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一 途径二 史料研读-五类研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项一 途径二 史料研读-五类研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项一 途径二 史料研读-五类研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项一 途径二 史料研读-五类研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项一 途径二 史料研读-五类研读获取有效信息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专项培优情境命题题型快攻教考衔接专项一“学通”“学透”历史的两大途径研读一条分缕析——从史料的分类辨析中解读获取信息01研读二去伪存真——从史料的灵活迁移中解读获取信息02研读三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语意中解读获取信息03研读四有章可循——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解读获取信息04研读五点石成金——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解读获取信息05条分缕析——从史料的分类辨析中解读获取信息研读一一、史料分类的形式和类型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人们通过史料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编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1.按照学术价值分类如果按照时效性来分类,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1)第一手史料指当事人或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2)第二手史料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写的史料文书及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2.按照史料表现形式分类(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的遗址、遗物、碑刻、近代的旧照片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官方的档案记录、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志、家谱等。该类史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发现、探索历史真相。(3)口述史料: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如神话传说、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该类史料由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可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但受到当事人的记忆、知识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按照史料与事件的关联程度分类(1)有意史料指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或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等。(2)无意史料指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如政府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私人信件、日记等。4.按照著作人的不同分类(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二、史料运用的原则和要求1.史料运用的原则(1)史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2)史料辨伪: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印证、验证考核。2.史料运用的要求(1)坚持唯物史观,保持结论的客观性。正确看待不同形式史料的客观性:通常实物史料相比文献史料,受主观性影响较小;无意史料相比有意史料客观性更高;文艺作品具有史料价值,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们是经过文艺加工过的,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2)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①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②对史料的合理利用是指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依据史实、史论结合,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相。一、运用史料辨析解读获取信息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从整体来看,都不能单一使用,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多重印证,去伪存真。对史料的作者进行鉴别,如:立场(阶级、政治、民族等)、修养、视野、情感等。例1

(2022·北京卷)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文献史料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文献史料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文献史料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文献史料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⑪《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文献史料⑭《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其他资料⑮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⑯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乙英法对华工的态度丙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丁一战后华工的境遇(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9分)[点拨]

辨析不同材料,相互印证,第(1)问,通过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献资料的名称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可得出,《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和《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即①③⑬为政府文件,属于官方文档;《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和《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即②⑧属于公私书信;而标有期刊出处的《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旅法华工近状》《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即④⑥⑦⑨⑩⑪⑫⑭即均为报刊报道;尼古拉斯·格里芬的《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和徐国琦的《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即⑮⑯属于个人整理编撰的著作;最后的《华工出洋歌》即编号⑤则属于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第(2)问,首先观察材料二中文字,从中选一个主题,如选择甲即华工赴欧的原因,确定主题后,结合历史背景,说明选题意义,如明确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从而运用唯物史观,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等认识,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接下来,按照要求,为个人所选主题拟定研究提纲,如围绕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可从一战爆发与进程、英法招徕华工、华工出国和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列出研究主题所需要的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如研究华工赴欧的原因,需要的参考资料主要有①②③⑤⑦;整个解题过程须注意,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分类:官方档案①③⑬;书信②⑧;报刊报道④⑥⑦⑨⑩⑪⑫⑭;个人著作⑮⑯;民间口碑资料⑤。(3分)(2)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意义: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认知;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提纲:1.一战爆发与进程2.英法招徕华工3.华工出国4.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参考资料:①②③⑤⑦(9分)二、运用史料价值解读获取信息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价值,应对史料进行细致解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特色等,同时注意史料的上下文关系,避免断章取义,还要关注史料细节,史料细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认真挖掘和解读。运用史料价值解读获取信息,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史料研读的重要方式。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三个精明强干的男爵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忽必烈汗王廷,请求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摘编自《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二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不给分例口粮。”——《永乐大典·经世大典》材料三《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可·波罗行纪》的资料来源——特别是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摘编自[英]吴芳思《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1)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材料一所述内容是否真实?说明理由。(8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可·波罗行纪》的史料价值。(8分)[点拨]

运用史料价值解读获取信息:材料围绕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选取《马可·波罗行纪》和《永乐大典·经世大典》给了两种不同说法。《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马可·波罗作为元朝使者去了波斯;而《永乐大典·经世大典》中记载,元朝派往波斯的使者中没有马可·波罗的名字。而现代学者吴芳思在《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一文中认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有一定的可靠性。[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有一部分真实。理由:《永乐大典·经世大典》是明朝政府官修典籍,属于文献史料,可信度较高;其中记载了元朝遣使前往波斯,使者的名字是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这与《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相对应,由此可知这部分内容是真实的。《永乐大典·经世大典》中那段记载没有提到同行者中有马可·波罗一家或其他意大利人,也没有提到“阔阔真”的名字,由此推断,《马可·波罗行纪》中的相关内容无法确定是真实的,尚存疑。(8分)(2)《马可·波罗行纪》属于游记类作品,有些内容可能是据传闻写成,需要仔细辨析;其部分内容得到其他史料印证,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记录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记载了当时中国的富饶、金银遍地,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探寻热情,对研究当时东西方社会及相互交流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作为史料使用,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8分)1.命题点:以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探究杨贵妃之死的推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点拨]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若干记载,按照学术价值分类、作者立场,判断正确的推论。√D

