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71285考向 24 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1页
32271285考向 24 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2页
32271285考向 24 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3页
32271285考向 24 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4页
32271285考向 24 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24中国古代史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2020·浙江嘉兴·中考真题)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设立太学 D.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A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排除;汉武帝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C排除;为实行思想的大一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排除;故选A。学生容易做错本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熟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易错警示】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4、军事上: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5)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4、秦始皇的贡献:(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3)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1.(2021·湖南张家界·二模)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使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显示至高无上权威 B.统一文字C.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统一度量衡2.(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在地方设立的制度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2021·福建三明·二模)“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那,郡置守、尉、监……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经济管理 C.强化地方统治 D.促进文化发展4.(2021·安徽太和·一模)秦朝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隔绝固守的措施。下列工程符合材料思想的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北京城5.(2021·北京房山·一模)下图中国银行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6.(2021·湖北黄冈·二模)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些措施A.延续了西周的分封制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是秦朝制度创新表现 D.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7.(2021·江苏大丰·二模)史学家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下列措施能反映秦始皇“长远的眼光设计”的有①统一文字②建造阿房宫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郡县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2021·江苏宝应·二模)秦统一后,政府为解决先秦“文字异形”影响政令推行的状况,制定出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习惯整理出了更为简便的新书体一隶书,并在全国推广。据此可知()A.隶书是中国最为简便的文字 B.秦朝通过文化手段加强对全国的统治C.小篆是秦朝唯一的标准文字 D.秦朝通过统一文字实现对文化的专制9.(2021·湖南汉寿·二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字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观察下面“龙”字体的演变历程,对其不同阶段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龙”字,产生于商朝 B.金文“龙”字,见证了灿烂的青铜文明C.小篆“龙”字,见证了秦朝的统一 D.楷体“龙”字,是秦统一后通用全国字体10.(2021·安徽淮南·二模)不同朝代疆域的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下列两幅地图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与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C.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确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11.(2021·广东南海·二模)秦统一后,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为“行同伦”。秦朝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有利于文化共同体形成C.延续了分封制传统 D.维护了秦朝的长治久安12.(2021·广东韶关·一模)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权、贵族、官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政治局势的三种力量,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相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均田制13.(2021·吉林宽城·一模)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2021·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A.抵御外来侵扰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经济发展 D.巩固国家统一15.(2021·广东·三模)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6.(2021·河南方城·三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也发现了《田律》《仓律》《厩苑律》等与经济相关的律例。材料反映了A.历史记载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 B.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重要依据 D.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同样真实17.(2021·广东·三模)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明太祖论》写道:(译文)“我认为明太祖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明朝做的比较巧妙,秦朝做的笨而已,他们都是为了愚昧天下人的思想。”材料认为()A.八股取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B.八股取士、焚书坑儒都是为加强思想专制C.焚书坑儒直接影响八股取士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形式内容上完全一样18.(2021·江西赣州·模拟预测)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B.形成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国大一统的最终形成19.(2021·山东郯城·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县的设立当以楚国为最早。楚武王(前740~前690在位)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至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百科知识(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最早的“县”设立于哪一时期?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来自哪一次变法的明确规定?秦朝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什么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新模式?材料二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2)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3)从古代疆域治理中,你能得出哪些有益的启示?20.(2021·广东·模拟预测)(原创)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十六斤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拓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秦〕李斯等《琅琊石刻·始皇颂诗》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虽愚且暴,然六国贤者仍多从之,役九州而定天下,合诸国而为郡县,人心一统,四海归一,俾使民者皆安居其上。——〔西晋〕卢阳《秦政指说》(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司马迁和卢阳对秦始皇的看法。(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颁布了通用全国的文字,如图所示,统一后的文字是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2.(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体现秦始皇“地方治理”政治理想的制度是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三司制3.(2021·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B.C. D.4.(2020·辽宁锦州·中考真题)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5.(2020·湖北荆州·中考真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C.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6.(2020·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颁行全国的统一文字是A.小篆 B.行书 C.草书 D.楷书7.(2020·甘肃武威·中考真题)西方有学者研究说,中国为什么这么大,跟汉字的使用有关系。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中国历史上,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8.(2020·广东·中考真题)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9.(2020·北京·中考真题)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巩固统一的措施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推恩令”的实施10.(2020·山东潍坊·中考真题)18年前,38000多枚秦简在湖南里耶小城出土,“复活”了秦朝历史。其中最能体现“一统之治”的是A.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B.设置郡县、征调徭役C.开垦农田、制作农具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2020·四川广安·中考真题)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措施是A.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 D.用军机处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12.(2020·四川成都·中考真题)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13.(2020·湖北黄石·中考真题)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的原因是()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14.(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材料二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三内蒙古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孕育了各民族人民用生命啊护的家国情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光明日报》材料四进入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进口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体?这一举措有什么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说明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上、政治上取得的成就。(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15.(2021·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材料二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材料三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基础练1.A【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显示至高无上权威,A项正确;BC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选项C符合题意;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B排除;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D排除。故选C。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那,郡置守、尉、监……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促进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车同轨,书同文”实现国家统一,因此材料所述都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所以A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措施,而不仅仅是为加强经济管理,所以B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为强化地方统治,实行的是郡县制,所以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都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发展不是其主要目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4.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统治者认为,只有修长城防范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才是最佳办法。故B符合题意;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的陪都及金、元、明、清、民国(北洋政府)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A【解析】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半两”钱)。中国银行的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就源自于这种圆形方孔铜钱。