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40.20Z04DB14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14/T2009—2020前言 I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点位布设 25监测系统设计 46技术要求 67技术指标 78检测方法 99安装调试 1410信息平台 1511试运行 13运行维护 1714系统校准 1815数据有效性审核 19附录A(资料性附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 21附录B(资料性附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 23附录C(资料性附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验收报告 25DB14/T2009—20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西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太原华环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德星、王耀华、黄志龙、樊占春、牛建军、兰杰、李琳、郭变香、郝志宁、刘佳舵、郝东、薛学琴、刘冰、刘婷、李艳丽。1DB14/T2009—2020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术语和定义、点位布设、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检测方法、安装调试、信息平台、试运行、验收、运行维护、系统校准和数据有效性审核。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境内的空气质量网格化自动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HJ19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HJ212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653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4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5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817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HJ818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JJF1172挥发性有机物光离子化检测仪校准规范JJG(气象)004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传感器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网格化监测根据不同监控需求及环境特征,将目标区域分为不同的网格进行点位布设,对各网格中相关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3.2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2DB14/T2009—2020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由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数据处理分析设备、通讯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组成。按类型可分为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3.3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采用光散射、电化学、光离子化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传感器检测方法,体积小、重量轻,用于连续自动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设备。3.4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符合HJ653和HJ654要求的小型化、便于移动且直接用于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设备。3.5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符合HJ653和HJ654要求且搭载于车辆上移动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设备。3.6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采用光散射、电化学、光离子化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传感器检测方法,体积小、重量轻,用于移动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设备。3.7质控设备符合HJ653和HJ654要求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用于对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进行传递校准。4点位布设4.1布设原则4.1.1科学性网格化点位布设应综合考虑城市自然地理信息、气象等环境因素,以及城市建设、工业布局、经济结构、人口分布等社会特点,满足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的需求。4.1.2完整性网格化点位布设应涵盖各类功能性监测点位,能够反映污染物浓度较高区域的空气质量变化,满足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的需求,客观评价重点污染区域的空气质量。4.1.3代表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客观评价区域环境空气状况和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3DB14/T2009—20204.1.4可比性同类型监测点位环境条件应客观一致,确保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4.1.5动态性应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能源结构调整、区域空气质量变化等因素,确定重点评价区域,及时合理、科学有效地调整网格化点位布设。4.2点位分类4.2.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用于监测各网格内的空气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而设置的监测点。4.2.2污染源区域监测点用于监测本网格内主要固定污染源、道路交通、工地扬尘及工业园区等污染聚集区对网格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点。4.2.3区域背景监测点用于监测网格上风向或网格边界环境空气质量背景值而设置的监测点。4.2.4污染传输通道监测点用于监测污染传输通道或风道污染物输送对区域网格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点。4.2.5垂直梯度监测点用于监测城市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而设置的监测点。