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本单元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演变必要前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逐步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该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该时期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疆域开拓,经济、文化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文治武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任务目标按图索骥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领域的新成就问题式预习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连线)2.西晋(1)建立与统一:_____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匈奴②女真③羯④氐⑤契丹⑥鲜卑⑦羌(3)灭亡:晋武帝死后发生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内迁______贵族灭西晋。266①③④⑥⑦匈奴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______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____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建康士族420刘裕南朝3.江南的开发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________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________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推动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劳动力农作物4.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______南岸附近。(2)到陈朝,东晋只能保有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黄河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最主要的____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民族交融:内迁少数民族政权采用__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频繁接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3)民族矛盾: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被击败于______。此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15中原淝水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①迁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移风易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穿汉族服饰;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简要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朝【图解历史】从三国到西晋统一【教材开发】观察教材P29图片“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思考:这一印文有何史料价值?提示:印文是反映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图解历史】东晋士族门阀制的发展【认知升华】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视野拓展】《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认知升华】“十六国”≠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不仅仅是16个。“十六国”除包括北方最主要的15个政权,还包括西南地区的成汉。【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33“问题探究”:“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有什么意义?提示: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意义:有助于鲜卑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任务型课堂学习任务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1.史论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影响(1)原因①人口因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自然条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③社会环境:南方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2)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迁移运用(1)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 B.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资源的丰富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并且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物种,B项正确;魏晋时期南北分裂局面依然存在,排除A项;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廿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推动了均田制的实施√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仅根据广陵郡户口数量的增长无法得出“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结论,且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是州、郡、县三级,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学习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1.史料探究材料一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行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提示: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实现统一和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政策的理解。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同其他民族的矛盾,这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北魏的灭亡。之后,民族政策虽然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看来,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史论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3.史家评论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程度的标示,反映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在纵向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必然产生交融,交融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自然同化现象。从横向上说,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表现于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社会和人口(血统)等各个方面。——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解读: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各族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4.迁移运用(1)《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A

解析:材料大意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族的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重心南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