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2_第1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2_第2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2_第3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2_第4页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有删改)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2)下列语句中,同材料二中朱自清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样的句子是A.那一刻,风睡浪眠,四周是那样安静,鸟的声音传过来,是那样的清晰可闻,那样的清丽动听,就像是被环抱着它们的水洗濯过一样。此刻,我的注视,全部是嫩绿的。B.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C.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出以后孙犁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十七岁,家里愿意叫她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的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信赖。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女孩子很要强,处处怕落在人后面,处处怕叫人说不好,经不起一个背后的指点。可是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在村里人缘坏透了,有名的顽固分子,这孩子的苦处就多了,这年月,年轻妇女又不能不见人,在那些会场上总看着她不像别人那样舒展,可是对抗日工作很要强,小姐妹们也知道她好,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的更短了,脖里国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换了一个包裹。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这样,我在南部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的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地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开篇叙写南郝村地处大平原的田园本色景致,表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平和、安宁的生活图景,为小说染上了诗意色彩。B.小说注意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房东女儿与王振中以及王振中升学前后的对比,就准确刻画了王振中这一形象的特点。C.“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作者对于帮助王振中,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敷衍的。D.小说写女房东没事“也要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自然地引出了王振中的身世和经历。(2)王振中初次见“我”,“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为什么在说话中间有时会发生“神气一萎”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王振中“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3.(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②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指浅陋之学。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道受业解惑受:同“授”,传授。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高:以……为高。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审:仔细。D.作《续师说》以谢之谢:道歉,谢罪。(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道之未闻,业之未精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与“论”统称为论说文。B.蒙师,儿童启蒙的老师。古代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百千”等。C.北面,古代臣子拜见君主,面北,故“北面”表示臣服。文中指弟子向师行礼D.昌黎,本为地名,文中指韩愈。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以昌黎来称呼他。(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华而不实的学风。B.“吾惟恐其传也矣”,黄宗羲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风气。C.关于“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则反其意,更强调为师者之过。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事例,表明执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②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四.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4.(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诗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4)《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5.(9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清平乐张炎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①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②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孤花③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硬的石体,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么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高不及一米,却长势旺盛而又有活力B.它高不及一米,而且长势旺盛,有活力C.它长势旺盛,有活力,却高不及一米D.它长势旺盛,有活力,而且高不及一米(2)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六轮谈判4日在韩国釜山结束,中韩两国就基本方针几乎达成协议。此次谈判是《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发布后两国举行的首轮谈判。中韩双方同意将竞争、透明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9个领域列入自贸协定的对象。在原产地认证和通关领域方面,双方在第五轮谈判中已就基本方针达成协议,在此次谈判中进入了第二阶段谈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交涉室室长禹泰熙表示,韩中两国整体上就基本方针几乎达成协议,双方在建设性的氛围下进行了谈判,但围绕具体说法依然存在分歧。第七轮谈判最快或将于9月在中国举行,具体日程有待进一步协商。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凤杰预计,两国自贸协定最早可能于2015年签订。他认为,自贸协定的签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的农业,但除农业之外的领域却可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最近,抗疫前线的一名年轻护士这样说:“非典来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2020年3月5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让她最感动的是中国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疫情中的角色,有着绝对驱动力,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同学们,在这次疫情当中,你肯定是一个保护者或者是被保护者,对于上面这些话你肯定有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广州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有删改)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2)下列语句中,同材料二中朱自清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样的句子是CA.