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重庆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以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展现了中华诗词、音乐之美……这些根植中华文化,赋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屏、网络空间、表演舞台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摘编自赖睿《时代沃土中,传统文化馥郁芬芳》,《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日)材料二:好莱坞许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史诗、神话和传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利用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如何唤醒它们,让它们“活”起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正在成为陌生化的疑难杂症,到底有多少读书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还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又有多少人能正确理解“万人空巷”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此外,我们对一些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认识和解读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读《大禹治水》我们强调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读《后羿射日》着眼于后羿拯救苍生的献身精神,读《愚公移山》强调愚公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些神话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洪水来了,不是爬上诺亚方舟逃跑,而是勇敢与洪水作斗争,最终治服洪水;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生灵涂炭,不是独自躲避,而是舍身射下多余的九个太阳;大山堵住了出路,不是搬家逃离,而是将山挖掉运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也都是这种百折不回的毅力与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这些故事往往情节完整、新颖独特,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能够引发共鸣。《流浪地球》无疑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现象级影片,也是一部代表着多维度人文思考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大背景是太阳的衰微和太阳系的毁灭。这不仅仅是科幻想象,也是远虑于人类面临终极命运的思考。电影在叙述故事与创新情节的同时,表现了国民“恋家”的故土情怀和家园意识,更加贴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重视个体与他人、自然以及宇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电影中的“我们”不甘心家园被毁灭,不愿这灿烂的文明如畜粉四散,于是勇敢追求,坚毅执着,为人类造福,这就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此外,故事主角设置为年轻一代的“后浪”,他们在千难万险前百折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体现了中国青年们立足华夏、融入世界的自信,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诠释。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发号施令的主导者是联合政府,故事尽管发生在中国,主角虽是中国人,但这都是全球行动的一个典型、一角缩影。主动将自己融入世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反而更彰显出文化自信与胸怀格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弘扬大有裨益。2016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创意源于《庄子•逍遥游》,人物角色名字引于古籍典故(椿、鲲、湫、白泽、帝江等),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的女孩椿与人间男孩鲲互相牺牲、守护和成全的故事。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合了上古神话元素的“中国风”电影拍得很漂亮,在杜比全景声等技术的支持下,充满想象力的空灵世界、细腻贴合的配乐、充满新式中国的元素,得到全方位统一,其瑰丽华美的手绘质感、多维立体的镜头场景和混沌辽阔的东方意境展现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褒扬。(摘编自纳文洁《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国作家网2020年9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能使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B.《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注重时代化的表达与诗词内涵的挖掘,赢得了大众的喜爱。C.传统文化中的常识在当今正变得陌生化,如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及“七月流火”等成语。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既有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又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可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第二段均提及传统文化,但前者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后者强调对其再认识。B.好莱坞许多大片取材于古希腊文化,这启示我们,我国影视行业也可以向传统文化取材。C.解读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既要懂得某个神话的精神,更要认识到其共同蕴含着的民族精神。D.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壁垒,使蕴含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得到较好呈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B.《周易•系辞传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人民日报》有言:“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D.《诗经•大雅》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纷纷推出文创产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钥匙扣,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然成为一种新潮流。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你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雷雨曹禺[前情介绍]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鲁侍萍(慌)四凤,我们出去。繁漪不,他来了![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四凤(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朴园与仆人跑下。][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踢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诗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周朴园叫他进来!仆人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周朴园跑了?仆人是,老爷。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鲁传萍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周朴园他……他……[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节选自《雷雨》第四幕)(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复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凤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的疯狂而后悔。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凤、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的内心活动。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3)“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4)《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鲁侍萍(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昂首返身走出。)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马法》①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②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剑利,则士多慓悍;倡优拙,则思虑远也。吾恐楚之谋秦也。”