4.2.6网格质控点用于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量值传递与平行比对,保证监测数据质量而设置的监测点。4.3布设要求4.3.1监测网格点位布设可采用方位法和网格法。采用方位法布点时原则上不少于8个方位,采用网格法布点时,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网格原则上不大于3km×3km,县级城市监测网格原则上不大于2km×2km。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可适当加密布点。4.3.2监测设备距地面高度一般应在3m~20m范围内,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监测点位周边无法满足此安装高度要求,其设备安装高度可放宽至20m~30m范围。4.3.3对于监测道路交通的污染源区域监测点,监测设备距地面高度应在2m~5m范围内,距道路水平距离应满足HJ664的要求。4.3.4污染源区域监测点应在污染源的主导风向上、下风向处布设,兼顾排放强度大的污染源及污染的最大落地浓度。4.3.5污染传输通道监测点应按区域污染传输通道或风道梯次布设。4.3.6垂直梯度监测点应布设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空间内,一般遵循近地面加密的基本原则、布设于距离地面10m~300m高度范围内。点位数量可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或管理需求确定,一般不少于3个。4.3.7网格质控点原则上设在国控/省控监测点周边半径25m内或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10m内,用于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传递与平行比对,保证监测数据质量。4.3.8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边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4.3.9监测点周围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4DB14/T2009—2020a)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防火措施有保障;b)周围有合适的车辆通道,便于设备运输和安装维护;c)周围无强大的电磁干扰,有避雷设备和可靠的电力供应。4.4监测点位变更4.4.1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划分发生变更或监测污染源发生变化时,其对应的网格监测点位可相应增加、变更或撤消。4.4.2新增或变更的监测点位应满足4.3的布设要求。5监测系统设计5.1系统组成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系统支持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信息平台组成。图1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5.2系统功能与配置5.2.1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监测参数包括PM10、PM2.5、TSP、SO2、NO2、CO、O3、TVOC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可根据需要增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大气压等气象参数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监测。当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包含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或采用传感器检测方法的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时,还应配备必要的网格质控点。网格质控点可以是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建立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必要时也可以是新建的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5.2.2系统支持实验室5.2.2.1主要功能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包括:a)管理仪器设备的备品备件;b)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进行日常保养、维护;c)检修或更换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5.2.2.2基本要求系统支持实验室应配备电源、通风装置及相应工作台、存储柜等。多个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可共用1个系统支持实验室。5.2.2.3仪器与设备配置5DB14/T2009—2020系统支持实验室应配备仪器测试、维修用设备和工具,还应配备必要的备用网格化监测设备和零配件。备用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数量一般不少于对应仪器总数的10%。5.2.3质量保证实验室5.2.3.1主要功能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包括:a)进行网格化监测设备平行性比对、量值传递、校准和性能审核;b)对检修后的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性能测试;c)制定和落实有关监测质量控制措施。5.2.3.2基本要求多个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可共用1个质量保证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应符合下列要求:a)面积不小于40m2,保证操作人员正常工作;b)设有缓冲间,防止灰尘和泥土带入实验室;c)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保证实验室温度在25℃±5℃,相对湿度在80%RH以下;d)供电电源电压应在220V±10%内,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接地电阻小于4Ω;e)配置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废气排放口,保证室内空气清洁;f)配置标气钢瓶放置间(柜)并标识;g)设有必要的实验台和存储柜。5.2.3.3仪器与设备配置质量保证实验室应配备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相关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配置清单见表1。表1质量保证实验室基本仪器设备配置清单1234567895.2.4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应包括网格化监管信息系统和运行维护管理系统。6DB14/T2009—20205.3测量原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测量原理见表2。表2系统测量原理PM10PM2.5NO26技术要求6.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6.1.1外观要求6.1.1.1设备应贴有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标识码、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信息。