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2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2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2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2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先秦历史散文,大多出自史官之手,可以说是官方史学。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历代帝王都设有史官,记言、记事。相传仓颉为黄帝左史,沮诵为黄帝右史。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然商朝设立史官是可以肯定的。甲骨卜辞中,商代官吏有“史”“卿史”和“御史”等。甲骨文中也有“册六”“编六”等字,可见殷代巫、史曾系统编纂国家文献与史籍,作为档案而保存。西周史官的设置情况,据《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柄)之灋”“外史掌书外令”。《史记•周本纪》载,“天子建天宫”,“大史”被列入“六大”之内,可见史官在西周的崇高地位。我国历史学科,在商周时期由史官奠定了它的初基,但各诸侯国还没有官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也相继设立史官。《墨子》载:“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此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编年史,史书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春秋》,都是出自诸侯国史官之手。史官文化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得以发展。春秋、战国之交,文化下移,官方垄断史学的局面被打破,虽然出现了由民间私人编著的史书,如《战国策》《晏子春秋》,但战国时期的官方史学,仍然很发达。《秦纪》以及被秦始皇下令焚烧的“诸侯史记”,都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官方史书。在古希腊,任何城邦国家都没有设置专门记言记事的史官。古希腊历史著作,是由私人著述和编写的。“历史”一词希腊文原义为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历史著作在希腊一开始就是私家的、个人的创作行为,与希腊政府无关。希腊早期历史著作为城邦史书。这些史书都是“私史”,只不过著作的材料来源于城邦积累的内容简单的官方记事。希腊后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所撰写的史书,也都是私人著述。例如希罗多德,他讲述历史,犹如行吟诗人创作。他在雅典等地朗读自己的历史著作,听众付给他报酬。他的史书由书商刊印发行。希罗多德写史书,是个人的喜好与谋生的手段。这些“私史”,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古希腊史书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历史记载存在许多空白,显然不如中国先秦史官文化那样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黑格尔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摘编自潘明霞《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历史散文特征考察》,《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材料二:古代中国,历史编纂很早就成为一项国家的职能,设有专门的人员职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隋书•经籍志》也说,“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记录历史和管理史籍的人员,拥有正式的官职,并且向职业化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载:“余(司马迁)先周室之太史也。……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家族世袭修史的传统,确保了记录历史的延续性和专业性,更是为这份职业增添了神秘与虔诚。“《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汉书》)历史,在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编修纪传体史书向来是国家层面重要的文化项目。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唐代更是设立史馆编撰的制度,“(唐)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史通•古今正史》),从此“正史”更为正统。元、明、清三代也极为重视官修史书,并确立了相应的修史制度。元代“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对于辽、宋、金的“实录、野史、传记、碑文”,“多方购求,许诸人呈献,量给价直,送付史馆,以备采择”。清代更是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编修《明史》,时间跨度九十余年,参与学者近二百人,声势规模蔚为可观。这不仅为了总结一代的兴衰,而且为了将正统合法,将正统延续。《二十四史》成为官方的宣告,官修的教材,并上升为一个王朝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上,如此举全国学者群体之力编纂史书并官刻刊行,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当正史和正统走在一起,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摘编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商代,史官的确立及国家对文史资料的编纂与保存是可以肯定的。B.从《周礼》可以看出,当时史官分工之细致及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C.古希腊城邦无史官,希罗多德的史书是其私人所著,与政府无关联。D.古代中国,史书编纂具有职业性、连续性、群体性、国家性等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史官文化时都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阐释的,脉络清晰。B.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但前者认为此书说法未必可信。C.材料一对“历史”一词追本溯源,认为其原义是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D.材料二以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来论证在古代中国是不允许民间私人编著史书的。(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黑格尔观点的一项是A.与印度、希腊等古老的民族相比较,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发达的史学传统。B.从先秦到清末,国家机构中一直设有史官,史学赓续不绝,这在世界各国中颇为罕见。C.史学在文化史上是极值得珍视的一种发展性学术,这种发展最能从中国史家辈出见到。D.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两者各自独立发展两千余年,因文化背景等不同,分歧极为明显。(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画横线句子的含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像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四太爷,枇杷,白沙的!”“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B.叶三是不一样的果贩,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善于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从一个单纯的评判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欣赏者。