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件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15讲 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件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15讲 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件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15讲 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件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15讲 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件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15讲20世纪下半叶(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针锋相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材料①纲要下第18课历史纵横: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②纲要下第18课漫画:古巴导弹危机③纲要下第18课史料阅读:尼克松在勘萨斯城的讲话思考:(1)据材料①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2)面对危机,材料②中所呈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并谈谈古巴导弹危机给予世人的启示。(3)列举出材料③中使美国面临挑战的主要力量,并分析这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4)阅读材料,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提示:(1)原因: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两国是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同盟关系破裂,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2)方式:美苏双方呈现合作的态势。启示:珍爱和平;对话妥协;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担当、大国责任等。(3)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曲折发展。(4)标题: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思考题示例:①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②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2.社会情境——正确认识“非洲”的解放(2024·山东等级考·T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非洲的“解放”材料一如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区域国别主要商品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北部非洲埃及石油—4.657.8阿尔及利亚石油—67.591.6东部非洲埃塞俄比亚咖啡49.059.364.1乌干达咖啡36.950.498.7西部非洲尼日利亚石油2.757.695.3利比里亚铁矿砂41.970.152.7区域国别主要商品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中部非洲加蓬石油21.434.362.3刚果石油—10.577.9南部非洲博茨瓦纳钻石—14.760.8赞比亚铜—95.291.3——摘编自[肯尼亚]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喀麦隆(10人)、吉布提(3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国(1500人)、塞内加尔(1300人)。——摘编自[法]多米尼克•马亚尔《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材料三——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甲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乙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思考:分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提示:经济现状:单一产品的依附(依赖)型经济结构(初级产品、原料出口不得分)。措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经济多样化(经济自主权、主动权)。政治现状:军事威胁、政治控制。措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文化现状:文化渗透/侵略/垄断。措施:发展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总结:非洲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的独立。国际角度:政治上的独立不是真正的独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史论阐释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1)演变维度阐释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极格局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1)两大阵营分化;(2)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对抗。维度阐释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2)规律①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②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要国家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解放运动与经济发展(1)特点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国家体系。④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⑤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⑥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2)经济发展维度阐释拉丁美洲的“中间道路”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东亚、东南亚的新发展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首先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然后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中东产油国模式这些国家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迅速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其他行业凋零,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非典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东缺油国等地,这些国家资源缺乏、教育落后、产业单一,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主题融通二文明互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材料①纲要下第20课史料阅读:赫鲁晓夫的总结报告②纲要下第20课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③纲要下第20课学习聚焦:东欧剧变④纲要下第20课学思之窗:邓小平谈话思考:(1)根据材料①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列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②、③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欧剧变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提示:(1)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减税提价,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垦荒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2)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西方的“和平演变”。影响: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严重削弱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给人民群众带来理想信念的迷茫;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反思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一种必然现象,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2.社会情境——正确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2022·海南等级考·T18)(节选)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时间①1870—1913②1913—1950③1950—1960④1960—1970法国1.60.75.05.8英国2.21.72.82.7美国4.32.93.24.0德国2.91.37.74.8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国家在第②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示: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3.生活情境——认识二战后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材料纲要下第19课图片:个人计算机纲要下第1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选择性必修2第6课图片: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选择性必修2第11课学思之窗:世界城镇化趋势选择性必修2第13课学习聚焦:陆海交通的发展选择性必修1第18课学习聚焦:社会保障制度思考: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提示:论题: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阐述: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20世纪初,伴随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技术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使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出现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英国进行福利国家的建设。