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吴起为苑③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为苑守,先生将何以教之?”屈公不对。居一年,王以为令尹,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起问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为之也。”屈公曰:“子将奈何?”吴起曰:“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屈公曰:“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佚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选自《说苑•指武》,有删改)[注]①《司马法》,古代兵书。②徐偃王,相传为徐国国君,以仁义治国,终为楚国所灭。③苑,通“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B.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C.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D.淫头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必事徐”与“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B.“若信有道”与“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C.令尹,春秋战国时为楚国最高官职,后世也有把“令尹”用作县级行政长官别称的。D.“殆人所弃”中的“殆”与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殆”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司马法》和《易经》的说法,阐述了武力是不能随意玩弄的,但武力也是不能废除的;还引用《易经》的说法,指出居安思危的好处。B.秦昭王从楚国剑器锋利而歌舞杂技艺人却很粗劣的表象看出楚国的国君深谋远虑,而担心楚国会图谋秦国,这表明了秦昭王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C.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徐偃王实行仁义的主张,赢得了诸侯国的归服,如不攻打徐国,楚国将会侍奉徐国。楚文王听后毫不犹豫地攻打徐国并灭了徐国。D.吴起做郡守时,向屈宜臼讨教,屈宜臼没有回答他;过了一年,楚王让吴起做了楚相,吴起请求屈宜臼分析判断自己即将采取的治理政策怎么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②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5)吴起担任楚国国相之后,将采取“均楚国之爵”“损其有余”和“厉甲兵”等政策,屈宜臼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请简要说明。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沧浪峡(唐)许浑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B.“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C.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D.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2)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5.(10分)名篇名句默写(1)《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奇险风光句子是:“,”。(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3)《琵琶行》表明乐曲终止了而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境界里的两句是:“,”,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音乐效果。(4)韩愈《师说》中“,”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5)庄生晓梦迷蝴蝶,。(《锦瑟》)(6)一去紫台连朔漠,。(《咏怀古迹》其三)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使得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哈尼梯田充满高山河谷,布满原野大地,山重水复中,近二十万亩哈尼梯田,①。哈尼人垦殖梯田的想象力无比丰富:小者如簸箕大则数亩地;低者几十层,最高近四千级。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依山而建的箐口村,是哈尼族聚居村寨,蘑菇房②,梯田漫山遍野;安宁静谧的村子,民族特色鲜明,纯朴本真的村民,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箐口梯田以梯田、云海、日出三景合一而闻名。当旭日从东方③,当山顶放射出紫红霞光,当白茫茫的云海盈满山谷,当水波上面是云朵、云朵旁边是桃花,当天、地、人融为一体,恍入仙境的我想起一句古诗:“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绝美的哈尼梯田,既是举世瞩目的农耕景观,也是世所罕见的水利工程。自然风光与人类艺术,农耕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儿融洽得如此完美,以致展现出哈尼族人民卓越的心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与“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依着山势,连绵高耸”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对此进行分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金秋十月,你校准备在高一年级举办“硬笔书法大赛”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希望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字数不超过30个字)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让自己瘦下来才得以出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重庆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以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展现了中华诗词、音乐之美……这些根植中华文化,赋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屏、网络空间、表演舞台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摘编自赖睿《时代沃土中,传统文化馥郁芬芳》,《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日)材料二:好莱坞许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史诗、神话和传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利用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如何唤醒它们,让它们“活”起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正在成为陌生化的疑难杂症,到底有多少读书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还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又有多少人能正确理解“万人空巷”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此外,我们对一些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认识和解读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读《大禹治水》我们强调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读《后羿射日》着眼于后羿拯救苍生的献身精神,读《愚公移山》强调愚公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些神话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洪水来了,不是爬上诺亚方舟逃跑,而是勇敢与洪水作斗争,最终治服洪水;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生灵涂炭,不是独自躲避,而是舍身射下多余的九个太阳;大山堵住了出路,不是搬家逃离,而是将山挖掉运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也都是这种百折不回的毅力与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这些故事往往情节完整、新颖独特,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能够引发共鸣。《流浪地球》无疑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现象级影片,也是一部代表着多维度人文思考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大背景是太阳的衰微和太阳系的毁灭。这不仅仅是科幻想象,也是远虑于人类面临终极命运的思考。电影在叙述故事与创新情节的同时,表现了国民“恋家”的故土情怀和家园意识,更加贴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重视个体与他人、自然以及宇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电影中的“我们”不甘心家园被毁灭,不愿这灿烂的文明如畜粉四散,于是勇敢追求,坚毅执着,为人类造福,这就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此外,故事主角设置为年轻一代的“后浪”,他们在千难万险前百折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体现了中国青年们立足华夏、融入世界的自信,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诠释。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发号施令的主导者是联合政府,故事尽管发生在中国,主角虽是中国人,但这都是全球行动的一个典型、一角缩影。