C.季陶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D.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E.这篇作品与其说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用小说的方法写诗;叶三是鉴赏家,在于鉴画;季陶民亦是鉴赏家,在于鉴人。(2)请结合叶三卖果子的情节,简要分析叶三的人物特点。(3)小说通过“叶三看画”﹣﹣“”﹣﹣“”﹣﹣“”的情节,可以看出叶三是一个鉴赏家。(4)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5)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应在“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后即收尾,现在这个结尾有些拖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必加兵我”与“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加”字含义相同。B.“则受书币”与“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素王》)两句中的“币”字含义相同。C.“不敢不行”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下宁邑后,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不被秦王待见,大臣们认为派谅毅出使可以见到秦王。B.谅毅到了秦国后,恭敬地献书上奏,希望秦王言明赵国使者的过错,并表示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C.对于诛杀赵豹和平原君的苛求,谅毅以秦国孝治原则和人伦之道为理由进行了委婉的辩解。D.谅毅能言善辩,应对有方,不辱使命,秦王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②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舟行即事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其常年奔波劳苦。此联写诗人离家,不能与家人同乐,不免感慨万千。B.颔联记事。诗人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心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风餐露宿,随遇而安。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端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滔滔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感到惆怅。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5.(1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诗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4)《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六.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3分)6.(3分)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负而前驱负:背着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应:应答君臣相顾顾:看 D.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故方其盛也方:正当,正在7.(3分)下列句子加点字“道”的正确意思是()文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A.名词,道义,道理 B.名词,学问,修养 C.名词,风尚 D.动词,说,讲8.(3分)下列选项中字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庶:希望郯子之徒徒:徒弟 B.虽有槁暴槁:枯干既替余以蕙纕兮纕:佩带 C.女行无偏斜行:品行吾师道也师:老师 D.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难问题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七.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9.(6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这样听着长大的。坊间也有类似的说法正在流行:比如有一种旅行叫别人家的旅行,有一种好大学叫别人家的大学,有一种妈妈叫别人家的妈妈,有一种公司叫别人家的好公司,有一种幸福叫别人家的幸福……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山东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先秦历史散文,大多出自史官之手,可以说是官方史学。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历代帝王都设有史官,记言、记事。相传仓颉为黄帝左史,沮诵为黄帝右史。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然商朝设立史官是可以肯定的。甲骨卜辞中,商代官吏有“史”“卿史”和“御史”等。甲骨文中也有“册六”“编六”等字,可见殷代巫、史曾系统编纂国家文献与史籍,作为档案而保存。西周史官的设置情况,据《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柄)之灋”“外史掌书外令”。《史记•周本纪》载,“天子建天宫”,“大史”被列入“六大”之内,可见史官在西周的崇高地位。我国历史学科,在商周时期由史官奠定了它的初基,但各诸侯国还没有官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也相继设立史官。《墨子》载:“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此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编年史,史书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春秋》,都是出自诸侯国史官之手。史官文化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得以发展。春秋、战国之交,文化下移,官方垄断史学的局面被打破,虽然出现了由民间私人编著的史书,如《战国策》《晏子春秋》,但战国时期的官方史学,仍然很发达。《秦纪》以及被秦始皇下令焚烧的“诸侯史记”,都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官方史书。在古希腊,任何城邦国家都没有设置专门记言记事的史官。古希腊历史著作,是由私人著述和编写的。“历史”一词希腊文原义为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历史著作在希腊一开始就是私家的、个人的创作行为,与希腊政府无关。希腊早期历史著作为城邦史书。这些史书都是“私史”,只不过著作的材料来源于城邦积累的内容简单的官方记事。希腊后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所撰写的史书,也都是私人著述。例如希罗多德,他讲述历史,犹如行吟诗人创作。他在雅典等地朗读自己的历史著作,听众付给他报酬。他的史书由书商刊印发行。希罗多德写史书,是个人的喜好与谋生的手段。这些“私史”,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古希腊史书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历史记载存在许多空白,显然不如中国先秦史官文化那样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黑格尔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摘编自潘明霞《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历史散文特征考察》,《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材料二:古代中国,历史编纂很早就成为一项国家的职能,设有专门的人员职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隋书•经籍志》也说,“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记录历史和管理史籍的人员,拥有正式的官职,并且向职业化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载:“余(司马迁)先周室之太史也。