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恙虫病_第1页
传染病学-恙虫病_第2页
传染病学-恙虫病_第3页
传染病学-恙虫病_第4页
传染病学-恙虫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sutsugamushidisease

2017–3–20第三章立克次体(lìkècìtǐ)传染病恙虫病共二十三页目标及重点(zhòngdiǎn)内容1、重点掌握恙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熟悉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fābìng)机制。3、了解立克次体传染病。共二十三页恙虫(yànɡchónɡ)病是由恙虫(yànɡchónɡ)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原性传染病。公元313年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素一种红色,微小几乎看不见的沙虱生长在杂草丛的水边、沙地,人被叮咬后出现红疹,三天后发热、潰疡形成,当时(dàngshí)称“沙虱热”。1927年日本学者分离出病原体、并定名。概述共二十三页格林伯格:长期在湿热的雨林中作战让很多中美士兵染上致命(zhìmìng)的阿米巴痢疾、登革热、丛林斑疹伤寒丛林(cónglín)斑疹伤寒(scrubtyphus)共二十三页病原学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更接近(jiējìn)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它既有细菌特点又具病毒特征,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HowardTaylor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yánjiū)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中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二十三页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cónglín)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恙虫(yànɡchónɡ)病立克次氏体1、球形或球杆状;大小0.3-0.6um*0.5-1.5um。2、细胞内寄生。3、G-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蓝紫色。4、与变形杆菌OX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借助OXK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的原理称为外斐试验。5、抵抗力弱,容易被灭活。6、对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敏感;耐受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共二十三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分布:国外: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日本等;国内:东西(dōngxī)南及沿海地区,包括广西;■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其他啮齿类动物、猫、狗等。

人类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传播途径:恙螨(mite)幼虫是传播媒介。■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户外、野外工作者高发。■流行特征:散发为主。流行季节与雨季相关。共二十三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共二十三页共二十三页共二十三页恙螨生活史共二十三页发病(fābìng)机制恙虫病东方体血症: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进入人体(réntǐ),引起皮肤损害,继而或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死亡后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和多脏器病变。■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局部病变:充血、水肿、水疱、坏死、出血、潰疡、焦痂■全身病变:淋巴结肿大、心肌炎、出血性肺炎、间质性肾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共二十三页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通常(tōngcháng)10-14天□无前驱(qiánqū)期■毒血症表现为主的临床症状:★高热:39-41℃,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1-3W;★类流感样症状:肌肉酸痛、疲乏、纳差、嗜睡等;★病程后期(2W后)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征性体征:焦痂、皮疹、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共二十三页特征(tèzhēng)体征■焦痂与溃疡:具有诊断(zhěnduàn)意义!特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5mm,焦黑色、边隆起稍红、无渗液、无痛痒。部位:隐蔽、湿润处数量:多数1个,个别2-3个共二十三页■淋巴结肿大:以病灶(bìngzào)附近明显、有压痛■皮疹:第4-6天出现、散发性暗红色斑丘疹(qiūzhěn)、躯干多见■肝脾大共二十三页诊断■流行(liúxíng)病学:季节、流行(liúxíng)区、户外、野外工作、休息■临床表现:高热(gāorè)

+临床特征体征(主要是焦痂)■实验室检查:●血象:WBC正常或减少●血清学检查:♣外斐试验:效价大于1:160或4倍升高;特异性低;♣补体结合实验:阳性率高,特异性较强;♣免疫荧光实验:荧光标记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结合;♣斑点免疫测定:检测特异的IgM,早期、敏感,特异性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同上检测特异的IgM或IgG;共二十三页诊断■实验室检查(jiǎnchá):●病原学检查(jiǎnchá):♣病原体分离:动物接种分离恙虫病东方体(小鼠腹腔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HeLa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Hela细胞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源自一位美国妇女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Lacks)的子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增殖异常迅速;持续无限分裂,无衰老于死亡。●遗传形状稳定,多带遗传,感染性强。共二十三页鉴别(jiànbié)诊断■钩端螺旋体病:典型临床症状(zhèngzhuàng)+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斑疹伤寒:依靠ELSA或PCR鉴别。流行性斑疹伤寒(体虱传播---普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传播---摩氏立克次体);■伤寒■其他:流感、疟疾、败血症、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共二十三页治疗■病原(bìngyuán)治疗:●氯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类有良好(liánghǎo)疗效;●氯霉素:成人2.0g/日,儿童25-40mg/(Kg.d),分4次口服或静脉用药;热退减半量再用7-10天;●四环素:目前基本淘汰;●红霉素:成人1.0g/日,注意副作用;●强力霉素:0.2/日,疗程7天;■对症治疗:退热、镇静,治疗各种并发症;共二十三页预防■控制(kòngzhì)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切断传播途径:个人防护!关键(guānjiàn)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保护易感人群预后■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预后良好;否则……共二十三页思考题:■请简单介绍(jièshào)斑疹伤寒相关的三个代表: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媒介---病原体);地方性斑疹伤寒(传播媒介---病原体);丛林斑疹伤寒(传播媒介------病原体);共二十三页

谢谢(xièxie)共二十三页内容(nèiróng)总结Tsutsugamushidisease。2017–3–20。恙虫病是由恙虫立克次体所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