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绚丽多彩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绚丽多彩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3.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展示冬奥会速滑滑道及火炬,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和绿色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这些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一起打开一扇新的科学大门,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1,体会化学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归纳总结】衣:很多色彩鲜艳的衣料来自化学方法合成的纤维和染料食: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住: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行:交通工具要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二)化学的发展历程【过渡】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P4,了解化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归纳总结】古代化学:学会了使用火,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近代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原子论、分子学说、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利用先进的仪器,由宏观到微观,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展示】教材P4图7~图9【讲解】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例如,对物质结构理论和高效催化剂进行深人研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创建稀士分离理论,研究耐高温合金材料等。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及高端制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1】下列对于化学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②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③火的使用④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微观探测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三)化学研究的内容【过渡】化学家在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证据,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和研究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所以,化学的定义是什么呢?【归纳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自主阅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学是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5,了解化学的作用。【归纳总结】化学在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粮食问题、应对能源危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考】化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化学说引起的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哪些是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引起的污染吗?【讨论】酸雨、白色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雾霾、水污染等等。【归纳总结】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例2】2024年《麻省理工科技理论》发布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与化学研究范畴密切相关的是()A.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B.超高效太阳能电池C.首例基因编辑治疗D.百亿亿次计算机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下列关于化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化学的发展加剧了环境的污染C.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D.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制造新材料,可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2.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B.阿伏加德罗提出了近代原子论C.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D.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有烧制陶瓷、冶铁、酿酒等3.一块金刚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A.金刚石的产地B.金刚石的组成成分C.金刚石的性质D.金刚石的微观结构五、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了解化学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对化学家的敬仰。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板书设计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绚丽多彩一、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二、化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化学:学会了使用火,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2.近代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原子论、分子学说、元素周期表3.现代化学:利用先进的仪器,由宏观到微观,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三、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1页素养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展示水结成冰、蜡烛燃烧、玻璃破碎、铁钉生锈等小实验,思考从化学角度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区别?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讲解】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的方法。变化前:观察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固、液)和气味等。变化中:观察反应条件(加热、点燃等);观察现象(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变化后:观察有几种物质生成,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一)物理变化【实验探究】演示教材P8~P9实验1-1中水的沸腾和石蜡的融化两个实验。【讲解】实验1-1(1)水的沸腾实验现象:有水蒸气生成,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实验分析:状态改变。实验1-1(2)石蜡的熔化实验现象:石蜡融化,变成液态石蜡。实验分析:状态改变。【思考】水的沸腾和石蜡的熔化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归纳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实验探究】演示教材PP9实验1-1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两个实验。【讲解】实验1-1(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实验分析:生成新物质。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减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分析:生成新物质。【思考】这两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吗?【归纳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新物质,像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讨论】怎样判断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呢?【归纳总结】1.结合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看反应前后物质名称的变化。【思考】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存在什么联系。【归纳总结】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熔化,即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例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纸张燃烧C.西瓜榨汁D.气球爆炸【例2】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D.天然气燃烧放出的能量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钻木取火B.破釜沉舟C.聚沙成塔D.买椟还珠2.厨房中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我腐烂了B.煤气:我燃烧了C.菜刀:我生锈了D.水:我沸腾了3.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A.酒精挥发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C.火药爆炸D.气球爆炸E.汽油燃烧F.裁剪窗花G.编制香包H.植物光合作用I.米饭烧焦J.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五、布置作业从生活小实验入手,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实验由教师完成,在过程中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及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板书设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素养目标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2.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3.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辩证关系,明确物质用途所运用的性质,判断性质类型。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判断水结成冰、蜡烛燃烧、玻璃破碎、铁钉生锈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为什么不同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一)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归纳总结】颜色:无色状态:液体气味: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水溶性:能与水互溶密度:0.8g/mL点燃时在空气中能燃烧【讨论】以上性质怎么分类?【归纳总结】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思考】性质和变化有什么联系?【归纳总结】(1)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2)性质的描述中一般有“可以、能、易、具有”等字眼。【例1】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8)铁的密度是7.86g·cm-3。(二)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讲解】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等等。【思考】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归纳总结】【例2】下列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制成铁锅B.金刚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用煤气烹饪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我是红色的固体B.我在自然界硬度最大C.我会生锈D.我在常温下是气体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熔点、沸点B.颜色C.密度、硬度D.可燃性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稳定性B.酸碱性C.可燃性D.挥发性4.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①呈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083.4℃;③沸点为2567℃;④密度8.9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铜的物理性质有:;铜的化学性质有:。五、布置作业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从生活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入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开放性思维。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解和区分变化与性质。