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扩大了城市空间,科技的发展使城市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技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先进科技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人类长期笼罩在冷战态势下的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中。随着科技进步,诸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等问题。总之,20世纪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但科技进步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史论阐释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维度阐释经济发展科技化科学技术出现新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人才的流动和争夺经济结构后工业化西方国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居民生活逆城市化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维度阐释资本结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股份制企业继续发展,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财富分配国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各种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企业管理专业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日渐繁杂,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影响(1)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经济结构:①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下降,而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3)社会结构: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日趋增多,白领阶层不断扩大,蓝领阶层的人数日益下降。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阶级矛盾趋向缓和。(4)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改善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5)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节奏,改变了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便利。(6)交通: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使地球成为“地球村”,交往更加方便、快捷。主题融通三大势所趋——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世界多极化趋势材料冷战后的国际局势①纲要下第22课9·11事件中被撞击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②选择性必修3第8课史料阅读: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③纲要下第22课欧盟成员国示意图④纲要下第23课“一带一路”宣传画⑤选择性必修1第15课学习拓展:亚投行思考:(1)根据材料①、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引发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提示:(1)原因:冷战结束,国际秩序失衡,长期抑而未发的矛盾(民族、宗教、领土等)爆发;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战略位置或战略资源的争夺;恐怖主义抬头。(2)示例一论题: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全球治理的发展。阐述:二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和争霸,世界分成两大阵营,它们操纵联合国,干涉别国内政,争夺他国资源,全球治理面临重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日本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发展,多极化趋势显现,在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两极格局解体,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新兴国家力量日益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在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促进了全球治理的变革与发展。总之,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全球治理公正合理的发展。示例二冷战后的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动乱冷战后的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和平的世界有利于互利共荣;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核武器的震慑作用,使一些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一些大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极力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力量呈现增长趋势;资源、民族与宗教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激化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但同时也由于国情区情的不同,地区性与民族性矛盾在所难免,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动乱的特点。2.社会情境——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2021·湖南选择考·T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思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提示: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干扰,经济全球化受阻;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及信息技术进步等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史论阐释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1)原因(2)措施①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合作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增进人类共同利益。②加强国际协作,建立健全全球性问题预防机制,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③加强国际互信,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推进国际新秩序的构建。④加强国家的理性判断,正确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与风险”,理性规避风险,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3)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谋求发展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2024(1)湖北选择考·T15;(2)全国甲卷·T35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两极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2)常规考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2.备考指导(1)夯实基础,注重程序化知识构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交织着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等知识,学生要通过“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2)注重素养培养,强化价值引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因此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同时渗透对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等史学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突显学生责任担当,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关注命题趋势:考查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交流与对抗的关系特征、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对不同国家或社会阶层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辩证认识这些因素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考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正确评价其效果。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保障自身国家的经济安全2023(1)全国甲卷·T35;(2)江苏选择考·T15;(3)天津等级考·T18;(4)海南等级考·T18;(5)湖北选择考·T152022(1)全国乙卷·T41;(2)河北选择考·T15;(3)江苏选择考·T16;(4)海南等级考·T13、T18;(5)山东等级考·T15;(6)广东选择考·T16;(7)浙江6月选考·T24;(8)湖南选择考·T15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2024(1)全国新课标卷·T35;(2)浙江1月选考·T24;(3)2024·山东等级考·T15;(4)江苏选择考·T15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两极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2)常规考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2.