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突破点二鉴赏事物形象突破点一鉴赏人物形象突破点三鉴赏景物形象高考典题试题考点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作用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意象作用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特点、人物特点考点解读考点解读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回答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这三类形象,尤其是形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从而答好相关题目。复习任务了解古代诗歌形象的常见题型和常用答题技法,能灵活运用基本技法解答鉴赏古代诗歌各类形象题。突破点一鉴赏人物形象教材导入

诗歌阅读中,诗歌主人公或创作者本身的形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就塑造了年轻倜傥、智勇双全的周瑜这一人物形象。苏轼来到黄州赤鼻矶,想起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周瑜便是其一;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年纪轻轻便建功立业,引发了苏轼的英雄情怀;通过和英雄周瑜相比,表达了苏轼对政治失意、年老无成、壮志未酬的感慨。知识梳理一、人物形象的分类自我形象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因此必然带有作者自己的痕迹。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他人形象客观形象作者往往借助诗歌中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并寄托自己的理想。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课本回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的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课本回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塑造的人物形象:“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常见人物形象的特点特点教材示例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节选)]分析: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特点教材示例豪放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分析:表现了诗人胸怀大志以及豪放不羁的气概。征战沙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分析:表现了诗人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英勇的形象。寄情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分析:描绘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寄情山水的诗人形象。傲岸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特点教材示例寂寞愁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分析:描绘了一个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分析:诗人大志落空,揽镜自照却年华不再,衰鬓先斑。这两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羁旅天涯、幽独苦闷、辗转漂泊、报国无门、建功报国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请写出以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作者形象《客至》中的杜甫形象:《短歌行》中的曹操形象:《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陆游形象:《声声慢》中的李清照形象:塑造的人物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插秧歌》中的劳动者形象:《燕歌行》中的士兵形象:《春江花月夜》中的游子形象:杜甫形象:生活贫苦、热情真诚、率真纯朴的诗人形象。曹操形象:求贤若渴、惜时如金、具有一统天下理想的志士形象。陆游形象:客居京城、百无聊赖、落寞孤独、看透世态炎凉、始终矢志不渝的爱国斗士形象。李清照形象: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女子形象。周瑜形象:年轻有为,从容闲雅,雄才大略的儒将形象。劳动者形象:辛勤劳动,吃苦耐劳、以农事为重的农民形象。士兵形象:渴望建功立业、力竭苦战、不畏生死、不顾荣誉、思亲念家的战士形象。离人形象:思家念亲、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归家遥遥无期的孤独寂寞的离人形象。技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三角度”角度1看背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作者创作诗歌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有关背景的注释角度2看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面描写角度3看意图关注诗歌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诗句,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型(1)答题步骤:形象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形象分析+形象意义或寄予的情感。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形象的)。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义)。(2)答题模板:这首诗刻画了(人物特点+身份地位)形象,诗中词句通过(关键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第16页,共140页[特别提示]要适当地想象补充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解析]

[诗歌翻译]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冒着风雪充当信使,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自己是朝中的第一等人物。例1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明确]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角度解说看背景由注释①和②可知,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苏轼时知杭州,兄弟相隔千里。从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写此诗是为弟弟饯行。看描写“云海相望”“那因远适更沾巾”意思是虽天各一方,无法送行,但不会“沾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心态。看意图苏轼是豪放派诗人,“那因远适更沾巾”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首联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赴异地就落泪沾湿衣襟,这表明了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读文知题材常见诗歌题材——送别抒怀诗题材含义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分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题材特征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阳关、舟等。内容情感①离别时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常用技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通过写眼前景物的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想象,借助想象表达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少年行(其一)王

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歌翻译]

《少年行》(其一):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的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首领纷纷落马。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A.

第一首诗第三句,“意气”的内涵很丰富:仗义疏财,轻生重义……他们偶然相逢,一见如故,便重金买酒,相互勉励。B.

第一首诗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C.

第二首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D.

第二首诗第三句,一个“偏”字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却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解析]

“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人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已点明“为君饮”,然而,诗人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更有诗意,更含蓄丰富。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写宴饮场面就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2.

