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33.060.99
CCSM36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测试方
法
Testmethodfor5Gdigitalcellularmobiletelecommunicationnetworkof
FDDrepeater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的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
a)YD/T××××《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D直放站技术要求》;
b)YD/T××××《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D直放站测试方法》;
c)YD/T××××《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技术要求》;
d)YD/T××××《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测试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成都泰瑞通信设备检测有限公司、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京信网
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西安通和电信
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浙江威力克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博鼎实华(北京)技术有限
公司、北京鑫昇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天基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佰才邦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赛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通信科研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中通维易科技
服务有限公司、天元瑞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尚坤、郭希蕊、王嘉伟、廉长亮、李鹏、付俊涛、丁超、李福昌、甘露、林
衡华、李奎盛、康婧、曹亘、张光辉、王俊、徐红波、邱剑良、张冰、李娜、钱思齐、陶德彪、李树磊、
高晓娜、张涛、许话。
III
YD/TXXXX—XXXX
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单通道发射功率不小于10W的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无线指标、网络性能、
多系统干扰、电源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操作维护功能、管理接口IPv6功能、安全、电磁兼容及防雷测
试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FDD直放站的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943.1音频、视频、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
YD/T2044IPv6网络设备安全测试方法——边缘路由器
YD/T2324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2583.17蜂窝式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7部分:5G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YD/TXXXX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设备网管南向接口技术要求
3GPPTS38.115-1V17.23.0(2023-09)5G直放站一致性测试第1部分:传导一致性测试(NR;
Repeaterconformancetesting-Part1:Conductedconformancetesting)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项目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
ACLR邻道抑制AdjacentChannelLeakageRatio
ALC自动电平控制AutomaticLevelControl
CW连续波ContinuousWave
EVM矢量幅度误差ErrorVectorMagnitude
FDD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
MIMO多入多出技术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NF噪声系数Noisefigure
NR新空口NewRadio
RB资源块ResourceBlock
4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常规测试条件
1
YD/TXXXX—XXXX
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表1条件下进行。
表1常规测试环境条件范围
条件最低最高
大气压86kPa106kPa
温度15℃30℃
相对湿度20%85%
电源供电厂家给出的标称值
极限测试条件
极限测试应在以下组合的情况下测量:
——温湿度:
低温:-40℃(室外I类)、-25℃(室外II类)或-5℃(室内机);
高温:+55℃(室外I类和II类)、+45℃(室内机);
相对湿度:85%(室外I类和II类)、85%(室内机)。
——供电电压:
AC220V:低压176V;高压264V;
DC-48V:高压-57.6V;低压-38.4V。
测试设备
各测试设备应符合附录A规定。
测试信号模式
测试模式RDL-FR1-TM1.1、测试模式RDL-FR1-TM1.2、测试模式RDL-FR1-TM2、测试模式RDL-FR1-TM2a、
测试模式RDL-FR1-TM3.1、测试模式RDL-FR1-TM3.1a、测试模式RDL-FR1-TM3.2和测试模式RDL-FR1-TM3.3
的信号信源峰均比为8dB,按照3GPPTS38.115-1V17.23.0(2023-09)的4.9.2描述的方法进行物理信
道参数配置。
测试不确定度
表2是对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要求,应定期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表2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
测试项目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不确定度应用的范围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0.7dB,f≤3GHz
±1.0dB,3GHz<f≤7.125GHz
频率误差±12Hz500Hz
带外抑制±0.5dB,f≤3.0GHz
±0.8dB,3.0GHz<f≤7.125GHz
ACLR相对功率:
BW≤20MHz:±0.8dB
BW>20MHz:±1.2dB
绝对功率:
±2.0dB,f≤3GHz
±2.5dB,3GHz<f≤7.125GHz
频谱模板±1.5dB,f≤3.0GHz信号发生器的ACLR干扰应该小于
±1.8dB,3.0GHz<f≤4.2GHz被测设备10dB以上
杂散发射在NR和共存接收频段:信号发生器的ACLR干扰应该小于
且测量结果≥-60dBm±2.0dB被测设备10dB以上
且测量结果<-60dBm±3.0dB
2
YD/TXXXX—XXXX
对除此之外频段:
9kHz<f≤4GHz±2.0dB
4GHz<f≤19GHz±4.0dB.
EVM1%
输出互调对于频谱发射模板内的交调信号:±2.1dB;信号发生器的ACLR干扰应该小于
对于杂散发射频段内的交调信号:被测设备10dB以上
在NR和共存接收频段:干扰信号的杂散至少低于杂散要求
且测量结果>-60dBm±2.0dB10dB以上
且测量结果<-60dBm±3.0dB
对除此之外频段:
9kHz<f≤4GHz±2.0dB
4GHz<f≤19GHz±4.0dB.
