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音中作为姓氏的“姜”和作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简史》记载,“姜”应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传“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间故事。据此可知,当时()A.中原文化更为先进 B.存在族群认同意识C.姜羌文化交流频繁 D.形成政治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姜”和“羌”在古音中一致,并且记录显示“姜”是羌人中最早向农业生产转变的一支,证明了这一族群有意识地识别和传承自己的身份。此外,羌族的传说也显示了他们的族群意识,宣称“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该传说体现了族群对于自己起源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认同是一种族群身份识别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推知,当时存在族群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涉及的是羌族对自己族群起源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姜羌应为一组,而非存在文化交流是否频繁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的是族群认同,但不能得出形成了政治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2.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这说明()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C.周王室仍具影响力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由材料“襄王不许”“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可知,周襄王不允许晋文公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晋文公虽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还是因畏惧而不敢违反,说明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但仍具有影响力,C项正确;晋文公请求使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说明礼乐制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分封制虽然遭到破坏,但没有瓦解,战国时期瓦解速度加快,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建设,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中期以后,皇家图书馆天禄阁33090卷图书中,藏有《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等类图书。对这些书,西汉统治者一改秦代的“焚书”为“秘书”,并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做法旨在()A.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 B.融合儒法思想C.促使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地位 D.改变统治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从秦朝开始每个王朝就存在皇权与相权、与地方大吏等的斗争,因此,每个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巩固皇权,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西汉统治者,希望通过统一管理图书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尽管出现了《兵书略》等图书,但是未体现儒法思想发生融合,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尊崇儒术”政策,但是材料旨在说明尽管国家实行了政策,但在图书搜集和管理上依然有诸子百家书籍,且进行统一管理,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从题干主要体现汉代的文化政策,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思想”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4.武则天时期举办射箭比赛,设置赏额,最后名列前茅者全是胡将,第一名高句丽人泉献诚奏言:“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这有利于()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考试程序完善C.推动社会秩序重建 D.助推科举革新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随着大唐盛世的生活安定、府兵制的瓦解,来自少数民族的选手更为勇武善战,在射箭比赛中名列前茅,从侧面反映中原兵员素质有所下降,促使统治者进行反思调整,有利于此后推动武举制度改革,D项正确;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一般指吸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力量认同和支持政权,也包括特定的政治集团等,材料出现参加射箭比赛的为官员将士,属于统治阶级。这里并未出现相应的其他社会阶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考试的步骤、程序等,无法得出“促进考试程序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所言及的武则天接受建议,停止射箭比赛不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5.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产业多样,如吴江“菜户孙氏”,为汲水浇菜,专雇匠人“浚井”;洞庭山民以“柑柚为常产”,以致“万顷湖光里,千家桔熟时”;渔业更是形成集体捕捞的生产规模:“海滨之民兴网……自业者,比于农圃焉”。这体现了()A农业生产市场化 B.区域经济差异缩小C.产销加工一体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商业性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出现蔬菜业、果木种植业和渔业等专为市场供应产品的专业户,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的经济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产品的产销加工状况,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具体表现在农业上,南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制瓷业等发展迅速;商业上南方的城市日益繁荣,商业活动频繁等,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近代绅士们积极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王韬和郑观应把西学的技艺归为“器”,把中!归为更有价值的“道”;张之洞提出更为有力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这两种主张()A.秉承中体西用理论 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隐含变革图强思想 D.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韬和郑观应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虽然认为中学更有价值,也看到学习西方技艺的重要性。张之洞是洋务派人物,虽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但目的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挽救国家颓势。二者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隐含变革图强的思想,C项正确,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引领,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不是王韬和郑观应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由思想家严复喊出“救亡图存”的口号。且材料中未涉及对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7.190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农学堂,学校规模从初等农校发展为大学农科,农校还开辟了一处实习农场作为改良棉花品种的试验区;1912年,张謇在纱厂附近开设纺织传习所,聘请数名日本技师和留美学生传授有关的纺织机械知识。这些举措()A.助力实业发展 B.旨在教育救国C.贯彻政府旨意 D.有效抵抗侵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张謇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经济,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教育事业。状元出身的张謇非常重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出现材料张謇开办学校,学习相关种植知识并聘请教师传授相关纺织机械知识。这种行为有利于实业发展,A项正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旨意,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出它的效果,“有效抵抗”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孙中山遗嘱的某些名词被农民颇为生硬地应用到其生活时写到: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模样的人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毛泽东意在说明当时()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发扬三民主义必要性C.