6.1.1.2设备表面应完好无损、无明显缺陷,各零部件连接可靠,各操作键、按钮灵活有效。6.1.1.3设备应采用小型化、模块化设计,方便运输、携带、安装和动态调整位置。6.1.2工作条件设备在以下条件中应能正常工作:a)工作温度:上限为+50℃,下限为-20℃;b)工作相对湿度:上限为95%RH,下限为0%RH,无凝结。6.1.3安全要求6.1.3.1接地保护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应配有避雷设备,采用市电供电时应接地线。6.1.3.2绝缘电阻使用交流电源时,设备的电源相、中联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6.1.3.3绝缘强度使用交流电源时,设备电源相、中联线对地的绝缘强度,应能承受交流电压1.5kV、50Hz、泄露电流5mA,历时1min实验,无飞弧和击穿现象。6.1.3.4防护等级设备防护等级应符合GB/T4208中IP44的规定。6.1.4功能要求7DB14/T2009—20206.1.4.1整机功耗设备整机功耗应不大于50W。6.1.4.2供电方式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采用市政供电、太阳能供电或两者结合供电。采用市政供电时,设备内应含备用电池,支持断电后报警并持续供电不低于6h。采用太阳能供电时,蓄电池应保证持续供电7天,电量低于阈值时应报警。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应采用车载电瓶、太阳能供电、备用电池或三者结合供电。采用太阳能供电时,蓄电池应保证持续供电7天,电量低于阈值时应报警。6.1.4.3监测频次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时每小时监测时间不低于45min;采用间断测量方式时每5min应测量1次,每次不少于1min。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数据上传周期可在5min~60min调节,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数据上传周期可在5s~5min调节。6.1.4.4通讯接口通讯接口应不少于1个,接口类型可为RS232、RS485、以太网口或USB口。6.1.4.5数据存储设备应存储3个月以上历史数据,并支持将数据导出。6.1.4.6通信要求监测数据与应用平台的传输应满足HJ212的要求。6.1.4.7在线升级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设备的程序升级。6.1.4.8断网数据续传设备断线重联后应将断网时间段数据续传。6.1.4.9断电自启动自恢复设备重新上电之后应自动启动、自动与信息平台重新建立连接。6.1.4.10状态指示设备状态指示应直观辨别设备工作状态。6.1.4.11GPS定位设备定位偏差应不大于50m。6.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仪器外观、工作条件、安全要求和功能要求应符合HJ653和HJ654的要求。7技术指标8DB14/T2009—20207.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7.1.1颗粒物(PM10、PM2.5和TSP)技术指标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PM10、PM2.5和TSP的监测项目和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3颗粒物(PM10、PM2.5和TSP)技术指标要求PM2.5PM10±25μg/m3±25μg/m3—±20%±20% ±30μg/m3——7.1.2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和TVOC)技术指标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SO2、NO2、CO、O3和TVOC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指标应符合表4的要求。表4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和TVOC)实验室技术指标要求NO2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SO2、NO2、CO、O3和TVOC的室外应用检测项目和指标应符合表5的要求。9DB14/T2009—2020表5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和TVOC)室外应用技术指标要求NO2——±20%±20%±20% ——————7.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HJ653和HJ654的要求。7.3气象参数(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技术指标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所使用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要求。表6气象参数(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技术指标要求±10hPa±5°8检测方法8.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8.1.1颗粒物(PM10、PM2.5和TSP)技术指标检测方法8.1.1.1检出限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运行稳定后,在设备进气口处使用粒子过滤膜(孔径<0.5µm)对设备进行零点检测,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稳定读数为AZ1。继续重复以上过程11次,同时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示值Azi(i=2~12)。按公式(1)计算仪器检出限。…………(1)式中:——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颗粒物的检出限,μg/m3;Azi——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读数值,μg/m3;——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读数值的算术平均值,μg/m3;8.1.1.2最大允许测量误差DB14/T2009—2020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与标准监测设备采样口调整到同一高度,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与标准监测设备之间相距1.5m~5m。运行24h后,记录测量值小时均值,连续测量3天。当标准监测设备测量浓度24h均值≤100μg/m3(TSP测量浓度≤150μg/m3)时,按公式(2)计算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绝对误差La;当标准监测设备测量浓度24h均值>100μg/m3(TSP测量浓度>150μg/m3)时,按公式(3)计算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相对误差Le。3组室外比对测量误差均应满足表3要求。La=cs-cu…………………(2)式中:La——绝对误差,μg/m3;Cs——标准监测设备测量浓度值,μg/m3;ca——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测量浓度值,μg/m3。……………(3)式中:Le——相对误差,%。