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标有D和d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分别从每个小桶内任意抓取一个小球形成一个组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每次抓取后需将小球放回原小桶B.抓取后组合的过程模拟了受精时配子的随机结合C.只有抓取次数足够多,才能得到预期的性状分离比D.向乙桶中再加入D、d小球各20个,Dd组合的数量占比增加【答案】D【分析】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该实验中要随机抓取,且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搅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A正确;B、实验中分别从两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代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正确;C、实验结论的的得出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只有抓取次数足够多,才能得到预期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D、向乙桶中再加入D、d小球各20个,但是D与d的比例不变,故Dd组合的数量占比不变,D错误。故选D。2.恶性肿瘤中结肠癌发病率较高,结肠癌的发生与c-myc、p16等基因的异常改变有关。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B.在结肠癌细胞中,c-myc基因过量表达,p1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C.敲除细胞内的c-myc基因和p16基因可有效预防结肠癌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致癌因子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答案】C【分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2)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详解】A、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A正确;B、c-myc

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属于原癌基因,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属于抑癌基因,因此在结肠癌细胞中,c-myc基因过量表达,p1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B正确;C、c-myc

基因具有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作用,敲除该基因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敲除该基因无法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C错误;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致癌因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D正确。故选C。3.唐氏综合征是一种由21号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引起的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根据异常核型组的不同,唐氏综合征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标准型,又称21-三体型,有3条独立的21号染色体。②嵌合型,是胚胎发育初期的部分细胞,某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③易位型,如14/21-罗伯逊易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标准型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是父方减数分裂Ⅱ时21号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B.嵌合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产生的原因是部分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D.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类型【答案】B【分析】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详解】A、标准型有3条独立的21号染色体,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Ⅱ时21号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导致产生的精子中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和正常的卵细胞结合,进而出现3条21号染色体的现象,A正确;B、嵌合型是胚胎发育初期的部分细胞,某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此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现象,B错误;C、据图所示,正常个体有两条14号染色体和两条21号染色体,而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C正确;D、三种类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化存在差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类型,D正确。故选B。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所有居民全部撤离,该地区被迅速封闭并隔离。关于核辐射引起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引起生物发生定向突变B.核辐射可能使人和动物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变大C.核辐射可能使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D.核辐射导致的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A【分析】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详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正确;C、核辐射可能是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例如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C正确;D、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D正确。故选A。5.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中性理论等,进化的概念与机制不断被深化,根据所学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B.中性突变不影响生物进化C.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进化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间接选择基因型,A正确;B、中性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可以影响生物的进化,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进化只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C错误;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实现的,D错误。故选A。6.假说--演绎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推理过程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提出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的假说C.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已有的物理模型——DNA衍射图谱作出“DNA呈螺旋结构”的假设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根据¹⁴N、¹⁵N单链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证明了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答案】B【详解】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的过程,A错误;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提出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的假说,B正确;C、DNA

衍射图谱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根据¹⁴N、¹⁵N双链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证明了

