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李瑞,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邹赞,新疆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瑞:众所周知,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writing)是从西方舶来的一个概念,但因其注重“在场体验”、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备受文坛瞩目。您认为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是什么?邹赞:非虚构写作是针对虚构写作而言的称谓,其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创作内容的真实性,文本呈现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依据,很多非虚构写作的素材直接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二是运用文学表达手法,这是区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消息、事件说明的重要标准,既然是“写作”,那就必然涉及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需要对内容真实的题材进行文学化加工,为之注入审美元素。例如,对“9·11”事件的消息报道可能只是一则新闻,但如果从文学创作角度对“9·11”事件进行深描,那就接近非虚构写作了。三是凸显创作主体的“在场”。非虚构写作格外强调叙述者的亲历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民族志意义上的参与,叙述者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还注重表现叙述者的情感融入,即要对文本中的人物及事件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近几年兴起的“返乡书写”或可作为例证,如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以“农村儿媳”的自叙视角,记录生活在“丰三村”“风形村”“隘口村”婆家和娘家几代人的命运故事,在微观叙事中融入对乡土社会变迁的反思,引发全国范围关于乡村问题及其未来图景的大讨论。四是边缘关注与人文情怀。非虚构写作强调对社会边缘群落的关切,让那些在主流叙述中处于无言无声状态的群体得以显影,比如丁燕的“工厂三部曲”,就是对工厂男孩、工厂女孩及其爱情故事的在场书写,让读者走近这些在宏大叙事中难觅踪迹的特定群体,展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多样化与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李瑞:相比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相当晚近,它是在西方非虚构写作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么?邹赞:我认为首先要区分“非虚构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前者是文类/文体学意义上的命名,与虚构文学相对应,这种命名相当宽泛,其内部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具体类型,在当下语境中还涉及一些难以用传统文类界定的文本,或可称之为“跨文类写作”;后者凸显一种书写行为,侧重写作的过程与实践。李瑞:最近几年,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给传统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带来巨大冲击,引发学界广泛讨论。ChatGPT横空出世,其强大的文本生成功能对既有写作模式乃至学术伦理造成了严峻挑战,您认为它会取代作家创作吗?它会给非虚构写作带来严峻挑战吗?邹赞:诚然,ChatGPT相对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言更加先进,但从根本上说依旧无法代替人类创作。ChatGPT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料库的丰富程度与程序指令的精确程度。但人是情感的动物,作家创作不仅是对语料的加工组合,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传递。我坚信,就算是再先进的AI技术,在情感表达上也始终无法与作家创作相提并论。应当说,ChatGPT对传统意义上的虚构写作造成的冲击会更加严峻。但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在场”意识,往往依赖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调研,其文本构成常常根据需要加入一些“副文本”,如创作者与受访人之间的对话、现场照片、通过查询权威档案获取的注释文献等等。相比之下,这些元素较难通过人工智能发布程序指令来达到预期效果。李瑞:从前面的讨论可知,非虚构写作重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流互动,那么它承载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卸赞: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中国文学一向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不应是躲在象牙塔内部的能指游戏,它需要以审美和艺术的方式传播积极正面的伦理道德,发挥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非虚构写作应当提供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在西方,自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始就强调文艺的摹仿功用,更不必例举后来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诗经·国风》所奠定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风格绵延至今。文艺必须观照现实、触摸现实、反映现实,成为展现时代风貌、管窥文化风潮的晴雨表。同时,非虚构写作常常被赋予某种反思与批判意味。这里所说的“批判”,是文化理论意义上的指称,具体而论,是指创作者充分发挥其知识分子角色,以“向下”和“倾听”的姿态,针对特定群体或者特定社会生活展开辩证分析。最后,非虚构写作的终极价值,应当有助于激发人文学的想象力。所谓“人文学的想象力”,是指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思考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将个体的经验与困境放置到社会结构中加以整体观照,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非虚构写作,某种意义上就是融入表演民族志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验,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及数据分析,思索并探寻特殊群体走出困境的可能。(摘编自《李瑞、邹赞:“非虚构写作”与人文学的想象力》)材料二: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非虚构写作格外强调叙述者的亲历体验,这种体验既是民族志意义上的参与,也要求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人物及事件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注重展现叙述者的情感融入。B.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文类或文体学范畴的界定,其内部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具体类型;后者又称“跨文类写作”,着重强调书写这一行为本身,聚焦于写作的过程与实践。