那一刻,风睡浪眠,四周是那样安静,鸟的声音传过来,是那样的清晰可闻,那样的清丽动听,就像是被环抱着它们的水洗濯过一样。此刻,我的注视,全部是嫩绿的。B.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C.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信息筛选与要点概括.【答案】(1)A(2)C(3)A【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判断出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分析每个选项采用的修辞手法,比较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的是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2)A.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运用了比喻;C.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运用了比喻和拟人。(3)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答案:(1)A(2)C(3)A【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出以后孙犁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十七岁,家里愿意叫她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的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信赖。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女孩子很要强,处处怕落在人后面,处处怕叫人说不好,经不起一个背后的指点。可是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在村里人缘坏透了,有名的顽固分子,这孩子的苦处就多了,这年月,年轻妇女又不能不见人,在那些会场上总看着她不像别人那样舒展,可是对抗日工作很要强,小姐妹们也知道她好,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的更短了,脖里国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换了一个包裹。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这样,我在南部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的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地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A.小说开篇叙写南郝村地处大平原的田园本色景致,表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平和、安宁的生活图景,为小说染上了诗意色彩。B.小说注意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房东女儿与王振中以及王振中升学前后的对比,就准确刻画了王振中这一形象的特点。C.“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作者对于帮助王振中,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敷衍的。D.小说写女房东没事“也要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自然地引出了王振中的身世和经历。(2)王振中初次见“我”,“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为什么在说话中间有时会发生“神气一萎”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王振中“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点】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答案】(1)C(2)王振中对抗日工作要强,想着报考学校投身抗日的梦想即将实现,因此脸上充满了勇气和热情;但她的婆家名声不好使他不能像别人那样舒展,她渴望离开这个家但对于未来还不确定,因此有时会“神气一萎”。(3)这一细节照应前文王振中报考卫生训练班以及在卫生训练班学习的相关情节,使行文更显严谨;“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以王振中在卫生训练班取得的进步从一个侧面表现冀中人民“走出”来以后取得的进步,突出了小说主题;这样的结尾具有形象感,同时留给人想象回味的空间。【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主题、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解答】(1)C.“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敷衍的”错误,这两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我”与周围群众的关系熟稔、亲切,另一方面也透着对王振中的关心和不太放心。故选C。(2)根据后文“女孩子很要强,处处怕落在人后面”“可是对抗日工作很要强,小姐妹们也知道她好,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可知,王振中是个要强的女孩子,对抗日工作既积极又要强,想着报考学校投身抗日的梦想即将实现,因此脸上充满了勇气和热情;原文“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可是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在村里人缘坏透了,……在那些会场上总看着她不像别人那样舒展”,她婆家名声不好使她不能像别人那样心情舒展,所以她内心渴望离开这个家;但对于未来她还不很确定,因此有时会“神气一萎”。(3)情节结构上,上文说“我”初次见到这个女孩子时她说话声音低,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现在却“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说明是通过在卫生训练班学习的结果,因而,这一情节照应上文王振中拿着“我”写的信报考卫生训练班以及在卫生训练班学习的相关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人物主题上,从说话声音很低、很少说流行新名词到能用德语回答“我”药的名字,说明王振中在卫生训练班热爱学习,努力刻苦,因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王振中的变化,既使人物性格鲜明,又从侧面体现了冀中人民“走出”来以后取得的进步,照应题目,突出主题。表达效果上,以两人的对话结束,王振中“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这一细节更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可以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答案:(1)C(2)王振中对抗日工作要强,想着报考学校投身抗日的梦想即将实现,因此脸上充满了勇气和热情;但她的婆家名声不好使他不能像别人那样舒展,她渴望离开这个家但对于未来还不确定,因此有时会“神气一萎”。(3)这一细节照应前文王振中报考卫生训练班以及在卫生训练班学习的相关情节,使行文更显严谨;“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以王振中在卫生训练班取得的进步从一个侧面表现冀中人民“走出”来以后取得的进步,突出了小说主题;这样的结尾具有形象感,同时留给人想象回味的空间。【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3.(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②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指浅陋之学。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传道受业解惑受:同“授”,传授。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高:以……为高。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审:仔细。D.作《续师说》以谢之谢:道歉,谢罪。(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道之未闻,业之未精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与“论”统称为论说文。B.蒙师,儿童启蒙的老师。古代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百千”等。C.北面,古代臣子拜见君主,面北,故“北面”表示臣服。文中指弟子向师行礼D.昌黎,本为地名,文中指韩愈。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以昌黎来称呼他。(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华而不实的学风。B.“吾惟恐其传也矣”,黄宗羲主要是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风气。C.