故选A;BCD不是最早使用的,排除。6.C【解析】“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就废除了地方长官的世袭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中央集权,是秦朝制度创新的表现,故选C,排除D;郡县制否定了分封制,但它属于国内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B。提升练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长远眼光设计”;郡县制的建立影响到现在,故B正确;修造阿房宫不具有“长远眼光设计”,②错误,故排除ACD项,故选B。8.B【解析】根据材料“政府为解决先秦“文字异形”影响政令推行的状况,制定出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实现统一文字来强化国家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隶书并非是最便捷的文字,A排除;秦朝民间流行着隶书,C排除;秦朝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是焚书坑儒,D排除。故选B。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非楷体,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关于材料和史实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10.D【解析】对比秦朝和西汉疆域图,可以看出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大,新疆地区已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两幅地图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的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郡县制,排除A;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与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B;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属于两幅地图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选D。11.B【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朝的这一做法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有利于文化共同体形成,B正确;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题干反映的是秦统一后的举措,A排除;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并没有延续分封制传统,C排除;秦实现国家统一,但因为暴政短命而亡,并没有能够长治久安,D排除。故选B。12.C【解析】郡县制作为地方管理制度,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皇帝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分封制日益分裂割据,而且盛行分封制的西周没有皇帝,排除B;均田制属于土地制度,排除D。故选C。13.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抵御匈奴,秦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袭;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时间较短;隋朝建立后,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隋朝从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存在时间时间很短暂;隋朝时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此分析可得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表述不全,排除;故选D。1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车轨、北击匈奴、推行郡县制等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等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趋势。可见,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故D正确;ABC概括不全面,都只反映了诸多措施中的某一项目的。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15.C【解析】依据“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可见体现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一举措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正确;依据题干“秦朝”可见此时秦已经完成统一,A排除;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直接关联,D排除。故选C。16.B【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属于二手史料。云梦睡虎地秦简属于考古挖掘出的一手史料。可见,历史研究的时候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才可以验证历史的真实性。故B符合题意;历史记载并不都是具有客观准确性,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是单独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重要依据,排除C;材料说明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并不是说明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同样真实,排除D。故选B。17.B【解析】根据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人物八股取士的影响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是一样的,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专制而采取的措施,B正确;AC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18.C【解析】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分析可知:钱穆认为郡县制“甚大之绩效”是因为郡县制在巩固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C项正确;民国时代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形成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形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标志中国大一统的最终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郡县制。(2)行省制度。因地制宜。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3)根据国情不断创新管理制度。【解析】(1)根据材料“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县的设立当以楚国为最早。楚武王(前740~前690在位)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可知我国最早的县设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了郡县制。(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关系,实行了行省制度。根据材料“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元朝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开创了郡县制;元朝为了加强统治,设置了行省制度,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根据国情不断创新管理制度。20.(1)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秦始皇)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2)看法:司马迁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或批判秦始皇),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刻薄寡恩,实行暴政,残酷压迫人民,“焚书坑儒;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则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失,但他知人善任,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顺应民心,百姓安居乐业,对后世影响深远。(3)基本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史论结合等原则(其一看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其二看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三看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了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该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立场等方面出发分阶段、辩证地进行客观的评价。【解析】(1)根据材料“立号为皇帝”“功盖五帝”可知:秦始皇自称皇帝;根据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六合之内,皇帝之士”可知:这是統一六国;根据材米料“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这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2)根据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司马迁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或批判秦始皇),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刻薄寡恩,实行暴政,残酷压迫人民,“焚书坑儒”。根据材料三“虽愚且暴,然六国贤者仍多从之,役九州而定天下,合诸国而为郡县,人心一统,四海归一,俾使民者皆安居其上”可知: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则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失,但他知人善任,统六国,建立郡县制,顺应民心,百姓安居乐业,对后世影响深远。(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史论结合等原则;应该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立场等方面出发,分阶段、证地进行客观的评价。真题练1.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秦朝统一文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后来又改为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B项正确;A项是商朝的,排除A项;CD项在秦朝之后出现,排除CD项。故选B项。2.B【解析】秦朝否定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A项;西周盛行分封制,排除C项;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正确;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A错误;布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国,B错误;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D错误。综上故选C。4.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故C项正确;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均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5.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涉及政治制度,可排除;选项B涉及思想方面与汉武帝相关,可排除;选项C涉及军事方面,可排除。故选D。6.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7.A【解析】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通令全国使用,A符合题意;BCD项没有颁布全国通行文字,排除。故选择A。8.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层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排除ABC项。故选D。9.B【解析】通过地图分析,这是秦朝计量器分布图,可反映出秦朝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选项B符合题意。A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排除;C图片没有体现出秦迅速灭亡,排除;D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故选B。10.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简”、“秦朝历史”、“一统之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始皇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开凿灵渠、修建长城、骊山陵墓等。B正确;鼓励耕织、奖励军功,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A排除;开垦农田、制作农具,不能提现秦朝的“一统之治”,C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的措施,D排除;故选B。11.B【解析】秦朝建立,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夏朝建立,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明朝在地方治理上,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排除C;清朝雍正帝开始,用军机处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排除D,故选B。1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因此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选项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到两宋完成,A排除;秦、隋两朝时间短暂,B排除;“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13.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焚书坑儒,压抑儒家;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八股取士是在明朝,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4.(1)皇帝:秦始皇(或赢政)。书体:小篆。意义: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或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特点:多元一体(言之有理即可)关系: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4)经济上: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政治上: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扩大(或我国国际地位提高)(5)关系:国家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或国家统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或有利于民族交融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或有利于社会进步)(答出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