C.创作者充分发挥其知识分子角色,以“向下”和“倾听”的姿态,针对特定群体或者特定社会生活展开辩证分析,体现了非虚构写作中蕴含的反思与批判意味。D.“人文学的想象力”是指将个体的经验与困境放置到社会结构中加以整体观照,从而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依据,运用文学的表达手法,为文本注入审美元素,是区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消息、事件说明的重要标准。B.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在场”意识,往往依赖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调研,这些元素较难通过人工智能发布程序指令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CHATGPT对非虚构写作造成的冲击没有虚构写作严峻。C.材料一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为了强调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功能之一是提供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D.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展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多样化与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探寻特殊群体走出困境的可能。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A.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B.新华社香港1997年报道的社会热点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C.诞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D.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4.访谈的提问都是非常有技巧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5.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一,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A2.C3.C4.①开门见山直接提问:“您认为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是什么?”和“相比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相当晚近,它是在西方非虚构写作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么?”这两个问题都直接涉及到了非虚构写作的核心特征和起源背景,非常具体且针对性强。②逐步深入的提问:从非虚构写作的基本特征到其在中国的发展背景,再到现代技术(如ChatGPT)对其的影响,最后探讨其社会功能,层层递进。③开放性问题:李瑞提出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问题,如“您认为它会取代作家创作吗?”和“非虚构写作承载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这些问题鼓励受访者提供详细的观点和解释,而非简单的“是”或“否”答案。5.①创作内容的真实性:材料二以梁庄为真实背景,详细描述了村庄的现状以及农民进城打工的情境。这些描述基于作者的实际观察和体验,而非虚构造或想象,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②文学表达手法的运用:梁鸿在描述村庄的荒凉、颓败以及农民打工的艰辛时,运用了拟人、对比、设问等文学化的加工,如“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等,更能引发读者对中国乡村现状的情感共鸣。③创作主体的“在场”:梁鸿作为作者,亲自回到梁庄进行观察和调研,这种“在场”的体验使得文本更加真实可信。④边缘关注与人文情怀:材料二将焦点放在了农村和农民这一社会边缘群体上。梁鸿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向下”和“倾听”的姿态,深入探讨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体现了非虚构写作对社会边缘群落的关切和人文情怀。⑤社会功能的承载:非虚构写作应当提供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并发挥反思与批判的意味。材料二通过描述梁庄的荒凉和农民打工的艰辛,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变迁和农民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解析】【导语】这篇材料深入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和社会功能。李瑞与邹赞的对话揭示了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文学表达、在场体验及人文关怀。同时,材料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通过与梁鸿《中国在梁庄》的结合分析,文章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在反映社会现实与激发人文学想象力方面的重要意义。【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后者又称‘跨文类写作’”错。根据原文“在当下语境中还涉及一些难以用传统文类界定的文本,或可称之为‘跨文类写作’;后者凸显一种书写行为,侧重写作的过程与实践”可知,“非虚构写作”与“跨文类写作”是两个概念,选项混淆概念。C.“体现了非虚构写作中蕴含的反思与批判意味”错。根据“这里所说的‘批判’,是文化理论意义上的指称,具体而论,是指创作者充分发挥其知识分子角色,以‘向下’和‘倾听’的姿态,针对特定群体或者特定社会生活展开辩证分析”可知,这里只体现了非虚构写作被赋予的批判意味。D.“从而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错,原文“人文学的想象力”的具体内容是“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思考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将个体的经验与困境放置到社会结构中加以整体观照,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选项“从而”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为了论证”写作不应是躲在象牙塔内部的能指游戏,它需要以审美和艺术的方式传播积极正面的伦理道德,发挥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小说。B.是新闻消息。D.是演义小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开门见山直接提问。在访谈伊始,李瑞直接抛出“您认为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直入主题,将关注点聚焦于非虚构写作这一核心概念的关键方面——特征之上。让受访者能迅速围绕该要点进行阐述,使访谈能迅速切入重点内容。又如“相比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相当晚近,它是在西方非虚构写作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么?”同样直接针对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起源背景发问,具体且精准地指向了其与西方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这一关键背景信息,便于受访者清晰地依据问题核心来分享见解,具体且有针对性。