主动将自己融入世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反而更彰显出文化自信与胸怀格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弘扬大有裨益。2016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创意源于《庄子•逍遥游》,人物角色名字引于古籍典故(椿、鲲、湫、白泽、帝江等),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的女孩椿与人间男孩鲲互相牺牲、守护和成全的故事。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合了上古神话元素的“中国风”电影拍得很漂亮,在杜比全景声等技术的支持下,充满想象力的空灵世界、细腻贴合的配乐、充满新式中国的元素,得到全方位统一,其瑰丽华美的手绘质感、多维立体的镜头场景和混沌辽阔的东方意境展现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褒扬。(摘编自纳文洁《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国作家网2020年9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能使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B.《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注重时代化的表达与诗词内涵的挖掘,赢得了大众的喜爱。C.传统文化中的常识在当今正变得陌生化,如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及“七月流火”等成语。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既有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又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可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两则材料第二段均提及传统文化,但前者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后者强调对其再认识。B.好莱坞许多大片取材于古希腊文化,这启示我们,我国影视行业也可以向传统文化取材。C.解读中华传统神话故事,既要懂得某个神话的精神,更要认识到其共同蕴含着的民族精神。D.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壁垒,使蕴含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得到较好呈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B.《周易•系辞传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人民日报》有言:“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D.《诗经•大雅》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近年来,各大文博机构纷纷推出文创产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钥匙扣,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然成为一种新潮流。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你的观点。【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C(2)B(3)C(4)①各大文博机构“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体现了当下文艺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度开掘(体现了中华人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②朝珠耳机、考古盲盒、甲骨文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体现了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工作者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中赢得了大众的喜爱。(5)①古为今用、守正创新。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③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④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材料的内容,再筛选相关信息具体分析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C.“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错误,原文“到底有多少读书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还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又有多少人能正确理解‘万人空巷’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指很少人知道,而“人们已不能正确解读”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B.“好莱坞许多大片取材于古希腊文化,这启示我们”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好莱坞许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史诗、神话和传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利用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可知,原文只是说明好莱坞许多大片取材于古希腊文化,但不能说明我国影视行业也可以向传统文化取材是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故选:B。(3)材料一的观点是“古为今用,守正创新”。A.虽然有“正”,但与“守正”无关,谈的是以身作则。B.强调“变化、创新”。C.观点与材料一观点一致,都强调“守正创新”。D.强调“创新”但没有强调“守正”。故选:C。(4)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可知,各大文博机构“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体现了当下文艺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度开掘(体现了中华人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可知,朝珠耳机、考古盲盒、甲骨文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体现了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工作者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中赢得了大众的喜爱。(5)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可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正在成为陌生化的疑难杂症”“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些神话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可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这些故事往往情节完整、新颖独特,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能够引发共鸣”可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弘扬大有裨益”可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活起来”要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答案:(1)C(2)B(3)C(4)①各大文博机构“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体现了当下文艺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度开掘(体现了中华人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②朝珠耳机、考古盲盒、甲骨文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体现了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工作者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中赢得了大众的喜爱。(5)①古为今用、守正创新。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③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④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雷雨曹禺[前情介绍]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鲁侍萍(慌)四凤,我们出去。繁漪不,他来了![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四凤(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朴园与仆人跑下。][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踢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诗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周朴园叫他进来!仆人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周朴园跑了?仆人是,老爷。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鲁传萍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周朴园他……他……[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节选自《雷雨》第四幕)(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复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凤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的疯狂而后悔。