8.1.1.3室外比对测量相关系数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与标准监测设备采样口调整到同一高度,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与标准监测设备之间相距1.5m~5m。取相同采样时间段内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试数据cj和标准监测设备测试数据R;作为1组数据,j是样品的个数(j=1~168每组样品的采集时间为1h,共测试168组样品,R;≤100μg/m3或R;≥200μg/m3的有效数据组数均应不少于50组。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试数据与标准监测设备测试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按公式(4)计算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室外比对测量相关系数。…………………(4)式中:r——比对测试回归曲线相关系数;——标准监测设备测量第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μg/m3;——168组标准监测设备测量浓度的平均值,μg/m3;G——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μg/m3;——168组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浓度的平均值,μg/m3。8.1.1.4仪器平行性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调整到同一高度,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之间相距1m~2m,进行仪器平行性测试。测试环境大气中的PM2.5/PM10/TSP浓度,每组样品连续测试24h,记录测试值小时均值,检测样品数应至少22组。记录每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每组样品的PM2.5/PM10/TSP浓度值ci,i为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编号(i=1~50j为检测样品的序号(j=1~n,22≤n≤24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每个样品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G。当G<6μg/m3时,测试结果无效。按公式(5)计算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按公式(6)计算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平行性。DB14/T2009—2020…………(5)式中:——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第个样品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ciy——第i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第j个样品的PM2.5/PM10/TSP浓度值,μg/m3;——50台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第个样品的PM2.5/PM10/TSP)浓度平均值,μg/m3。……(式中:P——仪器平行性,%;n——检测样品数,22≤n≤24。8.1.2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和TVOC)技术指标检测方法8.1.2.1检出限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稳定读数为AZ1;然后通入80%满量程标准气体(TVOC对应标准气体为异丁烯),待读数稳定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11次,同时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示值Azi(i=2~12)。按公式(7)计算仪器检出限。…………(7)式中:——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气态污染物的检出限,nmol/mol(CO为μmol/molAzi——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读数值,nmol/mol(CO为μmol/mol——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读数值的算术平均值,nmol/mol(CO为μmol/mol8.1.2.2示值误差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运行稳定、分别进行零点校准和满量程校准后,分别通入浓度为20%和60%满量程的标准气体(TVOC通入浓度为30%、50%和80%满量程的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重复测量3次,按公式(8)计算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示值误差Le。取绝对值最大值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示值误差。……………(8)式中:Le——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示值引用误差,%;ca——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3次测量浓度平均值;Cs——标准气体浓度标称值;R——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满量程值。8.1.2.3重复性DB14/T2009—2020通入零点标准气体,待显示值稳定后通入浓度为80%满量程的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A;。重复上述测试操作6次,按公式(9)计算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重复性。……(式中:sr——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重复性,%;——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读数值;——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读数值的算术平均值;8.1.2.4传感器响应时间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每1min内示值波动范围在±1%为示值稳定通入80%满量程标准气体。读取稳定示值,停止通气。通入零点标准气体至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数值稳定后,再通入80%满量程标准气体,同时用秒表记录从通入标准气体瞬时起到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显示稳定值90%的时间。重复测量3次,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响应时间。8.1.2.5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零点稳定读数为AZO;然后通入80%满量程标准气体,记录稳定读数ASO。继续重复以上过程4次,同时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示值Azi及Asi(i=1~4)。