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重难点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
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论迷类
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考古学等。从选文看,
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
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诸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解技巧](一)阅读基木法:读文时:快速通读文木,标注出自然段的序号,圈画出文章论点、分论点,
将常见的表层次的词语、表句间关系的词语、举例解说的词语、时间性词语、可能性、或然性等词语圈画
标注出来,这些句子和词语往往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我们读文时要注意的"敏感点〃。
读文示范:
阅读要领:(1)读文时,注意关注勾画敏感点,如举例解说的词语、时间性词语、可能性、或然性等词语
等,(2)注意观点句的提取(下文己用横线标记),通过观点句把握文章主体内容,敏感段落间观点的逻
辑关联。
(3)注意段落序号标记,敏感文章结构层次,初步知悉文章整体内容。
(4)注意关注标题,透过标题初步感知文章中心内容。
(二)做题基本法:做题时:可分“三步〃走。”圈画敏感点9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圈画文本和选项
中的敏感信息、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找准对应点),关键在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
比对作出判断(即落实设误.点)上,这一步其实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的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的问题。
做题顺序:通读全文,梳通理清结构内容后,迅速完成第二小题,并借助第二小题部分选项,强化对文章
的理解:之后再还原、比对•第一三小题。
(三)具体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
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
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
出义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
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砧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
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
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解题目】A组真题精练
[2021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
亲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
读者清走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居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顽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
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
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和10之间
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
时候,作家需要跃越,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
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
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
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花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
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脸。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主官、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
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史多跟个人经脸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
们又急于把经脸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
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
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徒峭的翻转。
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褐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
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1%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
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
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筌的,最后干脆没柒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
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
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
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
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
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
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
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D.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
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B.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
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C.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
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D.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3.上文所说的“叙达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
【2020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
“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附代,在网页
挤占书页.读“解”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也.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
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
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
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
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欲赏的深度。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
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
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
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
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
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
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
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
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嫂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
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彩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
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脸,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
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脸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
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