测试判决依据
测量结论的判决依据是考虑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不为0时的情况。下面各章的测量项目中给出的是
对被测设备的指标要求,表3给出测量判决标准和指标要求的关系。
表3测量判决标准
a
测量项目指标要求UTS测量判决标准与指标要求的关系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5.10.7dB,f≤3GHz测量判决标准:
率1.0dB,3GHz<f≤7.125GHz指标要求的上限+UTS
指标要求的下限-UTS
ALC5.20.7dB,f≤3GHz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1.0dB,3GHz<f≤7.125GHz
最大增益及误差5.30.7dB,f≤3GHz测量判决标准:
1.0dB,3GHz<f≤7.125GHz指标要求的上限+UTS
指标要求的下限-UTS
频率误差5.712Hz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矢量幅度误差5.8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带内波动5.10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5.11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ACLR5.12相对功率: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BW≤20MHz:±0.8dB
BW>20MHz:±1.2dB
绝对功率:
0dB
杂散发射5.13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频谱模板5.14Offsets<10MHz: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1.5dB,f≤3.0GHz
1.8dB,3.0GHz<f≤4.2GHz
Offsets≥10MHz:0dB
带外抑制5.150.5dB,f≤3.0GHz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0.8dB,3.0GHz<f≤4.2GHz
输出互调5.16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噪声系数5.17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传输时延5.180测量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a
当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超出表2范围内时,UTS不能取表中值。
5无线指标测试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3
YD/TXXXX—XXXX
图1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ALC起控点,5GNR信号分析仪上显示的载波功率应满足厂
家声明的最大输出额定功率的容差范围;
步骤6)输入信号电平增加10dB,重复步骤,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
步骤7)记录直放站的最大线性功率;
步骤8)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自动电平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ALC启控点;
步骤6)增加信号发生器的电平10dB,用5GNR信号分析仪测量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
大发射功率的±2dB之内;
步骤7)继续增加信号发生器的电平大于10dB,用5GNR信号分析仪测量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应
保持在最大发射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
最大增益及误差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达到ALC启控点后回退5dB;
步骤6)测量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并计算直放站的实际增益;
步骤7)记录直放站的标称最大增益和实际增益,同时计算增益误差;
步骤8)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自动增益调整
4
YD/TXXXX—XXXX
图2自动增益调整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设置直放站为正常工作状态;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1和信号发生器2的频率分别为直放站下行和上行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
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开启直放站自动增益调整功能;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1和信号发生器2的电平为ALC启控点回退5dB;
步骤6)将信号发生器1的电平按步进1dB逐步增加,直至达到设备下行ALC启控点,在ALC
控制范围内继续增加信号发生器的电平;
步骤7)观察信号分析仪1,下行输出功率保持在最大发射功率的±2dB之内;观察信号分析仪2,
上行输出功率应随着信号发生器1输出功率的增加而降低;
步骤8)调节信号发生器1的电平为ALC启控点回退20dB;
步骤9)将信号发生器1的电平按步进1dB逐步降低,观察信号分析仪1,下行输出功率保持在最
大发射功率回退20dB的±2dB之内,下行增益达到最大;同时观察信号分析仪2,上行输
出功率为最大发射功率回退5dB的±2dB之内。
增益调节范围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测量直放站输出功率,最大增益为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步骤7)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小增益;
步骤8)测量直放站输出功率,最小增益为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步骤9)增益调节范围为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的差值;
步骤10)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测量直放站输出功率;
5
YD/TXXXX—XXXX
步骤7)以调节步长降低直放站的增益,测量直放站每下降一步长时的输出功率并记录,直至直放
站增益为最小;
步骤8)实际增益调节步长为每相邻测量功率电平之差;
步骤9)步长误差即为声明的增益调节步长与实际的增益调节步长的最大误差;
步骤10)计算0~10dB、10dB~20dB、20dB以上范围内的累积误差;
步骤11)对于增益连续可调设备,以10dB步进或最大调节范围测试累积误差;
步骤12)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频率误差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带宽的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记录信号分析仪中测试载波的频率误差;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矢量幅度误差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带宽的调制信号,设置信号源功率0dBm或适合的电平值;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从信号分析仪读取EVMDAT;
