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_第1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_第2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_第3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_第4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umanSettlements

人居环境导论第1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城市理论探索→1.2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提出人居环境科学1.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2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1.3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1.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1.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40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50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60年代,编写《城乡规划》80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1.2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1.2.1霍华德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1.2.2盖迪斯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1.2.3芒福德

1.2.1霍华德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1、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奠

(19世纪末20世纪初)2、“社会城市”开创了新规划模式的思考3、两个新城的实践:城乡环境替代新城运动4、回归“社会精神”

代表理论:1、“三种磁铁”(如图1-1)

2、“田园城市”(如图1-2)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

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画卷1.2.2盖迪斯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倡导综合规划的概念(从生物研究走向人类生态学,用哲学、社会学与生物学观点解释城市成长与发展关系)

提倡“区域理念”: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

重视调查研究:学习、了解、把握城市,再判断、诊治或改变

提出有机规划: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人本主义的代表

“生活图式”如图1-41.2.3芒福德

以多学科为基础建立一系列学术观念,建立人文观、区域观和自然观。1、以人为中心

:技术与人文应该是统一的2、区域观:城市与区域密不可分,区域整体论(斯坦因的区域城市理论,亨利.莱特的纽约州规划设想)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1.3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1.3.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接触道氏理论,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Settlement:聚落,指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镇。《汉书.沟洫志》:“……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记》;“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Scienceofhumensettelments人类聚居科学建筑与城市融合、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相来研究实际问题。1.3.2道氏学说的简介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城市化的作用与城市爆炸的事实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系统、综合的研究4、初步建立起理论框架——五大系统,五大层次1.3.3道氏学说的评价1、影响深远

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80年代2、根据西方经验得出,体系庞大,难以抓住问题核心。在我国借鉴、结合国情发展应用3、寻找方向

新城运动并非解决城市问题的万应道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规划思想。1.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原因: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但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1.4.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1986开始,每10月第一周“人居环境日”(TheWordHabitatDay)最初主题是住宅,后来连续都是城市1.4.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1972—“人类环境”大会1976—“人类住区”大会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1989—“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1996—“人居二”2001—“伊斯塔布尔+5”会议……(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金融、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扩散,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业等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形成全球层次上的一体化经济体系。“全球化的陷阱”:贫富差距和文化冲击对城市特色和地区特色加以继承、保护和创新——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区的行动1.4.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区域观念规划发展:《尚书.禹贡》华夏分为九州

《史记.货殖列传》根据地区山川物产风俗风情等将天下分为4大经济区12个小区,从中分析出19个中心城市的经济特征。土地利用:《商君书·徕民篇十五》: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城市规划:《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规划制度。《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直觉曰乡”《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观:(2)近代在20世纪初20~3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学开始启蒙,蔡元培:“居住问题,与衣、食、行并重,虽在初民,无不注意……何况今日社会复杂,事业繁兴,宜有渠渠夏屋,供其需要;且必有专门人才如建筑师者,以为之指导画策也……”清末南通建立新工业区、新港区,与旧城三足鼎立,修马路、兴建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体育场等近代公共设施,成为我国新城市建设的佳例。(3)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的春天(1950’s~1960’s)城市规划第二个春天(1980’s)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2000)当前面临的问题《北京宪章》(1)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主流城市规划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图1-8)城市发展的历史历程和中国的规划任务(图1-9)《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1.4.3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2)国际发展形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标。“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城市高峰会议):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人人拥有适当的住房(3)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人居环境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