②逐步深入的提问。访谈先是从了解非虚构写作的基本特征入手,明确了这一写作形式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要求等基础性内容,这是对其概念本身的剖析。接着,将视野拓展到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况,探究其在国内兴起的相关背景,从横向的概念特征深入到纵向的发展脉络层面。随后,考虑到当下时代背景中人工智能(ChatGPT)对写作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进一步发问其对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将话题与现实前沿的技术变革相结合,探讨新环境下非虚构写作面临的情况。最后,基于前面对于非虚构写作本身多方面探讨,再深入挖掘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从写作自身的特点、发展、受外界影响等层面上升到其在社会层面所发挥的价值和作用高度,整个提问过程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良好逻辑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了访谈的内容深度与广度,让读者能更全面系统地了解非虚构写作相关的诸多方面。③开放性问题。像“您认为它(ChatGPT)会取代作家创作吗?”这个问题,并没有预设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答案框架,而是给予受访者充分的空间去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其是否能取代作家创作这一复杂问题。“非虚构写作承载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这一问题同样如此,它引导受访者全面且深入地从文学传统、对现实的观照、反思批判意味以及激发人文学想象力等多个维度去阐释非虚构写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促使访谈能够收获丰富且有深度的回答内容,避免了简单机械的回应,增加了访谈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以及思想深度,更有助于读者对非虚构写作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思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二呈现了梁庄荒凉、颓败的真实现状,如“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还有对梁庄打工者在城市里春运期间真实状态的描述,都是以梁庄这个真实存在的村庄以及真实的农民群体及其生活状况为依据进行书写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场景,符合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内容真实性这一特征,其文本呈现就是基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展开的。②在描述村庄状况时,“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荒草、废墟统治村庄的行为能力,农村与城城市人口的对比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农村衰落的氛围。“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采用了设问的手法,引发读者去思考打工者的心理,写出了打工者的艰辛,调动读者的情感参与。通过这些文学化的加工手段,为真实的题材注入了审美元素,使读者更易产生情感共鸣,符合非虚构写作运用文学表达手法这一要求。③从材料二的文字可以推测出作者梁鸿应该是深入到梁庄这个环境中,对村庄里的房屋、老人以及外出打工者的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观察了解,有着亲身的体验,以一种深入其中的视角来记录梁庄的故事,并且字里行间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体现出叙述者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在描述这些真实人物和事件时融入了情感,凸显了创作主体的“在场”体验,符合非虚构写作该方面的特征要求。④材料二聚焦的是梁庄这个乡村以及农民群体,乡村以及农民工群体在整个社会的宏大叙事中往往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容易被忽视。而作者通过对梁庄村庄现状以及打工者春运期间经历的书写,让读者看到了乡村衰落的现实以及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奔波的艰难、复杂的心理状态等,让这些平时在主流叙述中不太凸显的群体得以显影,展现了他们生存状态的多样化以及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体现出非虚构写作对社会边缘群落的关切以及蕴含的人文情怀这一特征。⑤对梁庄衰落现状的描述,展现了梁庄从曾经的热闹到如今的荒凉、衰败的现实变迁情况;对梁庄打工者艰难处境的刻画,反映了农民群体在城市打工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春运的艰辛、与家人相聚的不易等生存困境,为读者提供了反映社会现实变迁的微观镜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中国农村社会在当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农民所处的实际生活状态,引发了读者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9.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答案】6.C7.C8.①跟彼此身份相关。红发乞丐曾经和我共同探讨争辩文学和艺术,并且态度十分傲慢自负。现在生活落魄沦为乞丐,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和广场上其他人和红发乞丐是陌生人。他们不知道红发乞丐过去的模样和曾经的理想,所以红发乞丐能接受他们的施舍。9.①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小说以“我”观察红发乞丐来表现人物,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思想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丰的想象空间,第一人称的叙述也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②以插叙交代红发乞丐青年时的往事,揭示了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使小说情节完整紧凑,同时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③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小说叙述红发乞丐现在的遭遇时节奏缓慢,突出其命运之不幸;在叙述20年前的往事时节奏相对急促,突出其命运变化的根源。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④留白的叙事技巧。小说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我”与红发乞丐的偶遇,展现了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因追求艺术梦想而逐渐走向潦倒的人生轨迹。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和回忆,通过乞丐和警察、兀鹰等形象的衬托,反映了广场上人们的艰难生存环境及梦想幻灭的残酷现实。故事情节在“我”的记忆苏醒和寻找中推进,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具有比喻意味的兀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无奈。