……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家族世袭修史的传统,确保了记录历史的延续性和专业性,更是为这份职业增添了神秘与虔诚。“《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汉书》)历史,在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编修纪传体史书向来是国家层面重要的文化项目。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唐代更是设立史馆编撰的制度,“(唐)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史通•古今正史》),从此“正史”更为正统。元、明、清三代也极为重视官修史书,并确立了相应的修史制度。元代“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对于辽、宋、金的“实录、野史、传记、碑文”,“多方购求,许诸人呈献,量给价直,送付史馆,以备采择”。清代更是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编修《明史》,时间跨度九十余年,参与学者近二百人,声势规模蔚为可观。这不仅为了总结一代的兴衰,而且为了将正统合法,将正统延续。《二十四史》成为官方的宣告,官修的教材,并上升为一个王朝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上,如此举全国学者群体之力编纂史书并官刻刊行,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当正史和正统走在一起,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摘编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二十四史>鉴赏辞典•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商代,史官的确立及国家对文史资料的编纂与保存是可以肯定的。B.从《周礼》可以看出,当时史官分工之细致及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C.古希腊城邦无史官,希罗多德的史书是其私人所著,与政府无关联。D.古代中国,史书编纂具有职业性、连续性、群体性、国家性等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史官文化时都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阐释的,脉络清晰。B.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但前者认为此书说法未必可信。C.材料一对“历史”一词追本溯源,认为其原义是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D.材料二以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来论证在古代中国是不允许民间私人编著史书的。(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黑格尔观点的一项是DA.与印度、希腊等古老的民族相比较,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发达的史学传统。B.从先秦到清末,国家机构中一直设有史官,史学赓续不绝,这在世界各国中颇为罕见。C.史学在文化史上是极值得珍视的一种发展性学术,这种发展最能从中国史家辈出见到。D.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两者各自独立发展两千余年,因文化背景等不同,分歧极为明显。(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画横线句子的含义。【考点】非连续性文本.【答案】(1)B(2)A(3)D(4)①材料一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②第一段阐释中国先秦史学的特点可以说是官方史学,第二段阐释古希腊史学特点是私人史学。二者形成对照并由此得出结论:古希腊史书缺乏系统性,中国先秦史官文化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5)①“正史”指的是中国王朝编修的纪传体史书。②“正统”指的是中国王朝为保障修史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③“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指的是中国官修史书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正确把握材料一黑格尔论点,然后再逐项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正确的分层,然后对其加以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然后结合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分析。【解答】(1)B.“从《周礼》可以看出,当时史官分工之细致及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错误。据原文“《史记•周本纪》载,‘天子建天宫’,‘大史’被列入‘六大’之内,可见史官在西周的崇高地位”可知“史官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不是从《周礼》中得出而是从《史记》中得出。故选B。(2)B.“前者认为此书说法未必可信”错误。材料一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可信”的是“相传仓颉为黄帝左史,沮诵为黄帝右史”这件事,不是认为“古之王者,世有史官”这个结论有误。C.“材料一对‘历史’一词追本溯源”错误。原文“历史’一词希腊文原义为根据个人观察或经验探索到的知识”,选项漏掉原文“希腊文”这个限制词。D.“论证在古代中国是不允许民间私人编著史书的”错误。材料二举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代中国不允许民间私修国史。另外,由材料一可知,在古代中国,民间私人也是可以编著史书的。故选A。(3)黑格尔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中国史学发达,史学家连绵不断;二是中国史学优于世界各国。A、B、C三项均能体现出这两点。D项是说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分歧原因,与此不符。故选D。(4)材料一共有三段。结合“中国先秦历史散文,大多出自史官之手,可以说是官方史学”可知,第一段阐释中国先秦史学的特点可以说是官方史学。结合“在古希腊,任何城邦国家都没有设置专门记言记事的史官。古希腊历史著作,是由私人著述和编写的”可知,第二段阐释古希腊史学特点是私人史学。结合“因此,古希腊史书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历史记载存在许多空白,显然不如中国先秦史官文化那样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可知,第三段得出结论,古希腊史书缺乏系统性,中国先秦史官文化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故材料一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由中国先秦史学和古希腊史学特点二者形成对照并由此得出结论。(5)由“历史,在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编修纪传体史书向来是国家层面重要的文化项目”可知,“正史”指的是中国王朝编修的纪传体史书。由“(唐)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可知,“正统”“元、明、清三代也极为重视官修史书,并确立了相应的修史制度”指的是中国王朝为保障修史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由“班固私修国史竟至入狱,……”“清代更是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编修《明史》,时间跨度九十余年,参与学者近二百人,声势规模蔚为可观。