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一年级文化常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B.谥号、地名、字、号、官职、年号C.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D.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君、家慈、家尊等。D: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词父母同称高堂、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先生、师傅。学生称:门生、学生、徒弟。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从”表示叔伯关系。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C,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明成祖的年号是“永乐”

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B、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C、“道”“路”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答案:C。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人们常称杨万里为杨诚斋。答案:D.诚斋是他书斋名。【称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D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答案:C,明清规定是八股文【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7、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其中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之年”,七十岁为“古稀”“致事之年”,八九十岁为“鲐背之年”。D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答案:C鲐背之年为九十岁,八九十岁是耄耋之年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8、下列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除”“起”都是表示“授予官职”。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C“摄”“署”“权”“从事”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答案:C。解析: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汉武帝初设刺史时,刺史于秋季查察郡国。郡国遣吏至界上的迎接,“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汉旧仪》,后因而以“从事”为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又有部郡国从事史、大致刺史辖几郡,即设几人。每人主管一郡(国)的文书,察举非法,汉末刺史权重,从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均由刺史自行辟任。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弹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答案:B“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10、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B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D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答案:B,宋朝为解试,省试,殿试。在我国古代,“庠”、“序”、“太学”虽然都是指学校,但是,它们所指代的却是有所区别的。庠,古代乡学名,《礼记

王制》:“耆老皆朝于庠。”《注》曰:“此庠,谓乡学也。”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邑庠,即县学。序,亦古代乡学之名。《辞源》云: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注》云:“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即古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属国子监。宋也兼置国子、太学。明以后,不设太学,只有国子监,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这儿的太学,就是指国学。

11、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下车:官吏初到任。答案:C,“视事”指任职。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2.

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4.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

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12、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显宗)、汉章帝(肃宗)。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歆辑录等历程。答案:C,刘向辑录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答案: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4、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答案:D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答案: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C.三党指父党、母党、子党。六亲”泛指亲属。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答案:C(妻党)三党指父族、母族、妻族。《晏子春秋·杂下十二》:“且以君之赐,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

六亲”泛指亲属。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1)《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

(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3)《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17、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C.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C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18、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A,(二世、四世、六世居左)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

19、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由朱熹提出经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D.“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B

汉代董仲舒提出“孟”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子部》:“孟,长也。”本义为头生子。还有一说是“庶长曰孟”(见《礼纬》),也就是妾媵生的长子为“孟”。用例如《癸辛杂识向胡命子名》:“胡卫道三子,孟曰宽,仲曰定,季曰宕。”此中的“孟”即是头生子。

“伯”是会意兼形声字。《说文·人部》:“伯,长也。”本义为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又指弟兄排行中的老大。还有一说“嫡长曰伯”(见《礼纬》),也就是正妻生的长子。《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同乡人比大哥大一岁,那该尊敬谁?)”此中的“伯”即是老大。由于“孟”、“伯”都指老大,所以在兄弟排序时后来就不分“庶生”还是“嫡生”,可用“孟仲叔季”也可用“伯仲叔季”。说“孟仲叔季”时没有“伯”,说“伯仲叔季”时没有“孟”。如果

“排序”中“孟”“伯”两个同时都有,显然就序列不清了。

20、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棺椁

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红色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2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B.殉葬: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丛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陪同埋葬,秦代以后多用“佣”待提活人。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B(周代)

始作俑者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朱熹对此作了补充。他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考古发现很多商代坟墓中都有人殉的遗迹,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

22、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官名。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八校尉。B.游徼,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为官名。掌巡察缉捕之事。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23、下列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B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24、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C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殒(yǔn),古代泛指死亡.缢(yì),古代称吊死或绞杀.殪(yì),古代称被射死,杀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25、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B.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禅”。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封”。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B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26、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C.合葬:夫妇死后葬在一起。D.殡:古代指殓且葬。答案D、未葬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B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稽首(qǐ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男子双腿打开跪下去形成外八字状,女子跪下去时则双腿并拢。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点在手背。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B车座以左为尊。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驾车人,类似于司机了)在中,另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不过这是平时出行的车兵车有所不同,兵车的指挥车是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普通的兵车,是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拿着持弓,右边甲士持矛。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在以后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旧时也用于自谦。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C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首(qiánshǒu)黔字从黑从今。“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联合起来表示“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即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黎也。同义。上古传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时,战败被俘的九黎人,被称作“黎民”,和“百姓”相区别。黔首在当时有战俘奴隶的含义。

3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邓通”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B,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后汉书·崔烈传》中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崔烈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司徒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对才疏学浅、靠花钱买官爵的崔烈议论纷纷。有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司徒,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古代的钱币大多是铜制,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的行为。后来,人们看到那种只知钻钱眼的市侩习气便总是用“铜臭”一词来加以讽刺。