[历史传说自有其真实的历史素地,切不可一概抹杀,故A项错误;细节描写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也有可能加入作者的主观描写,故B项错误;成书的早晚不能作为判断文献史料可信度的标准,故C项错误;文献史料中包含着作者的主观立场,应注意辨别真伪,故D项正确。]2.命题点:以正史中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探究史料运用的方法原则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记述出处“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点拨]

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应注意保持结论的客观性。C

[表中所引4则材料都谈到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情况,但细节有所不同。A项错在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而不是皇帝;B项错在刘文静的身份当时是将领而不是主帅;从表中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直接与薛举作战的是刘文静,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是导致唐军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而C项则是表中4则材料共同拥有的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3.命题点: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考查影响史书编撰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点拨]

注意史料运用的原则,理解“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了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D

[赫鲁晓夫担任过苏联最高领导人,他的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对于反映当时苏联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苏联对外关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也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受美苏冷战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D项正确。]去伪存真——从史料的灵活迁移中解读获取信息研读二一、表层信息和隐性信息的获取1.在史料信息的获取上,史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史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洞察。2.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史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二、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的关键一、从史料灵活迁移中解读获取信息的路径史料信息是由两个层面和九个要素构成的。两个层面是指显性的信息与隐性的信息。九个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观念、意图、内容、形式和价值。时间、地点、人物属于显性的信息,常于史料中直接获取;事实、观念、意图,一般需学生在史料内外钩沉索隐;内容、形式、价值往往是在其他要素的基础上概括而成。隐性信息一般可从材料中论述的观点、材料关键词或所学知识中获取。二、抓住信息本质特征是解读获取信息的技巧三、从史料灵活迁移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应用例1

(2022·河北卷)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点拨]解题思路例2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概括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2分)[点拨]

应充分从题头、图片与文字说明中挖掘隐性信息。(1)从关键词中获取隐性信息:“1980年6月18日”,隐性信息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探索中。(2)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隐性信息:“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是本题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隐含的信息是高度评价广汉县向阳人的换牌行为。(3)从图片中获取隐性信息:图中的换牌隐含着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4)从文字说明中获取隐性信息:图片中的注释“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等隐含的信息是改革尝试中改革理念与“左”倾思想的冲突,当时“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如: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6分)进行阐释: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阐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如: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6分)2413题号1.(2024·安徽淮南一模)清代每逢重大战事结束,由军机大臣负责对战役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加以裁剪,以时序进行编撰,呈现出战役的完整过程,编撰成带有纪事本末特征的方略或者纪略。清代此举旨在(

)A.保存历史文献B.塑造正统形象C.巩固王朝统治D.服务边疆治理√2413题号[点拨]

清代每逢大战结束,由军机大臣负责对战役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加以裁剪的目的。C

[由材料可知,清代将重大战事编纂成方略或纪略就是在编写自己的历史,一是炫耀自己的“功德”“宣扬武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这两者目的都是巩固王朝统治,故选C项。]题号24132.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这说明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题号2413[点拨]

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是希罗多德对故事的“不轻信”体现的撰写原则。D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材料“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体现了保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故选D项。]题号24133.下面是关于十月革命的一张宣传图片,其解释是在资产阶级的巢穴面前,炮声枪鸣,士兵、工人冲向冬宫。但据学者考证,这幅图片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剧照,是斯大林时期强调激烈革命的产物。最新史料表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未经过激烈斗争,整个过程总共死6人、伤50人。这表明(

)

A.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历史新认知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C.历史教材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只有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题号2413[点拨]

十月革命宣传图片中的隐性信息是学者对这张宣传图片的考证得出来的结论。A

[材料反映了学者考证十月革命的宣传图片只是电影剧照,最新的史料证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并不激烈,伤亡也不严重,这颠覆了人们过去关于十月革命过程激烈的认知,说明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历史新认知,故A项符合题意。]题号241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进行课题探究,以下是他们收集整理的一部分信息:[点拨]