DNA

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D错误;故选B。7.科研人员从某种微生物体中分离得到了一种酶Q,为探究该酶的最适温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各组反应相同时间后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为酶Q在60℃条件下催化一定量的底物时,生成物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图甲中每个温度条件下实验的次数,可使得到的酶Q的最适温度更准确B.由图甲可知,酶Q适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发挥作用C.图乙实验中,在t₂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D.图乙实验中若升高温度,酶Q的催化效率一定升高【答案】B【分析】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最适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高,温度过高,酶会变性失活,温度过低,酶活性下降但不会失活。【详解】A、据图所示,温度从20℃增加到60℃,底物剩余量相对值减小,说明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加,仅研究图示中的这些温度无法得出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B、由图甲分析可知,在这些温度条件下,温度60℃时酶活性相对最高,说明酶Q适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发挥作用,B正确;C、t2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原因是底物数量有限,C错误;D、图甲所示,酶Q的最适温度应该在50℃以上,图乙是在60℃条件下进行的,若若升高温度,酶Q的催化效率可能升高,D错误。故选B。8.二倍体白菜、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如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甘蓝型油菜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B.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比亚芥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白菜和黑芥形成芥菜型油菜,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若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能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C【详解】A、甘蓝型油菜同时含有甘蓝和白菜中的所有染色体,含有AACC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A正确;B、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比亚芥的过程是先进行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再进行自然加倍,相互杂交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发生基因重组,自然加倍过程存在染色体变异,B正确;C、白菜和黑芥杂交形成AB个体,AB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无法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芥菜型油菜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AB,埃塞俄比亚芥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BC,受精后子代染色体组组成是ABBC,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C。9.大熊猫(2N=42)被誉为国宝,下列有关大熊猫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裂前的间期,细胞适度生长体积增大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D.精原细胞经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其染色体数目一定为21条【答案】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体积增大,A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指配对后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C正确;D、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42,D错误。故选D。10.番茄的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甲、乙、丙、丁四株番茄为研究对象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一组:紫茎缺刻叶(甲)×绿茎缺刻叶(乙)→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3:1;第二组:紫茎缺刻叶(丙)×绿茎缺刻叶(丁)→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A.紫茎对绿茎为显性,马铃薯叶对缺刻叶为隐性B.第一组子代的紫茎缺刻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数量之比为1:2C.甲与丁杂交和甲与乙杂交,所得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相同D.第二组子代中的紫茎缺刻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5:3:1【答案】B【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分析题意,实验一中紫茎和绿茎植株杂交,子代均是紫茎,故显性性状为紫茎;缺刻叶和缺刻叶植株杂交,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则显性性状为缺刻叶,A正确;B、设缺刻叶和马铃薯叶相关基因是A/a,紫茎和绿茎相关基因是B/b,第一组实验中紫茎和绿茎植株杂交,子代均是紫茎,故紫茎为显性性状,且甲紫茎的基因型为AA,乙绿茎的基因型为aa,缺刻叶和缺刻叶植株杂交,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则缺刻叶为显性性状,甲和乙缺刻叶的基因型都为Bb,因此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第一组子代的紫茎缺刻叶有AaB-,都是杂合子,B错误;C、第二组实验中紫茎缺刻叶丙(A_B_)×绿茎缺刻叶丁(aaB-)→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1:1)×(3:1),可推知丙的基因型是AaBb,丁是aaBb,甲AABb与丁aaBb杂交,所得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AaBB∶AaBb∶Aabb=1:2:1,甲AABb与乙aaBb杂交,子代是AaBB∶AaBb∶Aabb=1:2:1,基因型及比例相同,C正确;D、第二组子代中的紫茎缺刻叶(1/3AaBB、2/3AaBb)自交,1/3AaBB自交,子代中1/3×(1/4AABB、1/2AaBB、1/4aaBB),2/3AaBb自交,子代是2/3×(9/16A-B-、3/16A-bb、3/16aaB-、3/16aabb)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5:3:1,D正确。故选B。11.菜粉蝶为ZW型性别决定,控制其体色的基因为A、a。某种群中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雄性个体的体色有白色和黄色,一对白体亲本杂交,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实验中所有雌性菜粉蝶的基因型共2种B.A、a位于常染色体上,F₁的基因型有3种C.白色为显性,F₁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ZaZaD.黄色为显性,F₁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ZAZa【答案】B【分析】根据图分析,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白体是显性性状;后代比例为雌性全部为白体(3+1),雄性白体:黄体=3:1,又因为雄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说明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两个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详解】A、所有雌性菜粉蝶的基因型共3种,为AA、Aa、aa,A错误;B、F1雌性全部为白体(3+1),雄性白体:黄体=3:1,又因为雄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F1基因型为AA、Aa、aa3种,B正确;C、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白体是显性性状,F1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aa,C错误;D、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黄体是隐性性状,F1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aa,D错误。故选B。12.某类斑秃由显性基因P控制,男性有一个显性基因就会斑秃,女性有两个显性基因才会斑秃。下图为某家族斑秃和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病为斑秃,II-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B.I-1的基因型为PpXBY,I-4的基因型为PpXBXbC.II-1和II-2再生一个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4D.II-3和II-4再生一个斑秃且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8【答案】C【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图为某家族斑秃和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可知,I-1

和II-2

都患有甲病,但生有正常的女儿III-1,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而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可推知甲病为斑秃,又因为男性有一个显性基因就会斑秃,女性有两个显性基因才会斑秃,则II-1

和II-2

相关基因型是Pp和PP,

II-2

是斑秃男性,基因型一定是PP或Pp,且其不患红绿色盲,基因型是XBY,故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2,A正确;B、I-1

患斑秃,且生有不患斑秃的儿子,其基因型是Pp,不患色盲,故基因型是PpXBY,III-4有斑秃,其致病基因来自II-2,II-2的致病基因来自I-4,则

I-4

是Pp,又因为II-3是色盲,则

I-4

的基因型为

PpXBXb,B正确;C、图中的II-3是红绿色盲,则I-1和I-2基因型是XBY、XBXb,II-1

和II-2(1/2XBXB、1/2XBXb)