备考指导(1)夯实基础,注重程序化知识构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交织着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等知识,学生要通过“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2)注重素养培养,强化价值引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因此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同时渗透对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等史学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突显学生责任担当,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关注命题趋势:考查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交流与对抗的关系特征、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对不同国家或社会阶层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辩证认识这些因素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考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正确评价其效果。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保障自身国家的经济安全2023(1)北京等级考·T10;(2)山东等级考·T15;(3)湖北选择考·T15、T18;(4)浙江6月选考·T14、T15;(5)湖南选择考·T16;(6)浙江1月选考·T17;(7)广东选择考·T162022(1)全国乙卷·T41;(2)全国甲卷·T35、T42;(3)河北选择考·T15、T17;(4)重庆等级考·T15、T17;(5)江苏选择考·T18;(6)海南等级考·T18;(7)湖北选择考·T16;(8)浙江1月选考·T24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2024(1)黑吉辽选择考·T15;(2)浙江1月选考·T18;(3)山东等级考·T19;(4)湖南选择考·T16、T19;(5)江苏选择考·T13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两极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2)常规考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2.备考指导(1)夯实基础,注重程序化知识构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交织着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等知识,学生要通过“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2)注重素养培养,强化价值引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因此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同时渗透对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等史学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突显学生责任担当,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关注命题趋势:考查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交流与对抗的关系特征、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对不同国家或社会阶层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辩证认识这些因素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考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正确评价其效果。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保障自身国家的经济安全2023(1)全国新课标卷·T35;(2)重庆等级考·T14、T15、T18;(3)河北选择考·T16;(4)福建选择考·T16;(5)北京等级考·T15;(6)山东等级考·T14;(7)海南等级考·T13;(8)广东选择考·T182022(1)全国乙卷·T46;(2)重庆等级考·T18;(3)天津等级考·T12;(4)辽宁选择考·T16;(5)海南等级考·T9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2024(1)浙江1月选考·T15、T24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两极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2)常规考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2.备考指导(1)夯实基础,注重程序化知识构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交织着世界局势、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发展等知识,学生要通过“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2)注重素养培养,强化价值引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因此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同时渗透对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等史学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突显学生责任担当,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关注命题趋势:考查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交流与对抗的关系特征、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对不同国家或社会阶层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辩证认识这些因素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考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正确评价其效果。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保障自身国家的经济安全2023(1)全国新课标卷·T42;(2)全国乙卷·T35;(3)重庆等级考·T16;(4)天津等级考·T13;(5)河北选择考·T19;(6)北京等级考·T10;(7)海南等级考·T18;(8)浙江6月选考·T20、T222022(1)河北选择考·T17;(2)重庆等级考·T18;(3)天津等级考·T13;(4)海南等级考·T19;(5)浙江1月选考·T23、T24典题示例(2024·湖北选择考·T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命题情境以联邦怀旧电影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冷战与两极格局(2)教材题源: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关键能力【易错陷阱】理解有误:部分考生未理解题干围绕的是联邦德国怀旧电影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反映,进而转移了注意力,将题干的主体视为对战败的反思或者历史的重构,结果错选A或D。·变式训练1.(变考向·德国历史变迁)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史学家在叙述纳粹史时强调希特勒个人意志的决定性影响。到了六七十年代,史学家们强调“德国历史的延续性”,认为德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失衡是滋生纳粹主义的根本原因。这一变化(

)A.反映史学研究摆脱精英史观B.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C.说明德国社会结构根本改变D.导致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解析】选B。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史学家强调希特勒的个人意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历史传统。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逐步走向联合,共同的历史传统促进了西欧的联合,因此对德国历史传统的强调有助于满足走向联合的这一现实需要,故选B;材料并未明确说明史学家们摆脱了精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能得出“摆脱精英史观”的结论,排除A;此时中间阶层开始崛起,但这与史学家强调历史延续性无关,排除C;材料时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并未说明史学家强调德国历史延续性的影响,排除D。2.(变情境·二战后的世界格局)1943年,德国在苏联的卡廷森林发现了大量死亡的波兰军官,并认定此为苏联所为,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国内对“卡廷事件”的相关活动进行限制;1951年,美国国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要求苏联参加卡廷罪行的公开调查。这一态度的转变体现了 (

)A.美国力图追求事实真相B.国际局势影响外交策略C.社会制度存在尖锐对立D.美德国家利益趋于一致【解析】选B。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美国改变了之前的态度,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外交策略,故选B;材料强调的并不是美国力图追求事实真相,排除A;苏联在1943年和1951年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在这两个时间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却不一样,说明社会制度的差异并不是上述态度转变的原因,排除C;美德两国的国家利益始终存在一定的分歧,排除D。真题体验知识点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2024·全国甲卷·T35)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正面表现苏联的电影,从苏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正面的刻画。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出现了急转弯,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这一态度转变反映出 (