板书设计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一、定义①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②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联系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1课时常用的实验仪器化学试剂的取用课时常用的实验仪器化学试剂的取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8页素养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2.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3.了解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掌握化学试剂的取用方法。教学重点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教学难点量筒、胶头滴管的使用。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实验器具和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化学实验室逐步成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展示】教材P15图6~8。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走进化学实验室【过渡】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布局,知道疏散通道、灭火器材等的位置。为保证安全,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展示】化学实验室安全守则及危险化学品标志。【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183~184,认识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实物展示】看实验台上的仪器,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用途、注意事项吗?【例1】下列不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烧杯B.试管C.蒸发皿D.燃烧匙(二)化学试剂的取用【自主阅读】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试剂一般存放在试剂柜中。有些试剂易爆、易燃、有毒或有腐蚀性,为保证安全,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16资料卡片,了解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归纳总结】“三不”规则: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规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处理规则:实验剩余试剂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最基本的实验操作。1.固体试剂的取用【思考】固体试剂一般分为粉末状试剂(如碳酸钠粉末)或块状试剂(如大理石),要将其装入试管中应用什么仪器取用,应如何操作?【归纳总结】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药匙):一横二放三竖立【实验】取用固体试剂,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3。2.液体试剂的取用【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将液体试剂倒入试管中?【讨论】思考与讨论教材P17三个问题。【归纳总结】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避免污染试剂或桌面被腐蚀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并缓慢地倾倒:防止液体洒落。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好瓶塞,试剂瓶放回原处:防止试剂被污染。【思考】当我们需要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应选用什么仪器,应如何操作?【演示】量筒量取液体的正确操作。【归纳总结】量取液体时,应将量筒平放,接近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讨论】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归纳总结】若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大若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小【思考】当我们需要取用少液体时,应选用什么仪器,应如何操作?【归纳总结】①在试剂瓶外先挤压胶头赶净空气,然后吸液。②滴加液体时,要竖直悬空滴加。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⑤用过的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不用)。【实验】取用液体试剂,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4。【例2】下列实验操作中,属于错误操作的是()ABCD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做完实验后,对于用过的废液,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拿出实验室B.放回原试剂瓶C.倒入废液缸D.留在实验台上,为下次用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闻试剂气味B.取液体时挤入空气C.将带有残液的滴管倒持D.量取9.5mL液体3.现有如下仪器,用名称回答下列问题:(1)在物质溶解中,用于搅拌的是;(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3)用作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4)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是。五、布置作业学生对于炼丹、炼金这样的第一印象是迷信,不会想到还能和化学联系起来,抓住学生认识上的盲区,创设一种充满悬念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实物展示能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加深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处理收集信息的能力,总结能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刻理解固体试剂的取用以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实验仪器的用途。板书设计常用的实验仪器化学试剂的取用一、走进化学实验室1.化学实验室规则及危险化学品标志2.化学实验仪器二、化学试剂的取用1.取用规则:三不”规则、节约规则、处理规则2.固体试剂的取用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药匙):一横二放三竖立3.液体试剂的取用①液体的倾倒: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②液体的量取:量筒、胶头滴管、平视、凹液面最低处③用胶头滴管取液体:垂悬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1页素养目标1.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掌握物质的加热操作。3.掌握仪器装置的连接操作,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4.掌握玻璃仪器的洗涤操作。教学重点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教学难点物质的加热、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导入】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一般来说这些活动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验室给物质加热或洗涤仪器有严格的操作方法,操作不当不仅实验无法成功,还有可能造成危险。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实验基本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物质的加热【展示】酒精灯图片,学生观察其构造。【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18,了解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归纳总结】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思考】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归纳总结】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讨论】如果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过程中试管炸裂了,可能是哪些不当操作引起的?【归纳总结】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接触灯芯、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思考】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归纳总结】试剂平铺在干燥的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试管夹夹在距管口的1/3处;先预热试管后,再用外焰集中对试剂加热。【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9实验1-5,并指明实验现象。【例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加热胆矾固体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取样B.加试剂C.加热D.熄灭酒精灯(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过渡】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用得较多的是连接玻璃导管和橡胶塞、乳胶管,以及连接橡胶塞和试管等容器操作。装置连接好后一般要检查其气密性。【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0,了解仪器装置的连接方法。【归纳总结】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在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人乳胶管。在连接橡胶塞和容器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思考】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归纳总结】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两手紧握试管,如果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松开手,导管中又形成一段水柱,则表明装置不漏气。【过渡】做实验必须使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仪器的洗涤尤为重要。【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0,以洗涤试管为例,了解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与洗涤干净的标准。【归纳总结】洗涤方法:倾倒废液→用自来水荡洗→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清水洗→放指定位置晾干。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例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在容器口塞橡胶塞C.洗涤试管D.连接乳胶管和玻璃导管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叙述错误的是()A.洗干净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B.向试管中塞橡胶塞时,切不可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塞进塞子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D.加热后的试管要立即用冷水冲洗,避免烫伤自己或他人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振荡试管B.量取液体C.塞紧橡胶塞D.点燃酒精灯3.小明给试管中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试管外壁有水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③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④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⑤试管底接触到了酒精灯灯芯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五、布置作业从生活现象到实验操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集思广益,学会与人合作。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巩固酒精灯的使用。对实验操作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板书设计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一、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加热试管中的液体3.加热试管中的固体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仪器的连接2.玻璃仪器的洗涤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走近科学探究课时走近科学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素养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理解探究的过程。2.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3.初步学会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4.