再生一个色盲孩子XbY的概率为1/8,C错误;D、II-3

是色盲患者,但不是斑秃,基因型是ppXbY,II-4正常,但生有斑秃的儿子和色盲女儿,基因型是是PpXBXb,II-3

和II-4

再生一个斑秃(Pp)且色盲孩子(只能是男孩)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故选C。13.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部分实验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图中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可能是32P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子代噬菌体C.若用¹⁴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均含有¹⁴CD.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是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答案】C【详解】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不进入大肠杆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图中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A正确;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B正确;C、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能被14C标记,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噬菌体仅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都不含有14C,C错误;D、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说明DNA可以在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是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D正确。故选C。14.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有两条链,一条是模板链(指导mRNA合成),其互补链是编码链。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TCA—3',则该序列所对应的反密码子是()A.5'—UGA—3' B.5'—AGU—3'C.5'—AGT—3' D.5'—UCA—3'【答案】A【分析】DNA中指导mRNA合成的链为模板链,与模板链配对的为编码链,因此mRNA上的碱基序列与DNA编码链的碱基序列相近,只是不含T,用U代替,据此答题。【详解】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TCA—3',则模板链的一段序列为3'—AGT—5',则mRNA碱基序列为5'—UCA—3',该序列所对应的反密码子是5'—UGA—3',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施一公院士团队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为“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在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如图。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可对RNA前体执行剪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剪接体作用于过程②,该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C.过程③中一条mRNA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D.剪接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剪接体的形成与基因无关【答案】D【详解】A、过程①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RNA,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参与,A正确;B、剪接体对RNA

前体执行剪接形成mRNA,该过程涉及片段的断裂和重新连接,因此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B正确;C、过程③为翻译,翻译时一条

