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讲义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课+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讲义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课+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讲义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课+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讲义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课+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讲义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复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把握各阶段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色。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基础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时期概况特点原始社会夏商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逐渐形成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广阔。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當,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春秋战国华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奠基秦汉从汉朝起,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儒释道融通,玄学盛行,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元理学的兴起、发展。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伦理观: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敬天保民”“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家国观:提倡爱国,有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义: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人才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义: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义:有利于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处世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义: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系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现实价值: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价值评断标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②为彰显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真题模考】1、(2023海南卷,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2、(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3.(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4.(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5.(2024·广西高考·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6、(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7.(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8.(2022·辽宁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9.(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10.(2022.1·浙江高考·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11.(2022·全国高考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12.(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13.(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14.(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15.(2022·辽宁高考·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16.(2022·重庆高考·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能力提升】1.(2024·广西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材料二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三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6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王国维文集》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宋]邵雍《皇极经世书》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又“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学说有何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分析“帝国文化”在宋朝强化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真题模考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符合西方17世纪西欧正在开展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因此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是基于特定历史语境,D项正确;曲解原著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世界文化繁荣的信息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B项;个体主观经验与史实不符,欧洲学者的引用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客观需要,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3、【答案】C【解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反对苛政”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务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项;封建纲常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题干这要反映宋明时期四大学者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没有涉及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宋明时期,政府依然沿袭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自庆历后,诸儒敢于发明经旨,毁《周礼》、疑《孟子》,不局限于前人的观点和传注。这种敢于质疑传统经典和传注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经典的质疑风气,与士人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A项;这种质疑风气不一定会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反而可能为变法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这种学术风气更多是在儒学内部进行的讨论和反思,而非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排除D项。6、【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墓多为北头向”,根据所学,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处关中地区,符合“华夏……尚北”,而春秋时期”的“关中地区”墓葬头向已经从西周的“北头向”变成“多为西头向”,符合“西戎……尚西”,结合所学,东周时期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而关中地区成为秦的封地,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排除A项;同源共祖指有共同的祖先和源流,材料“东夷”、“楚蛮”、“西戎”、“华夏”墓葬头向各不相同,排除C项;关中地区西周时期墓葬头向北,春秋时期墓葬头向西,从墓葬文化来看,具有不稳定性,排除D项。【答案】B【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答案】A【解析】太祝指出中行寅失败的原因“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认为“一祝不胜万诅”,都体现了民众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太祝重在比较祭祀和修德义哪一个更重要,重心不在于质疑B,即使对祭祀有怀疑也是为了说明关注百姓的意义,所以排除B项;材料对宗法伦理关系和君权神授问题基本没有提及,故排除C.D两项。【答案】C【解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反对苛政”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答案】B【解析】《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而《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推崇儒学的一个大举措就是于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五部儒家典籍就成为官方倡导的权威经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可知劳动人民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自得其乐的生活无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指导,这符合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故选B项;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材料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的生活状态不符,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与材料“帝何德于我哉”不符,排除C项;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与材料描述的生活状态不符,排除D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故选C项;图像与文献都是史料,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使用时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排除A项;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说法错误,排除B项;“精美的漆箱”可以说制漆工艺精湛,但材料更强调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答案】A【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大意是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服从法律;“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中国古代流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材料不涉及敬天,排除B项;崇德指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C【解析】儒、墨、道、法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其传播更是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政治是与“学在官府”局面相统一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冲击,就等于冲击了贵族政治,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传播的区域有重合、也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有的地区多种学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区只有一种学派,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各诸侯国的思想并不统一,而思想不统一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所以不能说上述现象促进了政治统一,排除A项;儒、墨、道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而私学的出现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所以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