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掌握探究方法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导入】蜡烛燃烧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最为熟悉,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过程蕴藏了哪些科学知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通过蜡烛燃烧现象为载体,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同学们都观察一下自己手中未点燃的蜡烛,可以得到哪些性质?提示: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硬度、密度等。【思考】如何验证密度?【演示】用小刀刮下一小片蜡烛,放于水中。【实验】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归纳总结】火焰附近石蜡熔化成液体,烛芯从白色变为黑色并逐渐变短,火焰分为三层。【讨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应如何验证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实验】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现象: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熄灭蜡烛,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现象: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结论: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例1】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的下列实验现象错误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2~P23,了解化学学习特点及探究(或实验)报告。【例2】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解释与结论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点燃一支蜡烛,在其燃烧的火焰中平放入一根火柴梗,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上()A.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B.接触内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C.接触焰心的部分被烧得最黑D.被均匀地烧黑2.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3.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五、布置作业以大家最为熟悉的蜡烛燃烧现象为载体,为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究的步骤:提问、猜想、实验、观察、结论。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板书设计走近科学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圆柱等形状、有轻微气味、质软、密度比水小2.燃烧中(1)火焰附近石蜡熔化成液体,烛芯从白色变为黑色并逐渐变短,火焰分为三层(2)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3.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化学学习特点2.探究(或实验)报告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课时空气的组成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素养目标1.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2.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3.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猜谜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谜底:空气【思考】你有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吗?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探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0-31拉瓦锡实验的介绍,了解拉瓦锡的测定原理和结论。【归纳总结】原理:汞+氧气氧化汞氧化汞汞+氧气结论:通过实验和分析,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过渡】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实验证明呢?思路是什么?【提示】思路1: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思路2:将氧气除去,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试剂的选择:A.铜+氧气→氧化铜(黑色固体)B.碳+氧气→二氧化碳(无色气体)C.镁+氧气→氧化镁(白色固体)D.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E.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学生思考、教师归纳:可以用铜粉、磷粉,选择只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其他气体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实验探究】演示教材P31实验。【讲解】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反应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然后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点燃燃烧匙内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塞紧橡胶塞。④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瓶内液面上升至1个等份的标记附近。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仔细分析下面几个问题。(1)实验时,红磷为什么要足量?(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要等装置冷却后再读数?【反思评价】任何实验都可能会有误差,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①装置漏气,结果偏小。②红磷量不足,结果偏小。③反应结束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结果偏小。④弹簧夹没有夹紧,结果偏大。⑤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慢,结果偏大。【拓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字化实验。【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32相关内容。【讲解】实验步骤:①将氧气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连接;②把氧气传感器插入盛有空气的容器,采集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处理数据,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优点:直观、可视,能够将化学实验过程中肉眼观察不到的一些微观事物,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数据采集器进入电脑,将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量,用数据图像等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例1】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弹簧夹没有夹紧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再塞紧橡胶塞(三)空气的成分【讲解】目前,人们已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约0.94%二氧化碳约0.03%其他气体约0.03%(四)纯净物和混合物【讲解】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井水、河流水、矿泉水等。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化钠、蒸馏水等。纯净物可用化学符号表示。【例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空气B.牛奶C.矿泉水D.水银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主要区别是构成其分子的()A.状态不同 B.数量不同 C.质量不同 D.种类是一种还是几种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B.可乐
C.矿泉水D.新鲜空气4.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不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A.装置漏气B.把红磷改为蜡烛C.未冷却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就打开弹簧夹D.使用过量的红磷5.汽车安全气囊内的物质碰撞后迅速反应,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五、布置作业从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很难用机械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氧气排出时,可以用点燃蜡烛(或纸张、火柴)的方法把氧气消耗掉,定性的认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究乐趣的同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板书设计空气的组成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应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瓶内液面上升至1个等份的标记附近。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二、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78%21%0.03%0.94%0.03%三、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学反思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6页素养目标1.掌握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3.了解有关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教学重点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过去人们把氧气叫作“养气”,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氧气都有什么用途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讲解】1.氧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登山等。(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割、气焊、炼钢等。2.氮气【思考】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讨论下列问题:(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归纳总结】(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3)用途:①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食品袋中充氮气以防腐。③医疗上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④为超导材料提供超导环境。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用途:①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②制成多种电光源(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③作制冷剂(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氩氦刀治疗肿瘤。【例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C.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D.空气中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二)保护大气环境【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展示】空气污染的照片。【思考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怎样保护大气环境?【归纳总结】1.空气污染的原因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及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环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酸雨等。3.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使用清洁能源;(2)加强空气质量监测;(3)积极植树、种草等。【阅读归纳】阅读教材“空气质量指数日报”,归纳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1.空气质量指数日报主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等。2.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3.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例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碧水蓝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垃圾分类,放入对应的回收箱B.秸秆露天焚烧,减轻劳动成本C.绿色低碳,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D.禁放烟花爆竹,防止空气污染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下列做法会加剧大气污染的是()A.风力发电B.焚烧秸秆C.处理尾气D.植树造林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②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③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A.②③B.①③C.③D.②4.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臭氧D.细颗粒物(PM2.5)5.请将下列物质用途的序号填在对应物质的后面。A.作保护气B.供给动植物呼吸C.制多功能的电光源D.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E.炼钢F.光合作用的原料G.湿润空气,有利于人的呼吸(1)氧气________。(2)氮气________。(3)稀有气体________。(4)二氧化碳_____。(5)水蒸气______。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体会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有助于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板书设计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登山等。(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割、气焊、炼钢等。2.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活泼。(3)用途:①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作保护气。③液氮进行冷冻治疗。④提供超导环境。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用途:①作保护气。②制成多种电光源。③作制冷剂。二、保护大气环境1.空气污染的原因2.空气污染的危害3.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4.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教学反思
