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政务公开手册TOC\o"1-2"\h\u17569第一章政务公开概述 387311.1政务公开的定义与意义 385931.2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 38816第二章政务公开法律法规 433912.1政务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47642.2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4174002.2.1宪法规定 431602.2.2《信息公开条例》 4315942.2.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4222872.3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413442.3.1实施主体 4174732.3.2实施方式 5173302.3.3监督机制 51143第三章政务公开组织机构 5265093.1政务公开组织架构 5261243.1.1国家层面:国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 5275163.1.2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 5122403.1.3市、县层面: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 578363.1.4乡镇、街道层面: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落实。 6127523.1.5部门层面: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 6247323.2政务公开工作职责 6177763.2.1制定政务公开政策、规划和计划,明确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 610193.2.2组织协调政务公开工作,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 6325653.2.3指导、监督下级政务公开工作,对下级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6120703.2.4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6102203.2.5组织政务公开培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670343.2.6开展政务公开宣传,提高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认识和参与度。 6293.2.7处理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 6188163.3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配备 6102063.3.1明确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工作人员数量。 6153253.3.2选拔具备一定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从事政务公开工作。 657703.3.3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658203.3.4建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104703.3.5注重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交流与轮岗,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6122433.3.6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考核,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 616828第四章政务公开内容与范围 6151414.1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661274.2政务公开的范围 7253884.3政务公开的例外情况 726265第五章政务公开方式与渠道 8202485.1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 858125.2政务公开的渠道 8287425.3政务公开的创新手段 830546第六章政务公开程序与要求 9307426.1政务公开的基本程序 91306.2政务公开的具体要求 986486.3政务公开的时效性 1015940第七章政务公开监督与考核 1061667.1政务公开监督体系 10113277.1.1监督主体 10155077.1.2监督内容 11205087.1.3监督方式 1118247.2政务公开考核机制 1140117.2.1考核指标 1197187.2.2考核方法 11269437.2.3考核结果运用 1128397.3政务公开问题与整改 1210214第八章政务公开责任追究 12148818.1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依据 12149538.2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种类 124718.3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程序 1319251第九章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 13263339.1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的关系 13267719.2政务服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4290569.3政务服务公开的优化措施 1418427第十章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 152418610.1社会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151743510.2社会监督的形式与途径 152945610.3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的互动 1529973第十一章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 163047211.1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163151911.2信息化建设在政务公开中的应用 161106411.3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165956第十二章政务公开未来发展 17250612.1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 171924112.2政务公开的改革与创新 171776812.3政务公开的未来展望 17第一章政务公开概述1.1政务公开的定义与意义政务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全过程的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治理能力和公信力。政务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推进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政务公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透明度:政务公开有助于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工作的监督。(2)保障公民权利:政务公开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促进职能转变:政务公开有助于推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4)预防腐败:政务公开有助于预防腐败现象,增强官员廉洁自律意识,提高形象。1.2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下是政务公开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1988年3月,十三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政务公开,将其作为加强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2)1996年1月,纪委第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推行。(3)1997年9月,十五大将政务公开作为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工作,提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4)2002年11月,十六大将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提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5)2003年6月,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立,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政务公开工作。(6)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通过,明确了国务院办公厅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具体职责。政务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务公开工作在提高透明度、保障公民权利、促进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章政务公开法律法规2.1政务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概述政务公开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国政务公开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2.2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2.2.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些规定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宪法依据。2.2.2《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政务公开的核心法规,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的权利。条例要求各级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推进信息公开工作。2.2.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根据《信息公开条例》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对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细化和补充,为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规定。2.3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2.3.1实施主体政务公开的实施主体为各级及其部门。根据《信息公开条例》,各级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公开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2.3.2实施方式政务公开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施:(1)主动公开:及其部门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2)依申请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及其部门申请获取相关信息。(3)网站:及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网站,及时公开信息。(4)新闻发布会:及其部门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公开信息。2.3.3监督机制政务公开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内部监督:及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2)人大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3)社会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4)法律责任:及其部门未按照规定公开信息,或者公开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第三章政务公开组织机构3.1政务公开组织架构政务公开组织架构是保障政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我国政务公开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3.1.1国家层面:国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3.1.2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3.1.3市、县层面: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3.1.4乡镇、街道层面: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落实。3.1.5部门层面: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3.2政务公开工作职责政务公开工作职责是指各级政务公开组织机构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以下为政务公开工作职责的主要内容:3.2.1制定政务公开政策、规划和计划,明确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节点。