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4.下列对材料中“义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小唧的一项是()。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
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一一网”,明确告诉我
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
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
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6.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2分)
(2)材料三:(2分)
【2019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荒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
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
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彼绣、给绣、
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
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
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
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
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后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
方而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
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
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
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c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
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世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
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必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游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
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
绣妁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而和详尽的。
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
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
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荥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
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
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
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
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
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
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
的国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
读绍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
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
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2分)
(3)承载的文化:o(2分)
【2018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工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等欢的是在自然里
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
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
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
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
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
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烤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
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
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
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
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
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
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
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
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
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
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
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
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0.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木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氐阐的一项是()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
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
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
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
跟人类基因有关。
1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2分)
(2)理论依据:(2分)
【2017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
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
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
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
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
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咫方发出的符
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
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
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
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
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
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
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躲。首先我们要听到
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
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
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
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
见妁。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
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13.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
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
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
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
种资源接受符号。
14.下列说法不伤令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笫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
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
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二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
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
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15.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B组提升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0分)
西方戏剧传统在根本上是一种诗学。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是西方戏剧传统诞生之初的重要命题,
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命题。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复仇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环节,但
是全剧最后归结到一点,讨论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哈姆雷特》已经超越了一
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它传达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追问,是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的纠结
和思考。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中国现代话剧发生的根本动机与五四时期其
他文学形式一样,是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这也就注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
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命运的追问。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话剧,更多是对
现实人生的探讨,而少了一份诗的色彩。拿胡适来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一部问题剧,反映的是五四
“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他身体力行所推举的“易卜生主义”,“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
家的易卜生”。到了老舍这里,从《龙须沟》到《茶馆》,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
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通过一条龙须沟、一个茶馆,串联起几个阶段的历史
横截面。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郭沫若,郭沫若的剧,看上去是最接近诗的,我们今天也常常用“诗剧合一”来形容
他的史剧创作特点。但诗在郭沫若的剧里,更多体现的是•种语言的澎湃,•种情绪的债张、•种抒情的
形式。抒情确实是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但诗的本质不是抒情。诗的本质不仅不是抒情,也不是传奇性色彩,
更不是忧伤的情调,诗的本质根本上应该是对宇宙未知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中最接近诗的。诗不是曹禺剧作的外形,也不是他
抒情的手法,更不是为戏剧场景编制的氛围,而是贯穿于他整个戏剧创作的根本内核。“五四”初期,从
胡适开始,提倡的都是问题剧,但深受传统京剧影响的曹禺,却对于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京剧是写
意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诗的艺术c传统的京剧,从来讲究的都是一种心领神会。什么动作是骑马、什么动
作是坐轿、什么动作是上楼、什么动作是开窗,表演者也早与观众达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默契。走一个圆
场,就是行走了千里之遥;甩一面帅旅,背后站着的就是千军万马。“一桌两椅”的舞台局限非但没有限
制住京剧的表达空间,反而滋生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诗意表达。曹禺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
他对♦戏剧冲突的设计、对潜台词的运用、对剧本虚实的处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源于他对
京剧的深刻理解。同时,曹氏对西方戏剧本源的把握,让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曹国剧作
从一开始就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人的命运。他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一部一个风
格,很难概括,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统摄的话,那就是命运冲突构成了这几部剧作的核心本质,对命运的
探讨生成了曹禺剧作的诗意。当《雷雨》面世,几乎所有评论者、读者和编导演都认为这是一部暴露上层
社会大家庭罪恶的社会问题剧时,曹禺却说自己的《雷雨》是一首诗;当曹禺写出了比《雷雨》更现实的
《日出》时,叶圣陶说《日出》“其实也是诗”;当大多数人都在批判曹禺的《原野》是走进了自己不熟悉
的领域时,唐强说:“‘原野’这个名词意味着多么广阔、多么辽廓、多么厚实的发人深思的含义呵!”所
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一个本质所在,那就是曹禺的剧作是诗的,而不只是剧的。
(摘自刘勇《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一一曹禺剧作的寺性生成》)
1.下列对材料中“西方戏剧”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戏剧的发展,并不全是依靠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也有哲学家的功劳,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诗学。
B.西方戏剧与哲学是结合紧密的,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促使观众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进行思
考,
C.西方戏剧影响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让中国现代话剧既探讨现实人生更关注宇宙的探索和人命运的
探索。
I).西方戏剧不注重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更关心人类命运的走向和深层追问,从而形成一种诗学的戏剧
传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话剧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
这也造成中国的话剧难以成诗。
B.老舍开创了•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但
很难说是对中国话剧创作的突破,
C.曹禺的剧本创作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更是精准把握西方戏剧的本源,从而使他进一
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
I).大多数人批判《原野》在写曹禺不熟悉的领域,而唐强则认为《原野》和曹禺原先的剧作一样,不仅
是剧的,更是诗的。
3.根据材料,阐述“《雷雨》是一首诗”的两条理由。(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0分)
《儒林外史》中存在多重讲述现象,指的是《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谈论的方式,对小说相关人物或故
事情节进行同质或异质复述的现象,即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讲述,多次交代;这些讲述,有的互相印证,
有的互相抵梧。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之“谈”,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读者对人物认知的维度。有学者用《史
记》的“互见法”类比多重讲述现象,认为《儒林外史》中刻画人物,除了在他们各自的单传中有精彩表
演之外,其人其事交互叙于其他叙事单元或章回中,使作品情节前后勾连、百脉俱通。但总体来看,两者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互见法”强调在不同的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实际上是通过人
物本身的行动来加以表现的°们在《儒林外史》中,这部分内容往往通过他人的言谈评论传达出来.谈论
者身份的加入,使这些信息并非完全是对事实的确切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人物一方面呈现出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承载着吴敬梓对人物
原型的认知和判断。然而,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儒林外史》行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吴敬
梓善于让笔卜.的人物各行其是、自说自话,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表现其性格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隐性
评判。“卧闲草堂”评点《儒林外史》第四回回宋写道:''才说’不占人半丝半粟便宜,,家中已经关了人
一口猪,令阅者不繁言而已解。使拙笔为之,并且曰:看官听说,原来严贡生为人是何等样,文字便索然
无味矣。”可以说,多重讲述现象加强了小说这方面的特点。
小说中的多重讲述现象,主要通过人物言谈加以呈现。《儒林外史》中,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其人
物语言极其恰当地符合说话人的知识结构与人生阅历。然而,其中的部分人物谈论,似乎并非都与作者的
思想态度直接对应,有时甚至会存在显见差异,甚或是传递全然相反的信息或者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
吴敬梓并不会使用作者的特权给出一个权威的断言,而是让各种矛盾在整部小说不停激荡芨延,在不同的