mRNA

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C正确;D、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蛋白质和RNA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与基因有关,D错误。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小鼠的基因F突变为f后会产生矮化小鼠。科学家发现F/f存在基因印记现象,即子代个体中来自双亲的基因只有一方能表达,另一方不表达。两只矮化小鼠杂交,结果如图。假设子代数量足够多,依据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F、f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亲本矮化雌鼠的F基因来自其父本C.基因型为Ff的雌雄小鼠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矮化=3:1D.两只正常小鼠杂交,后代正常小鼠所占的比例有2种可能【答案】C【分析】表观遗传:指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详解】A、基因F、f属于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分析题意,亲本Ff表现为矮化雌鼠,说明F未表达,其与ff矮化雄鼠杂交,后代矮化小鼠:正常小鼠=1:1,说明雌性小鼠Ff在产生雌配子F时,F重新表达来自雌鼠的基因表达,故亲本矮化雌鼠的F基因来自其父本,B正确;C、基因型为Ff的雌雄小鼠杂交,由于基因印记现象,来自父本的F不能表达,只能表达父本的f可以表达,而母本的F和f均可表达,故后代中Ff∶ff=1∶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矮化=1:1,C错误;D、两只正常小鼠杂交,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FF与FF正反交,后代均为正常小鼠,比例为1;②FF与Ff杂交,FF为雌鼠,Ff为雄鼠,后代全为正常小鼠,比例为1;③FF与Ff杂交,FF为雄鼠,Ff为雌鼠,后代矮化小鼠:正常小鼠=1:1,比例为1/2;④Ff与Ff杂交,Ff为雄鼠,Ff为雌鼠,后代矮化小鼠:正常小鼠=1:1,比例为1/2;综上所述,后代正常小鼠所占比例只有2种情况,D正确。故选C。17.二倍体生物若某对染色体增加一条额外染色体则称为三体生物,若两对染色体各增加一条额外染色体则称为双三体生物。上述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时,额外的染色体随机进入子细胞,形成所有配子育性相同。某二倍体植物高茎(A)对矮茎(a)完全显性;红花(B)对白花(b)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该植物的一个双三体植株基因型为AAaBb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个体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4B.该个体与染色体正常植株测交后代中出现高茎红花三体植株的概率为7/36C.该个体与染色体正常植株测交后代中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5:1:1D.该个体自交后代中染色体正常的矮茎白花占1/72【答案】AC【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aBbb,其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1/2=1/4,A正确;B、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aBbb,分对考虑,其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1∶2∶2,测交产生高茎的比例为5/6,分析另外一对,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Bb∶b∶B∶bb=2∶2∶1∶1,测交产生的红花个体的比例为1/2,因此测交后代中出现高茎红花个体的比例为5/6×1/2=5/12,但其中染色体正常的高茎红花占比为1/3×1/6=1/18,那么测交后代中出现高茎红花三体植株的概率为5/12-1/18=13/36,B错误;C、结合B项可知,该个体与染色体正常植株测交后代中高茎红花(5/6×1/2)∶高茎白花(5/6×1/2)∶矮茎红花(1/6×1/2)∶矮茎白花(1/6×1/2)=5∶5∶1∶1,C正确;D、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矮茎占比为1/6×1/6=1/36,白花个体的比例为1/3×1/3+1/3×1/6×2+1/6×1/6=9/36,其中染色体正常的占(1/9)/(9/36)=4/9,则该个体自交后代中染色体正常的矮茎白花的比例为1/36×4/9=1/81,D错误。故选AC。18.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每个HIV含两条相同的+RNA,该病毒感染人体淋巴细胞并增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需要逆转录酶参与才能完成B.过程②的产物既可与核糖体结合,也可做子代HIV的遗传物质C.参与过程③的RNA只有tRNA和rRNAD.感染HIV后,会导致人体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答案】ABD【详解】A、由图可知,过程①为RNA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A正确;B、过程②的产物为RNA,其中mRNA可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另外一些RNA可做子代HIV的遗传物质,与核衣壳组装成子代病毒,B正确;C、过程③为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除了tRNA和rRNA参与外还需要mRNA为模板,C错误;D、由图可知,HIV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人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导致人体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BD。19.人类血红蛋白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可形成地中海贫血病。下图是正常血红蛋白基因及其突变基因转录产生的不同mRNA部分序列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密码子序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正常血红蛋白ACCUCCAAAUACCGUUAAGCUGGAGCCUCGGUAGC……突变1ACCUCCAAAUACCGUCAAGCUGGAGCCUCGGUAGC……突变2ACCUCAAAUACCGUUAAGCUGGAGCCUCGGUAGC……注: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A.突变1是血红蛋白基因中A-T替换为G-C引起的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发生突变1后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C.突变2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最终导致肽链长度变短D.突变2一定比突变1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小【答案】BCD【分析】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详解】A、由表格可知,正常血红蛋白142密码子为UAA,突变1的142密码子为CAA,可推知突变1是血红蛋白基因中A-T替换为G-C引起的,A正确;B、正常血红蛋白142UAA为终止密码子,而突变1的142密码子为CAA对应谷氨酰胺,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最终导致肽链长度变长,氨基酸序列改变,B错误;C、由表格可知,突变2的140位密码子以及其后都与正常血红蛋白的密码子不同,可知突变2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最终导致肽链长度变长,C错误;D、突变2和突变1最后的结果都是肽链长度变长,无法确定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大小,D错误。故选BCD。20.某自由交配的飞蛾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多年保持在80%。后来迁入新的天敌,一年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减少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不变,基因型为aa的个体减少9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迁入天敌一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增加B.迁入天敌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减少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表型而影响基因型D.天敌和飞蛾相互影响、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答案】AB【分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详解】A、某自由交配的飞蛾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多年保持在80%,则AA基因型频率为64%,aa基因型频率为4%,Aa基因型频率为32%,若该群体中AA有640只,aa有40只,Aa有320只,一年后基因型为AA个体减少10%数量为576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减少90%,aa数量为4只,则一年后AA基因型频率为576÷(576+320+4)×100%=64%,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变,A错误;B、一年后A为(576×2+320)÷(900×2)×100%≈82%,,A的基因频率增加,B错误;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通过作用于表型而影响基因型,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天敌和飞蛾相互影响、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AB。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一定条件下,细胞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称为细胞自噬。受损或退化的细胞结构由两层内质网膜包裹形成自噬体,然后进入溶酶体。以下是科学家以酵母菌(无溶酶体)为材料对细胞自噬的有关研究: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酵母菌,胞内除细胞核、液泡和贮藏粒可见,其他结构因过小及显微镜放大倍率不够而不可见,如图1。②研究酵母液泡膜的物质输送过程发现,液泡不断向外输送氨基酸等物质。若酵母菌陷入饥饿状态,则该过程加剧。此时,显微镜下仍只有细胞核、液泡和贮藏粒可见。③将某类酵母突变体植入缺乏某种营养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显微观察到液泡中积累了大量自噬体,如图2。(1)液泡膜的基本支架是___,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___(填“亲水”或“疏水”)端,阻碍水溶性分子或离子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2)据资料分析酵母菌液泡具有___(填“降解”或“合成”)功能,因此液泡内可能含有多种___。(3)科学家基于“若扰乱液泡的功能,则饥饿时自噬体就会在液泡中聚集,并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设想设计了③所示实验,该实验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___。(4)酵母菌正常情况下也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自噬体,但因自噬体微小且不断快速降解而很难被观察到。在饥饿状态下酵母突变体液泡内的自噬体清晰可见,表明:①自噬体的分解过程被___(填“加速”或“阻断”);②部分自噬体在细胞内发生了___,这与膜具有___的特性有关。【答案】(1)①.磷脂双分子层②.疏水(2)①.降解②.水解酶(3)将某类正常酵母植入缺乏某种营养的培养基上(4)①.阻断②.融合③.一定的流动性【分析】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然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小问1详解】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所以液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液泡膜的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阻碍水溶性分子或离子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小问2详解】研究酵母液泡膜的物质输送过程发现,液泡不断向外输送氨基酸等物质,若酵母菌陷入饥饿状态,则该过程加剧。但是显微镜下仍只有细胞核、液泡和贮藏粒可见,说明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小问3详解】科学家设想“若扰乱液泡的功能,则饥饿时自噬体就会在液泡中聚集,并在显微镜下可见”,则自变量为酵母菌的种类,为了保证实验的变量唯一,实验的对照组为将某类正常酵母植入缺乏某种营养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显微观察液泡。【小问4详解】在饥饿状态下酵母突变体液泡内的自噬体清晰可见,表明:①自噬体的分解过程被阻断。②部分自噬体在细胞内发生了融合,自噬体的融合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性有关。22.CO2是制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蓝细菌是一类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具有特殊的CO2浓缩机制,如图所示,其中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气体扩散,羧化体中含有许多酶,如碳酸酐酶(CA),CA可催化HCO3-和H+反应生成CO2。回答下列问题:(1)蓝细菌的光合片层膜上含有____(填两类光合色素)及相关的酶,该光合片层膜相当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____膜,可进行光反应过程。蓝细菌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当受光照时能够产生ATP和NADPH,后者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____。(2)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可提高羧化体中CO2浓度,据图分析,CO2浓缩的具体机制有____(答出两点)。(3)植物的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若将蓝细菌的HCO3-转运蛋白基因和CO2转运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内并成功表达和发挥作用,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光补偿点比正常烟草要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答案】(1)①.藻蓝素、叶绿素②.类囊体③.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同时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利用④.ADP、Pi、NADP+(2)细胞膜上含有HCO3-转运蛋白,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HCO3-,HCO3-在羧化体内可转变为CO2;光合片层膜上含有CO2转运蛋白,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CO2;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CO2气体扩散等(3)①.低②.转基因成功后,通过CO2浓缩机制,进入叶绿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即可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和转换的光能,一部分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和C5结合形成两分子的C3,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小问1详解】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光合片层膜上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及相关的酶,该光合片层膜相当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可进行光反应过程。光反应产生的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暗反应阶段,CO2和C5结合形成C3,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为C5和糖类(CH2O),此过程产生的ADP、Pi、NADP+可被光反应用来合成ATP和NADPH。【小问2详解】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蓝藻(蓝细菌)的细胞膜上含有HCO3-转运蛋白,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HCO3-,HCO3-在羧化体内可转变为CO2;光合片层膜上含有CO2转运蛋白,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CO2;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CO2气体扩散等。蓝细菌正是通过以上的CO2浓缩机制来提高羧化体中CO2浓度。【小问3详解】CO2是暗反应的原料。由题意可知,HCO3-转运蛋白和CO2转运蛋白有助于提高羧化体中CO2浓度。若将蓝细菌的HCO3-转运蛋白基因和CO2转运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内,则转基因成功后,通过CO2浓缩机制,进入叶绿体中的CO2浓度增大,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即可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可见,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光补偿点比正常烟草要低。23.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高度相似,被称为“水中小白鼠”,常用于科学研究。为了便于开展研究,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利用图示操作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图a中标注了斑马鱼受精卵进行分裂时,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1)姐妹染色单体是在图a所示的细胞周期中的______(填相应字母)期形成的。若要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______期的细胞进行观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之比为______。(2)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统计了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为20个,请推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约为______个。(3)据图分析:阻断Ⅰ中向斑马鱼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_____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和G1/S交界处:图b→图c解除过程,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后,培养的时间应控制在______h范围之间;阻断Ⅱ的处理与阻断Ⅰ相同。经过以上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______,从而实现了细胞周期的同步化。(4)斑马鱼受精卵从开始发育起,不断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分化的意义在于______。【答案】(1)①S②.中③.1:2:2(2)180(3)①.8.2②.6.8~8.2③.G1/S期交界处(4)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细胞趋向专门化,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其中分裂间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需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了物质准备。根据图示数据计算甲动物细胞周期=4.5+6.8+2.2+1.5=15h。【小问1详解】由于DNA的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DNA复制发生在间期的S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量清晰,便于观察,所以要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之比为1:2:2;【小问2详解】间期时间为4.5+6.8+2.2=13.5,分裂期时间为1.5,13.5/1.5=间期细胞数目/分裂期细胞数目,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为20个,请推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约为180个;【小问3详解】过量胸苷会抑制S期,DNA分子的复制而立刻阻断细胞周期,而处于其它周期的细胞不受过量胸苷影响,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2.2+1.5+4.5=8.2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和G1/S交界处;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后,细胞周期恢复正常,处于G1/S交界处的细胞培养6.8h后进入G2,处于S/G2时期的细胞培养不得超过8.2h,不得重新进入S期;然后再加入过量胸苷,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从而实现了细胞周期的同步化;【小问4详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意义在于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细胞趋向专门化,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4.在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转录产生的信使RNA称为前体信使RNA(pre-mRNA)。pre-mRNA中交错分布着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只有经过“剪接”过程,去除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连接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才能形成可以用来翻译的成熟mRNA。(1)据题分析,pre-mRNA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对应DNA上的位置分别是_________(填“基因外”“基因中”或“任意位置”),判断理由是_________。(2)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同一条pre-mRNA,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成熟mRNA.在一种成熟mRNA中被剪掉的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可能保留在另一种成熟mRNA中成为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此外,编码蛋白质序列的拼接也不一定按照prc-mRNA中的顺序,可能打乱顺序拼接。由此可见:①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需要三步,按照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成熟mRNA中的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损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②“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合成”的说法_________(填“是”或“否”)正确,理由是_________。【答案】(1)①.基因中②.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均位于mRNA上,mRNA是由基因转录产生的(2)①.转录、剪接和翻译②.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③.否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剪接和翻译三步,且在剪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可以剪接出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出不同的蛋白质。【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问1详解】题意显示,pre-mRNA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对应DNA上的位置均处于基因中,因为它们均位于mRNA上,mRNA是由基因转录产生的。小问2详解】①结合题目信息可知,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需要三步,按照顺序依次为转录出pre-mRNA、pre-mRNA的剪接和翻译过程;成熟mRNA中的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损失的原因应该是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导致的。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剪接和翻译三步,关键在剪接过程中其剪接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可以剪接出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出不同的蛋白质,因而可判断出,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蛋白质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25.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面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V1与V2分别带有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腓骨肌萎缩症属于_____________性性状,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1~Ⅲ5号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据电泳结果,可以做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3)根据以上分析,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若V1与V2婚配,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1③.1/2(2)①.显②.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3)①.BbXdY②.7/16