3.2.2组织协调政务公开工作,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3.2.3指导、监督下级政务公开工作,对下级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评估。3.2.4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3.2.5组织政务公开培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3.2.6开展政务公开宣传,提高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认识和参与度。3.2.7处理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3.3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配备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配备是政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配备的要求:3.3.1明确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工作人员数量。3.3.2选拔具备一定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从事政务公开工作。3.3.3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3.3.4建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3.5注重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交流与轮岗,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3.3.6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考核,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第四章政务公开内容与范围4.1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政务公开是构建阳光提高公信力的关键举措。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应主动公开涉及国家利益、公共权益和民众权益的政策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2)行政审批。应公开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等信息,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3)公共服务。应公开公共服务的事项、标准、流程、时限、责任单位等信息,方便民众获取服务。(4)财政预算。应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以及债务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5)采购。应公开采购的项目、金额、中标单位等信息,保证采购的公平、公正。(6)行政处罚。应公开行政处罚的种类、依据、程序、时限等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7)突发事件。应主动公开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救援、调查等信息,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2政务公开的范围政务公开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关。各级及其部门、派出机构应当公开政务信息。(2)事业单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当公开政务信息。(3)国有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公开政务信息。(4)社会团体。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应当公开政务信息。(5)其他组织。依法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应当公开政务信息。4.3政务公开的例外情况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不公开:(1)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情报收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予公开。(2)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予公开。(3)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为保护个人隐私,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开。(4)其他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他不宜公开的信息不予公开。第五章政务公开方式与渠道5.1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政务公开作为提升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民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布工作报告:工作报告是向社会公开工作成绩、展望未来工作的重要载体,通常在每年的人大会上进行。(2)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媒体和公众通报重要政策、事件和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3)网站和政务微博:网站和政务微博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发布政策法规、文件、工作动态等信息。(4)公开听证会:通过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5.2政务公开的渠道政务公开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布政务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2)新媒体: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务信息,拓宽与公众的互动渠道。(3)公告栏: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设置公告栏,发布政务信息。(4)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大厅作为面向公众的重要窗口,提供政务咨询、办理等服务。5.3政务公开的创新手段科技的发展和公众对政务公开需求的不断提高,政务公开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据开放:通过开放数据,让公众了解工作的具体情况,提高的透明度。(2)线上问政:通过线上问政平台,接受公众的提问和建议,回应社会关切。(3)政务直播:利用直播技术,实时展示工作现场,让公众直观了解工作情况。(4)智能问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公众提供政务咨询和解答服务,提高政务公开的效率。第六章政务公开程序与要求6.1政务公开的基本程序政务公开作为提高透明度、增进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公开内容的确定:各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公众需求,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包括部门的职责、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信息。(2)公开范围的界定:应明确政务公开的范围,包括公开对象、公开渠道、公开方式等。政务公开范围应涵盖所有涉及公众利益、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事务决策等方面的信息。(3)公开时限的设置:各部门应合理设置政务公开的时限,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政务公开时限应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等因素确定。(4)公开信息的审核:在公开信息前,应对信息内容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审核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5)公开信息的发布:各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政务公开信息,包括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务微博等。发布信息时,应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6)公开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应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回应,对公开信息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纠正。6.2政务公开的具体要求政务公开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内容的完整性:应全面公开涉及公众利益的政务信息,不得故意隐瞒或篡改信息。(2)公开方式的多样性:应采用多种公开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3)公开信息的可读性:公开的信息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不得使用专业术语或冗长复杂的表述。(4)公开时限的及时性:应保证政务公开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反映工作的最新动态。(5)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公开的信息应真实可靠,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内容。(6)公开信息的互动性:应积极回应公众的咨询和意见,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提高政务公开的实效。6.3政务公开的时效性政务公开的时效性是衡量政务公开质量的重要指标。以下是政务公开时效性的几个方面:(1)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应定期对政务公开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实时性。(2)信息发布的速度:应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发布的速度,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3)信息反馈的迅速性:应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回应,保证政务公开的互动性。(4)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政务公开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度和参与度。(5)信息处理的效率:应对公开信息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及时纠正,提高政务公开的准确性。第七章政务公开监督与考核7.1政务公开监督体系政务公开监督体系是保障政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对政务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下是政务公开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7.1.1监督主体政务公开监督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其中,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等;公民个人则是指关心政务公开的普通民众。7.1.2监督内容政务公开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公开的实施情况,包括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限等;(2)政务公开的规范性,包括公开程序、公开方式、公开渠道等;(3)政务公开的效果,包括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4)政务公开的反馈与整改,包括对公开问题的回应、整改措施等。7.1.3监督方式政务公开监督方式包括现场检查、书面审查、网络监测、举报投诉等。各级及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政务公开检查,对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7.2政务公开考核机制政务公开考核机制是评价政务公开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可以激发政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7.2.1考核指标政务公开考核指标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核指标:(1)政务公开覆盖率:反映政务公开工作的全面性;(2)政务公开及时率:反映政务公开工作的时效性;(3)政务公开满意度:反映政务公开工作的公众满意度;(4)政务公开问题整改率:反映政务公开工作的整改效果。7.2.2考核方法政务公开考核方法包括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公众评价等。自我评价是指部门对自身政务公开工作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是指由专业机构进行的评价;公众评价是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满意度。