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导入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教学目标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人物通讯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它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文体知识人物通讯中人物的特点:

①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②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③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④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写作对象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写作对象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雷锋钟南山焦裕禄邓稼先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写作类型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袁隆平的壮阔人生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整体感知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概括层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第一部分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概括层次“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第二部分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概括层次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通过一个梦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第四部分整体感知人物通讯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写了什么”从读者的角度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怎么写的”从作者的角度整体感知思考: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工作方法学术品格道德操守理想志向文本分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响后……匆匆赶到试验田。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勤于实践文本分析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挑战权威,不断创新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文本分析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1.“一位老人眯起双眼...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深入阅读一、阅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跨”“迈”“蹲”“翻”“挽”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亲力亲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1.“一位老人眯起双眼...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文章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据,这些数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二、阅读“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这几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更具有说服力、真实性)(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手法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要点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手法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要点二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总结: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