课题2氧气课时氧气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1页素养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4.认识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展示图片,思考氧气的这些用途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过渡】引导学生自已阅读教材P38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归纳总结】(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4)有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二)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渡】我们知道,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我们要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就要看看氧气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反应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如何,从而推测出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提示】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1.氧气的检验【思考】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演示实验2-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中。【提问】(1)产生什么现象?说明了氧气有什么性质?(2)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归纳总结】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因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氧气的证明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中,若能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反之不是。2.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演示实验2-2】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归纳总结】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3.硫与氧气的反应【演示实验2-3】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思考】(1)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水?(2)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需要注意什么?【归纳总结】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4.铁丝与氧气的反应【过渡】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在氧气中呢?【演示实验2-4】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思考】(1)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2)为什么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归纳总结】实验内容实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加热红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讲解】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例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可以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C.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思考讨论】认真观察对比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文字表达式,它们有何共同点?交流讨论并填写教材表格,总结出三个三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总结】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2.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3.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例2】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B.锌+盐酸→氯化锌+氢气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D.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C.在-183.0℃时变成无色液体D.在-218.8℃时变成白色固体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用标准的化学语言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探究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的检验2.碳+氧气二氧化碳3.硫+氧气二氧化硫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2.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3.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教学反思
课题3制取氧气课时制取氧气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7页素养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2.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的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及操作;分解反应。教学难点通过化学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在炎热的夏季,金鱼常常会因为缺氧而死亡,怎样才能够增加氧气的含量呢?可以用增氧泵来增加氧气的含量。还可以投入一些能够产生氧气的试剂。能产生氧气的试剂很多,实验室中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制取氧气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实验室制取氧气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资料】KMnO4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的固体,在加热时能产生氧气。【过渡】下面我们来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思考】(1)需要什么仪器?应如何组装?实验步骤是怎样的?(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事项?【演示实验2-5】老师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讲解】(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排气处,以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不是氧气。(5)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例1】如图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该实验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热时先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C.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氧气D.反应结束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渡】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那么除了加热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吗?【资料】(1)过氧化氢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在医疗上可用于消毒防腐。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分解极其缓慢。(2)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讲解】在实验室里,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可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二)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思考】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1)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观察现象。(2)实验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观察现象。(3)实验3:向实验2反应后的剩余物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观察现象。【分析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木条是否复燃,原因是什么?(2)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的二氧化锰有无变化?(3)综合实验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讲解】(1)将反应后的二氧化锰过滤、干燥、称量,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发生改变。(2)将称量后的二氧化锰再次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二氧化锰改变了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的反应速率,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归纳总结】1.催化剂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特点:一变、二不变。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例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B.有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C.加入催化剂越多,得到生成物越多D.某些催化剂能使原本不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三)分解反应【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两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四)工业制氧气【思考】氧气的制法有很多种,若要得到大量纯净的氧气,有什么办法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资料卡片”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制氧的原理是什么?(2)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总结】获取大量的氧气,常采用工业制法,过程如下。原理:利用液氮(-196℃)和液氧(-183℃)的沸点不同来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装试剂B.制备C.收集D.验满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产生氧气B.产生氧气的速度慢C.产生氧气的总量少D.没有影响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硫+氧气二氧化硫C.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氧气D.水氢气+氧气五、布置作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和用准确的化学语言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来理解分解反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板书设计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排气处,看是否复燃。