这不仅为了总结一代的兴衰,而且为了将正统合法,将正统延续”“《二十四史》成为官方的宣告,官修的教材,并上升为一个王朝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上,如此举全国学者群体之力编纂史书并官刻刊行,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可知,“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指的是中国官修史书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答案:(1)B(2)A(3)D(4)①材料一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②第一段阐释中国先秦史学的特点可以说是官方史学,第二段阐释古希腊史学特点是私人史学。二者形成对照并由此得出结论:古希腊史书缺乏系统性,中国先秦史官文化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5)①“正史”指的是中国王朝编修的纪传体史书。②“正统”指的是中国王朝为保障修史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③“史书就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录”指的是中国官修史书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像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四太爷,枇杷,白沙的!”“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BCA.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B.叶三是不一样的果贩,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善于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从一个单纯的评判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欣赏者。C.季陶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D.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E.这篇作品与其说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用小说的方法写诗;叶三是鉴赏家,在于鉴画;季陶民亦是鉴赏家,在于鉴人。(2)请结合叶三卖果子的情节,简要分析叶三的人物特点。(3)小说通过“叶三看画”﹣﹣“叶三懂画”﹣﹣“叶三评画”﹣﹣“叶三与画共存亡”的情节,可以看出叶三是一个鉴赏家。(4)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5)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应在“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后即收尾,现在这个结尾有些拖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欣赏作品形象;分析文章结构;赏析作品内涵.(2)欣赏作品的形象.(2)分析作品主要情节.(4)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理解,涉及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多个考点.(5)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答】(1)B“从一个单纯的评判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欣赏者”错误,应该是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评判者.C“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错误,“紫藤花开”可以说工笔写实,“老鼠上灯台”应该是生动形象,“红花莲藕”色彩绚烂.(2)回答此题,应仔细揣摩“鉴赏家”同叶三卖果子这件事的关联.文本关于叶三卖果子的描叙,可以体现叶三脱俗的生活情趣;另外,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的经历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因而写叶三卖果子是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同时,叶三所卖的新鲜果子,其实是作者安排的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叶三卖果子这个情节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除此之外,从叶三卖果子这个情节,还可体现他作为“鉴赏家”的品质的形成过程.(3)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概括小说用来塑造叶三形象的情节.因此,应先在小说中筛选出相关情节,再对此情节加以概括.比如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情节、叶三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的情节、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的情节和叶三与画共存亡的情节等.(4)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切入口:从作品的语言风格、语体色彩入手;从文段的炼字手法入手;从作品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手法入手,如修辞格、长短句、整散句等.此语段主要写了叶三一年四季卖水果的情况,明显用了短句和比喻的修辞手法.(5)此题是开放式探究性表达,认为拖沓或者不拖沓都可以,但要有足够的理由.“多出来”的结尾写到三层意思:一是“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二是叶三手上的季画都是神品,他断然拒绝了辻听涛的高价求购;三是叶三如愿与画一同埋进棺材.不论哪种观点,都要结合人物、情节、主旨展开论述.答案:(1)BC(2)①为人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到处走”②诚实守信:“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③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那个园子里,什么人家…”④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3)①叶三懂画②叶三评画③叶三与画共存亡(4)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简洁优美,富有诗意.②语体色彩:口语化的词语的使用让文章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③修辞:大量精巧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清新优美.④句式:大量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得(5)答案示例1我不同意这样见解.这样的结尾的优点是:①袦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②深入刻画性格:叶三不为金钱所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③深化小说主题,叶三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意味.示例2我同意这样的观点.现在这个结尾是有些拖沓,应该写到“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后即收尾,现在这样写的缺点是:①情节赘余:故事已经讲完,画蛇添足,显得多此一举.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会产生负面作用;容易让读者产生错觉,认识叶三自私、顽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欲.