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_第1页
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_第2页
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_第3页
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_第4页
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加工厂安全操作手册TOC\o"1-2"\h\u26783第一章:总则 337221.1企业简介 3181321.2安全生产方针 322408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 445202.1安全生产责任制 450612.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236522.3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 513391第三章:设备安全操作 5315253.1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5202393.1.1操作前准备 5239393.1.2操作过程 5187523.1.3操作后处理 6244893.2设备维护保养 6293783.2.1日常维护 6196923.2.2定期检查 61843.2.3故障排除 6267293.3设备故障处理 626373.3.1故障分类 6130983.3.2故障处理流程 61663.3.3故障预防 79446第四章:电气安全 790234.1电气设备安全操作 7295314.2电气设备维护保养 7154254.3电气预防与处理 79676第五章:防火防爆 832335.1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8238595.2防火防爆设施 8199635.3火灾处理 916154第六章:职业健康 983296.1职业病防治 982606.1.1概念与定义 9116966.1.2防治措施 9137006.2劳动防护用品 9194366.2.1重要性 911486.2.2分类与配备 1059246.3职业健康检查 10233186.3.1检查周期与内容 10186126.3.2结果处理与告知 103055第七章:环境保护 10134847.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0243457.2废水处理 10158907.3废气处理 1125046第八章:食品安全 11251318.1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 11218188.1.1食品原料采购 11151268.1.2食品原料储存 11150648.2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1272328.2.1加工工艺 12143138.2.2加工人员管理 12162538.3食品检验与质量保证 1226978.3.1食品检验 12286068.3.2质量保证 1227136第九章:仓储管理 12181229.1仓储安全管理 12128499.1.1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2320939.1.2安全管理制度 13316539.1.3安全管理措施 1324569.2仓储设施维护 1332789.2.1设施维护的必要性 13260319.2.2设施维护内容 13139379.2.3设施维护措施 13269269.3仓储作业安全 13318369.3.1作业安全意识 13126299.3.2作业安全措施 14135229.3.3作业安全监控 1414676第十章:应急预案与处理 142363510.1应急预案编制 14241810.2应急预案演练 15222110.3调查与处理 1523653第十一章:安全检查与整改 163211411.1安全检查制度 162160011.2安全整改措施 161364011.3安全整改效果评估 1626022第十二章: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 17377112.1安全教育制度 17272212.1.1安全教育目标 1710412.1.2安全教育组织 171378212.1.3安全教育内容 17607912.1.4安全教育方式 172255412.1.5安全教育周期 182424612.2安全培训内容 181792612.2.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182665112.2.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82393212.2.3安全生产知识 183261512.2.4案例分析 18529112.2.5安全技能培训 18825912.3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18973112.3.1培训覆盖率 181513212.3.2培训满意度 182686612.3.3培训效果测试 181420612.3.4发生率 19957112.3.5持续改进 19第一章:总则1.1企业简介本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xx年,总部位于xx地区。企业始终秉承“技术创新、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经过多年的稳健发展,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现有员工数百人,其中包括多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企业占地面积xx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客户好评。1.2安全生产方针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下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1)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3)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保证员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投入,保证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5)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防止的发生。(6)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降低损失。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努力实现安全生产零的目标。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2.1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它明确了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生产任务的落实。以下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内容:(1)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应当全面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监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负直接责任。(3)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所属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4)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负直接责任。(5)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保障,保证生产设备、工艺和操作规程符合安全生产要求。(6)企业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2.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下为主要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2)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定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觉和整改安全隐患。(4)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总结教训,预防类似的再次发生。(5)安全生产投入制度: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设备、技术等投入。(6)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3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的具体内容:(1)安全生产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等方面。(2)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培训、现场培训、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保证培训效果。(3)培训对象: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4)考核评价: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对未通过考核的员工进行补培。(5)培训记录: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培训情况。(6)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企业能够有效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章:设备安全操作3.1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制定以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3.1.1操作前准备(1)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熟悉设备功能、结构及操作方法。(2)操作人员需穿戴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3)检查设备是否完好,确认设备周围无杂物,保证通道畅通。3.1.2操作过程(1)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操作程序。(2)操作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不得分心,避免误操作。(3)遵循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得靠近旋转部件和高温区域。(4)发觉异常情况,立即停车,并及时报告上级。3.1.3操作后处理(1)操作结束后,关闭设备电源,清理现场,保持设备整洁。(2)做好设备使用记录,以便后续跟踪和管理。3.2设备维护保养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需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3.2.1日常维护(1)每天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设备外观,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定期检查设备紧固件,防止松动。(3)定期检查设备润滑系统,保证润滑良好。3.2.2定期检查(1)每月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电气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等。(2)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定期更换易损件。(3)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保证设备运行稳定。3.2.3故障排除(1)发觉设备故障,立即停车,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排除故障。(2)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保证设备恢复正常运行。