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解析]

王维《少年行》主要写侠少的欢聚痛饮。《少年行》(其一)中,“新丰美酒斗十千”,强调酒的名贵,为下面的“咸阳游侠”作映衬。“咸阳游侠多少年”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他们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相逢意气为君饮”写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系马高楼垂柳边”,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少年行》(其三)主要写少年勇武杀敌。第一句和第三句,以特写镜头作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言其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第二句和第四句,从对方视角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少年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来自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便跃然纸上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对少年的描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特点。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5届高三年级10月联考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隐者住处,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B.隐者留居此地并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山水可以解愁,而是因为此地风味适合心意。C.“谈笑”“献酬”等词写隐者以诗会友的生动场景,表现出隐者对友情的珍视。D.尾联将旁观者与隐者比较,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16.首联是如何刻画隐者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典例分析词语解释12.招携:邀请、带领。13.好客:喜欢结交朋友的人。14.供谈笑:提供谈话和笑料。15.拆补:修改、补充。16.新诗:新创作的诗歌。17.拟献酬:打算用来酬谢或回应别人。18.小摘:少量采摘。19.自锄:亲自用锄头耕作。20.稀莱甲:稀疏的蔬菜叶子。21.旁观:从旁边观看。22.虚作:虚假的行为或表现。23.不堪忧:不值得担忧。1.高斋:指高大的书房或住宅。2.缭绕:环绕、盘旋的意思。3.度双沟:度过两条沟渠。4.老气轩昂:形容人虽然年老,但精神饱满,气势高昂。5.盖九州:覆盖整个中国(古代分为九州)。6.不谓:不认为。7.江山:指国家的疆土或自然风光。8.开悒快:打开忧郁的心情,变得快乐。9.正缘:正是因为。10.风味:这里指地方的特色和风情。11.淹留:长时间停留。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诗歌赏析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陈师道的《隐者郊居》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作者隐居郊外的生活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高斋缭绕度双沟:这句诗描绘了高斋周围环绕着水沟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幽雅的感觉。老气轩昂盖九州:这句诗表达了隐者虽然年老,但精神饱满,志向远大,足以覆盖整个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这句诗意味着隐者并没有因为江山的美景而感到忧郁或不快。正缘风味得淹留:这句诗表达了隐者因为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而选择在此地长久居住。招携好客供谈笑:这句诗描绘了隐者邀请好友一起谈笑风生的场景,展现了他的好客和热情。拆补新诗拟献酬:这句诗意味着隐者在创作新诗时,会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小摘自锄稀菜甲:这句诗描绘了隐者亲自下地采摘稀疏的蔬菜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旁观虚作不堪忧:这句诗表达了隐者对于旁观者的虚假行为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不值得自己担忧。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具体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虚伪行为的鄙夷。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隐者住处,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B.隐者留居此地并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山水可以解愁,而是因为此地风味适合心意。C.“谈笑”“献酬”等词写隐者以诗会友的生动场景,表现出隐者对友情的珍视。D.尾联将旁观者与隐者比较,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D.“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错误,尾联主要写出了隐者田园生活的愉悦,而旁观者即使“虚作”也难以理解,为隐者担忧。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16.首联是如何刻画隐者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①出句通过描写居住环境来侧面烘托隐者形象,隐者住处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幽静而隐蔽,写出隐者与尘世的隔绝;②对句直接展示隐者形象,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知识梳理

人物形象塑造答题方法: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方式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借助环境渲染烘托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针对训练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⑴阮郎归:词牌名。⑵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⑶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⑷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⑸玉盆:指荷叶。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⑹琼珠:形容水的泡沫。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荷叶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1)词中塑造了一个娴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

②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突破点二鉴赏事物形象教材导入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借冰雪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借菊花表明自己不趋炎附势、不同流俗的志趣。这些物象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品格或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咏物抒怀类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要素。知识梳理一、事物形象的分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或表现自己的某种品性,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事物形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具有惜别怀远之意二、常见的事物形象类型形象高洁脱俗梅、兰、竹、菊、松、玉、蝉、莲、冰雪离愁别绪杨柳、长亭、南浦、酒、鹧鸪思乡怀人月亮、鸿雁、青鸟、归鸟、双鲤愁苦悲伤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寒蝉、落木纯真爱情红豆、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战争纷乱长城、楼兰、羌笛、狼烟、胡尘、铁骑自由闲适东篱、菊花、鱼、浮云、鸟鸣、鸡啼、犬吠【鉴赏方法】因物寻志“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技法点拨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提炼体现物象特征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深层内涵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依据物象内涵,联系作者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作者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分析事物形象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首诗中事物形象有何特征/品格? 3.诗人塑造事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4.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是如何描写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自然属性)。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物与人的内在联系点),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塑造此形象的意义(社会属性)(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此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答题范式: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典例分析

[解析]

[诗歌翻译]

日常盛有粗茶淡饭的餐盘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那鲜嫩洁白如襁褓中的婴儿的苦笋并列摆在盘中。一直都知道苦笋天性正直,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品行与生俱来。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鲜嫩的苦笋拔出太多。像苦笋这样的人才,自古以来就需要慢慢养成,让他们自由成长,直面风雨。例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技法演示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

根据“骈头脱襁白玉婴”可知,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根据“苦节乃与生俱生”可知,苦笋口感苦涩,令一些人不喜欢。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

苦笋具有“苦节”“耿介”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认可。[明确]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例2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萤张舜民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诗歌翻译]

江边的流萤发出来的亮光本来就明亮,它们穿过帘子,飞落在我的衣襟上。我只是捕获了一只流萤,彼此会面时,让我产生了一种想法:流萤虽出身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就算亮光微弱,也敢在明月当空时和星月争辉,在天空黑暗时在雨里搏击飞翔。今日明明知道我即将离开家乡,不知流萤是否知道漂泊异乡的我哪一年才能回家。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了“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B.