【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误,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正是因为这一傲慢自负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币,因为“我”是他的熟人,面对“我”,他内心潜藏着的自信与自负被唤醒,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故选择拒绝老熟人的善意。②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性格并没有改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①叙事人称以第一人称。依“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叙事,其作用给人亲切,真实感。②叙事顺序上用了插叙,依文意作者插叙了一段自己与乞丐认识的经历,20年前的罗马,他们常聚在餐厅争论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而红发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总显露出一副不屑一顾,自负清高的姿态。得知这段是插叙写法,其作用丰富了人物形象。③叙事节奏紧凑,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空间和时间交织一起。依文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了乞丐是如何引起作者的关注,对比红发乞丐与众乞丐的不同乞讨方式,如红发乞丐手不伸,只凝视着你。略写了红发乞丐乞讨过程中被警察殴打,却毫无表情,习以为常。时间上快写,依“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知作者是认识红发乞丐,进一步地观察并接近他。其中有快写,也有慢写,节奏紧凑。其作用揭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态度,蕴藏哲理。④叙事技巧上采用了留白。以“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巧妙地收束全文,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回味无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怀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怀,其政美,其民而众称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选自《孔子家语·执辔》,有删节)乙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节)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德A以法B夫C德法者D御民E之F具G犹御马H之有I衔勒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均齐民力”和《老子四章》中“是以圣人欲不欲”的“以”用法不同。B.丰,使……丰收,与《大学之道》“先齐其家”中“齐”的用法相同。C.归,追求,与《论语·颜渊》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D.当,掌管,与《墨子》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御车马”比喻治理国家,把德法看作统御人民的工具,语言简洁明了,使自己的治国思想浅显易懂。B.孔子认为,古代五帝、三王他们善于御民,所以他们的盛德无人能比,他们的威严和明察好像至今还存在。C.韩非子认为,臣子掌握刑罚大权,操纵君主,就会导致整个臣民都畏惧奸臣而轻视君主,归附臣下而背离君主。D.韩非子注重事理的推导和因果的总结,多用“故”“则”“之所以”等词语连接前后文,论述严谨和有条理。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四章》)(2)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14.比较甲、乙两则材料,分析孔子和韩非子在对待德、刑问题上的差异。【答案】10.BDG11.C12.C13.(1)因此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2)如果治理百姓的人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14.①孔子主张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可以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②韩非子则主张法治为主,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韩非子还强调了君主应掌握奖赏与惩罚的大权,以确保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解析】【导语】甲文从孔子的角度,强调以德和法治国,认为领导者应通过德法平衡民力,和安民心,以轻政简罚实现和谐治理,呈现了一种柔性化的治国理念。乙文则是韩非子的观点,重视刑德两柄的重要性,强调君主应独掌赏罚权,避免臣子干预,以防权力倾斜,确保君主的绝对控制,展现了法家坚决和权威的治国方针。两者在治国思想上有显著差异,前者柔,后者刚。【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就好像驾驭马用嚼子和笼头一样。“以德以法”是对上句“问政”的回答,其后B处断开;“夫德法者”“御民之具”构成一个判断句,D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连词,来/介词,因为。句意:均衡地使用民力。/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B.正确。都是使动,使……丰收/使……整齐有序。句意:让他们年成丰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C.错误。追求/称赞。句意: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D.正确。掌管/同“尝”,尝试。句意:请让我来掌管。/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臣子掌握刑罚大权”错,原文“听其臣而行其赏罚”,是说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刑罚”改为“刑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无为”,不枉为;“无执”,不强行把持。(2)“君人”,治理百姓;“释”,丢掉;“反”,反而;“制于臣”,被臣下控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甲文“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善御民者,壹其德法”强调用德政和法制治理国家,而把刑罚比作马鞭,善于统治百姓的人,会统一德政和法制。可见,孔子主张以德治为主,刑罚为辅,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可以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②乙文“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强调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杀戮和奖赏,而且强调君主应独掌赏罚权,避免臣子干预。可见,韩非子则主张法治为主,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韩非子还强调了君主应掌握奖赏与惩罚的大权,以确保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参考译文:甲闵子骞出任费地长官时,问孔子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说:“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就好像驾驭马用嚼子和笼头一样。