按公式(10)计算零点漂移,取绝对值最大的Azi作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零点漂移值AZ。Azi=Azi-AZO 按公式(11)计算量程漂移,取绝对值最大的Asi作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量程漂移值AS。 8.1.2.6室外比对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放到标准监测设备周围0.5m~20m距离内,运行24h后,分别记录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和标准监测设备24h平均值和cs,连续运行10天。当标准监测设备测量SO2/O3/NO2气体浓度24h均值≤100nmol/mol(CO/TVOC浓度≤2μmol/mol)时,按公式(12)计算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绝对误差La;当标准监测设备测量SO2/O3/NO2气体浓度24h均值>100nmol/mol(CO/TVOC浓度>2μmol/mol)时,按公式(13)计算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相对误差Le。10组室外比对测量误差均应满足表5要求。La=cs-cz…………………(12)式中:La——绝对误差;Cs——标准监测设备测量值;ca——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测量浓度值。…………(13)式中:Le——相对误差。DB14/T2009—20208.1.2.7室外比对测量相关系数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将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放到标准监测设备周围0.5m~20m距离内,取相同采样时间段内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试数据cj和标准监测设备测试数据R;作为1组数据,j是样品的个数(j=1~240每组样品的采集时间为1h,共测试240组样品。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试数据与标准监测设备测试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按公式(14)计算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室外比对测量相关系数。…………………(14)式中:r——比对测试回归曲线相关系数;——标准监测设备测量第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240组标准监测设备测量浓度的平均值;G——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第j组样品浓度的平均值;——240组待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测量浓度的平均值。8.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技术指标检测方法应符合HJ653和HJ654的要求。8.3气象参数(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技术指标8.3.1温度测量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将待测设备或温度测量传感器放入恒温环境中,在-20℃~60℃范围内分别设置4个温度测试点:-10℃、10℃、30℃、60℃,恒温装置的实际控制温度与上述设定温度允许偏差±2℃。待恒温装置温度稳定后,分别读取并记录标准温度值tsi和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显示温度值tpi。按照公式(15)计算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温度测量示值误差Ati。重复测量3次,每个测试点的平均值应符合7.3的要求。Ati=tpi-tsi…………(15)式中:Ati——第i个测试点温度测量示值误差,℃;tpi——第i个测试点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环境温度示值,℃;tsi——第i个测试点标准温度值,℃。8.3.2相对湿度测量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将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或相对湿度测量传感器放入恒湿环境中,在20%RH~80%RH范围内分别设置3个湿度测试点:35%RH、45%RH、55%RH,恒湿装置的实际控制相对湿度与上述设定相对湿度允许偏差±5%RH。待恒湿装置湿度稳定后,分别读取并记录标准相对湿度值hsi和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显示相对湿度值hpi。按照公式(16)计算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相对湿度测量示值误差Ah;。重复测量3次,每个测试点的平均值应符合7.3的要求。Ah;=hpi-hsi…………(16)式中:Ah;——第i个测试点相对湿度测量示值误差,%RH;hpi——第i个测试点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相对湿度示值,%RH;DB14/T2009—2020hsi——第i个测试点标准相对温度值,%RH。8.3.3气压测量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将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或大气压测量传感器放入气压舱中,在大气压测量的范围(800~1100)hPa内分别设置5个测试点:800hPa、900hPa、1000hPa、1060hPa和当前环境压力,各检测点的实际稳定值与上述设定值允许偏差±5hPa。待气压舱的压力稳定后,分别读取并记录标准压力值Bi和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显示压力值。按照公式(17)计算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重复测量3次,每个测试点的平均值应符合7.3的要求。…………(17)式中:——第i个测试点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hPa;——第i个测试点待测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大气压示值,hPa;Bi——第i个测试点标准大气压值,hPa。8.3.4风向风速测量最大允许测量误差风向风速测量最大允许测量误差的检测方法参照JJG(气象)004执行,检测结论应符合7.3的要求。9安装调试9.1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安装9.1.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安装9.1.1.1市电供电的设备接地电阻应小于4Ω。9.1.1.2电缆、管路以及电缆和管路的两端应有明显标识。电缆线路的施工应满足GB50168的要求。9.1.1.3应有配套的固定装置,确保设备在指定位置稳定运行、避免晃动。9.1.1.4在已有建筑物上安装监测设备时,应考虑该建筑物的承压和承重能力,确保维护人员的安全。9.1.1.5应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保证数据准确传输。9.1.1.6安装时应完整记录相应信息,并填写安装报告,格式参见附录A。9.1.2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安装9.1.2.1应有配套的固定装置,确保设备在指定位置稳定运行、避免晃动。