农民运动迅速发展 D.普及政治宣传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时间为1927年3月,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将破裂时期,即使农民不理解什么是三民主义,但是仍生硬地用于生活之中,说明当时孙中山遗嘱中的某些名词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普及影响,毛泽东借此说明政治宣传普及的重要性,D项正确;毛泽东举的例子涉及绅士和农民的对话,但是不能因此体现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排除A项;毛泽东的主旨是强调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而非发扬三民主义必要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运动的情况,无法得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9.广西从1938年起,由省、区农场先后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数十种,分给各地农民试种和推广,同时大力提倡和指导农民用肥。广西土地严重缺磷,1941年省政府与农林部合作,在柳州建立了骨粉厂以增加磷肥的产量。这反映了广西()A.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B.积极支持全国抗战C.最先引进优良稻种 D.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1938年为全面抗战时期,广西作为抗战大后方,群策群力为抗战出谋献策、出财尽力。重视农业生产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以便增加粮食产量支援抗战,这体现了广西积极支持全国抗战,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增加磷肥产量等农业生产方面的举措,并未提及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从1938年起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没有表明是最先引进,排除C项;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法和形式,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体现出来。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共南京地下文委艺术分委指示木刻家陆地创作了4幅木刻宣传画,《欢迎人民解放军》《工农联合起来,建设新中国》《平稳物价,买卖公平》《劳资两利》,待南京解放后在全市张贴。这表明()A.提前谋划经济的发展 B.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C.进行新中国建设宣传 D.积极争取人民的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此时尚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尚未解放,这些宣传画内容有利于宣传党的政策,安定民心,D项正确;由《工农联合起来,建设新中国》等内容可知,宣传领域不仅有经济还有政治等内容,并不是谋划经济发展,排除A项;工作重心转移是解放战争后期七届二中全会以后的事,因此,可以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此时尚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尚未解放,新中国尚未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1.1956年5月29日,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到:“中法两国人民接近,有利于东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这段话体现了()A.革命斗争引起两国共鸣 B.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C.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 D.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项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冷战时期,周恩来认为中法接近有利于东西方接近,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并借两国国歌产生的相似历史背景以促进中法合作交流,为1964年中法建交奠定基础,这说明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斗争对两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不是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排除C项;此时为接见代表团的发言,两国尚未建交,也未强调对西方封锁的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12.康福拉提出:“马其顿军队使得希腊人成为整个已知世界的主人,这些征服者并没有学习当地的语言,但是他们认识到,假如他们想有效地统治他们,他们就必须理解他们,收集他们的书籍并进行整理翻译。”该学者强调的是()A.先进的文化具有征服力 B.希腊是世界文明的核心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战争导致区域文明消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康福拉的描述强调的是通过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书籍的理解和整理,来有效地进行统治。这表明对雅典文化的重视,有助于统治,这种行为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征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先进文明的影响力,而非简单书籍对人类进步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战争对文明交流的影响,而非导致文明的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13.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属于英国落后的边缘地区。工业革命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紧随其后,贫穷、落后的苏格兰也开始了工业化。由此,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这说明工业革命()A.推动英国产业结构升级 B.助推英国经济布局变化C.带动英国经济全面发展 D.巩固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据材料“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可以看出,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经济重心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说明工业革命助推英国经济布局变化,B项正确;产业结构升级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材料未能看出“产业结构升级”,排除A项;材料的信息显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经济重心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并非强调英国经济全面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以下德国1871-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表可知()城市的等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1871年1910年10万人以上4.821.31万人7713.42千~1万人23.625.42千人以下63.939.6A.城市布局趋于合理 B.人口优势促进工业进程C.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D.技术进步引起人口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910年(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1—1910年德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2千人以上的城市等级人口占全国比重增加,且10万人以上城市比重增加最多,这表明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这种人口流动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使得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集中在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D项正确;仅通过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的结论,因为城市布局是否合理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变化,而非人口优势促进工业进程,人口优势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明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包括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规定这样做的限度。”由此可知,列宁强调()A.依靠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B.明确所有制性质实现跨越发展C.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维护政权 D.探索过渡政策推动体制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俄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列宁废除了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赢战争而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但是强调要对此加以控制,允许一定程度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经济,克服经济危机,巩固政权,C项正确;“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性质,更没有跨越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体制的转型,且体制转型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6.