22
-
步骤7)将所测得的EVM带入公式EVM=EVMDATEVMS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即为被测设备的
EVM值;
步骤8)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电平调到最大允许的输入电平,持续1min;其中,
上行链路射频输入端口最大允许输入电平不小于-10dBm,下行有线耦合的下行链路射频
输入端口最大允许输入电平不小于10dBm,下行无线耦合的下行链路射频输入端口最大
允许输入电平不小于-10dBm;
步骤4)重复5.1、5.2、5.3的指标项的测试,所测数值应在指标规定范围内。
带内波动
6
YD/TXXXX—XXXX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带
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源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达到ALC启控点后回退5dB;
步骤6)使用矢量解调PDSCH每个RE功率,对每个子载波的RE功率求平均值,最高功率的子
载波和最低功率的子载波功率之差为带内波动;
步骤7)MIMO2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电压驻波比
图3电压驻波比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3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频带为直放站工作频带,输出电平为-30dBm,按图3中虚线所示
对驻波比进行校准;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小增益;
步骤5)将其输入或输出端口接到测试端口,输出或输入端口接负载,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直放
站射频端口电压驻波比,记录工作频段内电压驻波比的最大值;
步骤6)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邻道泄露比(ACLR)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达到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6)测量直放站输出端的ACLR值;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杂散发射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7
YD/TXXXX—XXXX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按照一般杂散和共存共址杂散要求测试相应的杂散。(如无特别指明,所有功率都是平均
功率(RMS检波));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频谱发射模板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被测设备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6)按频带范围要求测试频谱发射模板;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带外抑制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输出功率回退5dB的线性区;
步骤4)信号发生器产生CW信号,设置为扫频方式,按指标要求设置扫频范围;
步骤5)用信号分析仪分别测试直放站工作频带外的输出功率;
步骤6)以工作频带边缘的输出信号为参考,计算其与带外输出信号的比值;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输出互调
图4输出互调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4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4)设置信号发生器1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工作频段内中心频率,并按照附录产
生相应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并调节电平使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5)设置信号发生器2产生指标要求中的调制信号,调节电平使其比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值低
30dB,接至直放站输出端;
8
YD/TXXXX—XXXX
步骤6)按照指标要求测试相应指标;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注:该项目只适用于下行链路。
噪声系数
图5噪声系数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5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按图5虚线所示校准噪声测量系统;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有噪声抑制功能的待测设备关闭噪声抑制功能,用噪声系数分析仪测试直放站的噪声系数;
步骤6)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传输时延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达到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6)从信号分析仪读取传输时延测试结果;
步骤7)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微型直放站)。
时延校正范围及补偿精度(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图6时延校正范围及补偿精度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9
YD/TXXXX—XXXX
步骤1)按图6所示组成测试系统;
步骤2)设置待测设备为上行或下行常开工作模式;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待测设备工作频段内中心频点,并按照4.4产生设备支持的最大
带宽的RDL-FR1-TM1.1模式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待测设备为最大增益,关闭自动时延校准;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待测设备的输出功率达到ALC起控点并回退5dB;
步骤6)使用信号分析仪中测试最短支路的传输时延;
步骤7)将直放站为手动时延调整时,通过监控管理软件设置最短支路为时延最大校正范围;
步骤8)使用信号分析仪中测试最短支路的传输时延,计算设置时延校正参数前后的时延差为时延
校正范围;
步骤9)开启自动时延校准;
步骤10)使用信号分析仪中测试开启自动时延校准之后,最长支路与最短支路的传输时延;
步骤11)计算开启时延校准后时最长支路与其他短支路的最大传输时延差,该时延差为时延校正补
偿精度。
阻塞
图7阻塞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7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按照4.4产生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的RDL-FR1-TM1.1模式调制信号,设置信号发生器的