君王好比驾马的人,官吏好比嚼子和笼头,刑罚好比马鞭。君王执政,只不过类似运用缰绳和马鞭罢了。”闵子骞说:“冒昧向老师请教一下古人执政的情形。”孔子说:“古代的天子把内史作为帮助自己执政的左右手,把德政和法制当作马嚼子和马笼头,把百官当作缰绳,把刑罚当作马鞭,把万民当作马,所以统治天下数百年而没有失误。善于驾驭马的人,会安正马嚼子和马笼头,合理兼用缰绳和马鞭,均衡使用马力,让马内心和顺。这样,不用吆喝,马就应和缰绳的松紧前进;不用扬鞭,马就能驯服地跑到千里之外。善于统治百姓的人,会统一德政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谐。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百姓就会服从:刑罚还没施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因此天地也认为他有德,万民也乐于服从。天地之所以认为他有德,万民之所以乐于服从,是因为各种政令美好,他治下的百姓就会交口称赞。现在人们说起五帝、三王,他们的盛德无人能比,他们的威严和明察好像至今还存在,这是什么缘故呢?他们的礼法完备,他们的德政深厚,所以一想起他们的德政,必然会称赞他们个人,朝夕为他们祝祷。祝祷声传到了天上,天帝听了都很高兴,因此让他们国运长久,年成丰收。乙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作刑,奖赏叫作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而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假如君主不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田常在上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赏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夫石①唐·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台②宋·苏轼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注]①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作下此诗。②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冬,此前诗人回四川眉山葬母,守丧甫毕,便在朝廷的催促下与苏辙、苏洵经长江南行返京。作者曾在《望夫台》题下自注:“在忠州南数十里。”《郡国志》载:“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山望之,久乃化为石。”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首句“夫”字叠用形成顶针,意转声连,点出女子化石的原因,次句“苦相思”三字,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B.刘诗三、四句“几千载”和“初望”看似矛盾,实则尽情入理,“已是”和“只似”呼应,把“望”的深意再加深一层。C.苏诗二、三联写千百年来望夫石前船去船来,众多沿江而下的过客就如浮萍一般,“长江”“过客”和望夫台形成对比,别出心裁。D.苏诗前三联并未刻画望夫形象,只在尾联“月”来见证她的形影相吊的孤独,和张若虚的“捣衣砧上拂还来”有异曲同工之妙。16.两首诗同借望夫石的传说来寄寓深情,请结合诗人经历简要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5.C16.同:都表达望夫女子不幸的同情。异:刘诗:①借一个妇女终日望夫而化石的传说,表达作者日夕盼望归京的迫切心情,②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苏诗:①暗含诗人丧母的哀痛和对母亲的思念,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生命和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对宁静与孤独生活的向往,时间无常、世事无常和自己漂泊不定的感慨”亦可)【解析】【导语】刘诗主要写望夫女子守望不变、思念成石的传说,语言质朴,含蕴深刻,反复咏叹突出主题。苏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流动变化,隐喻个人对自然、生命的思索。两首诗都以“望夫”的传说为载体,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寄托。【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沿江而下”错误,“船去船来”是“来来往往”,不一定就是沿江而下;“对比”错误,“长江、过客”是衬托望夫台的坚定和孤独,而不是对比。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刘诗前两句写望夫石的由来,传说中有个女子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而她最后化作了孤立的石头,依然苦苦相思。流露出诗人对女子的深切同情。苏诗尾联集中突出望夫台的孤独处境:只能长久地坐着静等山月升起,在月光地照映下,她孤零伶仃的身影更加凸显。抒发了诗人对望夫女子的同情。所以相同点是二者都表达望夫女子不幸的同情。不同点。刘诗:①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写开去,描述了痴情女子站在那里盼望丈夫归来,一直到自己化成了一块孤独的石头。这两句表面上写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始终如一,实则是诗人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期被贬在外,借此表达自己盼望回到京都的急切心情。②三、四句写望夫石在这里已经站立了数千年,依旧痴心不改、一如当初那样痴痴地望着丈夫归来的方向。这两句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望夫石站立千年仍旧初心不改,表明自己的品行坚贞,也如望夫石一样始终不渝。苏诗:①颔联感叹望夫台千年以来情形一直如昨天那样,注视着来来往往、不曾停留的船只,结合注释提供的“此前诗人回四川眉山葬母”这一特殊的创作背景,可见诗中暗含了诗人丧母的哀痛和对母亲的思念。②首联写望夫石远远地高耸着,在江水流转和船只来回地映衬下,像一面屏风始终伫立着;颈联感叹浩荡的长江奔向大海,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过客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样飘荡。这些内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人生际遇、时光变迁的复杂体验和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论语·泰伯》中“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其原因是“________”。②《红楼梦》中《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的“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两句表达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颇为相似。③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览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谁家今夜扁舟子④.何处相思明月楼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弘毅”“衰鬓”“揽”。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心教书接力守护深山傍晚,崎岖小路,中年人拉着男孩缓行下山,边走边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这是20多年前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放学后的一幕。