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州市高中2024级12月联考试题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1.本试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细胞自噬,通俗来说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这是一种细胞内高效清除“垃圾”的机制,如果这一过程遭到破坏,会导致细胞功能异常或死亡,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清楚细胞自噬的机理和调控机制,对找到应对这些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专注细胞自噬研究20年,张宏带领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体系,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突破。建立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体系“瞧,这一过程多么神奇。”指着幻灯片上的图示,张宏向记者解释,细胞自噬是通过形成一种叫作自噬体的双膜结构,用来包裹细胞质和一些受损的细胞器,并把它们运送到溶酶体中降解,“细胞自噬就会让自噬体这个清洁工,把细胞内的‘垃圾’清除掉。”秀丽线虫是科研人员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长度大约1毫米的生物,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秀丽线虫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结构不同,张宏主要关注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正是对该问题的关注,让张宏与细胞自噬研究不期而遇。2004年,张宏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的独立课题组。在一项对秀丽线虫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命运决定的研究中,他和团队意外发现,胚胎分裂过程中,一类来自卵细胞的蛋白质聚集体进入体细胞后,很快被自噬降解,导致该聚集体只出现在生殖细胞里。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发现可能使线虫成为研究多细胞生物里自噬现象的绝佳模型。对自噬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以往人们对自噬分子机制的理解主要源于单细胞的酵母。由于包含多个特有的自噬步骤,多细胞生物自噬远比酵母自噬复杂。沿着这一线索持续探索,张宏团队以线虫作为研究多细胞生物自噬的遗传模型,鉴定了一系列多细胞生物的新自噬基因,推动多细胞自噬研究进入新阶段。2012年,张宏加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深入阐明了鉴定的新自噬基因在多细胞生物自噬过程中的分子机制。随后他们开始关注为什么有的蛋白质聚集体能够逃避自噬清除。2018年,团队根据已有成果给出解释:蛋白质聚集体只有在胶状时才能被清除。想要找到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方法,只了解细胞自噬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揭示自噬起始调控机制。“钙是最常见的信号因子,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钙稳态存在异常,并且这种异常在不同的疾病中起因也不同。我们研究发现,来自内质网的钙释放是自噬起始所必需的。”张宏说。2022年该成果在《细胞》上发表,解决了自噬研究领域一个长期未被解决的难题。20年持续研究,张宏和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体系,开辟了新的自噬研究领域,推动细胞自噬研究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坚持做前沿原创成果是张宏一贯秉持的理念——“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做更有价值的基础研究除了出差在外,张宏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心无旁骛是做好研究的基本要求。”在张宏看来,做基础研究是在未知中自由探索,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可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张宏团队的一些研究突破,看似源于“偶然”。比如,由于一次实验室温箱故障造成了温度波动,团队在观察故障温箱培养的线虫时发现,本应该被降解的蛋白质聚集体,无法被自噬降解。循着这一发现,他们搞清楚了蛋白质聚集体逃避自噬清除的机制。“偶然中有必然。”张宏说,没有长期的积累,即便现象出现在眼前也察觉不到。对自己和团队成员,张宏的要求始终如一——“宁愿慢一点,也要做出更有价值的基础研究”。张宏团队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每篇都很有分量。202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晓丽加入张宏团队,她希望找出影响细胞自噬水平高低的原因。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单是为了拿到做研究的基因,她就花费了1年的时间,而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直到4年过去,研究才逐渐有了眉目,其间她没有发表一篇文章。“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踏踏实实做研究,张老师会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宽松的环境。”马晓丽告诉记者。面对实验结果,张宏告诉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只有正结果、负结果。寻找真相就是选择不同的路径去探索,负结果只是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张宏享受科研探索的过程。“探索未知,有时候会感到很迷茫,因为有太多东西不清楚,但一旦有了突破,就会让人豁然开朗。这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张宏说。