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最初是由新浪微博用户王左中右在运营朝日新闻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创立的一个概念,指利用拼贴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文字进行拆分和重构,对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创意性表达。对2016年起正式施行的全面二孩政策,王左中右将“Child(孩子)”中仅有的一个颇像人形的英文字母“i”变成了两个,在他所创作的“Chiild”中,多增添的一个“i”代表着家庭中的第二个小孩,“ii”则寓意二胎。王左中右将“Europe(欧洲)”中的“E”标红,并且在书写时刻意拉开了与后续字母的距离,代表着“E”的“England(英国)”脱离了欧盟这一组织。字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规律。但这样的传播并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带有互动意味的循环传播模式。“字新闻”的创作者根据编码需要,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初次的解码,并通过拼贴手法将个人主观意见注入“字新闻”中完成编码。接收者对“字新闻”进行二次解码,并将解读出的意义变为评论,即二次编码。根据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特性,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创作者对于接受者反馈的解码信息的再编码和不同的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以及解码后的再编码,构成了“字新闻”的循环传播模式,并且这个循环圈可以随着传播的扩散而不断扩大。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与传统媒体所生产的新闻不同,虽然所描述的客观事件都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字新闻”表达的却是创作者个人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态度。这些观点和意见大多与网民们倾向的舆论立场相同,却往往与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形成对抗。这样的网络语言,对原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拆解和重构,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干扰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新闻话语霸权的顺利实现,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但类似“字新闻”这样的网络语言,虽然对于传统新闻话语是一种抵抗,却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是利用拼贴手法对于既有话语的改写,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新闻话语,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摘编自陈思羽《从“字新闻”看网络语言的话语空间建构》)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摘编自翟秀凤《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新闻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循环传播模式。B.字新闻拆解和重构原有的词语和概念,饱含趣味、易于传播,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C.网络字母词在冲击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经典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单调的缺点。D.为了避免文字失语,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大众传媒应主动承载和传播经典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字新闻的传播模式下,创作者既可以解码新闻事件,又可以再编码经接收者二次编码过的内容。B.字新闻虽然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但并没有给传统新闻话语造成颠覆性影响。C.“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可以以其感染力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D.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民日报以一个变形的“职”字寓意两会委员尽职尽责。变色的“耳”,表示听民意查民情:变形的“只”表示走基层办实事。B.向来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时,使用了“航母style”。C.央视推出《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D.为涵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激发中学生对中华诗词的认同与热爱,校举办中华诗词邀请赛。(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面对流行的语言文化大众传媒应如何取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田汉《关汉卿》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关汉卿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叶和甫我就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关汉卿(怒)怎见得呢?叶和甫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关汉卿(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叶和甫这——“滥官污吏”当然应该杀。关汉卿我们应不应该“与万民除害”呢?叶和甫唔,当然应该。可是王著把刺杀阿合马老大人当作“与万民除害”就不对了。关汉卿杀阿合马是否与万民除害,天下自有公论。若说王著看了我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那么高和尚没有看过我的戏,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叶和甫这——关汉卿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伏法②教唆(2)划线句的潜台词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3)划线句的后边一句话照应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文中有三个破折号,其作用是否一样?为什么?最后一个表现叶和甫的什么?(不超过12个字)(5)从节选的文字看,《关汉卿》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不超过20个字)(6)从节选的文字看出,关汉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叶和甫是怎样的一个人?(每问不超过10个字)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3分,每小题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理宗淳祐三年二月,以馀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尝作长短句,谒淮东制置使赵葵。葵壮之,留置幕府,俾帅舟师,溯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累推淮东制置副使。入对,言:“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则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帝曰:“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乃授四川宣谕使。至是,加制置使,知重庆府。玠至,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士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所在州郡,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才而任。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播州冉琎冉璞兄弟,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至。闻玠贤,兄弟相率诣谒。玠宾礼之,馆谷加厚。居数月,无所言,玠乃更辟别馆以处之,且常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馀,请见玠,屏人曰:“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秋七月,馀玠卒。蜀人莫不悲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馀玠守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B.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C.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D.