尾联“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我”的离乡感伤之情。C.

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D.

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以启迪。B[解析]诗中是说流萤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这表现的是流萤的善解人意。4.

这首诗中的流萤形象丰富鲜明,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明确]

①善解人意,多情善良。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服上。②毫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③勇敢无畏,迎难而上。“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之争辉的无畏;“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解析]①首联是说“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服上,可见流萤善解人意、多情善良。②颔联是说流萤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③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说流萤在空中飞舞,虽然光芒微小,但是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弱小的流萤“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流萤勇敢无畏、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经典题,4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白,二是到处流动、富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写抬头远望,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静态的“烟”在月光下纯白如云的特点。(1分)第四句,诗人的目光随着“烟”的流动而由远及近,以一“流”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的动态。(1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经典题,6分)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诗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得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得3分)突破点三鉴赏景物形象教材导入

景物形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选取了方宅、草屋、榆柳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一派和谐、恬静、幽雅、静谧的田园景象,使人感受到他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有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既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分析意象内涵及作用,二是描述画面(赏析意境)。壹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叁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肆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命题模式景物形象考向1

意象知识梳理一、意象的定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代诗歌而言,作者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二、意象的一般性作用作用解说营造氛围如“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中的景物,一般都有这一作用。提供背景或环境与“营造氛围”有不同之处,即通过意象群(多个意象组合)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营造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常用象征或比喻手法,如用竹、梅、松等,衬托人物的品行高洁。奠定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技法点拨意象内涵和作用题解题角度分析意象内涵三注意(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等角度去体味。形容词要从声、形色、味等方面去体味(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结合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人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分析意象作用“五角度”(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2)创设情境,提供背景(3)衬托人物,铺垫蓄势(4)表情达意,感发兴寄(5)结构线索,贯穿全诗典例分析

例3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技法演示第一步:确定思考方向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意象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分析峨眉、岘首两座山在诗中的作用。第二步:分析意象内涵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本诗以两山代指两人。第三步:分析意象作用作用解说提供背景或环境“地阔”“天高”两词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营造氛围“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岘首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表明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溢于言外。[明确]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

[诗歌翻译]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挨的时光,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读文知题材常见诗歌题材——酬和赠答诗题材含义一般为通过诗歌对答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题材特征(1)从题目上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2)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心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内容情感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唱和,此谓“酬唱”。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或寄托友情、亲情。常用技法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象征。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点绛唇·送李琴泉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诗歌翻译]

江水边上是彩旗飘飘的离亭,这里是送别你的地方,也是遇见你的地方。喝酒到意尽阑珊,呼喊船家要渡船,这时正是乌云沉沉沙鸥回家的夜幕。暮雨潇潇,梨花的香味似是凝结在冰冷的伴随梨花落下的雨中。这景物增添了许多离愁别绪。船夫也似感受到这断肠别绪般轻柔地摇荡船桨,载着朋友的船却似追逐着冰冷的潮水般远远而去。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B.

“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互相照应。C.

下片开头两句承接上片,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秋,风雨潇潇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D.

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片开头,意蕴深远。C[解析]“正值深秋”“秋意寒”错误,由“梨花”可知,应该是春天,是春寒料峭的时候。6.

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简要赏析。[明确]

①这首词用旗亭、暮云、沙鸥、梨花雨、柔橹等意象,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意境,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②词中“阑”“压”“暮”“寒”等字,凄凉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体,十分动人。③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表达了惜别之情,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解析]

回答本题,要审明题干要求。答题时要指出有哪些意象,构成了什么画面,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考向2

意境(画面概括)知识梳理一、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二、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砖石。三、意境常见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伤感类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技法点拨赏析意境(画面)“三步骤”第一步描图景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点特点析手法①点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该图景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其特点和情调②析手法:结合诗句,点出该句为营造意境或构建画面而运用的艺术手法第三步析情感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句,切忌空洞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例4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步骤解说第一步:描图景“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绘的景象: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第二步:点特点,析手法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生活的美好、怡人、温馨。第三步:析情感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使人如临其境,产生向往之心。[明确]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解析]

[诗歌翻译]

绿色藤蔓的光影映照着门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顺着墙角蜿蜒向前。近来雨水很多,庭院中的果子掉落腐烂,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水边的禽鸟很是肥美。家家户户酿造香醇的美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