9.1.2.2应采用无线方式保证数据准确传输。9.1.2.3安装时应完整记录相应信息,并填写安装报告,格式参见附录A。9.1.3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安装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HJ193和HJ655的要求。9.2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设备调试9.2.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调试微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a)设备表面无明显缺陷、定位准确,各零部件连接可靠;b)保证数据传输顺畅,设备各传感器工作状态和监测数据正常;c)如因系统故障、断电等原因造成调试检测中断,应重新进行调试检测;d)新安装设备、新更换设备或新更换传感器设备正式运行前,应通过质控设备进行校准,校准方DB14/T2009—20209.2.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调试小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调试应符合HJ193和HJ655的要求。10信息平台10.1一般要求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应配置信息平台,包括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和运行维护管理平台。10.2功能要求10.2.1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应向终端用户提供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图表分析功能,具体如下:a)应具有地图界面显示网格化监测点位坐标信息及实时监测数据信息;b)应具有实时及历史监测数据查询功能,并具有查询导出功能;c)应具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并支持生成任意时段及规定格式的各类统计报表;d)应具有不同时间范围、不同监测点位、不同监测项目数据的对比分析功能;e)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限值时,应具有报警提示功能;f)事件发生后可自动生成电子任务单,依据监测对象类型选择不同管理部门各自的派单流程进行任务派单并反馈处理结果。10.2.2运行维护管理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应全程记录设备安装、维护、校准等管理行为。10.3安全要求信息平台安全等级应不低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要求。11试运行11.1监测系统试运行时间应不少于30天。11.2试运行结束后,按公式(18)、(19)分别计算监测系统数据获取率和数据有效率,均应不小于90%。数据获取率(%)=系统实际运行总小时数/系统运行总小时数×100% 数据有效率(%)=系统有效运行总小时数/系统实际运行总小时数×100% 11.3根据试运行结果,应编制试运行报告,格式参见附录B。12验收12.1验收准备与申请12.1.1验收准备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DB14/T2009—2020a)提供相关设备出厂检验合格证及检验报告,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所用设备还应提供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产品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b)提供安装调试报告、试运行报告;c)提供相关主管单位出具的联网证明;d)提供监测系统质量控制和操作规范类资料;e)监测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不少于30天,提供试运行阶段数据报表;f)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技术资料档案。12.1.2验收申请系统完成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后提出验收申请,验收申请材料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经核准符合验收条件,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验收。12.2验收内容12.2.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技术指标验收12.2.1.1抽样原则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验收时应采用抽样检验的方式,抽样检验原则应符合表7规定。表7验收数量及抽样原则5>5012.2.1.2验收指标及判定规则验收指标及判定规则应符合表8、表9规定。检测不合格时应校准后重新检测,仍不合格的为本次验收测试不合格。相关检测方法按8.1.1.2和8.1.2.6执行。表8颗粒物检测指标PM2.5PM10±25μg/m3±25μg/m3 ±20%-———±30μg/m3——±20%表9气态污染物检测指标NO2——±20%±20%±20%————————12.2.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技术指标验收DB14/T2009—2020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技术指标验收应符合HJ193和HJ655的要求。12.2.3系统联网验收系统联网验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系统联网验收技术指标现场设备在线率应达到90%以上,正常情况下,12.2.4平台功能验收12.2.4.1地图界面显示功能正常,能够展示设备安装坐标点位及概况信息,且与设备实际安装点位GPS坐标偏差不大于30m。12.2.4.2超标报警、信息推送和现场情况反馈功能正常。12.2.4.3条款12.2.4.1和12.2.4.2功能应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实现。12.2.4.4数据筛选、查询和下载功能正常。12.2.4.5常规报表输出功能正常。12.2.4.6区域污染实时、历史动态展示功能正常。12.2.4.7通信协议应符合HJ212的要求。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与仪器之间的通信应稳定,现场设备在线率应达到90%以上。采用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应进行加密传输。12.2.5技术资料验收12.2.5.1监测系统操作类资料监测系统操作规范类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系统使用说明书和系统运行维护操作规程。12.2.5.2监测系统质量类资料监测系统质量控制类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日常巡检制度、定期维护制度、校验校准制度和易损易耗品管理制度。12.3验收报告12.3.1验收报告应附安装调试报告、试运行报告和联网证明。12.3.2验收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13运行维护13.1基本要求13.1.1人员要求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站布设数量每达80个,应配备1组运营人员,每组人数不少于2人。运营人员应满足下列要求:a)熟悉运维仪器设备原理,掌握运维仪器设备的维护技术;b)通过仪器供应商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DB14/T2009—2020c)定期参加关于仪器运维、性能、质控等技术的培训。