输出信号电平,使得直放站的输出为最大输出功率减5dB;计算增益数值G1;
步骤4)打开干扰信号发生器,按照指标要求中的频段和电平进行设置;
步骤5)测量直放站的输出电平,计算增益数值G2;G2-G1应满足指标要求。
步骤6)更改信号发生器使其按照4.4产生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的RDL-FR1-TM3.1a模式调制信号,
调节信号发生器1的电平直至待测设备的输出功率达到ALC起控点;
步骤7)使用信号分析仪测量EVM,EVM应满足矢量幅度误差指标;
步骤8)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试下行链路时)或关闭下行链路(测试上行链路时);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带宽的调制信号;
步骤4)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10
YD/TXXXX—XXXX
步骤5)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至最大额定输入功率+5dB,测量此时的EVM值;
步骤6)降低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至最大额定输入功率-20dB以下(下行有线耦合的下行链
路)或最大额定输入功率-65dBm以下(上行链路和下行无线耦合的下行链路),当EVM为临界
值时回退1dB,记录此时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
步骤7)射频输入动态范围即最大额定输入功率+5dB至EVM为临界值时回退1dB时的电平变化
范围;
步骤8)MIMO端口重复以上测试(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收发隔离抑制比(适用于数字无线直放站)
图8收发隔离抑制比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8所示连接测量系统;
步骤2)关闭直放站上行链路(测量前向自激对消度)或关闭下行链路(测量反向自激对消度);
步骤3)将直放站增益设置为最大;
步骤4)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带宽的调制信号,调节电平使直放站达到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5)调整可调衰减器的衰减量值为直放站最大额定增益;
步骤6)用信号分析仪测量其应满足5.3、5.8节指标要求;
步骤7)调整可调衰减器的衰减量值为直放站最大额定增益小10dB;
步骤8)用信号分析仪测量其应满足5.8节指标要求;
步骤9)将可调衰减器衰减量值缓慢降低,直至观察到信号分析仪所显示的EVM为临界点或出现
自激临界点回退1dB;
步骤10)读出衰减器ATT衰减量值,收发隔离抑制比为最大增益Gmax–ATT其数值。
节能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按5.1测量直放站的下行链路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3)待直放站运行至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时,在直放站电源输入端用万用表和钳流表或交流功率
测试仪分别测量电压和电流,计算直放站未开启节能模式正常满载时的输入功率:
;
步骤4)设置直放站开启通道关�断节能�模式,测量直放站运行至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时,直放站电源
输𝑃入�端=的��电压和电流,计算直放站开启通道关断节能模式正常满载时的输入功率:
;
�1�1
步骤5)计算1直放1站1节能效率:;
𝑃�=��𝑃�−𝑃�1
步骤6)分别设置直放站开启NR载波关断节能模式和深度休眠节能模式,重复步骤4)-5),测量开
�=𝑃�×100%
11
YD/TXXXX—XXXX
启NR载波关断节能模式和深度休眼节能模式下的节能效率。
NR不同MIMO通道的功率差(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5.1测量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链路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2)计算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链路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差值,其误差应不超过3dB。
NR不同MIMO的增益差(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5.2测量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链路最大增益;
步骤2)计算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链路最大增益差值,其误差应不超过3dB。
NR不同MIMO通道的时延差(仅适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5.18测量NR不同MIMO通道的传输时延;
步骤2)计算NR不同MIMO通道的时延差值,其误差应不超过65ns。
6网络性能指标测试
组网及承载能力(仅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图9组网及承载能力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将测试系统按图9所示混合模式组网情况搭接测试系统,其网络连接模式为4条星状支路,
其中一条支路按6级远端级联方式;
步骤2)光缆距离设置方式见表4。
12
YD/TXXXX—XXXX
表4射频接入单元与远端单元距离配置表
串联拉远设备
[1]M[2]M
距UU
并联设备
离11MU1-3MU1-4MU1-5
--
12
6[3]M[4]2[5]2[6]2[7]2[8]2
kU
m1kkkkk
mmmmm
0[9]M[10]2[11]—[12]—[13]—[14]—
U————
2k
m
4[15]M[16]—[17]—[18]—[19]—[20]—
kU—————
m3
2[21]M[22]—[23]—[24]—[25]—[26]—
0U—————
k4
m
注:MUi为远端单元i=1、2、3、4
步骤3)将所有远端单元开启,增益设置为最小;
步骤4)将光纤连接线路分别接至2km、4km、6km、20km;
步骤5)将图中开关K1、K2、K3设置到1的位置,信号发生器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带
宽的调制信号,接至射频接入单元的下行输入端,输出功率为直放站单个远端单元最大输
出功率回退5dB;
步骤6)测试下行链路第一支路最远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即满足系统指标要
求,当测试结果不能正常通信或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不满足指标要求时,
应将测试系统中的末端光纤逐级变换成尾纤直至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满
足要求。此时所测光纤拉远长度为最大实际可使用的光纤距离;
步骤7)测试第一支路最远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即满足系统指标要求后,应
测试第一支路的最短光纤距离的远端单元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指标;
步骤8)将图中开关K1、K2、K3设置到2的位置,信号发生器按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带
宽的调制信号,接至远端单元的上行输入端,输出功率为直放站单个射频接入单元最大输
