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件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一首经典老歌《童年》又一次在耳边回响。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所有的花草,你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

CONTENTS教学目录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这一人物形象。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学习目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必备知识走近作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作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鲁迅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又受到一些“学者们”的排挤,这使他感到十分寂寞和愤懑。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就写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必备知识创作背景确凿(

菜畦(

皂荚(

桑椹(

云霄(

油蛉(

)斑蝥(

鉴赏(

秕谷(

和蔼(

蝉蜕(

倜傥(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záoqíshènxiāo

língmáojiànbǐǎi

tìtǎngtuìhǎndǐngjiá必记字词字音字形(cuán)攒集(zǎn)积攒(jì)系鞋带(xì)系列(ǎo

)拗断(ào)拗口(niù)执拗攒系拗儒(rú)宿儒濡(rú)濡湿孺(rú)孺子霄(xiāo)云霄宵(xiāo)元宵蜕(tuì)蝉蜕锐(ruì)尖锐悦(yuè

)悦耳髓(suǐ)脑髓随(suí)跟随确凿:确实。轻捷:轻快敏捷。倜傥:洒脱,不拘束。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必记字词词义理解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划分文章层次。2.画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部分(9-24)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一部分(1-8)初读课文划分层次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梳理课文写作思路?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初读课文自主探究默读指导: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2.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注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1.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9: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1-8段:回忆在百草园的生活。10-24段: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过渡

2.文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阅读第一部分,说说“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品味第一部分精读课文分析讨论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

神奇的传说(第3-6段)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静态动态低高(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长吟)(伏)

(窜)高低视觉听觉有趣的动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木莲果何首乌根覆盆子低唱弹琴

声音

动作(动物)翻开按住缠络像莲房拥肿拔像小球又酸又甜

形状

味道(植物)摘拍

喷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蜈蚣斑蝥木莲藤像人形的何首乌根覆盆子

文章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赏析。示例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发出的声音的美妙动听,充满童真童趣,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示例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运用比喻修辞,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景物描写连缀起来?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面的内容,还突出鲁迅描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闲笔?可以删去吗?不是闲笔,不能删去。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神奇的传说你会分析“扫”“支”等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吗?雪地捕鸟的乐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冬天雪后的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欲扬先抑。开头先“抑”,写百草园冬天的无趣;然后再“扬”,详写雪后捕鸟的过程,在对比衬托下,突出了冬天雪后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作者在百草园中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默读第9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写出了“我”对被送到私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重点了分析了百草园的生活,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又将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堂课的学习。学情回顾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试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品味第二部分精读课文分析讨论书屋内的陈设(第10段)对先生的印象(第11段)询问怪哉虫(第12-16段)后园拾趣(第17-20段)师生读书(第21-23段)做戏、画画(第24段)三味书屋

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课文中写了读书时偷跑进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写了被先生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先生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先生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寿镜吾先生的语句,思考: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①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外貌描写,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位高瘦、博学、和蔼的老先生形象。概括先生的为人“微笑”的神态和“仰”“摇”“拗”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入神、陶醉,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陶醉于读书的老先生形象。②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不常用”“也不常用”“总不过”体现了先生和蔼可亲的一面,先生的宽容、淳朴、亲切跃然纸上。③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④由不常用戒尺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

⑤由“我”问“怪哉”虫可看出他的方正、质朴,由远近的人都送孩子到他的私塾来读书,可见他是学识渊博的人。⑥去后园玩,去的多了不可以,一同回来也不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孩子教育有方的人。

