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新人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5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中的《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绝句,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美,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十五从军征》的诗歌语言,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战争主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激发对和平的思考和对战争的反思。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升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性的文学创作潜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背诵《十五从军征》全诗,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②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主题。
2.教学难点
①深入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特别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②理解并分析诗中使用的古典文化元素和背景,如古代战争的社会背景和士兵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十五从军征》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并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资源,如古战场图片、战争视频片段等。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播放音频资料。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在教室中设置讨论区域,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伊始,我会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描绘战争的古诗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记忆,然后引入新课《十五从军征》,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并理解诗句。接着,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随后,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他们探讨诗中所反映的战争主题。
在这一环节,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节奏,并尝试让学生自己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增强他们对诗歌形式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为了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学生将独立完成练习,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和心得。
4.课堂小结(5分钟)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会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核心情感和主题,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平与战争的议题。同时,我会简要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5.作业布置(5分钟)
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十五从军征》全诗,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写下自己的感悟。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书写《十五从军征》全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学生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
2.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朗读、默写和创作练习,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古诗知识,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表现出对古典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
3.思维发展方面:学生对《十五从军征》所反映的战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展现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4.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升了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他们能够认识到古诗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这激发了他们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警惕。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形成了对和平、生命和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
6.学习习惯与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养成了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学习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有很多收获和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我发现,当学生被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他们往往能够提出非常有创意和深刻的见解。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多地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策略上,我使用了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比如展示古战场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这些资源的运用确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发现,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未来,我需要更加精心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源,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是成为教学的干扰。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表现得非常活跃,但有时讨论的声音会过大,影响到其他小组的学习。我意识到需要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我计划在下次课前与学生讨论课堂规则,确保他们了解在讨论时如何保持适当的声音水平。
关于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能够掌握《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了较深的理解。他们在巩固练习中的表现也证明了对知识的掌握。但是,我也注意到,在诗歌创作方面,学生的表现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练习和信心。为此,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创作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反馈和支持。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感到高兴。他们对和平与战争的议题展现出了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这种态度的形成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我会继续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八、内容逻辑关系
1.重点知识点
①《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②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如“麻衣”“白骨”等意象的使用,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诗歌的主题思想,即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诗人对士兵生活的同情。
2.重点词汇
①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十五”“征”“麻衣”“白骨”等,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特定含义。
②与战争相关的词汇,如“征战”“战场”“兵器”等,加深学生对战争相关词汇的理解。
③描述情感的词汇,如“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山开采地面施工合同
- 文化用品招投标规则摘要
- 工业园区电力事故预防措施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研发合作合同标的详细规范3篇
- 市场调研服务招投标合同范本
- 铁路道口交通警示信号
- 互联网企业招投标规定规章制度
- 临时救援用电施工协议
- 婚纱摄影积分优惠方案
- 财务报告编制实施细则
-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解方程练习300题及答案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国开-参考资料
-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未来前景趋势研究研究报告
- 2024年全国网络安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监理单位班组作业标准化监理实施细则
- Unit5写作课件沪教牛津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
- 北京版小学英语1至6年级词汇
- 11.2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