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故都的秋
【典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
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
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
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
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
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
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
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
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
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
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
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
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
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
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
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
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
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
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题目中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有一种文化意
昧。
B.作者写故都的秋景,着重写了名胜古迹的秋,同时关注了北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
景。
C.作者以中国文人的悲秋传统为后盾,提出秋对于有情趣的人类来说能够引起别样感
受。
D.作者在最后说愿意用生命来换取秋天常驻人间,夸张地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沉的
爱。
2.下面对相关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和《赤壁赋》两篇文章虽有古今不同,但都写了秋天的景色,景物描
写具体,多用排比句,富有音韵之美
B.《故都的秋》中谈“秋味”,《我与地坛》中写到了熨帖的苦味,两篇文章都以具体
形象的文字生动表达了无形的感受。
C.《故都的秋》和《登泰山记》虽然写的景物不同,但两篇文章都能注意将小细节和
大印象结合,于生动写景中自然抒情。
D.《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注重大量采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丰富作品
的内容,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3.作品题为“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方的秋?请作简析。
4.任选作品中的一幅故都秋景图,用四个字给画面命名,并对画面的相关文句进行赏
析。
画面:
赏析:
【答案】
1.B
2.D
3.作品有两处写到南方的秋天。一处是第二段,一处是倒数第二段。(1)和故都的秋
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2)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爱。(3)
前后呼应,结构上形成照应,构思巧妙。(4)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意境。
4.答案示例:
画面:秋槐落蕊图。
赏析:这段描写情景交融,打通了视觉和触觉,写出了其寂静、轻柔、细腻的特点,
给读者以逼真鲜明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欣喜、闲适、落寞的微妙的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着重写了名胜古迹的秋”错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重点写北平名胜古迹的秋景,
而是着重写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场景。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注重大量采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错误,《故
都的秋》没有大量采用比喻、通感、引用的手法。
故选D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主要写作对象是甲,而又在文中写乙,一般是为了进行对比衬托;本文中,第一处通
过对南国之秋”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的描写,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比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第二处,“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
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
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突出北国之秋的“色
彩浓”“回味永”滋味醇;
写北国之秋而不只写北国,加入对南国之秋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在意境上
也能让读者(无论南北)都有所联想,从而拓宽文章的意境;通过这些对比,更体现作者
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同时:两处描写南国之秋的内容一在前半部分,一在后半部分,
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显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并品味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出图景,其次要结合句子来赏析其美妙意境。
第一幅,小院秋晨图;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
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
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写了作者清晨观景的动作与心态,并细致地描写了喇叭花、
秋草与驯鸽的飞声,视听结合;
第二幅,秋槐落蕊图,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
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
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
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用视觉和触觉,写出
寂静的秋日之感;
第三幅,秋蝉嘶鸣图,用类比手法,写出秋蝉蕴含的秋意,突出北方秋色的悲凉;“秋
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
养在家里的家虫”用类比、比喻手法,”衰弱的残声”体现出悲凉;
第四处,秋雨层凉图,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
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来”“下”“过”“卷”“露出”等动词写出雨的“奇”“有味”“更像样”;
第五幅,秋日硕果图,“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
株株地长大起来。……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
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用枣子代表秋季的果实,既表现其生
命力顽强(北国特色),又带来秋日丰收的喜悦;用枣树的顽强生命力和成熟的枣儿作代表,
写出“一年之中最好的”日子的喜爱。
【名师点睛】
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点睛】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
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
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
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
少文人在这里钱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点^青】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
面。
3.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呢?
【点睛】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
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
体现了“悲凉”。
4.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点睛】
“秋槐落蕊”图:
“静”一一”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
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一一“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一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一一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一一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5.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
秋诗文的文字?