讲述中间造成无数个阅读理解的缝隙,留给读者去揣摩,造成小说中人物众声喧哗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
《儒林外史》中的多重讲述现象,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其原因大体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复调”属性是对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当时文人聚会现实场景的复现。在清代,好友之间诗
文酬唱,分享身边的轶事新闻,是极为日常的事情。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关注文人集会,描绘文人宴
集交谈场景,小说中人物相聚时,也乐于向对方讲述一些士林传闻。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文
人们的创作趋向呈现类似特点。
第二,“复调”属性或为在创作这部小说过程中,作者个人认知发生的变化在艺术世界的投射。据相
关研究可知,《儒林外史》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间也有较长的一段
时间,作者甚至可能一度搁笔.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甚至是写作的方式都会发
生变化。
第三,原型思维构成小说多重讲述的基本逻辑,其中产生的变化因素促使小说形成“复调”色彩。《儒
林外史》并不聚焦某个或者某几个人,描绘他们生命的长河,而是只展现他们人生的横断面。小说还会在
某个人物退场之后,再次提及这些人物。有的人物会再次出场,有的则以传闻的形式交代了他们当时的状
况,类似的处理方式在其他小说中似并不多见。同时,作者与人物原型关系的变化,也会造成小说人物性
格突然的转变。吴敬梓在写作过程中,还不时根据素材原型的发展,而在小说中加以更新、补写或改写。
这就可能造成了同一人物形象在前后形成较大反差。
最后,从结构上看,多重讲述发挥了情节走向.上的承接与突转两方面作用。在这些前后衔接的叙事
中多存在矛盾,有时是人物故意说谎,有时是人物明明不清楚却信口胡说,反映出小说的讽刺内核。在这
种情况下,多重讲述就成为了作者安插在小说中“讽刺的钉子”。
(张梦笔《“谈”言微中,名士风流》,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中对“复调”属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并不会用作者特权给出定论,而是通过人物自发的言行举止来
表现其性格和作者的隐形评判,这使作品展现出突出的“复调”属性。
B.清代文人聚会风气很盛,宴集交谈,聚会赋诗,谈论逸闭趣事、士林传闻,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文人的创作趋向呈现出类似的“复调”属性。
C.《儒林外史》呈现“复调”属性与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有关,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
者写作的态度、倾向性、写作力法都会发生变化,并投影在艺术世界里。
D.《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人物的人生的横断面,而非一生。某些人物退场后,会再次出现,同时作者与
人物原型关系会变化,这些变化因素都会促使小说形成“复调”属性。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吴敬梓在创作时并不满足于一锤定音的讲述方式,而用多重讲述,通过不同的人物谈话重复交代,有的
互为补充,有的互相抵悟,让情节在矛盾中激荡蔓延。
B.《史记》的“互见法”不同于《儒林外史》的“多重讲述”,前者强调在不同传记中展现同一人物的不
同测面,后者通过他人言谈传达的评论往往并非全是事实。
C.《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既反映了人物原型的部分精神面貌,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物原型的认知判断,这造
就了人物形象的复杂多面,因此读者很难窥见作者内心所想。
D.《儒林外史》并不是几则短篇小说的简单串联,而是在前后衔接的叙事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些由人物故意说谎或信口胡说的矛盾,是暗藏的讽刺的钉子。
6.分点概括《儒林外史》中多重讲述现象的作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如
祷祝、歌舞、医疗等巫术、宗教活动和观象制历、教授农时等天文活动,这也是后来的史巫鳌具有诸多交
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巫史瞽三者都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巫又取义于鼓,周策纵①就根据
巫舞活动推断出“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瞽则是一种患先天性眼疾而失明的
乐官,其名亦取义于鼓,史则需要通过音律风土以观象制历、教授农时。巫瞽史的音乐才能和职掌,使他
们在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里成为神话历史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口头传唱神话历史的过程中,巫瞽史也在
不断地进行创作,客观上也是一种文学活动。史乂由于观测天象的需要,有着保持长期观测汜录的习惯,
在古人观念中,天文与人事须臾不可分,两者相互联系,因此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也将君王言语和
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客观上形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
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
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文史职守也由此萌芽。
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巫瞽史的职掌不断分化,但商周二代中史的职掌仍然与巫和瞽有很多交集,史
官依然承载着巫瞽的诸多职能,商周两代史官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正反映了这一点.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来看,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如占卜、制历、祭祀、禳灾、主持典礼;监察事务,
如记诵往事以监察君王、臣民;文史事务,如记言、记事、起草文告和契约盟誓、管理文字;军事事务,
如训练军队、参与作战。在这个阶段,史官职守尽管繁杂多样,但其职务体系中,天官事务是最基础和核
心的,具有本源性质。天官事务既有与巫、瞽交叉的一面,又有对巫、瞽超越的一面。天官事务“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内容和科技知识,同时又学习天道以规范
人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社会的发展,相对巫术和早期宗教来说,更为理性,因此,早期史官凭着对
原始科学的经验积累和规范人伦的职守,不断推进早期社会的天道意识,并在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中逐渐
脱离、取代了巫、瞽,成为天道的解释权威。同时,史官负责掌故监察,对传说和古籍非常熟稔,在文字
发明之后又负责管理文字,他们在履行监察职责时经常需要讲述学故,并用文字记录下米,由此进一步发
展了文史职事。
商周之后,史官的天官职掌逐渐淡化而文史职务愈发重要,对早期文学的发展和文体的发生具有重要
的作用。借助文字力量,维护王朝统治,史官的书写制度由此形成,正如《汉书》载:“古之王者世有史
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如史官为了监察君王、维持礼制的需要,
在长期的记言记事中逐渐形成了者如《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类的史传文体;书写盟誓的同时
也创造和规范了盟誓文体;撰写策命,则是策命文体产生的源头;保管和整理文献档案,后来发展为汇编
史著的文体活动。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
的文辞,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
若我们把巫瞽史并列为口传时代主要的义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就是书写时代的早期义学活动中
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史正是在这种早期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本义所赋予的神秘色彩不断弱
化,慢慢演变成为最重要的文职官员之一,以至于后代如许慎等学者直接将史释为“记事记言者”。
(节选自林训涛《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光明日报》2021年8月16H)
【注】周策纵: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是后来的史巫督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
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
B.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会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从某个角度说,这就成
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
C.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监察事务、文史事务、
军事事务等。
D.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
辞也就成为了文体。
8.下面关于“巫瞽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巫取义于鼓,是周策纵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来的,“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
B.“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多阐释权的史官因为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所以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
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