当时,龙溪小学是一座建在海拔800多米山崖上的“云端小学”,上学、放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每天放学后,护送学生下山回家成了语文老师方李长的日常。方老师日日年年的护送为学生朱森林树起了精神标杆,“成为他”像一颗不经意撒落在朱森林心头的种子,生根发芽。2011年,朱森林上大学,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回到了龙溪小学。两年后,方老师退休了。“孩子是村里的希望,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孩子们成长。”退休前,方李长的一句叮嘱烙在了朱森林心黑。“回到山里教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朱森林说。接力守护,越来越多的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回来了,他们捐款捐物,建设龙溪小学。原来的龙溪小学条件艰苦,仅有两栋砖瓦平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所以山下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如今,“云端小学”接上了“地气”。水泥路直通校门口;寒冬腊月,热水供应不间断;网络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选自《人民日报》)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推进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B.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C.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D.近年来,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丰收的概念已从“端稳饭碗”向“鼓起钱袋”延伸。19.文中加点的词是对方李长老师的三种不同的称呼,请分析文章这样写的原因。方李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B19.①.方李长:因为作品首次正式介绍人物,所以用全名:要符合新闻特写的真实性,所以用真名。②.方老师:为了突出方李长与朱森林的师生关系,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③.他:第三人称,不局限于方老师个体,而是代表许多像方老师这样兢兢业业的人。他们在朱森林心中具有“精神标杆”的地位,表达朱森林对他们的崇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比喻,“绣花功夫”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防疫工作,喻体是“绣花”,“绣花”强调踏实、认真,需要下细功夫,二者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B.拟物,这个句子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这一抽象概念拟作能够“发芽成长”的具体事物,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精神或理念在兰考土地上逐渐深入人心、产生影响的过程,是拟物修辞。C.夸张。“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是夸张。D.借代。“端稳饭碗”“鼓起钱袋”代指两种生活状况。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方李长:根据“深山傍晚,崎岖小路,中年人拉着男孩缓行下山”“每天放学后,护送学生下山回家成了语文老师方李长的日常”可知,此处称呼“方李长”是因为作品首次正式介绍人物,所以用全名: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是一篇新闻,所以用真名符合新闻特写的真实性。②方老师:根据“方老师日日年年的护送为学生朱森林树起了精神标杆”可知,语境强调方李长与朱森林的师生关系,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所以用“方老师”。③他:根据“‘成为他’像一颗不经意撒落在朱森林心头的种子,生根发芽”可知,方老师成为朱森林心中兢兢业业的教师形象代表,凸显方李长在朱森林心中“精神标杆”的地位,表达朱森林对老师的崇敬。(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手环和微信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刷步数”,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有氧训练。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我们在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手环上的内置传感器。只要手机或手环的位置变了、重心动了,甲,这样的步数是有欺骗性的步数,不是真正有效步数。只追求步数不一定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任何促进健康的有氧运动,对强度都有要求,步行也不例外。健步走想要走出健康,强度是关键因素之一。①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至少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②因此,步行和其他运动一样,重要的是足够保证的强度和运动时间,这样才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很多人是从早到晚都佩戴运动手环或者计步工具的,然后记录步数的时候也一起记录,这就导致了生活步数和运动步数并没有分开。根据一些研究,乙,只有2000步左右是比较有效的运动,这个运动量实在是太小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21.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段中“刷步数”中的“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维修栅栏、粉刷墙面、栽树种草,大家齐心协力,使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B.第三代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C.集中刷错题是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定期的归纳总结,能将弱项变成强项。D.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洗刷了中国一百多年的耻辱。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可改变语序,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①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②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答案】20.①.甲: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②.乙:实际上日行万步中21.C22.①.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至少30分钟)②.因此,步行和其他运动一样,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运动时间,这样才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结合语境“只要手机或手环的位置变了、重心动了”“这样的步数是有欺骗性的步数,不是真正有效步数”可知,如果手机或手环摇动也可以产生步数,不一定是手脚在动,故可以填“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