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凤、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的内心活动。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3)“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4)《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鲁侍萍(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昂首返身走出。)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考点】戏剧;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答案】(1)B(2)B(3)①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复周萍,喊来周朴园;(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②“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示例一:改编本更好。理由:①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②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③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示例二:原本更好。理由:①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②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③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戏剧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戏剧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及舞台说明、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戏剧舞台说明的能力。理解戏剧舞台说明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对戏剧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要首先理解相关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最后对手法艺术效果等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戏剧结尾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理解相关结尾的特点,然后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和把握,最后分层概括理由。【解答】(1)B.“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错误。根据“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可以看出,周朴园的这些行为表现了他良知未泯的一面,作者刻画了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选:B。(2)B.“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错误。根据后文“(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可以看出,繁漪后来听说鲁妈就是侍萍,非常惊愕,说明此时繁漪并不知道周萍与四凤是兄妹关系。故选:B。(3)“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文中可以针对繁漪、周朴园的“发现”来谈,根据“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可知,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复周萍,喊来周朴园。根据“(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可知,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根据“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可知,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这些“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根据“远处听见四风的惨叫声,冲狂呼四风,过后冲也发出惨叫”“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可知,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认为“改编本更好”,然后陈述理由。根据“(阻止)不用了”“他不会来的,他恨你!”可以看出,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更简洁,语气斩钉截铁。简短的句式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的态度。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昂首”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女主人公的姿态,凸显了侍萍的刚强。比之于“鲁妈立起,向书房颤顾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根据“他不会来的,他恨你!”可知,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阶级对立,符合“1959”这个特定时代的特点,改编本深化了小说阶级斗争的主题。当然也可以说“原本更好”。陈述理由时,围绕着台词较改编本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更能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等方面来分析即可。答案:(1)B(2)B(3)①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复周萍,喊来周朴园;(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②“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示例一:改编本更好。理由:①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②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③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示例二:原本更好。理由:①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②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③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点评】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马法》①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②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剑利,则士多慓悍;倡优拙,则思虑远也。吾恐楚之谋秦也。”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吴起为苑③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为苑守,先生将何以教之?”屈公不对。居一年,王以为令尹,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起问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为之也。”屈公曰:“子将奈何?”吴起曰:“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屈公曰:“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佚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选自《说苑•指武》,有删改)[注]①《司马法》,古代兵书。②徐偃王,相传为徐国国君,以仁义治国,终为楚国所灭。③苑,通“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B.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C.淫洪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D.淫头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楚必事徐”与“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B.“若信有道”与“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C.令尹,春秋战国时为楚国最高官职,后世也有把“令尹”用作县级行政长官别称的。D.“殆人所弃”中的“殆”与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殆”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引用《司马法》和《易经》的说法,阐述了武力是不能随意玩弄的,但武力也是不能废除的;还引用《易经》的说法,指出居安思危的好处。B.秦昭王从楚国剑器锋利而歌舞杂技艺人却很粗劣的表象看出楚国的国君深谋远虑,而担心楚国会图谋秦国,这表明了秦昭王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C.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徐偃王实行仁义的主张,赢得了诸侯国的归服,如不攻打徐国,楚国将会侍奉徐国。楚文王听后毫不犹豫地攻打徐国并灭了徐国。D.吴起做郡守时,向屈宜臼讨教,屈宜臼没有回答他;过了一年,楚王让吴起做了楚相,吴起请求屈宜臼分析判断自己即将采取的治理政策怎么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②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5)吴起担任楚国国相之后,将采取“均楚国之爵”“损其有余”和“厉甲兵”等政策,屈宜臼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请简要说明。