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狄,西部被称为戎,东部被称为夷。C.阃帅,指中央最高军事统帅。《清史稿•礼志九》中提到:“至直省讲武,则以督、抚、提、镇为阃帅,岁季秋霜降日,校阅演武场。D.权,暂时代理官职。古代表示兼、代官职的还有领、摄、判、行、守、署等。其中领是本官兼低职;摄是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馀玠拜见赵葵,得到赵葵认可,被赵葵留下指挥军队,建立功绩,做了赵葵的副手。B.馀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贤名远播,收到了成效。C.在馀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馀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②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的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此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诗人一幅头巾,一根藜杖,在深秋傍晚,登上城北门楼,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状态和日渐衰老的身体状况。B.第二句写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感受到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西风劲吹,百草摧折,一片肃杀,愁绪袭上心来。C.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驻守于兹。今日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宣告边境上的紧急情况。诗句传达了诗人对战事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D.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北方的消息。然而这次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深深的关怀和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2)本诗以“横槊赋诗”抒怀,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发出感叹。请简要分析二者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不同。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子无良媒,,秋以为期。(《氓》)(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7)。问苍茫大地,。(《沁园春•长沙》)(8)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9)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六.名著导读(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6.(8分)《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要叙述。。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新的演出IP“盛唐密盒”。在演出里,扮演“房玄龄”“杜如晦”的两位演员以不凡的谈吐和风趣幽默的回答,吸引众多游客,引发一股热潮。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火的关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核,让“盛唐密盒”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角色扮演和脱口秀表演,使游客①_____,获得越沉浸越快乐的良好体验。不同于②_____的古镇观光,“盛唐密盒”还提供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深挖历史中的文化魅力,还是打造各类IP的舞台张力,抑或是演员问答交互的机智脑力,都是创新组合的“附加体验”。这些“密盒”里开出的惊喜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红”效应。“盛唐密盒”的爆火,也为其他城市挖掘亮点、③_____提供了一种文旅融合新样板。(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四个“盛唐密盒”爆火原因的关键词。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最初是由新浪微博用户王左中右在运营朝日新闻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创立的一个概念,指利用拼贴的手法将一个或多个文字进行拆分和重构,对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创意性表达。对2016年起正式施行的全面二孩政策,王左中右将“Child(孩子)”中仅有的一个颇像人形的英文字母“i”变成了两个,在他所创作的“Chiild”中,多增添的一个“i”代表着家庭中的第二个小孩,“ii”则寓意二胎。王左中右将“Europe(欧洲)”中的“E”标红,并且在书写时刻意拉开了与后续字母的距离,代表着“E”的“England(英国)”脱离了欧盟这一组织。字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规律。但这样的传播并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带有互动意味的循环传播模式。“字新闻”的创作者根据编码需要,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初次的解码,并通过拼贴手法将个人主观意见注入“字新闻”中完成编码。接收者对“字新闻”进行二次解码,并将解读出的意义变为评论,即二次编码。根据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特性,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创作者对于接受者反馈的解码信息的再编码和不同的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以及解码后的再编码,构成了“字新闻”的循环传播模式,并且这个循环圈可以随着传播的扩散而不断扩大。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与传统媒体所生产的新闻不同,虽然所描述的客观事件都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字新闻”表达的却是创作者个人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态度。这些观点和意见大多与网民们倾向的舆论立场相同,却往往与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形成对抗。这样的网络语言,对原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拆解和重构,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干扰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新闻话语霸权的顺利实现,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但类似“字新闻”这样的网络语言,虽然对于传统新闻话语是一种抵抗,却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是利用拼贴手法对于既有话语的改写,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新闻话语,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摘编自陈思羽《从“字新闻”看网络语言的话语空间建构》)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摘编自翟秀凤《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字新闻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循环传播模式。B.字新闻拆解和重构原有的词语和概念,饱含趣味、易于传播,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C.网络字母词在冲击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经典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单调的缺点。D.为了避免文字失语,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大众传媒应主动承载和传播经典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字新闻的传播模式下,创作者既可以解码新闻事件,又可以再编码经接收者二次编码过的内容。B.字新闻虽然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但并没有给传统新闻话语造成颠覆性影响。C.“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可以以其感染力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D.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人民日报以一个变形的“职”字寓意两会委员尽职尽责。变色的“耳”,表示听民意查民情:变形的“只”表示走基层办实事。B.向来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时,使用了“航母style”。