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硝烟下的流泉符浩勇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2)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3)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②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将这首词放入一个类别,以下选项中合适的是A.旷达词B.中调C.羁旅词D.抒怀词(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三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的情绪。B.“千里”两句有典故化用,还有精妙构图。C.“六朝”两句动静结合,又以哀景衬悲情。D.全词旷远雄健,是对“词为艳科”的突破。(3)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试分析上下阕之间的关系。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就会有覆灭的危险。(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涡,接着作者感叹“”。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句以梨花写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句则以雪写浪花。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纸质物品的保存由于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只有窗花在窗格上调皮喧闹。(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出来。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2022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生活中,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我们都能看到逆行的青春身影:空难面前,有很多解放军战士迎难而上;疫情面前,有很多白衣天使逆行而去;失败面前,有很多青春的面庞逆行微笑……他们,用青春的身躯迎接挑战,用昂扬的斗志铸造青春!“青春才有几年,疫情却占三年。”青春的我们,“在校学习”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居家学习”似一股“逆风”迎面而来,是做一张被风吹走的“白纸”,还是做一只逆风飞翔的“蝴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想?请根据下面要求,完成写作。作为“逆行青春”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先要把握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再联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内容,分析此文如何印证的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解答】(1)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和“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可判断,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朱熹认为学习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回到初心,并探究“性”或者“理”。故选:D。(2)A.“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为“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B.“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混淆已然与未然。材料一第三段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表述是一种假设,并非实际发生。D.“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五段的表述为“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故选:C。(3)B.“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分析错误。《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表明因材施教。C.“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分析错误。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他参与政治生活,三年可能会形成政治风俗。D.“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分析错误。引《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因为有“说”,才会有“乐”,才有“弟子弥众,至自远方”。故选:A。(4)材料一在开始由《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引出对其中“说”为何种快乐的追问。接着,作者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形而上探究之乐”,但作者显然不同意朱子的解释,指出“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然后自己分析了“说”的原因。由“说”到“乐”,再到“不愠”,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说”的具体内涵,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所以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作者首先指出《论语》提供的思想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而且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明了当时的场景,弟子侍坐在侧,师生间进行思想对话,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接着孔子引导各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的治国之治,冉有的要成为祭祀中的小相以及公西华的潇洒洒脱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在这段记录中,使用了语气词“也”“乎”等,如“且知方也”“亦各言其志也”“风乎舞雩”等,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最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而且孔子还专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硝烟下的流泉符浩勇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2)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3)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考点】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答案】(1)B(2)①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苏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描写。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③细节描写。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④情节设计上的反复手法的运用,文中“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的反复,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3)①“硝烟”指战场上的战火(指战争亦可),“流泉”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②“硝烟”和“流泉”形成对比,战场缺水严重,战士取水迫切,战场紧张死寂,流泉自由奔流。③暗示老苏的重要性,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以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给死寂的战场带来转机。④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引起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解答】(1)A.“缺水断粮形势严峻”有误,小说开头只提及断水,没说断粮,后来老苏冒险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送萝卜,说明粮食没断。C.“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误,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和对战场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和冒险精神,才达成了这种默契,互送香烟只是对老苏预判的睿智的证明。D.“过于谨小慎微”解读有误,应是表现我军行事谨慎小心,考虑周全的优良品质。故选:B。(2)①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让我试试吧”“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等可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出炊事班长老苏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②由“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用敌人惊呆的神态衬托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③“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可知,运用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描写,凸显其沉稳。④由“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以及“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可知,此处在刻画老苏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反复手法,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3)①这篇小说的标题是“硝烟下的流泉”,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根据文中说“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可知,这里的“流泉”表面上是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②根据“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分析,在残酷激烈的战争背景下,“硝烟下的流泉”就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和深层的主旨义:“流泉”自由地奔流与战场的胶着死寂构成鲜明对比,敌我双方困守战场,他们向往活力与自由,所以流泉象征着活力与自由。③根据“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分析,老苏这个典型人物是通过“流泉”这一物象得以突显的。在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④根据“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分析,“流泉”在关键时刻滋养生命救护生命,因汲泉水互送香烟的情节还体现了对对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与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又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主题就凸显出来了。答案:(1)B(2)①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苏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描写。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③细节描写。