3.3设备故障处理3.3.1故障分类设备故障分为以下几类:(1)轻微故障: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可自行排除。(2)一般故障:影响设备正常运行,需专业人员排除。(3)严重故障: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需紧急停车处理。3.3.2故障处理流程(1)发觉故障,立即停车,报告上级。(2)分析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3)按照维修方案,组织人员进行维修。(4)维修完成后,进行设备调试,保证恢复正常运行。3.3.3故障预防(1)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降低故障率。(2)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减少误操作。(3)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第四章:电气安全4.1电气设备安全操作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是保证生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电气设备安全操作的一些基本要点:(1)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熟悉电气设备的功能、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2)操作前,应检查电气设备是否完好,确认无故障和隐患。(3)操作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顺序,避免误操作。(4)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5)操作完毕,应将设备恢复到原始状态,并做好记录。4.2电气设备维护保养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以下是电气设备维护保养的主要内容:(1)定期检查设备的外观,发觉损坏、松动、锈蚀等问题及时处理。(2)定期检查设备的接线端子,保证连接牢固、接触良好。(3)定期检查设备的绝缘功能,避免绝缘损坏造成漏电。(4)定期清洁设备,保持设备表面干净,提高散热效果。(5)定期更换设备的易损件,如接触器、继电器等。(6)定期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4.3电气预防与处理电气的预防与处理是电气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是电气预防与处理的一些措施:(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素养。(2)建立健全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试验,保证设备安全可靠。(4)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预防设备故障。(5)发生电气时,立即切断电源,采取措施防止扩大。(6)对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7)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加强安全责任的落实。第五章:防火防爆5.1防火防爆基本知识防火防爆基本知识是保障生产和生活安全的重要前提。燃烧的形成、火灾的分类以及火灾爆炸的原因是防火防爆的基本内容。燃烧的形成:燃烧是由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防止燃烧形成的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或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防火灭火技术的基本原理。火灾的分类:根据物质燃烧特性,火灾可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火灾)、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和D类火灾(金属火灾)。火灾爆炸的原因:物质原因包括点燃的烟头、电火花等,其他原因还包括设备缺陷、操作不当、电气故障等。5.2防火防爆设施防火防爆设施是预防火灾发生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火防爆设施:(1)采暖设备的防火防爆措施:在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散热器表面平均温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储存或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场所内使用的电热散热器及其连接器应具备相应的防爆功能。(2)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避免火灾蔓延。(3)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措施:选用符合防爆要求的电气设备,定期检测电气线路,避免电气短路等。(4)爆炸性气体检测仪:对爆炸性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爆炸风险。(5)灭火器材:配置适用于不同类型火灾的灭火器材,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5.3火灾处理火灾处理是降低火灾损失、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火灾处理的要点:(1)疏散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保证人员安全。(2)报警: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3)切断火源:尽可能切断火源,如关闭电源、熄灭火焰等。(4)灭火:根据火源类型和火势大小,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5)救援:如火势较大,应组织救援队伍进行灭火和救援。(6)调查:火灾后,应进行全面的调查,找出原因,总结教训,防止类似再次发生。(7)恢复生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损失。第六章:职业健康6.1职业病防治6.1.1概念与定义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密切相关,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6.1.2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职业病,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定期评估和控制职业病风险;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对存在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对已确诊的职业病人,及时给予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6.2劳动防护用品6.2.1重要性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6.2.2分类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PPE)和工作场所防护设施两大类。具体分类如下: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护眼镜、防噪耳塞、防护手套等;工作场所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护栏杆、警示标志等。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危害因素,合理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并保证劳动者正确使用。6.3职业健康检查6.3.1检查周期与内容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周期和内容如下:上岗前检查:主要了解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评估其是否适合从事特定工作;在岗期间检查: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觉并处理职业病危害;离岗时检查:了解劳动者在离职时的健康状况,评估职业病危害对健康的影响。6.3.2结果处理与告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及时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对检查出有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相关健康损害的劳动者,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同时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防治情况。第七章:环境保护7.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新法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法律法规还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7.2废水处理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废水处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当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已产生的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还加大了对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保证废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7.3废气处理废气处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废气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脱硫、脱硝、除尘和有机废气处理等。在废气处理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气排放;(2)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3)强化废气排放监测,保证排放数据的准确性;(4)加强废气处理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废气排放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废气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废气处理,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白云的美好家园。第八章:食品安全8.1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在于食品原料的采购与储存。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8.1.1食品原料采购(1)采购渠道:选择正规、有信誉的供应商,保证原料来源的安全可靠。对于进口食品原料,要关注其是否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2)原料质量: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原料的质量,避免购买过期、变质、污染等不合格原料。(3)采购记录:建立完善的采购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采购时间、数量、产地等信息,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追溯来源。8.1.2食品原料储存(1)储存条件:根据原料的特性,保证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避免原料变质。(2)分类储存:对不同类别的原料进行分类储存,防止交叉污染。(3)定期检查:定期对储存原料进行检查,发觉变质、过期等问题及时处理。