③不利于丰富主题.埋画虽在某种角度上体现民族大义,但不昨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表明观点1分,分析原因每点2分,写2点即可得5分,如果考生分析其他的原因,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此必加兵我”与“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加”字含义相同。B.“则受书币”与“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素王》)两句中的“币”字含义相同。C.“不敢不行”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秦国攻下宁邑后,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不被秦王待见,大臣们认为派谅毅出使可以见到秦王。B.谅毅到了秦国后,恭敬地献书上奏,希望秦王言明赵国使者的过错,并表示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C.对于诛杀赵豹和平原君的苛求,谅毅以秦国孝治原则和人伦之道为理由进行了委婉的辩解。D.谅毅能言善辩,应对有方,不辱使命,秦王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②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考点】历史事件;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A(3)B(4)①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②我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敝邑”为谦称,作“寡君”的定语,意指我国君王,二者不可断开,排除CD。“三”表示次数,作“至”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译文: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故选:B。(2)A.“此必加兵我”中“加”,施加,使用。“加兵”的意思就是攻打。句意: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弗敢加也”中“加”,谎报,夸大。句意:不敢夸大。两句中的“加”字含义不相同。故选:A。(3)B.“并表示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说法错误。原文为“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意思是: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其中没有表示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的意思。故选:B。(4)①“闻”,闻名;“便于体”,此处指衣服合身;“嗛”,本意是衔着,此处引申为“适合”;“未尝”,从没有。译文: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②“恶”,触怒;惹恼;“黜”,罢官;“与”,参与;“称”,符合。译文:我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答案:(1)B(2)A(3)B(4)①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②我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参考译文: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多)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试着派(让)他出使。”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奏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那么我现在就接受诸侯的命令率领诸侯打到邯郸城下去。”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和大王不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我国君主报告,我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我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舟行即事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其常年奔波劳苦。此联写诗人离家,不能与家人同乐,不免感慨万千。B.颔联记事。诗人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心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风餐露宿,随遇而安。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端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滔滔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感到惆怅。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答案】(1)C(2)①思家思乡之情。②羁旅漂泊之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解答】(1)C.“尾联写景抒情”理解有误。诗人想象着故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故选:C。(2)首联“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写自己常年奔波,从尾联提示来看,正值重阳佳节,重阳佳节还要外出,离家三日就生了思乡之情,所以有思家思乡之情。颔联“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写夜晚则和打鱼的渔夫一起夜宿芦苇荡,堪称餐风露宿,随遇而安。颈联“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天空上,夕阳晚照,云霞漫天,蓝天白云,白鹭高飞;江水里,澄碧湛蓝,叶叶扁舟,片片白帆;江岸边,芦苇摇荡,红蓼点点;山峡中,猿猴啼叫。这两联通过写自己餐风露宿,随遇而安,听到猿猴的哀鸣来表现羁旅漂泊之愁。答案:(1)C(2)①思家思乡之情。②羁旅漂泊之愁。赏析:杜荀鹤仕途坎坷,却才华横溢,在唐末诗坛享有盛名,诗风平淡自然,质朴明畅,尤其擅长于宫词,其《春宫怨》诗被宋代毕仲询撰著的《幕府燕闲录》称为“唐代宫词第一”,佳句“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颇为后人称誉。这首《舟行即事》为杜荀鹤在旅途中遇到重阳节而创作的诗。“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首联即景抒情。诗人处于乱世,年龄不大(临近中年),却胡须斑白,常年奔波,却与仕宦无缘。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由得感慨万千,才离家三日就引起思乡之情。“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颔联记事。白天跟随出外做生意的商人乘舟出行,只怕刮风下雨,耽搁行程;夜晚则和打鱼的渔夫一起夜宿芦苇荡,堪称餐风露宿,随遇而安。“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尾联写景抒情,道出首联为何诗人“几般心”的原因所在。那就是重阳佳节,菊花酒都已经酿好了,茱萸也变成紫色,本来应该携亲带眷,邀朋呼友,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佩茱萸,赏菊花,欢度佳节。然而诗人却因某种原因,不得不出外旅行(求仕),面对如此美景,内心却寂寞孤独,只好依靠着船棹独自苦吟,聊以打发寂寥之情。杜荀鹤这首《舟行即事》诗,朴素自然,洗练隽永,在描绘美丽秋日风光的同时,流露出内心孤寂之态,为描写重阳佳作。尤其是颈联“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用笔如神,堪称佳句,值得咀嚼。【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5.