13.1.2车辆要求运维人员应配备相应的运维营车辆,车辆数量应能够保障运行维护要求。13.2运行维护要求13.2.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运行维护13.2.1.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运行维护应包括周监控、月巡检、季度检查和年度更换,具体内容包括:a)周监控:每周在运行维护管理平台检查设备在线率、报警情况、运行维护计划等至少1次。b)月巡检:每月在运行维护管理平台远程巡检设备运行状况至少1次,具体内容包括设备运行状态、异常率、运行负荷、质控合格情况等。c)季度检查:每季度抽取不少于总数5%的站点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质量浓度准确性、平行性、设备状况、周边环境、设备运行状况等。安装气象传感器的站点,应使用标准温湿度气压计、手持式风向风速仪进行比对校准。d)年度更换:每年对设备的气路、光路和电路板等进行检查和清洁处理,按厂家提供的使用和维护手册规定的使用寿命,更换仪器中传感器、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并送质量保证实验室进行准确性、平行性检查等工作,对检查不通过的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准、维修、报废等操作。13.2.1.2如果季度抽查不合格比例超过一定限值,应及时更换不合格产品并将季度检查频次缩短为月度检查。13.2.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运行维护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日常维护应符合HJ817和HJ818的要求。13.3故障检修13.3.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故障检修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针对性检查和维修,具体内容包括:a)依据使用的设备结构特点和厂家提供的维护手册,制定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修方法及程序;b)对于现场诊断明确且通过简单更换备件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气路堵塞等可现场检修;c)对于其他不易诊断和检修的故障,应将发生故障的设备送系统支持实验室进行检查和维修,并用备用设备替代现场发生故障的设备;d)针对性检修完成后,如果检修过程和更换的部件影响数据准确性,应对设备进行校准。13.3.2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故障检修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故障检修应符合HJ817和HJ818的要求。14系统校准14.1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物联网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站设备校准14.1.1一般质量控制要求DB14/T2009—2020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平行性比对工作:a)网格化监测设备安装前;b)按照运行维护要求返回系统支持实验室,完成检修、清理等工作后。14.1.2颗粒物校准基于光散射原理的网格化监测设备,应建立环境空气颗粒物粒径、粒子数浓度转换为质量浓度的计算体系。该计算体系应为动态计算系统,网格化监测系统在布设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同时,应在每个网格质控点安装同一型号网格化监测设备至少3台,动态建立颗粒物质量浓度算法模型运用于其他网格化监测设备。动态计算系统的建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经典统计学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更新频率每周至少1次。14.1.3气态污染物校准每个网格质控点安装同一型号网格化监测设备应至少3台,动态建立气态污染物浓度算法模型运用于其他网格化监测设备。动态计算系统的建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经典统计学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更新频率每周至少1次。14.1.4传递校准14.1.4.1将质控设备置于待校准的网格化监测设备周围10m(污染源区域5m)范围内,通过数据比对的方式校准待校准设备,比对结果应符合表8和表9要求。比对不合格的传感器或设备应返回质量保证实验室重新进行准确度和平行性验证和校准。14.1.4.2所用颗粒物质控设备应符合HJ653的要求,传递校准前应进行流量校准、标准膜校准或K0值检查,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时应及时校准。14.1.4.3所用气态污染物(SO2、NO2、CO和O3)质控设备应符合HJ654的要求,传递校准前应进行零点、跨度检查,漂移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时应及时校准。14.1.4.4所用TVOC标准监测设备应符合JJF1172的要求且经过计量监督检测部门校准并在有效期之内。传递校准前应进行零点、跨度检查,如果漂移超过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 2024高中生物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考法精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4讲氮及其化合物精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二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重在理解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4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新人教版
- DB42-T 168-2024 湖北省府河流域氯化物排放标准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
- (3篇)2024年幼儿园班级总结
- 项目管理人员职责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自动化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主城四区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住院病人身体约束护理
- 胡夹桃综合征
- GB/T 44415-2024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的机动车制动性能路试检验要求和方法
-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阅读与训练主题+工匠精神(含答案)
- 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标准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 HG-T+21527-2014回转拱盖快开人孔
- 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要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