【分析】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因此由Ⅲ1、Ⅲ2不患神经性耳聋,Ⅳ2患神经性耳聋且为女性,可知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Ⅳ6和V2都患腓骨肌萎缩症,可以排除腓骨肌萎缩症属于隐性性状,因此该病属于显性性状。【小问1详解】由Ⅲ1、Ⅲ2不患神经性耳聋,Ⅳ2患神经性耳聋且为女性,可知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Ⅳ2患神经性耳聋可知,V1一定是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携带者;再由Ⅲ6患神经性耳聋,可知Ⅳ6为神经性耳聋的携带者,题干中已指出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故V2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的概率是1/2。【小问2详解】由于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Ⅳ6和V2都患腓骨肌萎缩症,可以排除腓骨肌萎缩症属于隐性性状,因此该病属于显性性状。为判断腓骨肌萎缩症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用限制酶切割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后电泳,如果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Ⅲ4的电泳结果应该和Ⅲ2、Ⅲ5相同,这与题图不符,所以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Ⅲ1表现正常男,而后代患神经性耳聋,所以其基因型为BbXdY。Ⅳ2患神经性耳聋,基因型为bb,Vl表现正常,基因型为BbXdY,Ⅳ6携带神经性耳聋基因,Ⅳ7不携带致病基因,故V2的基因型为1/2BBXDXd、1/2BbXDXd,Vl与V2婚配,他们后代中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1-1/2×1/4)×1/2=7/16。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标有D和d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分别从每个小桶内任意抓取一个小球形成一个组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每次抓取后需将小球放回原小桶B.抓取后组合的过程模拟了受精时配子的随机结合C.只有抓取次数足够多,才能得到预期的性状分离比D.向乙桶中再加入D、d小球各20个,Dd组合的数量占比增加【答案】D【分析】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该实验中要随机抓取,且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搅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A正确;B、实验中分别从两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代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正确;C、实验结论的的得出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只有抓取次数足够多,才能得到预期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D、向乙桶中再加入D、d小球各20个,但是D与d的比例不变,故Dd组合的数量占比不变,D错误。故选D。2.恶性肿瘤中结肠癌发病率较高,结肠癌的发生与c-myc、p16等基因的异常改变有关。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B.在结肠癌细胞中,c-myc基因过量表达,p1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C.敲除细胞内的c-myc基因和p16基因可有效预防结肠癌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致癌因子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答案】C【分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2)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详解】A、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A正确;B、c-myc

