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_第1页
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_第2页
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_第3页
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_第4页
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策略研究TOC\o"1-2"\h\u14734第一章社会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 3131411.1社会舆论的概念与特点 3284541.1.1社会舆论的概念 35031.1.2社会舆论的特点 3291021.2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3310351.2.1网络文化传播的内涵 3125261.2.2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3264851.3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443331.3.1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4152451.3.2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国家形象 4235601.3.3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公共利益 464491.3.4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众素质 418133第二章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现状 430102.1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471412.2社会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 4136782.3社会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55867第三章社会舆论引导的策略 511113.1建立多元化的舆论引导机制 5291443.2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614653.3优化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631704第四章舆论引导的主体分析 6285194.1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644534.2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角色 7312624.3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中的地位 717864第五章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 7152285.1网络舆论监控的技术手段 7209235.1.1数据挖掘技术 7257555.1.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7143525.1.3人工智能技术 8129655.1.4网络爬虫技术 8226555.2网络舆论预警体系的构建 822615.2.1完善预警指标体系 8107715.2.2优化预警模型 8101845.2.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8250355.2.4完善应急预案 8215145.3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的实践案例 8121345.3.1某地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836425.3.2某企业网络舆论预警体系 8188075.3.3某高校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实践 920807第六章网络谣言的识别与治理 928666.1网络谣言的特点与传播途径 9121736.1.1网络谣言的特点 9147436.1.2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 9117396.2网络谣言的识别方法 9294026.2.1技术手段 9296096.2.2人工审核 987726.3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10250996.3.1完善法律法规 10255666.3.2强化宣传教育 10284466.3.3技术创新与应用 10242246.3.4社会协同治理 1020999第七章网络舆论引导与公民素养 1043527.1公民素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10111937.1.1公民素养概述 10110287.1.2公民素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具体作用 10315177.2提升公民素养的途径 11109177.2.1家庭教育 11244067.2.2学校教育 11207007.2.3社会教育 113017.2.4媒体宣传 1116617.3公民素养与网络舆论引导的互动关系 1112687.3.1公民素养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影响 11109507.3.2网络舆论引导对公民素养的塑造 11123817.3.3互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1127238第八章网络舆论引导与法律法规 1230878.1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现状 12264228.2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完善 12181898.3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实践 1232398第九章社会舆论引导与网络媒体自律 1346509.1网络媒体自律的重要性 13111189.1.1提升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 1371829.1.2促进网络空间清朗 13109689.1.3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13232119.2网络媒体自律的实践摸索 13317569.2.1制定自律规范 13299669.2.2建立自律机制 14254749.2.3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 14309559.3网络媒体自律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1437969.3.1自律有助于舆论引导的准确性 1485359.3.2自律有利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4105009.3.3自律与舆论引导的互动关系 1424718第十章社会舆论引导与未来发展 142705610.1社会舆论引导的发展趋势 141145010.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41618710.3社会舆论引导的未来展望 15第一章社会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1.1社会舆论的概念与特点1.1.1社会舆论的概念社会舆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大众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公众意见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它既包括个体的主观看法,也涵盖群体的共识。1.1.2社会舆论的特点(1)广泛性:社会舆论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覆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的群体。(2)多样性:社会舆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3)动态性:社会舆论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呈现出动态性。(4)互动性:社会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公众之间、公众与媒体之间以及公众与之间形成互动,共同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1.2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1.2.1网络文化传播的内涵网络文化传播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流与分享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1.2.2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1)网络文化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基础。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各类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2)网络文化传播影响社会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使得社会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舆论热点。(3)网络文化传播推动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丰富多样,公众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舆论。1.3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性1.3.1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社会舆论引导有助于传播正能量,凝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3.2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引导社会舆论有助于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我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1.3.3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公共利益社会舆论引导有助于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公共利益。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可以唤起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1.3.4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众素质社会舆论引导有助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可以培养公众的正确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第二章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现状2.1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传播已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传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传播速度加快: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广大受众,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2)传播范围扩大:网络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使得信息传播范围得以拓宽,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3)传播方式多样化:网络文化传播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4)传播主体多元化:网络传播的主体包括企业、媒体、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格局。2.2社会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在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呈现出以下特点:(1)舆论场域拓展: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形成了跨地域、跨行业的舆论场域。