关于“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则反其意,更强调为师者之过。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事例,表明执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②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考点】散文;一般实词;文言句式;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D(2)B(3)C(4)B(5)A(6)①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②(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D.“谢”是推辞的意思。句意: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故选:D。(2)例句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闻道,未精业。句意: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老师,是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之人。B.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C.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已于坊书累幅见矣。句意: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D.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故选:B。(3)句意: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可以排除AB;“若是则师之为道”意思是:如果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其中“若是”要单独成句,“师之为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后面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4)B.“古代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错误。“四书五经”并非启蒙教材。故选:B。(5)A.“批判当时华而不实的学风”错误。“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句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与前人相当的风气。故选:A。(6)①“藉”,依靠;“不为之怜”,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为怜之”;“怜”,关心;“丧”,为……办丧事;“过”,过错。译文: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②“以为苟无其德”,省略主语“何北山”;“以为”,认为;“虚”,空着;“学者”,有学识之人;“坏”,败坏。译文:(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答案:(1)D(2)B(3)C(4)B(5)A(6)①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②(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参考译文: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为老师。本来没有人能做老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何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四.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4.(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3)《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2)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重点字: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重点字:鄙)(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字:清)【点评】《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理”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7.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5.(9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清平乐张炎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①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②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孤花③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考点】写景咏物.【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时第一步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对词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要结合下阕的内容,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解答】(1)“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写的是南翁笔下墨兰的外形与以往所见兰花有区别,不同于一般的兰花,写出了它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外在形态。“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映衬的手法,写“烟水茫茫”,西湖之上烟雾朦胧,茫茫一片,“无处说”有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墨兰”拟人化了,凸显了它的孤独。西湖之上挂着一轮残月,因为雾气而使得月光显得更加的凄清,诗人借这样的景色来衬托墨兰的高冷孤寂。(2)解答此题,可先根据下阕对兰花的描写与赞美,然后由物及人,联想到南翁及自己的情怀。“孤冷却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幽香不到人间”。兰花忠贞芳香,只适合生长在深山之中,与那纷乱污浊的尘世格格不入,兰花将它的清影留在山中,幽香票不到人间。将兰花孤傲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坚贞高洁的品质与情怀表达出来。从写作意图角度来看,写兰花的品质,其实也是赞美南翁的坚贞气节与自己的高洁情怀。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构思即可。答案:(1)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2)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浑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告洁情怀。白话译文:廖廖几笔疏兰,无土无根太个别。面对着茫茫山水无法诉说,更无心去赏那西湖风月。芳香贞洁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它与那纷乱肮脏的尘世毫不相干。兰花的窈窕清影留在山中,幽幽香气也不愿飘到人间。诗词赏析:张炎一曲《清平乐》,将兰的清影勾勒得分外鲜明。如果说郑肖思所画的无根之兰别有傲骨,象征了爱国之士的赤子之心,那么张炎的这株兰,更是遗世独立。幽兰生于深山,脱俗于红尘,如特定时代文人常保持的姿态,热心与冷眼。“政治路,宗教路,哲学路…我目睹不断有人出于强烈的上进心而笔直地向下坡走去…“木心大师的叹息犹存耳畔。也许吧,文人政客难两全,不屑牡丹的富丽雍容,何不做一株兰,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兰花在不经意间生出了一根长茎,我发现它与周边的叶子不同,于是就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欣喜若狂。“兰花要开了!”这株兰花便在我的目光抚摸之下结苞、开花。兰花结苞的时间很长,等到这根茎上结满了花苞,他才次第开放。我差一点等得不耐烦了,但就在我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它却开了,先是一朵,小心翼翼地,接着便一朵接一朵地开放了,那花茎都快承受不住花们的重量了,他的头低垂着,似乎在跟你点头致意,又似乎是很害羞的样子。我每每蹲下身来就能看到他羞红了的脸,并听见他对我的喃喃低语:“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当最后一朵花开的时候,最先开的那朵花却也开始凋谢了。其实在人生旅途中,我最仰慕的是清莲,冰肌玉骨,出污泥而不染;在遇到磨难之际,我心中想到的是菊花,傲霜斗雪,在凄风冷雨中保持着一份特有的从容与淡定;在写诗作文之时,我的脑海中则经常浮现一朵朵兰花,那些兰花幽艳吐芳,从不因为无人来欣赏而失去芳香。