C.央视推出《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D.为涵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激发中学生对中华诗词的认同与热爱,校举办中华诗词邀请赛。(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面对流行的语言文化大众传媒应如何取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B(2)D(3)C(4)①文章先指出“字新闻”概念的由来及内涵,并举例说明;②再分析字新闻的传播模式(或遵循的规律);③最后指出字新闻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5)①大众传媒可以顺势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吸收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②但是不能一味满足甚至迎合“用户”要发挥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作用;③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B.“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四段原文只是说这些观点和意见大多与网民们倾向的舆论立场相同,却往往与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形成对抗……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并没有指出字新闻比传统新闻话语更有价值。故选:B。(2)D.“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之后”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原文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对受众的文化引导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并不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兴起后才开始的。故选:D。(3)材料二的观点是“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A.说的是人民日报使用字新闻,并没有体现传媒涵养语言文化B.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并没有体现传媒涵养语言文化C.体现的是传媒通过节目传播了传统文化,涵养语言文化D.选项体现的是学校对语言文化的涵养,而不是传媒涵养语言文化。故选:C。(4)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作者首先指出“‘字新闻’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揭示了“字新闻”的概念,接着说明了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内涵。第二段则是通过举出两则例子,说明了“字新闻”的特点以及它的创意表达。第三段则是分析“字新闻”的传播模式,“字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遵循着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信宿(解码)的规律”。第四段则是先指出字新闻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作为网络语言的字新闻与传统媒体所生产的新闻不同,虽然所描述的客观事件都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字新闻表达的却是创作者个人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态度”,接着指出字新闻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样的网络语言,对原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拆解和重构,打破了公认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共识,干扰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新闻话语霸权的顺利实现,是带有一定反抗意义的噪音……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5)对于面对流行的语言文化大众传媒应如何取舍的问题,可以从两则材料中找到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概括。从材料一中根据“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特性,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创作者对于接受者反馈的解码信息的再编码和不同的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以及解码后的再编码,构成了字新闻的循环传播模式,并且这个循环圈可以随着传播的扩散而不断扩大有时反而会因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被传统新闻媒体所采用”的描可知,“字新闻”具有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大众传媒可以利用流行语言的这一优势,顺势而为,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传播度。从材料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可知,虽然可以借鉴流行语言的特点,但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不能一味满足甚至迎合“用户”,要发挥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作用,要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从材料二“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等内容可知,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答案:(1)B(2)D(3)C(4)①文章先指出“字新闻”概念的由来及内涵,并举例说明;②再分析字新闻的传播模式(或遵循的规律);③最后指出字新闻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5)①大众传媒可以顺势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吸收其简短凝练、饱含趣味、易于传播且互动性强等特点:②但是不能一味满足甚至迎合“用户”要发挥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作用;③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田汉《关汉卿》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关汉卿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叶和甫我就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关汉卿(怒)怎见得呢?叶和甫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关汉卿(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叶和甫这——“滥官污吏”当然应该杀。关汉卿我们应不应该“与万民除害”呢?叶和甫唔,当然应该。可是王著把刺杀阿合马老大人当作“与万民除害”就不对了。关汉卿杀阿合马是否与万民除害,天下自有公论。若说王著看了我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那么高和尚没有看过我的戏,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叶和甫这——关汉卿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伏法指被处决②教唆别人去干坏事,这里不含贬义(2)划线句的潜台词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3)划线句的后边一句话照应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文中有三个破折号,其作用是否一样?为什么?最后一个表现叶和甫的什么?(不超过12个字)(5)从节选的文字看,《关汉卿》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不超过20个字)(6)从节选的文字看出,关汉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叶和甫是怎样的一个人?(每问不超过10个字)【考点】戏剧;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体会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含意的理解.(2)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也论证方法.(4)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5)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与把握.(6)考查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与把握.【解答】(1)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断.①通过句子“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可判断,“伏法”指被处决.