(2)舆论反应迅速: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高潮。(3)舆论多元互动:网络传播使得舆论参与者可以实时互动,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舆论环境。(4)舆论引导作用凸显:在网络环境下,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3社会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虽然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引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策略。(2)引导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多元化的舆论引导主体在引导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导致引导效果受到影响。(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平衡问题:在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引导与监督的关系,防止过度引导和干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网络水军和虚假信息的影响:网络水军和虚假信息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了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5)舆论引导与网络传播规律的结合:如何更好地结合网络传播规律进行舆论引导,提高引导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章社会舆论引导的策略3.1建立多元化的舆论引导机制在当前网络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要实现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首要任务是建立多元化的舆论引导机制。该机制应当涵盖以下几个层面:(1)政策法规层面:需制定完善的网络传播政策法规,规范网络舆论行为,明确舆论引导的方向和目标。(2)技术手段层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发觉负面舆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3)媒体传播层面: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4)社会组织层面:鼓励和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参与舆论引导,发挥其在网络舆论场中的积极作用。3.2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主流价值观是社会舆论引导的核心,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对于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措施:(1)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2)创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方式:结合网络特点,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提高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3)培育网络意见领袖: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4)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升网络内容的质量,注重内容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3优化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优化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舆论引导的基础,以下措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1)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加大对虚假、有害信息的打击力度,保障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2)提升网络素养: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全民网络素养,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3)建立网络信用体系:构建网络信用体系,对网络行为进行评价和奖惩,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规。(4)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传输速度,优化网络服务质量,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第四章舆论引导的主体分析4.1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其在舆论引导中扮演着的角色。负责制定舆论引导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对网络文化传播进行规范,保证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其发布的政策和言论能够对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响。还需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4.2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角色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舆论引导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通过报道事实、发表评论、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特定事件,形成舆论热点。另,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解读,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媒体还需承担社会责任,秉持公正、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为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4.3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中的地位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舆论引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社会组织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另,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中,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社会组织还需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媒体和社会组织共同构成了舆论引导的主体体系,三者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网络文化传播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及管控工作。,第五章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5.1网络舆论监控的技术手段网络舆论监控是保证网络空间清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当前,网络舆论监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1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通过对大量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信息的方法。在网络舆论监控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用户行为、情感倾向、话题热点等,为监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5.1.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的方法。在网络舆论监控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关键词、情感分析、语义理解等,从而提高监控的准确性和效率。5.1.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实现智能决策的技术。在网络舆论监控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自动识别敏感信息、预测舆论走势等,为监控工作提供智能化支持。5.1.4网络爬虫技术网络爬虫技术是自动获取网络信息的程序。在网络舆论监控中,网络爬虫技术可以用于实时抓取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舆情动态等,为监控工作提供实时数据。5.2网络舆论预警体系的构建网络舆论预警体系是预防网络舆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构建网络舆论预警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5.2.1完善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是衡量网络舆论风险程度的重要依据。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包括舆情热度、情感倾向、话题类型等多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5.2.2优化预警模型预警模型是预测网络舆论走势、识别风险的关键。应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预警模型。5.2.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预警系统是实施网络舆论预警的具体工具。应加强预警系统的研发,提高预警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5.2.4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对网络舆论风险的有效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预案,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5.3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5.3.1某地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某地运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构建了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抓取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分析舆情走势,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5.3.2某企业网络舆论预警体系某企业针对自身业务特点,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预警体系。该体系包括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预警系统等,有效降低了企业面临的网络舆论风险。5.3.3某高校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实践某高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监控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敏感信息,预测舆情走势,为高校维护校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六章网络谣言的识别与治理6.1网络谣言的特点与传播途径6.1.1网络谣言的特点(1)信息的虚假性:网络谣言通常是基于不真实的信息,其目的是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恐慌或混乱。(2)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谣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3)形式多样:网络谣言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具有较强的迷惑性。(4)隐蔽性:网络谣言往往难以追踪,发布者身份隐蔽,增加了识别和打击的难度。