⑦由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教学认真的老师。3.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返回示例: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4.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返回相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如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儿)等。不同:(1)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2)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的追求;(3)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有后园玩乐和课上画画儿的片刻逍遥;(4)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出的美好情调。这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特点。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结构明朗,脉络清晰文章紧扣标题“从……到……”格式行文,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用第9段自然过渡,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是一致的。写童年的玩乐生活与学习生活,形成对照,表现童年生活的变化。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写景状物,绘声绘色文章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从视觉角度写颜色如“碧绿”“紫红”,写形状如“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从听觉角度写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从味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3.景物描写,层次井然第2段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先从整体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使描写内容既丰富,又条理分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由动物写到植物。其中“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态景物,“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态景物。陈设、行礼提问受斥读书生活园中玩耍偷偷画画有趣的景色神秘的传说捕鸟的乐趣百草园三味书屋汲取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甜美的回忆成长的乐园自由快乐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绍兴城内都昌坊人。1869年,寿镜吾考上秀才。后来对晚清的黑暗深表失望,发誓不再涉途官场,于是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职业,也做起了教书先生。寿镜吾一生教书,直到80岁高寿去世,前后教书60年,教授的学生、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积累拓展三味书屋只收8个学生,从不多招。这也是寿镜吾的规矩,在招学生时,他要亲自到家里去过目,孩子是否听话,是否为家里做家务,是否娇生惯养等,这些都是他考察的重点。寿镜吾与鲁迅雕塑他对学生的上课很严格,严禁迟到、早退、旷课,如果有学生三天不来上课,他就会去家访。每次放学他都会将学生送到路口,站在石桥上看到学生走远了才离去。鲁迅书桌鲁迅对寿镜吾有着极深厚的感情,鲁迅离开三味书屋去南京水师学堂学习、甚至后来去了日本留学后,每次回绍兴都要去拜访寿镜吾。从1898年开始,鲁迅在外总会给寿镜吾写信,鲁迅与寿镜吾的通信一直没有间断,多达数百封之多。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的名言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从文章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9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教材课后习题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答案见本课时

精读课文答案见第1课时

精读课文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看似矛盾的表现事例:①先生对学生很严厉,但学生去后园玩,只有人太多,太久,他才会大叫起来;②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可以“做戏”“画画儿”。评价示例:那时的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对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用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写出了先生严而不厉的形象;上课的时候可以“做戏”“画画儿”,这些都表现了先生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开明思想,因此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的。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示例:不必说蓝蓝的海水,柔和的日光,金黄的沙滩,嬉闹的人群,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海滨沐浴的惬意,海上冲浪的快感,单是在海滩上捕捉小海蟹,就有无穷的乐趣。光着脚走在松软平整的海滩上,突然一只螃蟹从小洞里钻出来,我们赶紧去抓,哪知螃蟹跑得很快,转眼就不见了……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整本书阅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开放性题目,因为文章主题具有多义性,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科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10往事依依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

CONTENTS教学目录1.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学习目标

于漪(yī)(1929.2—),江苏省镇江市人。人民教育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必备知识走近作者主要作品:《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必备知识创作背景模糊

浩渺(

重读(

绚丽

雕镂(

角色(

镌刻

谆谆(

素娥(

婵娟

徜徉(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chóngmiǎomóxuànlòuzhūnjuānchánchángyángliáoyíjuéé必记字词字音字形(mó)模糊(

mú)模样模(

jué

)角色(

jiǎo

)角落角谆(zhūn)谆谆教导淳(chún)淳朴缭(liáo)眼花缭乱嘹(liáo)嘹亮瞭(liào)瞭望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渺:水面辽阔无边。身历:亲身经历。雕镂:雕刻。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写古诗文)。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犹,还。必记字词词义理解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胜,尽;收:接收,领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徜徉·徘徊同:都有“慢慢走”的意思。异:①“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地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②“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必记字词易混辨析1.划分文章层次。2.勾画文中的精彩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默读课文,一边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往事。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部分(2-7)第三部分(8)运用对比,突出“几件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追忆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读《千家诗》、聆听朗诵等往事。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第一部分(1)初读课文划分层次“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②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依依”?

初读课文自主探究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2.找出文中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1)小时候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3)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听国文老师讲《南归》(5)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3.文章回忆了少年时代的哪几件往事?例如第3段:“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读书给学生时代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千家诗》的美好回忆。4.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听国文课、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5.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金色的回忆”包含着怀旧、留恋、感动、难忘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6.第8段“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为什么说记忆是“金色的”?(1)小时候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带来生活的乐趣,乐在其中(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3)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1.文中提到的几件往事对“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精读课文分析讨论(4)听国文老师讲《南归》

——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5)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作者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给了她广阔的天地,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才使得于老师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让作者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2.童年生活可以写的往事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不能删去。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度来写,各有侧重。3.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删去一部分行不行?颠倒次序可以吗?这三件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它们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去掉,文章就显得单薄了。这三件事的内涵是逐步丰富的。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4.于漪老师的往事,对我们的读书、学习、成长有什么启发呢?10往事依依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