【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A(2)D(3)C(4)①这就是说顺利时想到危机,生存不要忘记存在灭亡的危险,(居安思危)终究会成就霸业。②已经定型的人,不能再改变了。你不如谨慎处世踏实行事。(5)屈宜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将带来祸患。原因是,善于治国的人,不改变旧制,不更换常规。而吴起的举措改变旧制并更换常规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纵欲的事情,对实行的人不利。我听说过:‘不是作乱的人就不会造成祸患。’我一直奇怪我们君王多次违背天道至今还没有发生祸患,原来是在等待你啊。”“吾闻之曰”中“曰”是表示说话的动词,故在“曰”后断开,排除BC;“吾王之数逆天道”作动词“怪”的宾语,故在“吾王之数逆天道”后断开,排除D。故选A。(2)D.“含义相同”错,“殆人所弃”句意:大概是人民所厌弃的。殆,大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句意:指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殆,危险、失败。故选D。(3)C.“楚文王听后毫不犹豫地攻打徐国并灭了徐国”错,由“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可知,楚文王听后有所犹豫。故选C。(4)①念,想到;卒,最终;霸,霸业。译文:这就是说顺利时想到危机,生存不要忘记存在灭亡的危险,(居安思危)终究会成就霸业。②刑,通“型”,定型;敦,谨慎;笃,踏实。译文:已经定型的人,不能再改变了。你不如谨慎处世踏实行事。(5)由“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佚之事也行者不利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可知,屈宜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将带来祸患。原因是,善于治国的人,不改变旧制,不更换常规。而吴起的举措改变旧制并更换常规了。答案:(1)A(2)D(3)C(4)①这就是说顺利时想到危机,生存不要忘记存在灭亡的危险,(居安思危)终究会成就霸业。②已经定型的人,不能再改变了。你不如谨慎处世踏实行事。(5)屈宜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将带来祸患。原因是,善于治国的人,不改变旧制,不更换常规。而吴起的举措改变旧制并更换常规了。【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沧浪峡(唐)许浑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B.“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C.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D.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2)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考点】鉴赏诗词技巧;写景咏物;理解诗词内容.【答案】(1)B(2)①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少不了溪、水,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②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意。【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融合、写景角度的转换、景与情的关系。手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而诗歌的写景手法通常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色彩调配等手法。写景作用,通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景衬情(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答题时要点明这些名词术语,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举例分析。【解答】(1)B.“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有误,句意理解望文生义。“独寻残月下沧浪”应理解为“我独自一人在月亮(残月)即将落下去的拂晓就经过沧浪向前赶路了”。(2)评价语“许浑千首湿”是说许浑诗歌中的水字及水的形态的字频频出现。颔联的意象有鸟、暗云、野花,这是静景呈现,也有与“水”有关的溪、流水,这是动态的。写景动静结合,色香俱全,视听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一幅浪秋日美景。这样的景物优美,看上去让人心情愉悦,诗人借写美景来抒发晚年辞官归家后的轻松愉悦的快乐心情,这属于以乐景衬乐情。颈联“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流露出后悔之意,说年轻时不懂得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乐趣,到了晚年才懂得,那些官场生活的忙碌让自己身心俱疲,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以眼前寄情山水的快乐反衬昔日在官场生活的无趣。答案:(1)B(2)①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少不了溪、水,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②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意。【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5.(10分)名篇名句默写(1)《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奇险风光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琵琶行》表明乐曲终止了而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境界里的两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音乐效果。(4)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重点字:盈)(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5)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鹃)(6)独留青冢向黄昏(重点字:冢)【点评】《蜀道难》中的名句辑录:(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使得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哈尼梯田充满高山河谷,布满原野大地,山重水复中,近二十万亩哈尼梯田,①。哈尼人垦殖梯田的想象力无比丰富:小者如簸箕大则数亩地;低者几十层,最高近四千级。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依山而建的箐口村,是哈尼族聚居村寨,蘑菇房②,梯田漫山遍野;安宁静谧的村子,民族特色鲜明,纯朴本真的村民,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箐口梯田以梯田、云海、日出三景合一而闻名。当旭日从东方③,当山顶放射出紫红霞光,当白茫茫的云海盈满山谷,当水波上面是云朵、云朵旁边是桃花,当天、地、人融为一体,恍入仙境的我想起一句古诗:“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绝美的哈尼梯田,既是举世瞩目的农耕景观,也是世所罕见的水利工程。自然风光与人类艺术,农耕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儿融洽得如此完美,以致展现出哈尼族人民卓越的心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与“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依着山势,连绵高耸”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对此进行分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考点】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段的表达效果.【答案】(1)①蔚为大观②错落有致③喷薄而出(冉冉升起)(2)①原文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小如簸箕”和“直通云海”写出了梯田的大小不一和高拔的特点。②使用比较(对比、类比),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梯田的高度。③原文句子整句散句结合、长句短句结合,整齐中又有变化,具有韵律美。④原文在表现哈尼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更突出了对哈尼人勤劳能干的赞美。(3)自然风光与人类艺术,农耕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儿衔接得如此完美,展现出哈尼族人民卓越的心灵。【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考核试卷
- 3-5译码器1电子课件教学版
- 体育场地设施安装的残疾人辅助设施考核试卷
- 渔业技术引进考核试卷
- 纸板容器技术人才发展考核试卷
- 渔业水域生态平衡与保护措施考核试卷
- 灯具制造的数字化生产线考核试卷
- 炼铁废气回收与利用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纤维原料的新型应用与创新技术考核试卷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2
- 院感试题100题及答案
-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课件
- 吹小号的天鹅试题及答案
- 数据库开发 试题及答案
- GB/T 45434.3-2025中国标准时间第3部分:公报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 《发育生物学》课件第七章 三胚层与器官发生
- 知名企业防开裂防渗漏重点控制培训讲义PPT
- 便利店商品分类-参考
- 35KV高压开关柜买卖合同
- 戴德梁行商业地产招商合同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