读文献、写文章、跟学生讨论问题……通过张宏的言传身教,越来越多团队成员学会了享受科研的乐趣。(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0日喻思南、赵永新《探索细胞里的生命奥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大分子研究专家张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胞自噬是一种用单膜结构的自噬体来包裹受损的细胞器,并把它们运送到溶酶体中降解的清除机制。B.张宏及其团队发现秀丽线虫自噬与酵母自噬不完全相同,可以作为研究多细胞生物自噬现象的重要模型。C.张宏的研究团队在他们的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非胶状的蛋白质聚集体可以逃避细胞自噬清除。D.张宏团队研究发现,来自内质网的钙释放是自噬起始所必需的,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自噬起始调控机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报道具有清晰有序的结构层次,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到科研理念,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轻松跟上报道节奏,理解其中内容。B.报道聚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事件为核心展现科研历程,让读者能够跟随张宏院士的脚步深入了解细胞自噬领域。C.报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材料,从科研成果的介绍到对科研态度的阐述,通过具体事例自然衔接,使整篇报道浑然一体。D.作者对“细胞自噬”这一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学阐释,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3.下面是一幅“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分子机制”图解,请根据所给信息选择序号与内容正确对应的一项()(3分)多细胞生物中,自噬起始时,先在自噬诱导条件下,内质网表面产生钙瞬变/钙振荡,从而引起FIP200/ATG13/ULK1复合物通过液—液相分离在内质网上形成凝聚体,然后FIP200凝聚体与内质网膜蛋白结合,将凝聚体稳定在内质网上,形成自噬起始位点。之后,招募如LC3等下游自噬蛋白,从而促使自噬体前体结构的组装及后续自噬体的形成。“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分子机制”图解A.①内质网表面钙瞬变 B.②诱导自噬C.③FIP200复合物发生液—液相分离 D.④自噬蛋白4.这篇报道是通过哪些方式全面展现张宏院士的人物风采的?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即将启动,你准备向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推荐喻思南、赵永新的人物通讯《探索细胞里的生命奥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大分子研究专家张宏》为参评作品,请从新闻价值的角度阐述你的推荐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脚手架上明前茶19岁,小汪第一次攀上脚手架,成为一名外墙粉刷工。工头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检查纵横交错的脚手架钢管是否卡紧,也不是判断外墙斑驳的老墙皮是否铲净,而是教他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要朝人家窗里看。”这支施工队承接的都是老城翻新任务,由政府出资,为房龄30年以上的沿街楼房做加固和美化,因此,楼里都是住着人的。在粉刷工们准备扣好安全绳上脚手架之前,工头都会召集大家开晨会,最后通常会问那个千篇一律的问题:“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不能朝人家窗里打望?”上了年纪的粉刷工一般只是笑笑,年轻人则永远有话抢答:“那显得咱们像电视剧里偷看别人隐私的反派。”“看人家午饭有四菜一汤,怕自己流下羡慕的口水。”“怕人家阿姨看中了我,非让我当上门女婿。”最后这位自以为长得很帅的工人,立刻被哄笑的伙伴们抓乱了头发。工头也跟着笑,旋即警告:“城里不像乡下,邻居都不串门儿。咱站在窗外,盯着人家看,显得咱没有礼貌。如果因为这个,人家当面唰一下把窗帘拉上了,你心里也不是滋味,是不是?所以,别嫌我唠叨,咱上去以后盯着墙,别盯着窗。”在脚手架上干了两年,小汪遇见过一位主动隔窗搭话的阿姨。阿姨递出一块抹布和一张团成球的报纸来,让他接着。小汪莫名其妙,阿姨热情地说:“小伙子,盼了三天,终于盼到你刷到我家窗口了。我家好久没有擦玻璃了,正好你站在脚手架上,帮我擦一下玻璃外面,好吗?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攀不上窗台。”小汪先用湿布擦一遍玻璃窗,再用废报纸擦一遍,整面窗户立刻变得锃亮。阿姨从窗子里递出一根冰棒,让他解暑。那根冰棒很有趣,做成一块西瓜的样式,红的瓤,绿的皮,与小汪在奶奶家村口小卖部买到的冰棒一模一样。那一刻,一股远离故园、远离少年时代的忧伤像晚潮一样涨了起来,它悄无声息地淹过了小汪的胸口,令他心中荡漾着海藻一样柔软的惆怅:奶奶老了,而他自从外出谋生,一年中最多只有半个月才能见到在河南农村种地的她。多数时候,小汪的工作是枯燥重复的:铲去原先的墙皮,直至砖墙裸露,抹上钢化防水腻子,等腻子干透,再上两层有机硅涂料。整个工序下来,小汪他们要在一栋老楼前的脚手架上待至少一个半月。小汪喜欢这份工作,自由。高温天里,工头会发高温补贴,那钱足够他们买卤菜、买啤酒。更重要的是,站在高处,有风。小汪喜欢在活儿干完之后,逐层爬上去,将那些急性子工友遗漏的地方——空调落水管的背后、雨篷架子与墙面的接缝处、凌空架设的不锈钢花架子底部,一一用外墙涂料补上。他拖着长长的安全绳,踏着铺排在脚手架之间的竹篾栈道往前走,紧张又细致地检查每一处死角。那个夏日,小汪在一座老楼七楼竹篾栈道尽头的脚手架上坐了下来,此时,在行人看来,他就像一只大鸟停在悬崖边上。夕阳落在百米外的高楼玻璃幕墙上,反射出炽热的光亮,火红的,仿佛兼具汗水的滋味与梦想的光芒。夕阳的反光渐渐移到他脸上,他抬手遮住眼睛。这时,他听到背后有人在焦急地喊他:“师傅,小师傅!”他两手一撑,收腿回到竹篾栈道上,来到窗口问那住户:“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那是个20多岁的女生,她从窗子里递出一瓶矿泉水,说:“工作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你要想开点,别往那危险的地方去。”