CONTENTS教学目录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往事依依》这篇课文,重点概括了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学情回顾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提示: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手法、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搜索枯肠”一词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凝视”与“徜徉”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乐趣。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和水的广阔,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作者用优美的语句把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概括地描写出来,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引用的春夏秋冬的诗词,很美,“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左右摇摆”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读书时的沉浸、陶醉的情状。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凝注”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传染”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感情影响了我们,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细读课文第5段。两位老师带给了作者很深的印象,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促使我阅读更多的书籍,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自身。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你更偏向于哪一位,为什么?疑难问题,合作探究国文老师——“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师读书时沉浸、陶醉的情状,教学富有感情,朗读慷慨激昂,深深感染着我们。代课的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神态描写)——“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的专注,富有深情。国文老师朗诵卓越,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本文作者回忆了她初中时代的几件往事,回顾了自己对文学的用心,抒写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热爱文学。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文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谈读书收获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强调回忆往事的激励作用。文章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用词准确,生动传神。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2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5段)等等。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热爱自然、生活、祖国;多读书,读好书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往事依依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积累拓展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有一个人她的命运非常坎坷,1岁零7个月时得了一场重病,从此失去了听觉、视觉以及说话的能力。可就是这么一个盲聋哑的女子,不仅考进了哈佛大学,还精通英、法、德、拉丁文、希腊语等多国语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海伦·凯勒。两岁不到就变成了盲聋哑,在那个没有声音、没有光亮的黑暗世界里,她是如何蜕变成了一位20世纪的传奇女性,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文来一探究竟。

11再塑生命的人

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1.了解莎莉文老师与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2.学习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莎莉文老师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3.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学习目标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入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墙之歌》等。

海伦·凯勒必备知识走近作者海伦·凯勒一岁多时被重病夺去了听力和视力,从此陷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海伦·凯勒之所以能走出黑暗,并取得那么高的成就,除了自己顽强不懈的努力外,她的老师莎莉文也功不可没。必备知识创作背景莎莉文老师丰富了她的情感世界,为她打开了智慧的大门。海伦·凯勒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写下了此文。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门廊(

绽(

)放

吞噬(

模仿(

)沁凉(

阐释(

zhànjuéshì

móqìnchǎn必记字词字音字形lánɡ(mó)模仿(mú)模样模(dǎi)逮到(dài)逮捕、力有未逮逮绽(zhàn)绽开淀(diàn)沉淀锭(dìng)锭子

攫取

矍铄

jué茫然无措: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旧事重提: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无休无止:指没完没了。休,停止。沁凉:透出凉意。阐释:阐述并解释。必记字词词义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的,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1.划分文章层次。2.画出文中写莎莉文老师的语句。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部分(5-9)写“我”与莎莉文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部分(1-4)初读课文划分层次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心中充满喜悦,十分感激莎莉文老师。初读课文自主探究2.第4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表达了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感激之情,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你找到了吗?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1.海伦“之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朗读课文1-4段,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分析。精读课文分析讨论①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我”因为不能用眼睛、耳朵感受外界事物而非常“愤怒”“痛苦”,以致“消沉与无助”了。②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这里运用比喻,把接受教育前的“我”比作浓雾中没有罗盘或测深绳的航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当时处于寂静而黑暗世界中的无助、脆弱、焦躁、恐惧的心理状态,反衬受教育的重要性。③“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连用两个“光明”,突出强调了处于黑暗中的“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反复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海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朗读课文5-9段,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分析。①我抱着娃娃玩了一会儿之后,莎莉文小姐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d-o-l-l”(娃娃)这个词。我立刻就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去学她。当我最后成功地把字母正确地写出来的时候,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我跑下楼去,一路跑到母亲那里,高高举起小手,写出了“娃娃”这个词的字母。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激发“我”学习的热情,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满脸发红”“跑下楼去”“高高举起小手”“写出了‘娃娃’这个词的字母”等,体现了“我”经过一番努力学习,终于学会拼写“doll”这个词后的自豪和激动。②我明白了“水”的意思,那就是流过我手心的那种美妙沁凉的东西。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水”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我”开始用好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③离开水井房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心理描写

内心对学习充满渴望,表明“我”认为学习不再是一种痛苦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是对大千世界的深刻认知。④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具体都是哪些了,不过还是知道其中有“母亲”“父亲”“妹妹”“老师”——这些词会使世界像鲜花一样为我绽放。比喻