“课题探究”这张图示的隐性信息是国际关系、经济和科技三个角度,按要求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特征”。题号2413依据该研究小组搜集的信息,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求:概括特征要多角度,分析要史实充分)(14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概括,即国际关系、经济和科技。从国际关系上看,世界仍处于两极格局,但出现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国家等力量的崛起,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从经济上看,世界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战后初期的调整,出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进入“滞胀”状态,为摆脱危机,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则是局部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则出现经济飞速发展;从科技上看,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各国科技有所进步。题号2413[答案]国际关系方面: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2分)这一时期,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欧洲走向联合,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随着不结盟会议的召开,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上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至少两点,4分)经济方面:各国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经历快速发展之后,由于能源危机,进入“滞胀”阶段。为摆脱“滞胀”危机,英美等国又对经济进行调整,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克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但改革并未触及根本。中国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任答三点6分)科技方面:科技文化新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的继续,美苏等国科学技术取得新发展,中国航空航天技术也取得一定成就。(2分)题号2413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语意中解读获取信息研读三一、从省略号前后语意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关键1.理解省略号的用途:在史料中,省略号通常用于表示文本的省略或省略某些内容,这可能是因为编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意义不是关键。2.关注上下文:省略号前后的文本通常会提供关于被省略内容的上下文信息。仔细阅读这些文本,尝试理解它们与被省略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对整个事件或情境的理解。3.推理和假设:在理解上下文和结合其他史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被省略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假设。虽然这些推理和假设可能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整个事件或情境。4.保持谨慎:在解读史料时,一定要保持谨慎。不要过度解读或曲解被省略的内容,也要注意到史料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不要将其视为完全客观的历史事实。二、从省略号前后语意中解读获取信息的途径一、关注省略号前后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1.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2.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二、仔细阅读省略号前后的文本,理解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1.结合上下文史料,尝试对被省略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假设。如果省略号前后提到了某个重要人物的行动或决策,你可以假设被省略的内容可能与这个人的行动或决策有关。2.将你的推理和假设与整个事件或情境联系起来,看它们是否能够合理解释整个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三、从省略号前后语意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应用例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①……并在左右。②……娄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③……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点拨]

材料一中有3处省略号,省略号①是省略的人物,省略号②前后分为两层主要信息,举贤良的不同途径,一是通过郡举贤良为汉武帝左右,二是举贤良文学之士参政,省略号③前后则为这些贤良参政的方式,可以议政奏事,也要相互辩论,诘难大臣。再结合设问可得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娄举贤良文学之士”即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从“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得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让贤良文学之士参与议政、奏事;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得出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④……(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点拨]

材料二中省略号④前的信息是宰相刘祎之被诬告,省略号④后的信息是刘祎之认为对自己的“敕书”违制的理由,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具体职责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可知,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是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所以是违制的。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⑤……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⑥……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⑦……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⑧……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点拨]

材料三中的省略号⑤⑥⑦⑧前后的信息分别为:根据“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得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和“……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得出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得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所归纳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的角度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4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4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4分)(2)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4分)(3)主要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4分)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分)1.(2024·山东德州一模)1920年,李大钊撰文说:“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他(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

)A.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C.明确中国的革命任务D.着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点拨]

注意省略号前“没有很大的变动”,省略号后“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分析判断正确选项。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活动与思想解放的关系,认为近代经济变动会从根本上动摇儒家的统治地位,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最早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是1922年中共二大,C项错误;“着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左宗棠对《海国图志》给予高度评价,“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海上遂以多敌,魏子数以其说干当事,不应,退而著是书。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点拨]

关注省略号前后的有效信息,筛选正确选项。B

[根据材料“左宗棠对《海国图志》给予高度评价”并结合所学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可知,洋务派借鉴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不是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左宗棠对《海国图志》给予高度评价”不能体现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可知,材料主要是说洋务派借鉴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而非“中体西用”,排除D项。]3.(2024·天津联考)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他的观点(

)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B.反映了启蒙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有限C.主要是基于对英国工业化结果的分析D.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点拨]

省略号前强调“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省略号后强调要“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判断正确选项。D