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属于原癌基因,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属于抑癌基因,因此在结肠癌细胞中,c-myc基因过量表达,p1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B正确;C、c-myc

基因具有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作用,敲除该基因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敲除该基因无法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C错误;D、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致癌因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D正确。故选C。3.唐氏综合征是一种由21号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引起的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根据异常核型组的不同,唐氏综合征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标准型,又称21-三体型,有3条独立的21号染色体。②嵌合型,是胚胎发育初期的部分细胞,某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③易位型,如14/21-罗伯逊易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标准型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是父方减数分裂Ⅱ时21号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B.嵌合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产生的原因是部分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D.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类型【答案】B【分析】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详解】A、标准型有3条独立的21号染色体,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Ⅱ时21号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导致产生的精子中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和正常的卵细胞结合,进而出现3条21号染色体的现象,A正确;B、嵌合型是胚胎发育初期的部分细胞,某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此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现象,B错误;C、据图所示,正常个体有两条14号染色体和两条21号染色体,而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C正确;D、三种类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化存在差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类型,D正确。故选B。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所有居民全部撤离,该地区被迅速封闭并隔离。关于核辐射引起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引起生物发生定向突变B.核辐射可能使人和动物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变大C.核辐射可能使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D.核辐射导致的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A【分析】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详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正确;C、核辐射可能是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例如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C正确;D、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D正确。故选A。5.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中性理论等,进化的概念与机制不断被深化,根据所学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B.中性突变不影响生物进化C.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进化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间接选择基因型,A正确;B、中性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可以影响生物的进化,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进化,进化只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C错误;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实现的,D错误。故选A。6.假说--演绎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推理过程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提出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的假说C.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已有的物理模型——DNA衍射图谱作出“DNA呈螺旋结构”的假设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根据¹⁴N、¹⁵N单链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证明了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答案】B【详解】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的过程,A错误;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提出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的假说,B正确;C、DNA