(5)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损害国家形象,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6.1.2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1)社交媒体: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2)网络论坛:各类论坛、贴吧等网络社区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场所。(3)网络新闻:部分不实新闻报道也可能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4)网络聊天工具:通过QQ、等聊天工具传播谣言,速度快、范围广。6.2网络谣言的识别方法6.2.1技术手段(1)数据挖掘:通过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关键词等,挖掘谣言的传播规律。(2)自然语言处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谣言内容中的虚假信息。(3)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网络谣言进行自动识别和过滤。6.2.2人工审核(1)网络巡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巡查,及时发觉和处置网络谣言。(2)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谣言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识别和举报谣言。(3)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对网络谣言进行识别和处置。6.3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6.3.1完善法律法规(1)制定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明确处罚标准,加强对谣言行为的打击力度。(2)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督促其履行信息审核责任。6.3.2强化宣传教育(1)加强网络谣言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识别和防范意识。(2)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网民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6.3.3技术创新与应用(1)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谣言识别和过滤的技术水平。(2)推广应用成熟的谣言识别技术,提高网络谣言治理效果。6.3.4社会协同治理(1)加强企业、社会团体和网民之间的协同治理,形成合力。(2)建立谣言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处置网络谣言。(3)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网络谣言治理,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第七章网络舆论引导与公民素养7.1公民素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7.1.1公民素养概述公民素养,即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政治参与能力等。在当前网络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公民素养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作用。7.1.2公民素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具体作用(1)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提高网络道德水平网络空间并非真空,公民素养高的个体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2)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具备较高公民素养的个体,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网络行为,从而降低网络犯罪率,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力支持。(3)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网络民主公民素养高的个体,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能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讨论,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益参考。7.2提升公民素养的途径7.2.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提升公民素养的基础,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7.2.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养的关键,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课程设置,全面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7.2.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提升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积极开展公民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7.2.4媒体宣传媒体应充分发挥宣传作用,传播正能量,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高公民素养。7.3公民素养与网络舆论引导的互动关系7.3.1公民素养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影响公民素养高的个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反之,公民素养低的个体可能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阻碍。7.3.2网络舆论引导对公民素养的塑造网络舆论引导在传播过程中,对公民素养具有塑造作用。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够提高公民素养,反之则可能降低公民素养。7.3.3互动关系的实现途径(1)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公民素养的提升。(2)发挥公民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公民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提高网络舆论质量,推动公民素养的提升。(3)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与公民素养互动机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与公民素养互动机制,推动网络舆论引导与公民素养的协同发展。第八章网络舆论引导与法律法规8.1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现状我国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实施仍面临一些问题。,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导致部分新兴网络现象无法得到有效规范;另,部分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干预、限制言论自由等问题。8.2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完善针对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加强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兴网络现象的发展。对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新兴问题,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2)平衡法律法规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在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3)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主体,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的监管。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4)加大对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让广大网民了解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8.3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实践在实践中,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举例说明:(1)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对散布谣言的行为进行处罚,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2)网络暴力的治理。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于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权益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3)网络有害信息的治理。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审查和过滤,防止不良信息传播。(4)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同时部门也通过网络问政、网络听证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健康的方向。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社会舆论引导与网络媒体自律9.1网络媒体自律的重要性9.1.1提升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网络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网络媒体自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体自律有助于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任务。通过自律,网络媒体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9.1.2促进网络空间清朗网络媒体自律是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的关键因素。网络媒体自律意味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行业准则,抵制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有害内容。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9.1.3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网络媒体自律有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应尊重公民隐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通过自律,网络媒体能够有效防范和减少侵权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9.2网络媒体自律的实践摸索9.2.1制定自律规范网络媒体自律的实践摸索首先体现在制定自律规范。各网络媒体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自律规范,明确自律要求。9.2.2建立自律机制网络媒体应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包括内部管理、内容审核、投诉举报等方面。通过自律机制,网络媒体能够及时发觉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律水平。9.2.3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网络媒体自律需要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