【点睛】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
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
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
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6.《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点睛】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
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
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
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
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
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
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
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
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
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
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
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
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
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
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
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
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
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
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
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
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
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
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
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梗
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
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
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
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
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
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
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
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
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
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
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词又赋予“雪月梅”以
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
2.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
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
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
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
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3.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
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4.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都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
1.C
2.C
3.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
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虽然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4.这是衬托的写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
冬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引用诗句描写雪景,是为借衬;以已搁笔去散步,侧写冬
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误,所谓“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
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第二段中说‘‘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铭刻特深”,“我”本是江南之人,何来相见恨晚之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项,”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理解错误。文中说“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
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作者并不认为江南的冬天缺少景
致,只是认为如果再进一步则使之更美。
故选C。
3.本题考查材料安排的方法以及鉴赏引用诗文手法的能力。
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应掌握材料的组织方式,一般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引用诗句的特点:暮雨潇潇江上树、晚来天欲雪、风雪夜归
人、昨夜一枝开,以上诗句的引用是从夜幕到清晨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由此可知本题为
“时间顺序”。再分析引用诗句的表达效果,本题引用诗文首先是为写“雪”服务的,故可
答写出了“雪趣”;本段写雪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引用诗文来表现,这就化实为虚,借助诗
文的意境表现雪景的意境之美;使语言凝炼含蓄,言简义丰。诗句的引用增添了江南雪景
的意境美,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
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很容易能确定文本中是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
的是北方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让人无法忍受,文本通过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进一步的渲
染出南方冬天的一种温和,进一步展示出人们无法在北国冬天的环境里感受生命的乐趣。
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
第二节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
是对比;三、四两节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写德国的散步也是运用了对比的
手法,写江南冬景的美丽和怡人。作者最后运用了诗句进一步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
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
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
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
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
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
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
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
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
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
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
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
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
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
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
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
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
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
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
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
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
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
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
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
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
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眸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
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
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
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
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
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
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
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
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
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
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
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
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
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一一无论秦腔或老腔一一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
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
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
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
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
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
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
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
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
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6.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7.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8.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
支老腔”?
9.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
5.C
6.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7.(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
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
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
的精神享受。
8.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
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
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9.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
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
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
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
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错,作者产生神秘感
是因为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赵季平的赏识,让作者对老腔刮目相看,充满期待。
B项,“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错,并不是演奏声经常掩盖了掌声与叫
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观众震惊,使全场“鸦雀无声”。
D项,“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错,原文第一段中“尽管我在关中地区……却
从来没听说过老腔……”,可见这种表演形式并不流行。
故选C。
6.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文结构、梳理思路的能力。
按照先后顺序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的关键信息。第一段写作者“却从来没
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后因为赵季平对老腔及老腔演员的赏识,而对老腔”突然生出神秘
感来”;第二至六段写作者听过一次老腔后,深深地被老腔震撼;第七段写作者在中山音乐