(5)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二、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特点:一变、二不变。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三、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四、工业制氧气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教学反思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学业要求1.练习仪器组装、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识记。教学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识记。教学难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识记。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复习导入】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试剂及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思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讨论】学生对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思考】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归纳总结】【思考】收集氧气时,除了用排水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收集到的氧气各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排水法:更纯净;向上排空气法:更干燥。【思考】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归纳总结】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可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否则说明装置漏气。【讲解】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及要求【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52,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归纳总结】查、装、定、点、收、离、熄。(二)氧气的性质【演示】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归纳总结】物质现象木炭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讨论】教材P53“问题与交流”。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热毛巾捂住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等方法。2.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②没等试管中的空气排净就开始收集;③排水集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充满,还留有气泡;④收集完气体后,玻璃片和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集气瓶中,是为了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明显。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得伸入瓶底,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会把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就熄灭了。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试剂,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①⑦③②⑤④⑥B.⑦②③①④⑤⑥C.⑤⑦③②①④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纯净氧气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B.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C.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就立即收集,防止生成的气体跑掉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五、布置作业从旧知引入,学生更易理解。通过分组设计实验装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获取、总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及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开放性思维。板书设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1.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2.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3.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教学反思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课题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62页素养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以分子为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建构模型,知道分子的性质,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启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逐步形成了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的思路和方法。皑皑的白雪、浩瀚的海洋、变幻的云朵……水有三态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过渡】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蔗糖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实验探究】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才扩散均匀【思考】为什么会扩散?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归纳总结】品红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而扩散到整杯水中。【过渡】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展示】展示教材P57图3-2~3-3。(二)分子的基本性质【展示】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这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演示】实验(1)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现象:溶液呈无色。分析:酚酞溶液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溶液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实验(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分析: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现象: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不变色。分析: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归纳总结】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分别取50mL水与50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0mL?现象:体积小于100mL。【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讨论】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间隔是否相同?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实验】取一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分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归纳总结】同一物质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练习】从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水降温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了运动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夏天自行车轮胎受热爆胎——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D.氧气可供给呼吸,臭氧却不能——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三)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可以由分子和原子构成,且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展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展示】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归纳总结】分子有原子构成。【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归纳总结】1.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它的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2】下列有关原子或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没有间隔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些心得?小组讨论,看看都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本课主要内容,归纳后选代表发言。四、随堂训练1.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2.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D.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3.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A.质量和体积的大小B.运动形式和间隔的远近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五、布置作业从生活常见现象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图片感受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具体的数值体会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调动开放性思维。通过具体实验或物质的微观示意图,直观地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变化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等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教学反思
课题2原子结构课时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素养目标1.知道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掌握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再分吗?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汤姆孙经过研究发现,原子中有一种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呈电中性,原子里究竟还有什么?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过渡】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原子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69科学实话,了解原子模型的演变史。【归纳总结】1808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904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他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中带正电荷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讲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片。【讨论】α粒子不同的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因同性相斥而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α粒子碰到了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粒子。【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65内容及表格,归纳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关系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归纳总结】原子构成eq\b\lc\{(\a\vs4\al\co1(原子\b\lc\{\rc\}(\a\vs4\al\co1(原子核\b\lc\{(\a\vs4\al\co1(质子(带正电),中子(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原子核内部都含有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