定性杭力系数不低于1.10。条文说明:4.2.10~4.2.13条文给出了关于管道结构几种失稳状态的验算规定。基本上保持了原规范的要求,仅就以下几点作了修改和补充。1对管道的上浮稳定,关于整个管道破坏,原规范仅要求安全系数1.05,实践中普遍认为偏低,因为无论是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水位,变异性大,设计中很难精确计算,因此条文给予了适当提高,稳定安全系数应控制在不低于1.10。2对柔性管道的环向截面稳定计算,原规范系参照原苏联1958年制定的《地下钢管设计技术条件和规范》,引用前苏联学者E.A.HигoΛaǔ系考虑了圆管周围360°全部管壁上的正、负土抗力作用。对比国外不少相应的规范则沿用R.V.Mises获得的明管临界压力公式。此次条文修改时,感到原规范依据的计算模型考虑管周土的负抗作用,是很值得推敲的,通常都不考虑土的负效应(即承拉作用),为此条文给出了不计管周土负抗作用的计算公式,以使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应该指出这种计算模型,日本藤田博爱氏于1961年就曾经推荐应用(日本“水道协会”杂志第318号)。根据失稳临界压力计算模型的修改,不计管周土的负抗力作用后,相应的稳定安全系数也作了适当调整,取稳定安全系数不低于2.0。3条文补充了对非整体连接管道的抗滑动稳定验算规定。并在计算抗滑阻力时,规定可按被动土压力计算,但此时抗滑安全系数不宜低于1.50,以免产生过大的位移。4.2.11对埋设在地下的柔性管道,应根据各项作用的不利组合,计算管壁截面的环向稳定性。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并应满足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Ks不低于2.0。条文说明:同条文说明4.2.10。4.2.13对非整体连接的管道,在其敷设方向改变处,应作抗滑稳定验算。抗滑稳定应按下列规定验算:1对各项作用均取标准值计算;2对稳定有利的作用,只计入永久作用(包括由永久作用形成的摩阻力);3对沿滑动方向一侧的土压力可按被动土压力计算;4抗滑验算的稳定性抗力系数不应小于1.5。条文说明:同条文说明4.2.10。14GB50019-2015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5.4.12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管材的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条文说明:5.4.12本条规定了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要求,为强制性条文。辐射供暖所用的加热管有多种塑料管材,这些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破坏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能力逐渐下降,即发生管材的“蠕变”,以至不能满足使用压力要求而破坏,壁厚计算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相关塑料管的标准执行。5.5.2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严禁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和仓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条文说明:5.5.2本条为新增条文,且为强制性条文。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甲、乙类厂房不得采用明火供暖。由于甲、乙类厂房或存储场所内有大量的易燃、易爆物质,而一般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加热器表面温度均较高,从安全角度考虑,严禁在甲、乙类火灾危险环境中采用。5.7.4低温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温控装置。条文说明:5.7.4本条规定了电供暖系统温控装置要求,为强制性条文。从节能及安全角度考虑,要求低温加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增设相应的温控装置。5.8.17供暖管道必须计算其热膨胀。当利用管段的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条文说明:5.8.17本条规定了供暖管道设置补偿器的要求,为强制性条文。供暖系统的管道由于热媒温度变化而引起热膨胀,不但要考虑干管的热膨胀,也要考虑立管的热膨胀。这个问题很重要,必须重视。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管道的自然弯曲补偿是简单易行的,如果这样做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补偿器。6.1.13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1不同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2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3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条文说明:6.1.13本条规定了排风系统的划分原则,为强制条文。1本款规定是为了避免形成毒性更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对人体造成危害或腐蚀设备及管道,如散发氰化物的电镀槽与酸洗槽散发的气体混合时生成氢氰酸,毒害更大。2本款规定是为了防止或减缓蒸汽在风管中凝结聚积粉尘,从而增加风管阻力甚至堵塞风管,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3本款规定是为了避免剧毒物质通过排风管道及风口窜入其他房间,如将放散铅蒸气、汞蒸气、氰化物和砷化氰等剧毒气体的排风与其他房间的排风设为同一系统时,当系统停止运行,剧毒气体可能通过风管窜入其他房间。6.2.2放散极毒物质的生产厂房、仓库严禁采用自然通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条文说明:6.2.2本条是关于放散极毒物质的厂房不得采用自然通风的规定,为强制性条文。自然通风将引起极毒物质的扩散。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将毒物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轻微危害5级,本条中极毒物质是指会放散于空气中产生极度危害的物质。根据上述分级标准,我国常见的极度危害物质及行业见表1。6.3.2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1含有难闻气味以及含有危险浓度的致病细菌或病毒的房间;2空气中含有极毒物质的场所;3除尘系统净化后,排风含尘浓度仍大于或等于工作区容许浓度的30%时。条文说明:6.3.2本条规定了不应采用循环空气的限制条件,为强制性条文。排风中仍然含有污染物质,再循环使用不当将造成污染物质的累积,房间内污染物浓度将越来越高,因此规定了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使用循环风。6.3.10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室内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应大于0.1m;2因建筑构造形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条文说明:6.3.10本条规定了排除爆炸危险性气体时,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要求,为强制性条文。对于由于建筑结构造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车间,会出现由于顶棚内无法设置排风口而聚集一定浓度的氢气发生爆炸的情况。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在结构梁上设置连通管进行导流排气,以避免事故发生。6.4.7事故通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及靠近外门的外墙上设置电气开关。条文说明:6.4.7本条规定了事故通风设备电气开关设置的位置要求,为强制性条文。事故排风系统(包括兼作事故排风用的基本排风系统)的通风机,其开关装置应装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以便一旦发生紧急事故时,使其立即投入运行。事故排风系统的供电系统的可靠等级应由工艺设计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以及其他规范的要求。6.9.2下列场所均不得采用循环空气:1甲、乙类厂房或仓库;2空气中含有的爆炸危险粉尘、纤维,且含尘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值的25%的丙类厂房或仓库;3空气中含有的易燃易爆气体,且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值的10%的其他厂房或仓库;4建筑物内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房间。《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条文说明:6.9.2本条规定了对采用循环空气的限制,为强制性条文。1甲、乙类物质易挥发出可燃蒸气,可燃气体易泄漏,会形成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混合物,随着时间的增长,火灾危险性也越来越大。许多火灾事例说明,含易燃易爆类物质的空气再循环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