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A.西方阵营的分化 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C.新兴国家发展 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80年代的拉美。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依然难以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拉美国家自身实力的发展,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方阵营的分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也是多极化的一个方面,但与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尚未瓦解,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上方框内题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注:1136年)——摘编自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材料二中国传统地图主要以天圆地方学说为基础,使用计里画方的坐标体系,对河流和内陆水系详细标注。绝大多数中国古地图都是政府绘制,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并在13世纪传到西方。由于古代地图符号的发展尚不成熟,地图符号的种类不多,只能以文字注释补符号之不足,多数时候注释较多。方志中的许多地图除了有地名,就跟山水画一样。——摘编自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朱正元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但由于各种原因,只完成了江浙闽等地测绘,奕劻在奏折中评价“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并海岛表译绘精详、考证确实,其论防守形势均尚扼要,于筹海事宜不无裨益。”即使有的图稿被毁于火,民国时期的沿海地区如象山县等地方志编纂仍将其作为确定相关地理信息的重要依据加以引用。——摘编自伍伶飞《朱正元与<御览图>:晚清地图史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分析《禹迹图》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早期中国制图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御览图》的影响。【答案】(1)价值:为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实体证据(在考古实证方面有显著贡献);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2)特点:内容详细;由政府主导;为农耕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影响: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促进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思想解放;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迹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还通过考古实证研究,为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方向;《禹迹图》还记录了古代‌山川河流的名字以及古今的‌州郡名,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禹迹图》在考古实证方面也有显著贡献。‌它将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为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实体证据。例如,通过《中国禹迹图》,可以发现‌嘉兴、‌舟山等地的禹迹,这些发现为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禹迹图》还记录了古代山川河流的名字以及古今的州郡名,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禹迹图》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还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例如,《中国禹迹图》的发布,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地图主要以天圆地方学说为基础,使用计里画方的坐标体系,对河流和内陆水系详细标注”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内容详细;根据材料“绝大多数中国古地图都是政府绘制,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主要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主要服务于农耕社会;根据材料“由于古代地图符号的发展尚不成熟,地图符号的种类不多,只能以文字注释补符号之不足”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朱正元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正处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民族矛盾逐渐加剧,不同阶层进行救亡图存运动时期,这时期《御览图》的编制有利于适应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发展;根据材料“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制定的《御览图》是基于西方测绘方法,这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扩大国人视野,加强对西方的认识,从而推动思想解放,这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所谓“天文”是指“天上的纹络”,也就是天象,借此对人世间事物的吉凶进行判断,而天文历法象征“天命”,帝王一般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涉及观测、算法、理论和推算,由此产生了《四分历》、二十八星宿体系,衍生出“天惟德是辅”等理念。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前哥白尼时代的宇宙被描绘为一系列球体的组合,并为天界的神圣们所佑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于他逝世的那一年,但起初并未产生革命性影响,只有少数几个数学家接受了这个学说,1616年这本书被罗马教廷封禁。开普勒定律提出后,强调空间上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关于运动的讨论在欧洲重趋火爆。——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欧洲关于“运动的讨论”引起的系列反应。(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影响天文学发展因素的理解。【答案】(1)作用: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统治;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学说,促进了天文学说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维护、发展了小农经济。(2)反应:近代科学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蓬兴,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基。(3)理解:政治因素,政府支持起到促进作用;宗教因素,宗教控制不利于天文学发展;人物因素,天文学者对天文学研究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因素,天文学发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作用:据材料一“帝王一般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可得出“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统治”;“由此产生了《四分历》、二十八星宿体系,衍生出‘天惟德是辅’等理念”,可得出“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学说,促进了天文学说的发展”;“《四分历》”等古代历法与农业的关系紧密相连,可得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维护、发展了小农经济”。【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反应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说明,据材料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定律”,可得出“近代科学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616年”是17世纪,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领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蓬兴,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经济领域结合阶段特征,可得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基”。【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中国古代和16世纪欧洲。