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1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2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3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4页
6.《芣苢》《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导:fúyǐ

芣苢

《诗经·周南》芣苢——车前草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展:本诗涉及的文体知识:文体风即“国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和《离骚》并称“风骚”。雅是周朝王畿(jī)(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写作特点(语言结构)1.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各种句式,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2.重章叠句。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咏唱的特点,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3.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歌表现力),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内容主题)。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知识链接

诚斋体的特点(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杨万里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语言通俗明快,清新活泼,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qú读,与诗人相通

诵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出感情。2、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3、读出劳动的欢欣与喜悦。任务活动一: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读,与诗人相通品,与诗人同行

思---议(1)《芣苢》中明明6个动词就能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这样表达有什么妙处?(2)《芣苢》中几个描写动作的字为什么这么排列?能更换位置吗?(3)《插秧歌》中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劳动场景的?请你帮忙解答。(1)《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明确: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

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在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内容上,复沓重叠又有变化,层层递进;情感上,反复咏唱,便于记忆和咏唱,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怀和表现主题。展--评采有掇捋袺襭(2)《芣苢》中几个描写动作的字为什么这么排列?能更换位置吗?字甲骨文小篆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那是一群农家女,在春日的暖阳里正在无忧无虑的笑着、叫着,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在平原旷野上采着芣苢;那是春光中,大家脚踏晨露各自向杂草丛中的田埂上寻找芣苢,她们兴致勃勃地边走边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那是田野中春草的清香里她们穿梭往来,不停地寻找着,摘取着,热烈的劳动伴随着抒情的歌声使整个田野都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他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开始他们是一叶一叶的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的捋取:“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她们越采越多,越采越快,渐渐地装满了衣襟,都快溢出来了“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画面再现【思考3】感受《插秧歌》“手法美”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问题探究诗歌《芣苢》《插秧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思想主旨任务四:中学生听到你的讲解之后收获很多,但有人提出,这两首诗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重章叠句动作、语言、比喻、环境衬托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讴歌歌颂了劳动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劳动的繁忙与艰辛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思考:《插秧歌》用词好在哪?为什么?示例: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3.“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检: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解析“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