灵感迸发,朵朵兰花化为诗文,在脑海中已经感到幽香清远,写成文字必定亦为清香远逸的震撼人心之作。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在历史上,孔子经常以兰花之品性来劝导世人。孔子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至道,不为穷困而改节。”又说:“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所以兰花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与野艾莠草同生,不居显位,不与人争,高风亮节,历来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广为称道。在众多的咏兰诗词之中,我最为欣赏的名句是:“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二、答题方法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硬的石体,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么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A.它高不及一米,却长势旺盛而又有活力B.它高不及一米,而且长势旺盛,有活力C.它长势旺盛,有活力,却高不及一米D.它长势旺盛,有活力,而且高不及一米(2)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语句复位;修辞方法.【答案】(1)A(2)拟人。①“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为了牢牢抓住绝壁”“抵抗”等描述,写出了松树人格化的特征;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幼小的松树在石缝间顽强生长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根据语境,文本是通过转折关系突出松树幼小却顽强的特点,排除BD。“它高不及一米”与前文“一株幼小的松树”联系更紧密,所以放在前面,排除C。故选:A。(2)画线句的主语是“它”,而“它”是松树,是物,而“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为了牢牢抓住绝壁”“抵抗”却是人的意识行为,所以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拟人化,“不可思议地穿入坚硬的石体,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幼小的松树在石缝间顽强生长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松树的欣赏与赞美。答案:(1)A(2)拟人。①“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为了牢牢抓住绝壁”“抵抗”等描述,写出了松树人格化的特征;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幼小的松树在石缝间顽强生长的特点。【点评】语句补写题解题方法:1.依据文体确定中心。2.理清层次确定类型。3.筛选整合遣词造句。4.再读文段,查漏补缺。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六轮谈判4日在韩国釜山结束,中韩两国就基本方针几乎达成协议。此次谈判是《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发布后两国举行的首轮谈判。中韩双方同意将竞争、透明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9个领域列入自贸协定的对象。在原产地认证和通关领域方面,双方在第五轮谈判中已就基本方针达成协议,在此次谈判中进入了第二阶段谈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交涉室室长禹泰熙表示,韩中两国整体上就基本方针几乎达成协议,双方在建设性的氛围下进行了谈判,但围绕具体说法依然存在分歧。第七轮谈判最快或将于9月在中国举行,具体日程有待进一步协商。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凤杰预计,两国自贸协定最早可能于2015年签订。他认为,自贸协定的签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的农业,但除农业之外的领域却可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考点】概括要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解答】本题是考查压缩语段能力的常见题型。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抓住几个关键元素:谁(who)、哪里(where)、何时(when)、为什么(why)、干什么(what)。这五个元素合称“5W”。但实际上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一般只要抓住三个要素“谁、何时、干什么”这“3W”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谁(who)”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人”,一个团体、国家,甚至一个事物等都可以,实际上它就是新闻事件的主体。答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六轮谈判结束。【点评】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最近,抗疫前线的一名年轻护士这样说:“非典来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2020年3月5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让她最感动的是中国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疫情中的角色,有着绝对驱动力,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同学们,在这次疫情当中,你肯定是一个保护者或者是被保护者,对于上面这些话你肯定有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人在遭遇艰难时,总会有英雄为了保护民众而挺身而出,每个平凡人也都能尽自己的力所能及来保护身边的人。写作时可以表达对保护民众的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可以表达自己在疫情期间为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所作的努力。参考立意:致敬“逆行者”;一次次身先士卒,与病毒严酷交锋;责任与担当;用生命诠释坚守等。【解答】致敬英雄,争做楷模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代代不已。比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等。放在当今来讲,只要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可以称之为英雄。为救掏粪老人而牺牲的优秀大学生张华是英雄,四川凉山火灾中,壮烈牺牲的30名救火人员都是英雄。他们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疼惜、敬重、学习。当今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路遇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吕保民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中国民航机长刘传健,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发紧急状况。生死关头,他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英雄的传奇背后,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守和对生命的珍爱和执着;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防火墙。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情况下,白衣天使们“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他们是“美丽逆行者”。我们除了对这些英雄心存敬重,更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当新时期的英雄、模范,做好新世纪的接力者、传承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领导人经常对青年人讲的话。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敬重英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考点卡片1.修辞方法【考点讲解】高考涉及较多的修辞方法有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几年新高考的发展趋势。【重难点】高考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3.借代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4.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