[材料表明,虽然休谟个人支持共和制,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激进的政治变革可能带来风险。因此,他倾向于支持君主立宪制,这既符合英国的历史传统,也更贴合当时英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故选D项。]有章可循——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解读获取信息研读四一、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关键1.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2.材料段落结构的三种类型二、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原则1.明确史料类型:要识别史料的类型,如正史、野史、笔记、文学作品、考古发现等。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特点和可信度。2.查看出处与时空定位:仔细查看史料的出处,了解作者、编写年代、背景等,以明确其时空定位,有助于理解史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情境。3.解读文字与扫除障碍:在阅读史料时,要注意解读文字的含义,扫除阅读障碍。包括理解古代语言、术语、俚语等,以及识别可能的误解。4.提取历史要素: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提取其中的历史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要素是构成历史信息的基本单位。5.分析史料层次:在提取历史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史料的层次。(1)显性信息通常可以直接从史料中获取,如时间、地点、人物等。(2)隐性信息则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推理来发现,如事实、观念、意图等。(3)综合信息则是在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提炼得出的。这包括内容、形式、价值等方面的信息。6.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在分析史料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史料所传递的信息,并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7.保持批判性思维:在分析史料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接受史料的描述和解释,而要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也要注意史料的局限性和主观性,避免被误导或产生偏见。一、形成系统的历史信息提取方法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解读获取信息,通过多次实践和分析,可以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历史信息提取方法;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梳理史料和整理史料、排序和筛选史料、深入分析和解读等步骤。这些方法将帮助你更高效地获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二、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步骤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获取历史信息是一个深入而复杂的过程。通过明确史料类型、查看出处与时空定位、解读文字与扫除障碍、提取历史要素、分析史料层次、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佐证以及保持批判性思维等步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或情境的真实情况并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从史料层次的分析中获取信息的应用例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①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②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③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④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点拨]

材料一从“‘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分为两层,分别讲述了结果和原因。而原因又分为四层:①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②按才干选拔官僚;③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④中国文字的连续性。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⑤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世界,而⑥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点拨]

材料二以“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层讲理学的作用,从分号处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⑤“肯定”,二是⑥“力求”。(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6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4分)[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2)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6分)(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4分)1.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淡寡欲的闲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

)A.儒学地位下降B.佛道影响广泛C.三教并立与融合D.社会动荡不安√[点拨]

按白居易的早年、中年、晚年进行层次划分,判断正确选项。C

[根据材料“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淡寡欲的闲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可知,白居易的一生先后受儒学、道教、佛教影响,说明其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三教并立与融合,故选C项;儒学只是受到佛道的挑战,地位并未下降,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佛道影响广泛,排除B项;白居易属于中唐诗人,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排除D项。]2.(2024·山东德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战争。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点拨]

题干中的“除了”“还”分为两个层次,分析判断20世纪50年代这些举措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A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稳定物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B项;“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C项;国民经济困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排除D项。]3.1835年,英国《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设立了179个由市民选举议会进行自治的市镇。该法令的颁布(

)A.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自治市议会不用再接受监督C.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D.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点拨]

题干材料分为“取消”“设立”两个层次,判断正确选项。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市民选举产生,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故选D项;材料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层面,并未体现君主权力,排除A项;自治市的议会由当地市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排除B项;材料与社区无关,排除C项。]点石成金——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解读获取信息研读五一、从史料出处获取历史信息1.明确史料来源:首先要明确史料的来源,比如是官方史书、私人笔记、考古发现还是文学作品等。不同的来源可能带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史料的价值。2.了解作者背景:了解史料的作者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的政治立场、学术观点、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影响史料的写作和解释。通过了解作者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史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倾向。3.分析史料编纂时间:史料编纂的时间很重要。可以帮助了解史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背景,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编纂的史料,了解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的理解和解释。4.评估史料可信度: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背景和编纂时间等信息,可以初步评估史料的可信度。一般来说,官方史书和考古发现的可信度较高,而私人笔记和文学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见。二、从注释中获取历史信息1.仔细阅读注释:注释通常是对史料中某些内容的解释、补充或说明。仔细阅读注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史料的含义和背景。2.提取重要信息:从注释中提取重要信息,如人物关系、事件背景、地点描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或情境的真实情况。3.注意注释的引用来源:注释中通常会引用其他史料或文献来支持其解释或说明。注意这些引用来源,以获取更丰富的历史信息。4.结合史料和注释进行分析:将史料和注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综合和推理等方法,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或情境的真实情况,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一、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关键1.细审材料出处,把握材料主旨(1)历史材料题一般都注明该材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2)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如引文出处、作者、文章写作时间、文章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2.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二、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解读获取信息的应用例1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点拨]

材料出自国民党颁布的《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其文化宣传领域的活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体现在,在抗战相持阶段,由于阶级属性和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从材料“‘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以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面是邓澍于1950年创作的宣传画《和平签名》。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宣传画《和平签名》进行赏析。(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点拨]

从材料出处“邓澍于1950年创作的宣传画《和平签名》”解读获取信息:(1)整体介绍:《和平签名》是1950年创作的宣传画。该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绘了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人们参与和平签名运动的热闹场景。(2)时空背景解读:1950年6月,朝鲜战争拉开序幕,国内大规模的抗美援朝宣传动员随之展开。(3)画面细节解读:宣传画中的元素颇为丰富,从民众动员的角度来看,青壮年、妇女、儿童、老人的身影皆出现在图画中,彰显了全民参与的盛况。[解析]本题是开放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