突然,她留意到小汪腰上拴着安全绳,不锈钢安全扣就像拇指那么粗,不好意思地说:“恕姐姐多虑了。你没事就好。”两人隔窗交谈起来。女生很自然地问小汪,是哪儿的人,这活是项目结束发工资还是干一天发一天、住得怎么样……女生解释说,她有个比她小3岁多的弟弟,两年前高考落榜后也去了建筑工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弟弟给我发了5000块钱的红包,嘱咐我,租房要租离公司近的,安全方便的街区。”女生眼中浮现出复杂的情绪,那里面既有体恤与不舍,也有被弟弟呵护的感动。弟弟读书时就寡言,有什么压力都是自己化解。他出门打工这两年,给爸妈换了手机,给奶奶改了旱厕,却始终不谈自己在外的生活与遭遇。这才是女生叫住小汪的理由——她看到了又高又瘦、微微驼背像极了自己弟弟的背影。小汪跟女生一五一十说了粉刷工的生活,作为回报,女生跟他讲了自己做文员的经历。她转正后,扣除五险一金,工资4800元,与人合租的费用是2300元。“去年租的一间房子要便宜300元,可房间朝北,衣服都是晾在房间里阴干,经常有一股隐约的怪味。”爸妈与弟弟都劝她换个朝南的房子,说“女孩子晒得到太阳心情才会好”。小汪笑着宽慰她:“你放心,在脚手架上工作,工资比你的高。你弟弟会有一起喝啤酒的兄弟的。”那一刻,小汪竟然忘了工头“不要朝人家窗里看”的叮嘱,站在窗前,与同样远离家乡来大城市打拼的女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微风在他们的应答中一阵一阵地吹拂,让人感觉舒爽极了。夕阳的斜光中,他们看到一只斑鸠飞上了脚手架,咕咕叫着。这一天,是小汪觉得自己被这座城市部分接纳的时刻——踩在脚手架上微微弹动的感觉、斑鸠的叫声、矿泉水的清爽,还有窗里窗外犹如乡邻之间的坦诚交流,一起组成了一个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晨昏线。(摘自2024年8月8日《解放日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工头问大家问题时,年轻人永远有话抢答,说明小汪他们这帮年轻人是急性子,不如上了年纪的沉稳。B.小汪喜欢在干完自己的活儿之后去帮助工友们补漏和检查每一处死角是否合格,表明他对工友们的不信任。C.年轻女生以为小汪想不开,递出矿泉水并关心他,注意到小汪有安全绳后又不好意思,显示出她的善良、细心。D.小汪从遵守“不要朝人家窗里看”的规则到主动站在窗前与房间里的人聊天,表明他开始逐渐适应并融入这个城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描写高楼玻璃幕墙上的夕阳,视觉强烈,细节生动,将环境与人物的情感、梦想相融合。B.描写小汪对故园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借助比喻将无形的心理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细腻缠绵。C.文章以小汪在脚手架上的工作经历为线索,串联起诸多情节与人物,脉络分明、条理清晰。D.文章以夕阳的反光刺到了小汪的眼睛这一环境变化细节暗示了小说情节由松弛转入紧张。8.小说在情节结构上使用了对比与呼应,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结构手法的巧妙之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的“脚手架”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巧妙地暗示了文章多方面的主题,请结合文本挖掘它的内涵。(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有删改)材料二:孙子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选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出A其所B不趋C趋D其所E不意F行千里G而不劳者H行于无人之地也11.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文中指趁着,与《唐雎不辱使命》“因使唐雎使于秦”的“因”字含义不同。B.徐,文中指慢慢地,与《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徐”字含义相同。C.计,文中指盘算,与《核舟记》“计其长曾不盈寸”的“计”字含义相同。D.趋,文中指趋向,与《送东阳马生序》“常趋百里外”的“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羌兵在陈仓、崤谷的阻截,虞诩命令军队停止行军,并马上派人向朝廷请求援兵。B.虞诩趁羌兵分散到各县劫掠,就日夜兼程行军,并制造人多之势,使羌兵不敢逼近。C.羌兵围攻赤亭数十天,虞诩诱敌进攻,然后用二十张强弓共射一人,没有射不中的。D.孙武指出,向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进攻可以获胜,在敌人无法攻克的地方防守必定稳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孙武主张“因敌变化而取胜”,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孙武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五言古诗,完成15~16题。咏琵琶王融①抱月如可明,怀风殊复清。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掩抑有奇态,凄锵多好声。芳袖幸时拂,龙门②空自生。[注]①王融:南朝齐文学家,年少时举秀才,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极受赏识,累迁太子舍人等职,他曾上书齐武帝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②龙门:地名,据说最好的琵琶是用龙门之桐制作而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将琵琶与环境相融合,以月、风造境,摹形写神,赋予了琵琶一种诗意与灵性。B.三、四句写琵琶可传达感情,把人引入美妙的境界,“传”“寄”赋予琵琶情感与精神内涵。C.七、八句以“龙门”点出了琵琶的产地,“幸”“空”对比,写精美的琵琶无人弹奏、闲置生尘。D.本诗写得工巧,注意对仗,有天文对,如“月”对“风”,有近义对,如“传”对“寄”等。16.对本诗的“掩抑”一词常见有两种解读,一说写琵琶演奏的声音,一说写弹奏琵琶的姿态。你赞成哪一种解读?请说明你的依据。(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长江,也是古今诗词的咏颂之江。