8.2食品加工过程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8.2.1加工工艺(1)严格遵循加工工艺流程,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2)加强对加工设备的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3)严格把控加工时间、温度等参数,避免食品营养成分流失。8.2.2加工人员管理(1)培训加工人员,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2)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加工人员遵守。(3)定期对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疾病传播。8.3食品检验与质量保证食品检验与质量保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8.3.1食品检验(1)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体系,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全面检测。(2)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高检测准确性。(3)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检验能力。8.3.2质量保证(1)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2)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监控,防止污染。(3)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处理消费者反馈的问题。通过对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食品加工过程控制以及食品检验与质量保证的全面管理,我们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放心的食品。第九章:仓储管理9.1仓储安全管理9.1.1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仓储安全管理是保障仓储设施、人员和物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的发生,降低损失,保证仓储业务的顺利进行。9.1.2安全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仓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和权限。(2)制定仓储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仓储作业安全、有序。(3)定期开展仓储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9.1.3安全管理措施(1)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安全。(2)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等措施,保证仓储设施安全。(3)定期检查仓储设施,保证设施设备安全可靠。(4)对仓储物品进行分类管理,防止火灾、爆炸等的发生。(5)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突发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9.2仓储设施维护9.2.1设施维护的必要性仓储设施是仓储业务的基础,设施维护对于保障仓储业务的顺利进行。通过设施维护,可以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9.2.2设施维护内容(1)定期检查设施设备,发觉问题及时维修。(2)对仓储设施进行清洁、保养,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3)对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仓储效率。(4)制定设施维护计划,保证维护工作的有序进行。9.2.3设施维护措施(1)建立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维护职责。(2)设立专业的设施维护团队,负责仓储设施的维护工作。(3)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4)建立设施维护档案,记录维护情况,方便查询和跟踪。9.3仓储作业安全9.3.1作业安全意识提高仓储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障仓储作业安全的关键。通过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仓储作业安全的重要性。9.3.2作业安全措施(1)制定仓储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作业过程中的安全要求。(2)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保证作业安全。(3)加强仓储现场管理,保持现场清洁、整齐,避免安全的发生。(4)对仓储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5)建立仓储作业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9.3.3作业安全监控(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仓储作业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作业安全。(2)建立仓储作业安全信息反馈机制,对作业过程中发觉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3)对仓储作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其安全作业能力,保证作业安全。第十章:应急预案与处理10.1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保障企业和机构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结合企业和机构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3)完整性原则:应急预案应涵盖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应对措施,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4)协同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周边企业和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保证应急预案的协同性。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预案总则: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等。(2)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人员配置等。(3)预警与预防:明确预警信号的发布、预防措施、预警响应等级等。(4)应急响应: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流程、处置措施、应急资源调配等。(5)应急恢复与重建: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结束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善后处理等。10.2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练可以发觉问题、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应急预案演练的主要内容包括:(1)桌面演练: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场景,讨论应急预案的响应流程、处置措施等,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2)实战演练:组织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模拟突发事件应对过程,检验应急组织机构的协调能力、应急资源的调度能力等。(3)综合演练:结合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协同性和实用性。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演练场景应尽量贴近实际,保证演练的真实性。(2)全面性原则:演练内容应涵盖应急预案的各个方面,保证演练的全面性。(3)协同性原则:演练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周边企业和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保证演练的协同性。(4)安全性原则:演练过程中,要保证参演人员的安全,防止发生意外。10.3调查与处理调查与处理是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查明原因、总结教训、预防类似具有重要意义。调查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报告:发生后,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报告情况,保证信息畅通。(2)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查明原因、性质、责任等。(3)责任追究:依据调查结果,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追责到底。(4)整改:针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防止类似再次发生。(5)总结:总结教训,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十一章:安全检查与整改11.1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定期、系统的检查,发觉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生产安全。以下是安全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1)安全检查的组织与实施安全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安全检查计划。安全检查应涵盖生产现场、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施、人员操作等方面。(2)安全检查的内容与标准安全检查的内容应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功能、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好情况、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人员操作规程的遵守情况等。检查标准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3)安全检查的频率与周期安全检查的频率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年度检查不少于1次,季度检查不少于1次,月度检查不少于1次。对于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应加大检查频次。11.2安全整改措施安全整改措施是指针对安全检查中发觉的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产安全水平。以下是安全整改措施的主要内容:(1)立即整改对于发觉的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于无法立即整改的,应制定临时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2)责任到人明确安全整改的责任人,对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3)跟踪整改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保证整改效果。(4)整改验收整改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保证整改措施达到预期效果。11.3安全整改效果评估安全整改效果评估是对整改措施实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