理解:据材料一“帝王一般进行”,材料二“强调空间上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因素,政府支持起到促进作用”;据材料一“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材料二“1616年这本书被罗马教廷封禁”,可得出“宗教因素,宗教控制不利于天文学发展”;据材料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于他逝世的那一年”“开普勒定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物因素,天文学者对天文学研究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基础因素,天文学发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于来说,新民主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变通的理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在毛泽东那里,相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一切都是过程,都具有策略性。——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整体评析。(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新民主主义是中共在特定历史阶段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和策略评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在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民族矛盾,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提出的一种阶段性制度安排。这一理论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中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共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共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作为过渡性的制度和策略,为中共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条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共通过三大改造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总之,新民主主义作为中共实现最终目标的阶段性制度安排,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两种药得了及时借鉴和启示。【解析】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分析回答。首先结合材料中的论述,拟定具体的论题,根据材料“对于来说,新民主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变通的理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可知,可以拟定“新民主主义是中共在特定历史阶段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和策略”的论题。其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分析回答。从历史背景来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民族矛盾,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提出的一种阶段性制度安排。这一理论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中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共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共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作为过渡性的制度和策略,为中共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条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共通过三大改造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新民主主义作为中共实现最终目标的阶段性制度安排,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综上所述,新民主义是中共在特定历史阶段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和策略,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中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中国要得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届二中全会后,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政策。1949年9月,这一经济政策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使工厂开工以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改善同资产阶级的关系。1950年6月至9月,中财委的工作重心从财政方面转到经济方面,首先抓现有工商业的调整,主要措施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国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材料二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到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进行,1981年起,在总结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进入90年代,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动,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对国家建设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的原因。【答案】(1)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建设服务;调整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增加了财政收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示范,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动,及时调整改革目标,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信息“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使工厂开工以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改善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和“中财委的工作重心从财政方面转到经济方面,首先抓现有工商业的调整,主要措施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可知,首先,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使工厂开工,解决了失业问题。这一举措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改善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建设服务。再者,中财委工作重心的转变以及对现有工商业调整措施的推行,调整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增加了财政收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信息“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进行,”和“在总结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进入90年代,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动,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示范,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第二,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动,及时调整改革目标,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音中作为姓氏的“姜”和作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简史》记载,“姜”应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传“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间故事。据此可知,当时()A.中原文化更为先进 B.存在族群认同意识C.姜羌文化交流频繁 D.形成政治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姜”和“羌”在古音中一致,并且记录显示“姜”是羌人中最早向农业生产转变的一支,证明了这一族群有意识地识别和传承自己的身份。此外,羌族的传说也显示了他们的族群意识,宣称“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该传说体现了族群对于自己起源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认同是一种族群身份识别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推知,当时存在族群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涉及的是羌族对自己族群起源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姜羌应为一组,而非存在文化交流是否频繁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的是族群认同,但不能得出形成了政治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2.