7.2.3考核结果运用政务公开考核结果应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部门绩效挂钩。对考核结果优秀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部门进行约谈、问责,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持续改进。7.3政务公开问题与整改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公开内容不完整,遗漏重要信息;(2)公开形式不规范,影响公开效果;(3)公开时限滞后,影响公众知情权;(4)公开渠道单一,不利于信息传播。针对这些问题,部门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完善政务公开目录,保证公开内容的完整性;(2)规范政务公开形式,提高公开效果;(3)加强政务公开时限管理,保证及时公开;(4)拓展政务公开渠道,提高公众知情权。第八章政务公开责任追究8.1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依据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我国宪法、行政法律法规、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提供了法律依据。(2)的政策:的纪律处分条例、内监督条例等内法规对政务公开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3)政策文件: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发布的关于政务公开的政策文件,为政务公开责任追究提供了政策依据。(4)制度规范:各级及相关部门制定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责任追究要求。8.2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种类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行政责任: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纪责任: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员干部,依法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内职务、留察看、开除籍等纪处分。(3)民事责任:对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政务公开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4)刑事责任:对涉及政务公开的职务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8.3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程序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举报与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监察机关、有关部门举报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行为。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并进行调查核实。(2)调查核实: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对举报内容进行初步核实,确有违反政务公开规定行为的,应当立案调查。(3)处理决定:根据调查结果,监察机关、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4)执行与监督:责任追究决定生效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执行。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对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政务公开责任追究落实到位。(5)复议与申诉:对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申诉。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九章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9.1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的关系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是现代治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服务的透明化、高效化。政务公开是指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过程中,将相关信息向公众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务公开有助于提高的公信力,增强与民众的互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务服务则是指为满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政务服务旨在提高效能,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众的满意度。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公开是政务服务的基础。政务公开为政务服务提供了透明化的环境,使公众能够了解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流程,从而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政务公开有助于监督政务服务。政务公开使服务过程受到公众监督,有助于发觉和纠正政务服务中的不足,推动政务服务的持续改进。(3)政务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的高效、便捷,使公众对更加信任,愿意参与政务公开,为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9.2政务服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政务服务公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务服务事项:公开政务服务事项的名称、设定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2)政务服务流程:公开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审核、审批、送达等环节。(3)政务服务窗口:公开政务服务窗口的设置、职责、工作时间、联系方式等。(4)政务服务评价:公开政务服务评价结果,包括公众满意度、办理效率等。(5)政务服务投诉:公开政务服务投诉渠道,方便公众反映问题和诉求。9.3政务服务公开的优化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公开程度,以下优化措施:(1)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查询、预约、办理等服务。(2)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提高政务服务效率。(3)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制定政务服务标准,规范政务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4)加强政务公开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对政务服务的认知度。(5)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监督机制:对政务服务公开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觉问题并整改。(6)强化政务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政务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务服务的整体形象。第十章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10.1社会监督的作用与意义社会监督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作用与意义。社会监督有助于提高透明度,使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通过社会监督,可以及时发觉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从而提高效能。社会监督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社会监督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10.2社会监督的形式与途径社会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舆论监督: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工作进行报道、评论和批评,形成舆论压力,促使改进工作。(2)公众监督:公民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对工作进行监督。如参加听证会、评议会等,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3)社会组织监督:各类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对工作进行监督。他们可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向提出建议。(4)专家监督: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评估工作,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促进改进工作。社会监督的途径主要包括: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举报等。应积极拓展社会监督渠道,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监督的机会。10.3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的互动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政务公开是社会监督的基础,工作公开透明,社会监督才能有效进行。同时社会监督是政务公开的保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才能保证政务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在互动过程中,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于社会监督中发觉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整改。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监督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工作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监督的互动,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与民众关系,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十一章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11.1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务公开是指机关在行使职权、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信息化建设则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机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政务公开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信息化建设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平台,使得信息更加便捷、高效地传递给社会公众。另,政务公开对信息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政务公开的要求促使机关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11.2信息化建设在政务公开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在政务公开中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事业单位临时聘用展览策划人员服务协议2篇
- 2024年机动车辆运输合同-涉及二手车运输业务
- 2024年度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与安装承包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沉井施工智能化施工设备研发与集成合同3篇
- 2024年物业共有部位维修保养合同
- 2024年校园水果配送合同3篇
- 2024年按揭贷款房产投资贷款合同模板3篇
- 2024版不锈钢宣传栏外观翻新与维修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网络虚拟物品买卖合同补充协议范文3篇
- 2024年标准离婚合同书模板:双方协商一致版
- 美术档案袋PPT课件
- 民事诉讼文书样式(上册)pdf
- 发电有限公司高处坠落人身伤亡事故案例通报
- 春节序曲简谱二胡乐谱
- 二十八星宿吉凶释义知识讲解
- 医疗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
- 自动打印机机构设计
- 学生选课系统-黑盒测试
-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分析标准表格模板
- 中日英设备安全专业用语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