杜甫在《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长江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雄浑之美;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长江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历史的兴衰与江水的奔腾相结合,具有宏大的气势和深远的时空感;李白则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以景结情,“__________”给人以悠远而深长的韵味,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甲),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②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A__________。③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跑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④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既是一种物质存在,B__________。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但是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乙)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18.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C.“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D.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辨析“村落”“村庄”“乡村”之间微妙的情感差异。(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赏析第②段中叠词的表达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卷现代文阅读Ⅱ讲述了小汪站在“窗外”与“窗内”的人交流的故事。从“窗外”走向“窗内”,是许多人在成长旅途中都会有的经历。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柳州市高中2024级12月高一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一,自噬体为“双膜结构”,用来包裹“细胞质和一些受损的细胞器”。2.B【解析】新闻标题显示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核心。3.C【解析】原文:自噬诱导→内质网表面的钙瞬变/钙振荡→FIP200复合物通过液一液相分离→FIP200凝聚体。之后,FIP200凝聚体与内质网膜蛋白结合,并把凝聚体稳定在内质网上,进而形成自噬起始位点。4.①通过详细讲述张宏院士持续20年的研究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凸显他作为杰出科学家的形象,体现他对科研的执着与坚守,表现他持续探索的精神。②列举典型事例,如意外发现自噬降解、温箱故障引发意外发现等,展现张宏院士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科研智慧。③通过叙述张宏院士的团队成员、学生等对他的印象和回忆,展现张宏院士独特的科研理念,以及作为导师的优秀品质和对科研团队的良好引导。④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张宏院士追求创新的精神和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奉献精神,如“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心无旁骛是做好研究的基本要求”“宁愿慢一点,也要做出更有价值的基础研究”等。【解析】本题考查人物通讯常用的几种写作技巧以及对人物精神的概括。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常见的展现人物风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细节描写、典型事例、他人评价、环境烘托、对比手法、直接抒情议论等。5.①文章聚焦细胞自噬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满足了大众对前沿科学突破的信息需求,能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影响。②报道主人公张宏院士在细胞自噬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这些成就使张宏院士在科学界具有显著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高,增加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关注度。③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报道通过阐述研究与疾病治疗的关联,凸显了其广泛的社会价值,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综合分析的能力。6.C【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A项说明年轻人的质朴、乐观和关系融洽。B项表明小汪的乐于助人和认真负责。D项“主动”有误。7.D【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文中描写夕阳的余晖,营造出温暖而柔和的氛围,与后文小汪和女生之间温馨坦诚的交流相映衬,夕阳的反光仅代表时间的推移,并无情节节奏的变化暗示。8.示例一:①工头叮嘱不要朝窗里看,与小汪最后和女生隔窗聊天形成对比,突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所产生的温暖和美好,这种情感力量超越了原本的规定,也暗示了乡村青年在城市中打破隔阂、融入其中的自然过程,有力地凸显了城乡融合这一主题。②小汪对奶奶的思念和女生对弟弟的牵挂相呼应,丰富了亲情的内涵,让读者感受到亲情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共通性和重要性,也使文章的情感脉络更加连贯,强化了情感表达的深度,进一步烘托出远离家乡之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与眷恋,增强了文章整体的感染力。