②通过“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可判断“教唆”在此处非贬义,虽然是诱惑别人去干坏事的意思.(2)从后文“若说王著看了我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那么高和尚没有看过我的戏,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这一反问句,可看出阿合马被杀是其自食其果,是让天下人信服的.(3)后面的句子是“若说王著看了我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那么高和尚没有看过我的戏,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这从反而进行论证,说明王著就因为看过戏后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这是反而论证法的一种,也就是归谬方法.(4)第一个“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让关汉卿下面的话给打断了,破折号明显表说话中断;第二个:这——“滥官污吏”当然应该杀.第三个:叶这——是在叶和甫的理屈词穷时出现的破折号,可见,都是表声音的延续的.(5)从“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怎见得呢?”“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应不应该‘与万民除害’呢?”“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中可以看出,文章多用设问和反问句,使语气强烈,让人无可辩驳.(6)解答本题,需要把握文章中的一此细节进行分析.如关汉卿,从“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处,应可感受到他的刚正不阿;对叶和甫,则通过“可是王著把刺杀阿合马老大人当作‘与万民除害’就不对了”处,就可感受到他是作为帮凶出现的,是阿附权贵的走狗.答案:(1)①指被处决②别人去干坏事,这里不含贬义(2)阿合马被杀是罪有应得,这是天下的公论.(3)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归谬法.(4)不一样.第一个表说话中断;后两个表声音的延续.表现了叶和甫的理屈词穷.(5)多用设问和反问,显得理正词严,无可辩驳.(6)关汉卿:刚正不阿;叶和甫:阿附权贵的走狗帮凶.【点评】阅读的几种解题意识:一、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意义点与意义块.二、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三、得分点意识:阅读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3分,每小题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理宗淳祐三年二月,以馀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尝作长短句,谒淮东制置使赵葵。葵壮之,留置幕府,俾帅舟师,溯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累推淮东制置副使。入对,言:“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则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帝曰:“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乃授四川宣谕使。至是,加制置使,知重庆府。玠至,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士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所在州郡,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才而任。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播州冉琎冉璞兄弟,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至。闻玠贤,兄弟相率诣谒。玠宾礼之,馆谷加厚。居数月,无所言,玠乃更辟别馆以处之,且常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馀,请见玠,屏人曰:“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秋七月,馀玠卒。蜀人莫不悲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馀玠守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B.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C.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D.方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狄,西部被称为戎,东部被称为夷。C.阃帅,指中央最高军事统帅。《清史稿•礼志九》中提到:“至直省讲武,则以督、抚、提、镇为阃帅,岁季秋霜降日,校阅演武场。D.权,暂时代理官职。古代表示兼、代官职的还有领、摄、判、行、守、署等。其中领是本官兼低职;摄是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馀玠拜见赵葵,得到赵葵认可,被赵葵留下指挥军队,建立功绩,做了赵葵的副手。B.馀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贤名远播,收到了成效。C.在馀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馀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玠大喜,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②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考点】历史事件;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B(2)C(3)D(4)①馀玠十分高兴,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②城池修成则蜀地就会依赖它保证安全,不能修成,馀玠将独自承担罪责,各位不要参与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B.“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三句结构相同,且“一”是关联词一旦,所以排除A、C,“勿令偏有所重”千万不能让他们厚此薄彼有所不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译文:当今贵族的人才,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种田的豪绅,一旦有人作战打仗,就被指斥为粗人,被斥责为平庸之辈(像樊哙那样的武夫),希望陛下看待文才武将一视同仁,千万不能让他们厚此薄彼有所不同。故选B。(2)C.“阃帅,指中央最高军事统帅”错误,根据原文“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至”意思是“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有几任驻此的将帅征召,他们都不肯就职”可以推断阃帅指地方上的军事统帅。故选C。(3)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错误,“不足守”的意思不难防守。根据原文“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意思是“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的守任得当,积贮粮食驻守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可推断出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需要用过多的精力防守的意思。故选D。(4)①“遂”,于是;“闻于朝”,状语后置,向朝廷报告;“不次”,破格提拔或者不拘泥等级;“官之”,使动用法,使他做官。译文:馀玠十分高兴,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②“赖”,依赖;“坐”,承担罪责;“无”,通“毋”,不要;“预”:通“与”,参与,干预。译文:城池修成则蜀地就会依赖它保证安全,不能修成,馀玠将独自承担罪责,各位不要参与了。答案:(1)B(2)C(3)D(4)①馀玠十分高兴,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②城池修成则蜀地就会依赖它保证安全,不能修成,馀玠将独自承担罪责,各位不要参与了。参考译文:理宗淳祐三年二月,馀玠被授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曾经写过长短句,拜见淮东制置使赵葵。赵葵认为他词气很豪壮。馀玠被留在了衙署,让(他)带领水军,从淮河逆流而上,进入黄河,抵达汴京,所到之处有功绩,被多次推举为淮东制置副使。进入朝廷和皇帝答对,说:“当今贵族的人才,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种田的豪绅,一旦有人作战打仗,就被指斥为粗人,被斥责为平庸之辈(像樊哙那样的武夫),希望陛下看待文才武将一视同仁,千万不能让他们厚此薄彼有所不同,偏心必然激化矛盾,文,武双方之间偏激对立,不是国家的福气。皇帝说:“你这个人的形象和言论都不是平常人,可以单独担当一方面任务。”于是任命他为四川宣谕使。到此,外加制置使,任重庆府知府。馀玠到了之后,下令说:“收集众人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忠诚的意见,这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高爵重赏,朝廷(也会)不吝惜按功奖赏的。