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④情节设计上的反复手法的运用,文中“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的反复,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3)①“硝烟”指战场上的战火(指战争亦可),“流泉”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②“硝烟”和“流泉”形成对比,战场缺水严重,战士取水迫切,战场紧张死寂,流泉自由奔流。③暗示老苏的重要性,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以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给死寂的战场带来转机。④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引起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②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答案】(1)A(2)B(3)C(4)①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②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说话(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司马光在外借着规劝君上的名义,在内却怀着附和偏袒臣下的实情。他所说的话全都是妨害政务的话,他所结交的都是妨害新政的人,而陛下您却还想让他在您的左右,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此消彼长的关键。“附下之实”为偏正结构的短语,不能断开,排除CD。“此消长之机也”为判断句,“此”前断开,排除B。故选:A。(2)B.“含义相同”有误。第一个“举”为“施行”,第二个“举”为“攻克、占领”。故选:B。(3)C.“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分析有误,从原文“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来看,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于文无据。故选:C。(4)①某:我;人主:皇帝;议法度:议订法令制度;有司:相关部门官吏。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②枢密,兵事也:判断句;以他事为辞:拿其他事情来说话。译文: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说话(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答案:(1)A(2)B(3)C(4)①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②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当拿其他事情来说话(或“不应当言及其他事情”)。参考译文:文本一: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将这首词放入一个类别,以下选项中合适的是DA.旷达词B.中调C.羁旅词D.抒怀词(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登临”三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的情绪。B.“千里”两句有典故化用,还有精妙构图。C.“六朝”两句动静结合,又以哀景衬悲情。D.全词旷远雄健,是对“词为艳科”的突破。(3)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试分析上下阕之间的关系。【考点】咏史怀古.【答案】(1)D(2)A(3)①上阕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全词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②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③下阕“念往昔”一句,承接上阕,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④“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后文又转入现实,结句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由此结合选项判断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选项的分析,联系诗句具体判断。(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联系题干具体解答。【解答】(1)这首词的题目是《金陵怀古》,旨在抒怀,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A.旷达词,旷达原指人的心胸开阔,举止无拘检。移之论词,则指词的一种风格境界。这种词风的代表人物是苏轼。本词更多的是感叹家国兴衰,不符合旷达词的词风。B.中调,词调体式之一。因其篇幅长短适中,故称中调,通常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本词全篇101字,不符合中调篇幅,是长调。C.羁旅词是指客居异乡的人写的思乡诗,不符合怀古的主题。D.抒怀词,指抒发作者某种情感为目的的词,本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故选:D。(2)A.“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雄浑场面,境界苍凉。B.“有典故化用”错误。“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属于化用诗句,而非典故。C.“动静结合”错误。“六朝旧事随流水”是作者的感慨,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是虚写,而寒烟衰草是实写。属于虚实结合。D.“是对‘词为艳科’的突破”错误。这首词在艺术上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但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不过作者作词力戒此弊,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故选:A。(3)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同时,“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千里澄江似练”一句起,具体写了登临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如此萧条、苍凉的景色,如何不引起作者的思绪翻腾呢?因此,作者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下阕“念往昔”一句,紧承上文,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痛惜。作者对前朝往事的感慨,由“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作结。紧而转写现实“但寒烟衰草凝绿”,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回到现实,对北宋当局给予警告。这又照应了上阕的写实,起承转合,结构严谨。答案:(1)D(2)A(3)①上阕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全词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②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③下阕“念往昔”一句,承接上阕,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④“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后文又转入现实,结句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译文: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赏析: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就会有覆灭的危险。(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涡,接着作者感叹“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高低冥迷”。(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句以梨花写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句则以雪写浪花。【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低冥迷(3)千树万树梨花开卷起千堆雪【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解答】故答案为:(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低冥迷(重点字:矗)(3)千树万树梨花开卷起千堆雪(重点字:梨)【点评】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纸质物品的保存由于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只有窗花在窗格上调皮喧闹。(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出来。【考点】语句复位;修辞方法;病句辨析.【答案】(1)D(2)B(3)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所以(因此)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或: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以及下文“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的提示,此处的主语应是“剪纸的颜色”,排除A、B两项;“因为”意味此处解释“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的原因,结合话题一致性原则,排除C项。故选:D。(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调皮喧闹”将“窗花”人格化。A.借代、互文。“管弦”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客人下马上船,是互文手法。B.拟人。“感时”“溅泪”将“鸟”人格化,“恨别”“惊心”将“花”人格化。C.夸张、比喻。“三千尺”是夸张。将瀑布比作银河,是比喻。D.设问、比喻。自问自答,是设问。将“愁”比作“一江春水”。是比喻。故选:B。(3)结构混乱,滥用介词“使”,导致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可删除“使”。(或删除“由于”。)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由于”应放在主语“纸质物品的保存”的前面。上下句是因果关系,为了保存语句的通顺,可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上“所以”或“因此”,搭配“由于”使用。最终可修改为“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所以(因此)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或“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答案:(1)D(2)B(3)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所以(因此)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项出租车驾驶员劳务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保险经纪与代理服务合同5篇
- 2024年公司担保事务具体合作合同一
- 2024年专业劳务分包合作细则合同范本版
- 2024年合作伙伴权益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市场营销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兼职工聘用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国际贸易代理协议规范格式版
- 2024年专业食堂运营管理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工程分包合同详细内容
- 施工现场围挡验收表范本
- 浇口和流道设计
- 机械工程英语 part2 所有单元翻译
- 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项目主要实施方案
- 过敏性休克护理查房PPT课件
-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二(共13页)
- 绩效考评360度绩效评价表对上级同级下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计划任务书
- 室内装饰工程预算(共60页).ppt
- 2021年二手车买卖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