)A.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B.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C.雅尔塔体系走向瓦解D.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盟友,故美国方面对苏联形象的刻画较为正面,二战结束后,美苏从盟友变成了对手,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故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这反映出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是从二战同盟到大国争霸,反映出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B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A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排除C;“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说法错误,排除D。2.(2023·湖北选择考·T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国别贷款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大多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排除D。3.(2023·全国甲卷·T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民主种子”项目在提供种子的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凸显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故选D。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建立,A错误;美国的“民主种子”项目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美国本身国家利益,B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民主种子”项目不可能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C错误。4.(2023·江苏选择考·T15)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解析】选B。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焦点在德国,这损害了德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抗的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故选B;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据所学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苏对抗关系逐渐加剧,同时也加剧了两德之间的对抗,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材料涉及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政策的调整及双方处理关系的态度,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知识点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5.(2024·山东等级考·T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出现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解析】选A。根据饼状图可知,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中,制成品占比增加,原料占比减少,这说明二战后到80年代前期,英国经济发展相对衰落,经济竞争力下降,A正确;制成品进口占比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减少,和环境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能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但D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6.(2024·江苏选择考·T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寒山子的诗具有避世的特点,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了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的欢迎,体现了此时部分美国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政治抗议、反越战、社会运动等)的失望、逃避,故选D;寒山子的诗也不能够代表中国生活方式,排除A;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排除B;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之前美国一直采取敌视、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排除C。7.(2024·全国新课标卷·T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解析】选A。根据材料“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与英镑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货币,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表明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故选A;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在材料中缺乏有力论据,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1973年,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8.(2022·重庆等级考·T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解析】选D。从“1972年”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处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为发展重工业项目,向民众提供更高的福利,引导政策的执行。此时期国际关系特点是“苏攻美守”,苏联改革的特点是重视重工业,特别是重视军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目的还是发展重工业,排除A。“促进经济发展”并非此题讨论的重点,排除B。“引进西方技术”在题干信息当中并未提及,排除C。知识点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9.(2024·江苏选择考·T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使用阿姆哈拉语进行写作,使得阿姆哈拉语在文学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使得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这增强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抵制了殖民文化的侵蚀,故选B;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排除A;阿姆哈拉语的推广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对非洲大陆的统一没有促进作用,排除C;单独埃塞俄比亚这一个发展中国家还不能成为一个力量中心,不能对世界多极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排除D。10.(2024·黑吉辽选择考·T15)下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解析】选A。画面中的大树代指“非洲”,非洲黑人将非洲大树上代表殖民统治的巢穴吹翻,体现的是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种族歧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殖民统治,没有体现“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排除C;材料不涉及南北差距,排除D。11.(2024·湖南选择考·T16)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解析】选B。材料中美法两国为镇压殖民地反抗斗争付出巨大代价,说明美法等国殖民统治难以继续,从而阐释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故选B。12.(2023·新课标全国卷·T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解析】选C。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在全球环境问题中,发达国家主张发展中国家应与其承担相同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率先通过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材料中发达国家这一主张明显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故选C;材料中发达国家的主张主要是推卸责任,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发达国家是原有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获益者,并不主张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排除B;材料中发达国家将目前环境问题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借此推卸其应承担的主要责任,而非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排除D。知识点四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13.(2022·天津等级考·T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解析】选B。本题主要涉及现代粮食生产等必备知识,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但产量却大幅度提高,说明农业科技进步;而能源消耗量增长远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长,说明能源消耗过大;由此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B正确。材料数据信息与A、C、D均没有直接关系。14.(2023·全国乙卷·T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解析】选D。由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世界经济格局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局面并未转变,“根本”表述太绝对化B本身错误的选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运作,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C干扰选项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北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D正确选项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其经济地位却不断下降15.(2023·天津等级考·T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