英雄豪杰,随着时事要求建立功业的人,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馀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馀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馀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有几任驻此的将帅征召,他们都不肯就职。听说馀玠贤明,兄弟一起到府上拜见。馀玠以礼相待,提供好的宾馆和好的食物。过了数月,(他们)也没有谈什么(建议)。馀玠给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馀玠。(见面后)屏退其他人,才说:“作为今日(店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馀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的守任得当,积贮粮食驻守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馀玠十分高兴,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破格)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暂代发遣到合州任知州,冉璞为承务郎,暂代合州通判、管理州事。迁城合州城之事,全部委任他们(督办),诏令一下,全府都喧嚷哗然,一致认为不可以。馀玠大怒说:“合州城修成则蜀地就会依赖它保证安全,不能修成,馀玠将独自承担罪责,各位不要参与了。”秋七月,馀玠死。蜀人没有不感到悲哀的。【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的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此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句描写诗人一幅头巾,一根藜杖,在深秋傍晚,登上城北门楼,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状态和日渐衰老的身体状况。B.第二句写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感受到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西风劲吹,百草摧折,一片肃杀,愁绪袭上心来。C.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驻守于兹。今日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宣告边境上的紧急情况。诗句传达了诗人对战事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D.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北方的消息。然而这次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深深的关怀和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2)本诗以“横槊赋诗”抒怀,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发出感叹。请简要分析二者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不同。【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形象.【答案】(1)D(2)①陆诗中“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陆游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抒发了诗人一腔报国热血,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的愁绪。②苏轼则是由眼前的江水想到曹操当初沿江而下,志得意满,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可如今也已然长逝,化为陈迹,何况自己。羡慕长江的长流不息,感叹生命的短暂,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没有“对已逝美好生活的留恋”。“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可知,颔联并无作者对过往美好生活的留恋。故选D。(2)陆诗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这一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悲愤。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诗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是苏轼感叹生命的短暂,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答案:(1)D(2)①陆诗中“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陆游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抒发了诗人一腔报国热血,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的愁绪。②苏轼则是由眼前的江水想到曹操当初沿江而下,志得意满,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可如今也已然长逝,化为陈迹,何况自己。羡慕长江的长流不息,感叹生命的短暂,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赏析: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怕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8)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解答】故答案为:(1)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察)(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重点字:沧)(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重点字:孰)(4)匪我愆期将子无怒(重点字:愆)(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6)风萧萧兮易水寒(重点字:萧)(7)怅寥廓谁主沉浮(重点字:寥)(8)长路漫浩浩忧伤以终老(重点字:漫)(9)池鱼思故渊(重点字:渊)【点评】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六.名著导读(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6.(8分)《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要叙述。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考点】《红楼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此题为简答题,学生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解答】答案:木石前盟.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点评】名著阅读也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解答本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人认真回顾名著内容,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简述,通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名著阅读可遵循以下三点来进行: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其次,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第三,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新的演出IP“盛唐密盒”。在演出里,扮演“房玄龄”“杜如晦”的两位演员以不凡的谈吐和风趣幽默的回答,吸引众多游客,引发一股热潮。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火的关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核,让“盛唐密盒”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角色扮演和脱口秀表演,使游客①_____,获得越沉浸越快乐的良好体验。不同于②_____的古镇观光,“盛唐密盒”还提供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深挖历史中的文化魅力,还是打造各类IP的舞台张力,抑或是演员问答交互的机智脑力,都是创新组合的“附加体验”。这些“密盒”里开出的惊喜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红”效应。“盛唐密盒”的爆火,也为其他城市挖掘亮点、③_____提供了一种文旅融合新样板。(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四个“盛唐密盒”爆火原因的关键词。【考点】成语运用;病句辨析;提取关键词.【答案】(1)①身临其境②千篇一律③推陈出新(2)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盛唐文化。