C.先秦时期,巫瞽史的职掌有所分化,史已经脱离了巫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务,“观乎天文”,也“观乎
人文
I).如果承认巫瞽史是口传时代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在书写时代中早期文学活动中就承担了文化
创造和传播的最主要的职责。
9.请依据上文,简要概括先秦史官文史职守形成的三个阶段。(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
务,
目前网上活跃着大量游戏账号出租平台,・小时•块多钱就可以直接登录游戏,很多高端账号,未成
年人玩一下午只需要5元至15元左右,而家长以为小孩就是普通买零食的花销,很难察觉。这条产业链
上,账号买卖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驱使下,更有商家为未成白网游玩家提供“过脸”服务,用软件替未
成年人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这些灰色交易让游戏厂商的“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中国社
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尽管防范技术在升级,可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
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进行全面监管。”
(摘自《央视新闻》)
材料二
随着中国游戏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户人数的不断增长,社会对游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
越高,但游戏企业却对此采取冷处理态度,甚至“顾左右而言他”,用承担公益慈善责任甚至环境保护责
任来“掩饰”其“关键责任议题”。
笔者分析上市游戏企业最新发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及年报后发现,游戏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存在
重大误区。17家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的游戏企业中,有15家企业披露了对股东、债权人以及员工的责任;
有12家企业披露了对商业合作伙伴的责任;有1()家企业披露了公益信息以及环境保护信息;有5家企业
披露了精准扶贫信息,仅有3家企业披露了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即在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议题排序”中,
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股东、债权人、员工责任;其次是商业合作伙伴责任、公益以及环境保护;最后是精
准扶贫、未成年人保护。
(摘自《关于社会责任,游戏企业“顾左右而言他”》)
材料三
2021年7月20口,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
媒体协会在京联合举办“网络保护・守护成长”主题研讨会,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玻网使用情况
研究报告》。今年的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29155名学生、5965
名家长抽样调查,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和主要特点。
互联网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平台。在“未成年网民认为疫情期间网上课堂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一项
的调查中,55.9%学生认为与老师互动少,54.7%认为很难集中注意力,23.3%认为上课时间太长,19.3%认
为软件不好用或者功能少。
互联网是未成年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渠道。听音乐和玩游戏目前依然是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娱乐活动,
短视频作为新兴网上娱乐方式受众持续递增。止匕外,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也成为未成年网民一种新的
网上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
(图1未成年网民在网上从事社交活动的情况)
调查发现,本该在未成年人上网监督管理中承担最主要责任的家长存在明显缺位。部分家长不懂得如
何使用互联网,此外24.7%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这使其很难为未成年子女的上网行为树
立良好榜样。
(摘自《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账号买卖、“过脸”服务等灰色交易绕过“防沉迷系统”,使得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的
监管难以落地。
B.中国游戏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用户人数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游戏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未成
年人保护、精准扶贫、公益慈善等作为要承担的关键责任议题。
C.网络是疫情之下“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保障,但网上课堂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师生互动少”和“上
课容易走神”是网上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D.2018-2020年三年间,未成年人在网上聊天和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逐年减少,逛微博、逛论坛的比例在
2019年减少后,2020年又有所回升。
1L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7家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的游戏企业中,有15家企业披露对股东、债权人以及员工
的贡任,可见游戏企业对社会贡任的认知存在重大误区。
B.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作为新兴网上娱乐方式3年间受众持续递增,成为未成年网
民一种新的网上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
C.《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对近3万名学生及家长抽样调查,
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和主要特点。
D.为了更好监督未成年人上网,家长需要具备相应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并且以身作则戒掉对互联网的依
赖,才能更好地未成年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12.结合上述材料,分点谈谈如何更好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二次元,这一说法始于日本,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
被称为是“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以动画、漫画、游戏构成的“ACG文化”被公认是二次元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正不断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与二次元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
存在的这个维度,也就是现实世界。
在商业力量和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三次元不断尝试突破原先由于二次元文化自我保护而设置的次
元壁垒,不断尝试扩大或拓展二次元文化相对封闭的“圈子”属性,这些都使更多人在公共空间中获得亲密
接触二次元文化的机会。三次元借用二次元文化达到与后者的月户对话的目的,但这种借用目前只是对二
次元文化的形式或元素,如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画风、流行语言、音乐等的借用,虽然能够吸引泛二次
元用户的注意,却难以打动深谙二次元文化精神内核的核心用户、普通粉丝的内心,也就难以获得与之互
动的机会。若想使得三次元亲近二次元的结果呈现正面性,就必须改变目前仅仅停留在二次元文化形式借
用的现状,真正转向二次元文化精神内核的借用。
二次元文化虽然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甚至对立于现实世界,但它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I向基础材料,
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
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厦门二手车交易标准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定制房产过户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定制办公设备供应及服务合同一
- 2024年定制区二手房买卖居间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化工技术研发人员劳务协议版
-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信托资金贷款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劳动协议格式与条款详解版B版
- 2024储珠的离婚协议书
- 小学数学心得体会
- DMX512控制台简单使用说明
- 《剪双喜》教案
- 中国工商银行美元汇入汇款指南
- 工程影像资料收集整理办法(共8页)
- 2.5米对数视力表及E尺寸标准(A4)
- 中学体育《快速跑50米》教案
- 重庆商务学校学生宿舍楼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借款申请表
- 综合实践活动——水的主题课件
- 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征兵
- 钢支撑施工技术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