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这说明()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C.周王室仍具影响力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由材料“襄王不许”“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可知,周襄王不允许晋文公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晋文公虽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还是因畏惧而不敢违反,说明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但仍具有影响力,C项正确;晋文公请求使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说明礼乐制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分封制虽然遭到破坏,但没有瓦解,战国时期瓦解速度加快,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建设,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中期以后,皇家图书馆天禄阁33090卷图书中,藏有《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等类图书。对这些书,西汉统治者一改秦代的“焚书”为“秘书”,并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做法旨在()A.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 B.融合儒法思想C.促使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地位 D.改变统治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从秦朝开始每个王朝就存在皇权与相权、与地方大吏等的斗争,因此,每个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巩固皇权,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西汉统治者,希望通过统一管理图书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尽管出现了《兵书略》等图书,但是未体现儒法思想发生融合,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尊崇儒术”政策,但是材料旨在说明尽管国家实行了政策,但在图书搜集和管理上依然有诸子百家书籍,且进行统一管理,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从题干主要体现汉代的文化政策,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思想”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4.武则天时期举办射箭比赛,设置赏额,最后名列前茅者全是胡将,第一名高句丽人泉献诚奏言:“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这有利于()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考试程序完善C.推动社会秩序重建 D.助推科举革新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武则天“善而从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随着大唐盛世的生活安定、府兵制的瓦解,来自少数民族的选手更为勇武善战,在射箭比赛中名列前茅,从侧面反映中原兵员素质有所下降,促使统治者进行反思调整,有利于此后推动武举制度改革,D项正确;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一般指吸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力量认同和支持政权,也包括特定的政治集团等,材料出现参加射箭比赛的为官员将士,属于统治阶级。这里并未出现相应的其他社会阶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考试的步骤、程序等,无法得出“促进考试程序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所言及的武则天接受建议,停止射箭比赛不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5.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产业多样,如吴江“菜户孙氏”,为汲水浇菜,专雇匠人“浚井”;洞庭山民以“柑柚为常产”,以致“万顷湖光里,千家桔熟时”;渔业更是形成集体捕捞的生产规模:“海滨之民兴网……自业者,比于农圃焉”。这体现了()A农业生产市场化 B.区域经济差异缩小C.产销加工一体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商业性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出现蔬菜业、果木种植业和渔业等专为市场供应产品的专业户,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的经济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产品的产销加工状况,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具体表现在农业上,南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制瓷业等发展迅速;商业上南方的城市日益繁荣,商业活动频繁等,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近代绅士们积极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王韬和郑观应把西学的技艺归为“器”,把中!归为更有价值的“道”;张之洞提出更为有力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这两种主张()A.秉承中体西用理论 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隐含变革图强思想 D.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韬和郑观应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虽然认为中学更有价值,也看到学习西方技艺的重要性。张之洞是洋务派人物,虽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但目的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挽救国家颓势。二者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隐含变革图强的思想,C项正确,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引领,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不是王韬和郑观应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由思想家严复喊出“救亡图存”的口号。且材料中未涉及对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7.190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农学堂,学校规模从初等农校发展为大学农科,农校还开辟了一处实习农场作为改良棉花品种的试验区;1912年,张謇在纱厂附近开设纺织传习所,聘请数名日本技师和留美学生传授有关的纺织机械知识。这些举措()A.助力实业发展 B.旨在教育救国C.贯彻政府旨意 D.有效抵抗侵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张謇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经济,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教育事业。状元出身的张謇非常重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出现材料张謇开办学校,学习相关种植知识并聘请教师传授相关纺织机械知识。这种行为有利于实业发展,A项正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旨意,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出它的效果,“有效抵抗”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孙中山遗嘱的某些名词被农民颇为生硬地应用到其生活时写到: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模样的人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毛泽东意在说明当时()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发扬三民主义必要性C.农民运动迅速发展 D.普及政治宣传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时间为1927年3月,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将破裂时期,即使农民不理解什么是三民主义,但是仍生硬地用于生活之中,说明当时孙中山遗嘱中的某些名词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普及影响,毛泽东借此说明政治宣传普及的重要性,D项正确;毛泽东举的例子涉及绅士和农民的对话,但是不能因此体现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排除A项;毛泽东的主旨是强调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而非发扬三民主义必要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运动的情况,无法得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9.广西从1938年起,由省、区农场先后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数十种,分给各地农民试种和推广,同时大力提倡和指导农民用肥。广西土地严重缺磷,1941年省政府与农林部合作,在柳州建立了骨粉厂以增加磷肥的产量。这反映了广西()A.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B.积极支持全国抗战C.最先引进优良稻种 D.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1938年为全面抗战时期,广西作为抗战大后方,群策群力为抗战出谋献策、出财尽力。