(3)文化内核形式创新深度融合沉浸式表演(体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2)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3)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解答】(1)①“盛唐密盒”通过“角色扮演和脱口秀表演”,让历史人物走上现代舞台,使人“获得越沉浸越快乐的良好体验”,因此根据语境,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②“‘盛唐密盒’还提供了文化旅游的情绪价值”,而古镇观光大都在形式大同小异,缺乏新鲜感。因此根据语境,可填“千篇一律”。千篇一律: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③“盛唐密盒”依托西安自身的地域优势,又根据游客的观感进行创新,对其他城市的文旅发展结合本地特色、突破旧有的形式提供了一种借鉴。因此根据语境,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2)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独特的语言方式”前缺少介词“以”;二是中途易辙,前面句子说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通过什么方式,后面句子中“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中途易辙,使得前一句意思没有说尽,突然主语换成了游客。应在“游客”前加“使”。三是不合逻辑,“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参与盛唐文化”中的“参与”不合语境,应改为“体验”。修改为: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盛唐文化。(3)第二段“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成功组合是“盛唐密盒”爆火的关键”概括了“盛唐密盒”爆火的原因,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形式上与现代社会和流行文化的创新,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提炼出:文化内核、形式创新、深度融合。第三段的第一句话“互动沉浸式表演形式是“盛唐密盒”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对“盛唐密盒”爆火的原因的概括。因此可以提炼出:沉浸式表演。答案:(1)①身临其境②千篇一律③推陈出新(2)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盛唐文化。(3)文化内核形式创新深度融合沉浸式表演(体验)【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作文选用的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第一个句子强调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不会不懂装懂,那样对自己没有好处,要懂得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第二个句子强调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在于能否改过;第三个句子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第四个句子体现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第五个句子是感慨时间得流逝,也以水来比喻进德的不息;第六个句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以①⑥句为基础,论述对待学习的态度;以①②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谦虚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④⑤句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进德不息,要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等。【解答】谦虚自省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题记古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到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立身不从一步起,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尘脱俗?处世不会退一步,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堂正为人?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处事和做人,可是,倘若蚍蜉撼大树的狂妄,蟪蛄不知春秋的无知,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聪明去寻找;自强,更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我们自省的真诚过程,自省的高尚精神。一省吾身,知书不可不虚,虚则文理而居;人心不可不实,实则为欲不入。心灵的谦恭,为人的谨慎,才是对抗物欲诱惑的坚实堡垒,才是反抗物欲侵蚀的不坏金身。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得上心灵的纯净,自省吾身的高尚。既然这样,那么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还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净土吗?当尘世洗涤之后,心灵还如莲花般的雪白无瑕吗?否则就要三思自省以清污,三思自省以退浊。再省吾身,知孤云出岫,去留无一相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自省需要我们的心空一片宁静,需要我们的情愫一片真诚,道存心底再观世界。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它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它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么,我们如何超过尘世的眼睛来重新审度?宁静而后知“至远”,淡泊而后知“明志”,让我们睁开心底的那双自省的法眼,从一颗淡泊的宁静的心出发来观察我们的生活,来享受我们的人生。三省吾身,知情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美景不在阔,而居篷窗竹屋之下,风月亦奢。自省,让我们清空心中的欲念,重拾身边哪怕只是微小的幸福与感动;自省,让我们清点心中的渴望,重获身边哪怕只是点滴的欢笑与泪水;自省,让我们打点生活的行装,重整身边哪怕只是丝毫的坚毅与信念,从而在自省后找到心的归属,灵魂的彼岸。古人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今天,我们三省吾身,则应自省的是追求,是信念,是情操。但愿自省之后,我们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痕,漫随天外风卷云舒。【点评】本文虽然以“自省”命题立意入题,切口很小,但是阐释“三省吾身”的道理却透彻清楚,有条不紊。从结构上看,属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这种构思既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观点,畅谈体会,又有利于读者迅速地准确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感悟,且受到感染。从内容上看,先概述古今之人不可不“三省吾身”,再分别从志向立身、谦恭立德、静心养性、淡泊为人等角度阐述观点,最后联系实际重申观点,呼应开头,读后令人信服而感动。
考点卡片1.成语运用【考点讲解】成语运用成语释义与成语运用紧密相连。懂得成语的含义是基本,如何运用是关键。它们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近两年,语用题逐渐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出现了一批书写成语的题目。这些题目本质上就是对成语的运用。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知道填什么,然后联想合适的成语,进行排除和确定。【重难点】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1、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租赁合同:考古挖掘
- 财务管理工具与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 2024年重组家庭共有财产处理离婚协议3篇
- 自动离职员工交接指南
- 桥梁弱电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生产能力评估与改进
- 2025年度企业人才引进合同主体变更三方协议3篇
- 游戏设备租赁合同自行操作手册
- 长期仓储租赁合同样本
- 合同负债在施工企业中的应对策略
- 2024年中国救生圈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煤炭供应项目(运输供货方案)
- “雄鹰杯”全国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考试题库(660题)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状况规划分析报告权威版
-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及范文
- 网络安全产品质保与售后方案
- 2024版首诊负责制度课件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省级联测政治试题及答案
-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