(1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2)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重点字: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重点字:鄙)(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字:清)【点评】《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理”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7.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六.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3分)6.(3分)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负而前驱负:背着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应:应答君臣相顾顾:看 D.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故方其盛也方:正当,正在【考点】一般实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方:当……时。译文: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故选:D。【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7.(3分)下列句子加点字“道”的正确意思是()文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A.名词,道义,道理 B.名词,学问,修养 C.名词,风尚 D.动词,说,讲【考点】一般实词.【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解答】句意: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道:学问,修养。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要了解句子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8.(3分)下列选项中字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庶:希望郯子之徒徒:徒弟 B.虽有槁暴槁:枯干既替余以蕙纕兮纕:佩带 C.女行无偏斜行:品行吾师道也师:老师 D.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难问题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考点】一般实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解答】A.徒:同一类人。翻译:郯子这一类人;B.纕:佩戴。翻译:他们攻击我佩戴惠草啊;C.师:学习。翻译:我是学习道理的;D.正确;故选:D。【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一、字形推断法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二、邻字帮助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三、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四、语法分析法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五、代入验证法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六、语境分析法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七.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9.(6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这样听着长大的。坊间也有类似的说法正在流行:比如有一种旅行叫别人家的旅行,有一种好大学叫别人家的大学,有一种妈妈叫别人家的妈妈,有一种公司叫别人家的好公司,有一种幸福叫别人家的幸福……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关注的是时下社会生活的一个热点词汇“人家的”成“别人家的”,关注社会生活中人们热衷比较,羡慕褒赞他人他事甚至变成惯性思维和失衡心理的现象。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分析该社会热点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人人之间的独特性、优势和差距,“别人家的”可能是时刻变化、加工放大和难以复制的,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他人并予以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客观积极全面的评价肯定定位自我,如何就调适自身心理和压力,怎样与父母师长沟通达成共识,拟及如何规划和谋求自我发展等问题,总之,本题主要在子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的理性分析,重在展示个人的认知、评价、审美、心理、情感、沟通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个人见解。如为议论文,观点态度求其观点明确,理性分析,独到有理,不应太过绝对化,不节制地怒笔而为,可拓宽视野和论述,忌叙大于议“大”话家常,忌华而不实泛泛而谈。立意参考:1、支持这类说法、行为和观点的角度:可在肯定比教分析积极意义,学习他人,认说筹距的价值,善于接受建议忠告,增加见闻见识和发展机会,拓展人生超越他人等方面思考立意,比如取人之长,为己所用;认识差距,心存危机,积概进取;善听善言才能笨鸟先飞,多开一扇窗,就多一个全新世界,正视差距不足,让“别人家的”成为绊脚石;有“比”才有进步,有“比”才有更好的人生;乐比善比方能促我进步。2、否定这类说法、行为和观点的角度:可在过度、不当的“比较”的负面作用,如伤害亲情,打击信心等,尊重差异和个性的积极意义,应正视自我肯定自我等方面立意。比如“比”是一种伤害:别用“比”寒了你我的心;抛去爱比之心,请欣赏独一无二的我:尊重差异。我是唯一(我有我光芒);比别人不如比自己:正视自我,路在自己脚下;用底气(实力),和信心成就独特的你;加工放大的“别人家的”,华而不实;持一杆公平的称,客观你眼中的世界。3、中间角度:可在辩证看待“比”的优缺点,辩证着待人人不同的独特性:辩证看待人人见解不同审美差异,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立意。比加和而不同方为大千世界:拿捏分寸,“比”出新天地:尺存所长,寸有所短我们都是“别人家的”有比有不比,人生才有圆融之美:你做你的鲁班,我做我的李白;构造方象之美:你我都是普利策大师。【解答】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家长都以为没上学的小孩子没出息。真的是这样吗?不,古今中外,没上学成才的有很多,如爱迪生。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凭他的观察但他最后不也成科学家了吗?还有些家长总不让孩子玩,总是会对孩子说:“你就知道玩,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家长这样说对吗?不,这是片面的,学习固然最要,但不能总是天天呆在家里看死书,冯教授说过:有益的玩就是学。只玩不学是不对的,只学不玩是更不对的。因为,孩子爱玩什么,就是孩子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们不信?好吧?我举几个例子: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瓦特看水壶,研究蒸汽。为欧洲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孩子不喜欢做的事你再怎样强迫他去,最后还是一无所获。强迫孩子这就像一只鸽子被关在笼子里。家长要想自己的小孩有出息就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如你的孩子喜欢喜欢画画,你就不能强迫孩子去学吉他。所有的家长都是把自己的成人一面的想法往孩子身上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反而会伤害孩子。作为家长你们必须先要知道孩子喜欢干什么和不喜欢干什么,这样才会更好的教育孩子。【点评】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