重视农业生产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以便增加粮食产量支援抗战,这体现了广西积极支持全国抗战,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增加磷肥产量等农业生产方面的举措,并未提及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从1938年起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没有表明是最先引进,排除C项;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法和形式,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体现出来。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共南京地下文委艺术分委指示木刻家陆地创作了4幅木刻宣传画,《欢迎人民解放军》《工农联合起来,建设新中国》《平稳物价,买卖公平》《劳资两利》,待南京解放后在全市张贴。这表明()A.提前谋划经济的发展 B.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C.进行新中国建设宣传 D.积极争取人民的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此时尚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尚未解放,这些宣传画内容有利于宣传党的政策,安定民心,D项正确;由《工农联合起来,建设新中国》等内容可知,宣传领域不仅有经济还有政治等内容,并不是谋划经济发展,排除A项;工作重心转移是解放战争后期七届二中全会以后的事,因此,可以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此时尚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尚未解放,新中国尚未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1.1956年5月29日,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到:“中法两国人民接近,有利于东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这段话体现了()A.革命斗争引起两国共鸣 B.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C.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 D.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项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冷战时期,周恩来认为中法接近有利于东西方接近,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并借两国国歌产生的相似历史背景以促进中法合作交流,为1964年中法建交奠定基础,这说明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斗争对两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不是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排除C项;此时为接见代表团的发言,两国尚未建交,也未强调对西方封锁的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12.康福拉提出:“马其顿军队使得希腊人成为整个已知世界的主人,这些征服者并没有学习当地的语言,但是他们认识到,假如他们想有效地统治他们,他们就必须理解他们,收集他们的书籍并进行整理翻译。”该学者强调的是()A.先进的文化具有征服力 B.希腊是世界文明的核心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战争导致区域文明消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康福拉的描述强调的是通过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书籍的理解和整理,来有效地进行统治。这表明对雅典文化的重视,有助于统治,这种行为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征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先进文明的影响力,而非简单书籍对人类进步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战争对文明交流的影响,而非导致文明的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13.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属于英国落后的边缘地区。工业革命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紧随其后,贫穷、落后的苏格兰也开始了工业化。由此,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这说明工业革命()A.推动英国产业结构升级 B.助推英国经济布局变化C.带动英国经济全面发展 D.巩固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据材料“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可以看出,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经济重心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说明工业革命助推英国经济布局变化,B项正确;产业结构升级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材料未能看出“产业结构升级”,排除A项;材料的信息显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经济重心逐渐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并非强调英国经济全面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以下德国1871-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表可知()城市的等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1871年1910年10万人以上4.821.31万人7713.42千~1万人23.625.42千人以下63.939.6A.城市布局趋于合理 B.人口优势促进工业进程C.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D.技术进步引起人口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910年(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1—1910年德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2千人以上的城市等级人口占全国比重增加,且10万人以上城市比重增加最多,这表明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这种人口流动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使得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集中在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D项正确;仅通过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的结论,因为城市布局是否合理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变化,而非人口优势促进工业进程,人口优势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明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包括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规定这样做的限度。”由此可知,列宁强调()A.依靠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B.明确所有制性质实现跨越发展C.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维护政权 D.探索过渡政策推动体制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俄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列宁废除了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赢战争而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但是强调要对此加以控制,允许一定程度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经济,克服经济危机,巩固政权,C项正确;“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性质,更没有跨越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体制的转型,且体制转型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6.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A.西方阵营的分化 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C.新兴国家发展 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80年代的拉美。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依然难以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拉美国家自身实力的发展,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方阵营的分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也是多极化的一个方面,但与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尚未瓦解,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上方框内题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注:1136年)——摘编自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材料二中国传统地图主要以天圆地方学说为基础,使用计里画方的坐标体系,对河流和内陆水系详细标注。