堂听了老腔的演奏,领悟到了老腔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第八段写作者“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
爱”,看了主持人参与表演后,“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作者完全被老腔的艺术魅力征服。考生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
7.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
对象,使其更鲜明突出,也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问题涉及到原文的第一段
导演赵季平给我介绍老腔,第三段老腔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喝彩,第四段我的观演感触,以
及文章末尾主持人濮存昕在舞台上的表现,这几处描写都侧面描写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
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
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
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8.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作者的
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
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关中地区,点明关中是老腔
生长的土壤。《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对《白鹿原》一书中没有关于老腔表演的描
写而感到遗憾,后来《白鹿原》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演唱,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
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
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弥补遗憾之意,题目暗含了作者对老腔艺术魅力的敬意。
9.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第④段“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不无知时节
的好雨"'‘村巷里牛眸马叫的声音”运用联想、比喻,化用诗句。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
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
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抑或是•也像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第④段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讲
老腔给人的震撼力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出来。结合比喻和排比的作用和在文中的艺术效果,
综合作答即可。关于作者对老腔的感受应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节选)
汪曾祺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
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
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致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
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
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
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
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已时将尽,它唱一会儿,
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
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
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
六只脚不停地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
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的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
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
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
吱吱扭扭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底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
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
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螺婶的兴趣恐怕要
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
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
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
掏,手扒,水灌,曜,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
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
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
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柔软的鼻涕虫。可是
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
法。用两个马齿范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范的瓣子天生就为了
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犹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
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搬来搬去的,
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案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
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
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
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
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
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
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
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童年记忆中的家“颜色是深沉的”,“灰青色与褐色”“黑色”“郁”,这些色彩
描写实中有虚,渗透着“安定与寂寞”的感觉。
B.诗化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这篇散文中,这种语言往往超越逻辑,却创造出意料之外的
意境,如“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C.作者对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螳螂的描写各具神采,细致传神,引人入胜,
精妙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刻画让描写格外鲜活生动。
D.“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作者以成人视角回忆童
年时的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11.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我看过一本秋虫谱”,觉得“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这样写既增加了文
章的文化内涵,又符合“我”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B.“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蒲松龄的小说《促织》采取了“借古讽今”的笔法,
揭露社会黑暗,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
C.本文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语言却平淡质朴,如话家常,选材力
求“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格恬淡从容。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和汪曾祺的《花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同属回忆性文章。
12.汪曾祺在作品中描写了园子里的小昆虫,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的感情。
13.汪曾祺主张“写景,就是写人”“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10.D
11.A
12.《花园》写“我”捉天牛、蟋蟀、蝉,观蜻蜓,戏土蜂,充满童稚童趣。作者通过
描写花园里的小昆虫,回忆童年生活的快乐,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然和生
命的热爱。
13.①“写景,就是写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景的目的是刻画表现人物形象,文学作
品中没有单纯客观的景物,都是和作者或作者笔下的人物相关联的。比如《花园》中作者
对祖屋的描写、对花园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描写叙述“我”的童年生活,刻画一个无忧
无虑、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温暖中带有些许忧伤。②“对
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作者需要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写景中要渗透人物的感受。例如《花园》写“晚间
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感
觉来写的,衬出屋子的昏暗高大。对园中昆虫的描写也从“我”的角度出发,捉天牛、蟋
蟀、蝉,观察蜻蜓,戏弄土蜂,这些都是孩子才能做出的事情,描写中渗透着人物的感受。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成人视角”错误,本文回忆童年生活,所见所闻所想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本文也借鉴了这种写法”错。《促织》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实际上
清朝斗蟋蟀之风更盛,蒲松龄为避害远祸,采用曲笔,借古讽今,但本文没有这个写法。
C.“在结构上苦心经营,题旨追求玄奥深奇”错,本文结构为总分结构,主体部分是
并列结构,并不新奇复杂,主旨也不深奥隐晦。
D.《我与地坛》不是回忆性文章,应该是哲理性抒情散文,不侧重于记事。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文本选自汪曾祺的散文《花园》,花园陪伴作者从儿时的天真烂漫到长大成人,承载了
作者童年时代的欢乐。作者对花园中各类昆虫的描摹细致动人,充满着灵动的生命之美,
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花园》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园中各种小昆虫,叙述“我”在园中和小昆虫相
伴的童年生活。作者运用的拟人修辞比较多,比如把天牛和土蜂人格化,赋予天牛绅士的
身份和温文尔雅的行为,赋予土蜂老先生的身份和人的行为动作等。“我”吃饭时举着筷子
听蟋蟀叫,得意地对父亲笑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无虑,传达
出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1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这两句话”“结合文本”。
第一句话说的是写景与人物刻画的密切关系。找到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如“祖父年
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曾祖留下的则几
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
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等
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然后紧扣“写景,就是写
人”这句话分析具体的景物描写与刻画“我”的形象的关系。
第二句话强调景物描写是紧贴着人物写的,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氛都是作品
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文中的昆虫也属于景物,这里的景物是广义的。从文中找
到具体描写,如“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
寂寞里”“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捉到一个
蟋蟀……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
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
来的难过"等,紧扣''人物的感受”即“我”的感受来分析,以儿童的视角回忆童年时的
家中花园和自己在此度过的难忘的快乐时光。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
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新能源汽车租赁与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钢管架施工项目质量保证与验收合同
- 2025版个人住房装修安全监理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房产抵押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合同2篇
- 科技教育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探索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后住房公积金提取及分割合同3篇
- 远程工作中的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
- 科技环境下的安全教育培训新模式
-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2024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能质量与安全课件
- 医药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
- 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管理方案及设计优化措施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金汇萤石开采有限公司三义号萤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小升初幼升小择校毕业升学儿童简历
- 资金支付审批单
- 第一单元(金融知识进课堂)课件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 介入导管室护士述职报告(5篇)
- 零件的工艺分析及毛坯选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