衍射图谱不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根据¹⁴N、¹⁵N双链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证明了

DNA

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D错误;故选B。7.科研人员从某种微生物体中分离得到了一种酶Q,为探究该酶的最适温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各组反应相同时间后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为酶Q在60℃条件下催化一定量的底物时,生成物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图甲中每个温度条件下实验的次数,可使得到的酶Q的最适温度更准确B.由图甲可知,酶Q适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发挥作用C.图乙实验中,在t₂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D.图乙实验中若升高温度,酶Q的催化效率一定升高【答案】B【分析】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最适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高,温度过高,酶会变性失活,温度过低,酶活性下降但不会失活。【详解】A、据图所示,温度从20℃增加到60℃,底物剩余量相对值减小,说明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加,仅研究图示中的这些温度无法得出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B、由图甲分析可知,在这些温度条件下,温度60℃时酶活性相对最高,说明酶Q适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发挥作用,B正确;C、t2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原因是底物数量有限,C错误;D、图甲所示,酶Q的最适温度应该在50℃以上,图乙是在60℃条件下进行的,若若升高温度,酶Q的催化效率可能升高,D错误。故选B。8.二倍体白菜、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如图),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甘蓝型油菜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B.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比亚芥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白菜和黑芥形成芥菜型油菜,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若芥菜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能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C【详解】A、甘蓝型油菜同时含有甘蓝和白菜中的所有染色体,含有AACC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A正确;B、黑芥和甘蓝形成埃塞俄比亚芥的过程是先进行黑芥和甘蓝通过相互杂交再进行自然加倍,相互杂交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发生基因重组,自然加倍过程存在染色体变异,B正确;C、白菜和黑芥杂交形成AB个体,AB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无法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说明白菜和黑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芥菜型油菜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AB,埃塞俄比亚芥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组成是BC,受精后子代染色体组组成是ABBC,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C。9.大熊猫(2N=42)被誉为国宝,下列有关大熊猫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裂前的间期,细胞适度生长体积增大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D.精原细胞经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其染色体数目一定为21条【答案】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体积增大,A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指配对后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C正确;D、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42,D错误。故选D。10.番茄的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甲、乙、丙、丁四株番茄为研究对象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一组:紫茎缺刻叶(甲)×绿茎缺刻叶(乙)→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3:1;第二组:紫茎缺刻叶(丙)×绿茎缺刻叶(丁)→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A.紫茎对绿茎为显性,马铃薯叶对缺刻叶为隐性B.第一组子代的紫茎缺刻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数量之比为1:2C.甲与丁杂交和甲与乙杂交,所得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相同D.第二组子代中的紫茎缺刻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5:3:1【答案】B【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分析题意,实验一中紫茎和绿茎植株杂交,子代均是紫茎,故显性性状为紫茎;缺刻叶和缺刻叶植株杂交,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则显性性状为缺刻叶,A正确;B、设缺刻叶和马铃薯叶相关基因是A/a,紫茎和绿茎相关基因是B/b,第一组实验中紫茎和绿茎植株杂交,子代均是紫茎,故紫茎为显性性状,且甲紫茎的基因型为AA,乙绿茎的基因型为aa,缺刻叶和缺刻叶植株杂交,子代缺刻叶:马铃薯叶=3:1,则缺刻叶为显性性状,甲和乙缺刻叶的基因型都为Bb,因此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第一组子代的紫茎缺刻叶有AaB-,都是杂合子,B错误;C、第二组实验中紫茎缺刻叶丙(A_B_)×绿茎缺刻叶丁(aaB-)→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3:1:3:1=(1:1)×(3:1),可推知丙的基因型是AaBb,丁是aaBb,甲AABb与丁aaBb杂交,所得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AaBB∶AaBb∶Aabb=1:2:1,甲AABb与乙aaBb杂交,子代是AaBB∶AaBb∶Aabb=1:2:1,基因型及比例相同,C正确;D、第二组子代中的紫茎缺刻叶(1/3AaBB、2/3AaBb)自交,1/3AaBB自交,子代中1/3×(1/4AABB、1/2AaBB、1/4aaBB),2/3AaBb自交,子代是2/3×(9/16A-B-、3/16A-bb、3/16aaB-、3/16aabb)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5:3:1,D正确。故选B。11.菜粉蝶为ZW型性别决定,控制其体色的基因为A、a。某种群中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雄性个体的体色有白色和黄色,一对白体亲本杂交,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实验中所有雌性菜粉蝶的基因型共2种B.A、a位于常染色体上,F₁的基因型有3种C.白色为显性,F₁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ZaZaD.黄色为显性,F₁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ZAZa【答案】B【分析】根据图分析,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白体是显性性状;后代比例为雌性全部为白体(3+1),雄性白体:黄体=3:1,又因为雄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说明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两个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详解】A、所有雌性菜粉蝶的基因型共3种,为AA、Aa、aa,A错误;B、F1雌性全部为白体(3+1),雄性白体:黄体=3:1,又因为雄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F1基因型为AA、Aa、aa3种,B正确;C、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白体是显性性状,F1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aa,C错误;D、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黄体是隐性性状,F1黄体菜粉蝶基因型为aa,D错误。故选B。12.某类斑秃由显性基因P控制,男性有一个显性基因就会斑秃,女性有两个显性基因才会斑秃。下图为某家族斑秃和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病为斑秃,II-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B.I-1的基因型为PpXBY,I-4的基因型为PpXBXbC.II-1和II-2再生一个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4D.II-3和II-4再生一个斑秃且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8【答案】C【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图为某家族斑秃和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可知,I-1