绝大多数中国古地图都是政府绘制,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并在13世纪传到西方。由于古代地图符号的发展尚不成熟,地图符号的种类不多,只能以文字注释补符号之不足,多数时候注释较多。方志中的许多地图除了有地名,就跟山水画一样。——摘编自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朱正元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但由于各种原因,只完成了江浙闽等地测绘,奕劻在奏折中评价“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并海岛表译绘精详、考证确实,其论防守形势均尚扼要,于筹海事宜不无裨益。”即使有的图稿被毁于火,民国时期的沿海地区如象山县等地方志编纂仍将其作为确定相关地理信息的重要依据加以引用。——摘编自伍伶飞《朱正元与<御览图>:晚清地图史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分析《禹迹图》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早期中国制图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御览图》的影响。【答案】(1)价值:为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实体证据(在考古实证方面有显著贡献);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2)特点:内容详细;由政府主导;为农耕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影响: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促进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思想解放;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迹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还通过考古实证研究,为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方向;《禹迹图》还记录了古代‌山川河流的名字以及古今的‌州郡名,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禹迹图》在考古实证方面也有显著贡献。‌它将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为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实体证据。例如,通过《中国禹迹图》,可以发现‌嘉兴、‌舟山等地的禹迹,这些发现为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禹迹图》还记录了古代山川河流的名字以及古今的州郡名,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和行政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禹迹图》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还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例如,《中国禹迹图》的发布,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地图主要以天圆地方学说为基础,使用计里画方的坐标体系,对河流和内陆水系详细标注”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内容详细;根据材料“绝大多数中国古地图都是政府绘制,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主要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主要用于分配土地、征收税捐、城市防御等”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主要服务于农耕社会;根据材料“由于古代地图符号的发展尚不成熟,地图符号的种类不多,只能以文字注释补符号之不足”可得出我国早期制图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朱正元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正处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民族矛盾逐渐加剧,不同阶层进行救亡图存运动时期,这时期《御览图》的编制有利于适应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发展;根据材料“基于西方测绘方法、结合本国需求进行大量实测和考证编制而成《御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制定的《御览图》是基于西方测绘方法,这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扩大国人视野,加强对西方的认识,从而推动思想解放,这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所谓“天文”是指“天上的纹络”,也就是天象,借此对人世间事物的吉凶进行判断,而天文历法象征“天命”,帝王一般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涉及观测、算法、理论和推算,由此产生了《四分历》、二十八星宿体系,衍生出“天惟德是辅”等理念。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前哥白尼时代的宇宙被描绘为一系列球体的组合,并为天界的神圣们所佑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于他逝世的那一年,但起初并未产生革命性影响,只有少数几个数学家接受了这个学说,1616年这本书被罗马教廷封禁。开普勒定律提出后,强调空间上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关于运动的讨论在欧洲重趋火爆。——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欧洲关于“运动的讨论”引起的系列反应。(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影响天文学发展因素的理解。【答案】(1)作用: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统治;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学说,促进了天文学说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维护、发展了小农经济。(2)反应:近代科学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蓬兴,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基。(3)理解:政治因素,政府支持起到促进作用;宗教因素,宗教控制不利于天文学发展;人物因素,天文学者对天文学研究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因素,天文学发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作用:据材料一“帝王一般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可得出“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统治”;“由此产生了《四分历》、二十八星宿体系,衍生出‘天惟德是辅’等理念”,可得出“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学说,促进了天文学说的发展”;“《四分历》”等古代历法与农业的关系紧密相连,可得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维护、发展了小农经济”。【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反应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说明,据材料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定律”,可得出“近代科学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616年”是17世纪,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领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蓬兴,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经济领域结合阶段特征,可得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基”。【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中国古代和16世纪欧洲。理解:据材料一“帝王一般进行”,材料二“强调空间上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因素,政府支持起到促进作用”;据材料一“进行占卜、祭祀以通天”,材料二“1616年这本书被罗马教廷封禁”,可得出“宗教因素,宗教控制不利于天文学发展”;据材料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于他逝世的那一年”“开普勒定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物因素,天文学者对天文学研究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基础因素,天文学发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于来说,新民主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变通的理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在毛泽东那里,相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一切都是过程,都具有策略性。——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整体评析。(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新民主主义是中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