这一句表面上是将“世界”比作“鲜花”,为“我”绽放,实际上是说文字的神奇、知识的力量,让“我”觉得世界充满美好。⑤我躺在我的儿童床上,仔细回味这一天带给我的快乐。那是平生第一次,我无比渴望新一天的到来。心理描写,表现了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海伦·凯勒的世界:希望、快乐、自由、光明、有生命、有爱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的世界:绝望、愤怒、苦恼、迷惘、恐慌、黑暗、没有爱3.莎莉文老师来到我的生活中,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11再塑生命的人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必备知识02课堂小结04积累拓展05精读课文03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伦,感受了她学习的艰辛和快乐,看到了她奇迹般的变化。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去看一看这个奇迹的另一个创造者——莎莉文老师。返回学情回顾安妮·莎莉文(1866-193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走近莎莉文老师必备知识知识理解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再见了,约翰·梅西,不久我就将和你在一起了,再见了,我爱你。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被爱,那时我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海伦进入了我的生活,我希望她爱我,并且我一直爱着她。再后来,波莉也进入了我的生活,我也爱他。我们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爱着的海伦,我爱着的波莉,别了。莎莉文老师的临终遗言请波莉替我照顾好海伦。在她外出演讲的日子里并不怎么顺利,人们难以相信她。不过,以后,恐怕她再出去时我不能再为她翻译了。谢谢上帝让我将生命赠予了海伦,使她拥有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上帝啊!请你让海伦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乐地生活!①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4段)②给“我”玩具娃娃,教“我”拼写。(第5、7段)③

教“我”学会区分“杯”和“水”。(第6段)④教“我”比较复杂的字。(第9段)返回1.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精读课文分析讨论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描写莎莉文老师的重要语句,思考:莎莉文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返回①我感觉到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我以为是妈妈,于是便伸出手去迎接。有人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我被那个人抱了起来,并被紧紧地搂在怀中。初次见面,莎莉文老师就通过拥抱表达了对“我”的关爱。一“握”一“抱”一“搂”,不仅拉近了“我”与莎莉文老师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爱。动作描写

②我抱着娃娃玩了一会儿之后,莎莉文小姐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d-o-l-l”(娃娃)这个词。我立刻就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去学她。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从游戏入手,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表现了她高超的教育艺术。③老师给我拿来了帽子,我知道要到外面温暖的阳光下晒太阳了。莎莉文老师对粗暴的“我”没有放弃,仍然在寻找合适的方式来教育“我”,爱护“我”。这一句写出了莎莉文老师的宽容与温和。④老师把我的手放在了出水口下面。当沁凉的水流涌过我的一只手时,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出“水”这个词,先是慢慢地写下,然后就加快了速度。莎莉文老师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运用触摸感知实物的方法让“我”认识“水”,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智慧。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返回【总结】3.结合课文,说说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①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②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③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感激、敬爱

4.说说你对“再塑生命”的理解。字面意思: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意思: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返回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侧面描写,角度独特本文的题目为“再塑生命的人”,但文章写“我”的篇幅比写莎莉文老师的篇幅还要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等,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莎莉文老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表现莎莉文老师的可敬可爱。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搓捻”“抚弄”等动作细节;“我”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跑”“找”等动作细节和“脸都涨红了”的神态细节;“我”与老师见面时独特的心理感受等心理描写细节;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内容生动而感人。送玩具娃娃教“我”词理解“水”后:喜悦幸福再塑生命的人高超的教育艺术前:愤怒与痛苦、消沉与无助、渴望光明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的脸,当我还是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积累拓展我不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贝多芬:德国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却谱写《命运交响曲》。

古今中外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邰丽华带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队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及特殊艺术与人性之美,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耀。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学习目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必备知识走近作者《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必备知识创作背景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必备知识文学常识论语(

不愠(

)吾(

三省(

逾矩(

罔(

)殆(

箪食(

好之(

乐之(

)曲肱(

笃志(

)如斯夫(

lúnyùnwúxǐngyúwǎngdàidānhàolè

dǔgōngfú必记字词

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三军可夺帅也(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一词多义

知为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给)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充当)而其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成语积累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连词,表顺承按时温习通“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了解生气,恼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的弟子自我检查,反省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泛指多次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复习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做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连词,表转折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表示感叹语气能忍受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即颜回,孔子的弟子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懂得喜爱,爱好代词,……的人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以……为快乐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冷水弯着胳膊粗粮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介词,对,对于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往,离去停留代词,这,指河水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仁德恳切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12《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学情回顾1.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精读课文分析讨论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3.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4.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5.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6.第六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7.第七章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8.第八章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孔子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9.第九章强调了怎样的学习态度?10.阅读第十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11.阅读第十一章,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12.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3.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态度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品德修养14.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概括性本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富有感染力。且本文语言极富概括性,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仅九字,便将颜回的清贫状态概括了出来。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真知灼见言简意深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宰相。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了。这个典故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积累拓展推荐阅读——《论语》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学习态度上的观点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教材课后习题

学习方法上的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学习方法上的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踏踏实实学习,则终究会疑感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二、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