示例二:①小汪工作的枯燥重复与他在工作中找到的乐趣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对比,体现出生活虽有艰辛枯燥的一面,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美好、收获价值,丰富了文章对于生活多面性的表达,也反映出小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融入。②文章开篇便聚焦小汪在脚手架上的工作,介绍了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日常工作内容等,结尾处再次提到“踩在脚手架上微微弹动的感觉”,很自然地将场景拉回到脚手架这一关键的空间,与开头呼应,让整个故事始终围绕着脚手架展开又收尾。【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中对比和呼应的理解与把握。9.示例:①脚手架象征青年奋斗与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小汪挥洒汗水,创造生活,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劳动者。②脚手架也是城乡融合的连接点,它处于城市建筑的外部,乡村青年小汪站在上面,既与城市的物理空间产生了紧密联系,又与城市中的人建立起情感纽带,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接纳。③脚手架还是孤独与慰藉的承载地,小汪远离家乡,在城市中工作难免会感到孤独,但在脚手架上,他也收获了一些温暖和慰藉。【解析】小说捕捉典型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小汪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并折射出乡村青年在城市生活中的新变化,其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在简单的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的写法与《哦,香雪》相似。同时,选文也与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青春激扬”形成深度关联。10.CF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11.C【解析】《唐雎不辱使命》“因使唐雎使于秦”的“因”是“于是,就”的意思。《核舟记》“计其长曾不盈寸”的“计”是“计算”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常趋百里外”的“趋”是“快步走”的意思。12.A【解析】A项不正确,“宣言”是扬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虞诩只是宣扬上书请兵,实际并未向朝廷请援。13.(1)羌的首领(听说虞诩要到武都赴任)于是率领数千羌兵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的军队。(2)孙膑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显示自己力量强大。(二者战法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形势不同的缘故。【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文言知识,准确、通顺、得体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采分点。14.①被羌兵阻截、敌众我寡时,虞诩停军不进;羌人分散兵力后,虞诩带队快速行进,并增灶示强,使敌人无法判断虚实,有所忌惮,不敢进逼。②羌兵围攻时,虞诩让士兵小弩示弱诱敌猛攻,再集中强弩射杀敌人;羌人被吓退时,虞诩趁敌慌乱出城奋击,杀敌无数。【解析】本题考查梳理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邓太后因为虞诩有将帅之才,就提拔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他,赏赐了大量钱物。羌族首领听说虞诩要到武都赴任,就率领数千羌兵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的军队。虞诩于是让军队停下不继续前进,并扬言已派人往朝廷请求增兵,等援兵到再出发。羌军得此消息,便分散到附近各县劫掠,虞诩趁着羌兵力量分散,立即日夜兼程行军,每日百余里。还命令士兵们每人做两个炉灶,每过一天再多做一倍。羌军尾追,不敢攻击。有人问虞诩:“过去孙膑减少炉灶而您却增加炉灶;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此来防备没有准备的敌人,而现在您却日行二百里,这是什么缘故?”虞诩答道:“羌军多,我兵少,慢行就容易被追上,速进则敌方难以猜透。羌军见我炉灶日增,一定以为郡里的援兵出来增援我们。兵多而行速,羌军就不敢来追我们。孙膑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显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势不同的缘故。”虞诩到达武都郡时军队不满三千,而羌军有一万多,围攻赤亭已经数十天了。虞诩便下令,不准用强弩,而偷着用小弩。羌军以为守城部队弓箭力弱,射不到他们,便集众猛攻。虞诩这时使用二十张强弩共射一人,全部射中。羌军大惊,急行撤退。虞诩便下令出城奋击,杀伤了很多羌军。第二天,虞诩命令全军从东城门出,再从北城门入,入城后改换服装,照样出入,如此转了几次。羌军不知道守城军到底有多少,更加恐慌。虞诩预测羌军将撤兵,便暗中派遣五百余人在浅水处设下埋伏,等待羌军撤退。羌军果然奔逃,潜伏的军队乘其不备进行攻击,大破羌军,砍杀、俘虏了很多人。西羌由是败散,窜逃到益州,无力再来侵扰。材料二:孙子说:要向敌人未设防或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要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情况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设防和抵抗的地方;进攻一定能获胜,是攻击敌人不设防或无法固守的地方;防守一定能稳固,是防守敌人不敢进攻或无法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向哪里或怎样进攻。用兵打仗的规律就像流水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