出功率回退5dB;
步骤9)测试上行链路第一支路最远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即满足系统指标要
求,当测试结果不能正常通信或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不满足指标要求时,
应将测试系统中的末端光纤逐级变换成尾纤直至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满
足要求。此时所测光纤拉远长度为最大实际可使用的光纤距离。
整机效率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按5.1测量直放站的下行链路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3)待直放站运行至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时,在直放站电源输入端用万用表和钳流表分别测量电
压和电流,计算直放站的输入功率:�;�𝑜
步骤4)根据直放站在同一工作状态下的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计算整机效率:
��𝑃�=��
13
YD/TXXXX—XXXX
𝑃𝑜
�=×100%
系统性能𝑃�
图10系统性能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0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设置直放站为正常工作状态,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下行工作频率,并使其产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带宽的RDL-FR1-TM1.1调制信号;
步骤4)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5)设置频谱仪的RBW为100kHz,起止频率为直放站的上行工作频率,测量设备上行输出
杂散,从设备未上电到设备输出最大发射功率上行底噪抬升不超过3dB。
7多系统干扰测试
图11多系统干扰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1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步骤2)设置直放站为正常工作状态,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
步骤3)设置信号发生器1和信号发生器2的频率分别为直放站不同制式下的下行工作频率,并按
照4.4产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带宽的相应制式的调制信号;
步骤4)分别调节信号发生器1和信号发生器2的电平直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步骤5)设置频谱仪的RBW为100kHz,起止频率为直放站不同制式下的上行工作频率,测量设
备上行输出杂散,从设备未上电到设备输出最大发射功率上行底噪抬升不超过3dB。
8电源适应性测试
高电压试验
将电源电压设置为AC264V或DC-57.6V时,直放站的最大发射功率、噪声系数应满足技术要求中对
应的指标要求。
14
YD/TXXXX—XXXX
低电压试验
将电源电压设置为AC176V或DC-38.4V时,直放站的最大发射功率、噪声系数应满足技术要求中对
应的指标要求。
9环境适应性测试
低温试验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不加电放置环境试验
步骤2)室里以1℃/min速度降温,直至-5℃(室内机)、-40℃(室外I类机)、-25℃(室外II
类机),温度稳定后保持2h,对直放站加电,按最大输出功率和噪声系数中的规定方法
进行测量;
步骤3)恢复常温并稳定2h后,再进行同样项目的指标恢复情况测试。
高温试验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放置环境试验室里以1℃/min速度升温,直至+40℃(室内
机)、+55℃(室外I类机和II类机),温度稳定后保持2h,按最大输出功率和噪声系数和中
的规定方法对直放站进行测量;
步骤2)恢复常温并稳定2h后,再进行同样项目的指标恢复情况测试。
恒定湿热试验
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1)将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统放置环境试验室里升温加湿,直至温度+(30±2)℃,湿度为
82%~87%,温度稳定后保持2h,按最大输出功率和噪声系数中的规定方法进行测量;
步骤2)恢复常温并稳定2h后,在进行同样项目的指标恢复情况测试。
外壳防护
应按照GB/T4208的要求进行外壳防护测试。
10操作维护功能测试
应按照YD/TXXXX《5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设备网管南向接口技术要求》进行操作维护功
能的测试。
11管理接口IPv6功能测试
支持IP协议的网管系统设备应按照YD/T2044进行管理接口IPv6功能测试。
12安全测试
应按照GB4943.1进行安全测试。
13电磁兼容测试
15
YD/TXXXX—XXXX
应按照YD/T2583.17进行电磁兼容测试。
14防雷测试
应按照YD/T2324进行防雷测试。
16
YD/T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测试设备要求
A.15GNR信号发生器
5GNR信号发生器应满足如下要求:
-频率范围:9kHz至6GHz;
-频率准确度:优于±5×10-8;
-输出范围:-144dBm至+30dBm;
-输出电平准确度:±1dB。
A.25GNR信号分析仪
5GNR信号分析仪应满足如下要求:
-频率范围:10Hz至26.5GHz;
-频率测量准确度:优于±1×10-9;
-功率测量范围及准确度:-110dBm至+30dBm,±0.5dB;
-能测量和分析相位误差、误差矢量幅度、平均频率误差、功率时间包络和邻道频谱。
A.3矢量网络分析仪
矢量网络分析仪应满足如下要求: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家居装饰设计与施工协议版B版
- 2024年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地坪施工协议模板版
- 2024年国际劳务派遣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度企业员工计件薪酬合同书版
- 2024年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与运营合同
-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帮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部编版)
- 2024年度业务推广兼职协议条款版B版
- 2024年全球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化学品海运协议范本版B版
- 言语治疗技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内容及评分标准
- 2020新版个人征信报告模板
- 隧道开挖施工台架专项方案含计算书
- 死胎、死婴处置流程
- 九年级物理上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 电气技术试题及答案
- 我与地坛(自创兼改编)
- 会议室预约管理系统方案设计书
- 三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 【课件】5.1.2植被第二课时课件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全自动胶囊填充机培训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