和II-2

都患有甲病,但生有正常的女儿III-1,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而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可推知甲病为斑秃,又因为男性有一个显性基因就会斑秃,女性有两个显性基因才会斑秃,则II-1

和II-2

相关基因型是Pp和PP,

II-2

是斑秃男性,基因型一定是PP或Pp,且其不患红绿色盲,基因型是XBY,故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2,A正确;B、I-1

患斑秃,且生有不患斑秃的儿子,其基因型是Pp,不患色盲,故基因型是PpXBY,III-4有斑秃,其致病基因来自II-2,II-2的致病基因来自I-4,则

I-4

是Pp,又因为II-3是色盲,则

I-4

的基因型为

PpXBXb,B正确;C、图中的II-3是红绿色盲,则I-1和I-2基因型是XBY、XBXb,II-1

和II-2(1/2XBXB、1/2XBXb)

再生一个色盲孩子XbY的概率为1/8,C错误;D、II-3

是色盲患者,但不是斑秃,基因型是ppXbY,II-4正常,但生有斑秃的儿子和色盲女儿,基因型是是PpXBXb,II-3

和II-4

再生一个斑秃(Pp)且色盲孩子(只能是男孩)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故选C。13.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部分实验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图中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可能是32P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子代噬菌体C.若用¹⁴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均含有¹⁴CD.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是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答案】C【详解】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不进入大肠杆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图中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A正确;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B正确;C、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能被14C标记,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噬菌体仅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都不含有14C,C错误;D、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说明DNA可以在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是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D正确。故选C。14.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有两条链,一条是模板链(指导mRNA合成),其互补链是编码链。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TCA—3',则该序列所对应的反密码子是()A.5'—UGA—3' B.5'—AGU—3'C.5'—AGT—3' D.5'—UCA—3'【答案】A【分析】DNA中指导mRNA合成的链为模板链,与模板链配对的为编码链,因此mRNA上的碱基序列与DNA编码链的碱基序列相近,只是不含T,用U代替,据此答题。【详解】若编码链的一段序列为5'—TCA—3',则模板链的一段序列为3'—AGT—5',则mRNA碱基序列为5'—UCA—3',该序列所对应的反密码子是5'—UGA—3',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施一公院士团队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为“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在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如图。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可对RNA前体执行剪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剪接体作用于过程②,该过程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C.过程③中一条mRNA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D.剪接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剪接体的形成与基因无关【答案】D【详解】A、过程①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RNA,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参与,A正确;B、剪接体对RNA

前体执行剪接形成mRNA,该过程涉及片段的断裂和重新连接,因此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B正确;C、过程③为翻译,翻译时一条

mRNA

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C正确;D、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蛋白质和RNA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与基因有关,D错误。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小鼠的基因F突变为f后会产生矮化小鼠。科学家发现F/f存在基因印记现象,即子代个体中来自双亲的基因只有一方能表达,另一方不表达。两只矮化小鼠杂交,结果如图。假设子代数量足够多,依据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F、f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亲本矮化雌鼠的F基因来自其父本C.基因型为Ff的雌雄小鼠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矮化=3:1D.两只正常小鼠杂交,后代正常小鼠所占的比例有2种可能【答案】C【分析】表观遗传:指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