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_第1页
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_第2页
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_第3页
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_第4页
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艾灸拔罐针灸治疗

毫针刺法针刺(针法)定义:利用各种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腧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九针毫针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针尖

松针状

钩钝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等针尾

温针灸针身

光滑挺直弹性

锈蚀弯曲针根

牢固

锈蚀松动构造与检查长短规格粗细规格寸11.522.5345毫米mm2540506575100125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mm0.450.420.380.340.320.300.28规格例如:φ0.25mm×40mm二、针刺练习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思想准备:气定神闲、精神专注手到针到、气到力到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长短粗细

个人情况

年龄性别体质胖瘦

部位

头面四肢胸背腰臀

病情

虚实表里(深浅)寒热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选择针具质量(地)不锈钢针金针银针磁极针检查各部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针刺前的准备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注意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1-1.4kg/cm2115-123oC>30min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30-60min

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无菌针灸针(目前普遍使用)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针刺前的准备●刺手

多为右手,掌握针具相应手法四、毫针的针刺方法押手

多为左手,“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固定腧穴协助进针减轻疼痛调节针感

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双手进针法挟持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双手进针法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毫针的针刺方法舒张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直刺针刺的角度毫针的针刺方法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重要器官血管疤痕特殊穴位平刺(横刺)皮薄肉少头面部透刺针刺的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时令

春夏浅秋冬深

毫针的针刺方法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行针手法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行针五、行针与得气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医者手下沉紧患者酸/麻/胀/重(热/凉)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针感needlesense)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行针与得气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3-5分钟)行针基本手法行针与得气提插法多用于四肢穴位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行针与得气捻转法多用于躯干接近重要脏器的部位

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催气守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刮柄法

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作用催气守气行针与得气震颤法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基本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捻转补泻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针刺补泻其他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疾徐补泻徐而疾之疾而徐之开阖补泻揉按针孔摇大针孔迎随补泻顺经而刺逆经而刺呼吸补泻呼进吸退吸进呼退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留针(一般30min)

方法静留与动留

时间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捻转出针、慢防止遗漏七、留针与出针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处理

出针去枕平卧保暖温开水/糖水灸治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手法等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晕针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或伴疼痛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处理

放松(精神局部)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滞针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处理

放松局部恢复体位顺势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弯针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断针

现象

疼痛肿胀皮肤青紫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刺伤血管

处理

按压冷敷加压包扎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血肿

现象轻者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困难、唇指发绀。

原因刺伤肺脏

处理半卧位休息、防止感染、镇咳、胸腔穿刺排气

预防熟悉解剖、谨慎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刺伤内脏气胸九、针刺注意事项

1.极度疲劳、饥饿状态或极度虚弱者;

2.明确诊断及疑是的恶性肿瘤患者;

3.皮肤病、皮肤破损、溃疡或水火烫伤患处;

4.凝血功能差或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患者;

5.小儿头部穴位;

6.妇女妊娠期、月经期腰骶部和腹部;

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8.避免伤及脏器,如肺脏、膀胱等。

灸法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用艾叶捣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者艾条,烧灼或薰灼腧穴,通过温热性的刺激而起作用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一、艾灸的作用及适应证1、温经散寒

《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4、防病保健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适应证沉年痼疾(大病宜灸)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如伤寒(中医)、疽疮、哮喘、癫痫、中风、虚损、肺痨(骨蒸病)、肿胀、泄泻、小儿急慢惊风等。禁忌证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条灸

温针灸

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瘢痕灸隔姜灸隔盐灸隔饼灸二、灸法的分类无瘢痕灸隔蒜灸艾灸1).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苍耳子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①.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a.无瘢痕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b.瘢痕灸(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②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b.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毒虫咬伤,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c.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中风脱证等。2).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见图),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人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特别注意如果遇到局部感觉迟钝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回旋施灸。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灸头身后灸四肢灸量顺序

艾炷先小后大

壮数先少后多2).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返回本节一、罐的种类竹罐

易爆裂而漏气;优点:轻巧且价廉。陶罐

易破碎;优点:吸力大。玻璃罐

透明,易于观察;缺点是易破碎。返回本节陶罐竹罐修整玻璃罐

二、拔罐方法1火罐法

投火法

闪火法

贴棉法2水罐法3抽气法4走罐法

三、起罐方法

一般留罐约10分钟,如用玻璃罐,待局部呈红紫色即可。起罐方法是一手持罐向一侧倾斜,另一手用指尖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则自行脱落。如为抽气罐则拉起顶端气阀即可进气起罐。如起水泡,应注意不要擦破,一般3~5天即可吸收。适应证:肩背痛、腰腿痛、胃痛、咳嗽、痈疽初起等。禁忌证:出血、水肿,大血管部位,孕妇腰腹部。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六节针灸治疗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治疗原则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补虚——本经、异经、子母、手法关元气海足三里俞募穴原穴等

“陷下则灸之”泻实——本经、异经、子母、手法大椎合谷水沟十宣等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补泻兼施补虚泻实清热——热则疾之,如以手探汤温寒——寒则留之,如人不欲行针灸皆可用清热温寒标本——标,木梢末也;本,木下曰本。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阴阳也。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中满、小大不利。缓则治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标本兼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