31、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幘。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C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D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裈是大裤衩B“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32、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白色庶人可以穿。C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D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答案:D容臭是香囊。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33、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

)A鼎、镬、鬲(lì)、甑(zèng)、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B“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交错”等诗句中提到的酒器有“壶”、“樽”“觥”“筹”等。C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几、案是古代桌子。D“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答案:B筹,签筹,算筹

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的物品的凭证酒筹又名酒算、酒枚,古代中国筵席上饮酒一轮谓之一巡,用筹子记巡数,称之酒筹。

3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A干支纪年法B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年号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法答案:C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

35、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

之中,故称中秋。下面不是表现中秋的诗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D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答案:D

七夕

白居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3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答案: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37、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

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下面列出来的哪一个不属于九州?A、中州

B、扬州

C、梁州

D、荆州答案:A“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答案:B。“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39、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位卑处下位。室内最尊的座次是()A坐东面西

B坐西面东

C坐南面北

D坐北面南答案:B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4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笔,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长安。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B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41、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六幺》是唐朝著名的古筝名曲。B.古代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被称为“雅乐”。C.《阳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D.《霓裳羽衣舞歌》是描写霓裳羽衣舞的七言古体诗。答案:A,琵琶曲。“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

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摄,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答案:C

“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4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答案: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44、下列诗句中描写五岳中

“北岳”指的是(

A.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双峰对峙水中流,绿树松涛古寺幽。更有峭壁悬空寺,千古一绝传九州。D.五峰并雄入云端,五花并蒂帝都畔。奇山奇石奇苍松,险峰险路险登攀。答案:C,AD为华山,B为泰山【描写五岳的诗句之——东岳泰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泰山》张岱【描写五岳的诗句之——西岳华山】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华山》

张乔【描写五岳的诗句之——中岳嵩山】

中州峻岳似画屏,夏听松风秋赏红。书院古柏武帝封,少林禅院少林功。【描写五岳的诗句之——南岳衡山】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衡山》李白【描写五岳的诗句之——北岳恒山】双峰对峙水中流,绿树松涛古寺幽。更有峭壁悬空寺,千古一绝传九州。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恒山》贾岛

45、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

•A.黥刑

B.膑刑

C.宫刑

D.劓刑答案:A黥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黥: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

罚,是最轻的刑罚。劓: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

周代广泛适用。刖: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

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

“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宫: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46、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孟冬”是几月?“仲春”是几月A农历十月\农历二月

B农历十一月\农历二月C农历十月\农历三月

D农历十二月\农历二月答案:A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排列时节纪月法。正月:端月,元月,寅月

;二月:花月,仲阳,杏月,仲春

三月:桐月,佳月,季阳,桃月

四月:梅月,清和,麦月,孟夏

;五月:皋月,蒲月,榴月,仲夏;

六月:积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瓜月,巧月,凉月,孟秋

;八月:壮月,桂月,观月,仲秋;九月:玄月,菊月,剥月

十月:阳月,良月,坤月,孟冬;

十一月:德月,葭月,龙潜,仲冬

;十二月:腊月,涂月,季冬47、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常用时间解说错误的是()A.《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九月。B.《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旦日”的意思是明天。C.《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的意思是满一年。答案:A仲秋指农历八月有日

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即日

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翌日

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后序》)翼日

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旦日

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他日

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黔之驴》)后日

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异日

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甘薯疏序》)来日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累日

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时间词表示时间短暂的一句是(

)A.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B.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答案:B俄顷:一会儿;寻:不久;姑:暂且;素:向来久

很长一段时间.“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良久

很久.“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俄

不久.“俄有武夫出于波间.”(《柳毅传》)俄而

不久.“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俄顷

不久.“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而

不久.“既而儿醒,大啼.”(《口技》)已而

不久.“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寻

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顷之

一会儿.“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顷刻

一会儿.“狼亦黠矣,而顷刻毙之.”(《狼》)有顷

一会儿.“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居有顷

过了一会儿,过了不久.“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少顷

过了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口技》)

49、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答案: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印章文字或图像有凹下与凸起两种形体,凹下的通称阴文,突起通称阳文。

阴文印即是印章文字或图像凹下的印章。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红色,文字呈白色。阴文印色泽白色居多,给人空旷、宽敞、愉快的感觉。

50、下面有关古籍注释体例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B.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C.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D.诠:解释词义、字;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答案:B《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不属于“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范围。经”:古代经典著作称为经,如四书五经之:诗、书、礼、易、春秋。“传”[zhuàn]:是传[chuán]述的意思,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笺”[jiān]: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注”:除对思想内容解释外,侧重文字解释,以扫除读史的文字障碍。“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即对经、传的进一步疏导说明,它的说明应该和经传的意义保持一致,所谓“经不破传”就是这个意义。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中央官。答案:D,(地方官)

5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

,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A.隋朝、北宋、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D进士科

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