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付高勤二○一一年十月1/138教育学结构:一、总论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四章教育目标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二、教学论部分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三、德育论部分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2/138第一节教育发展一、什么是教育?㈠教育本质:教育是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影响人身心发展从而影响本身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含有以下四层意思: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社会实践活动。4.树立大教育观思想(终生教育、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㈡教育含义广义:是指培养人一个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基本路径。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改变活动。3/138二、教育历史形态㈠依据教育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㈡依据实施教育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㈢依据教育在不一样历史阶段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4/138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没有固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2.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教育机构中接收教育,包含古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指含有类型和层次结构,按年纪或知识、能力分级教育制度,指向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经典表征。5/138三、教育发展历史阶段㈠原始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含有融合性。2.教育含有原始性。目标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教育含有同一性。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标同一。所以,原始教育形态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6/138㈡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形态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社会活动。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含有鲜明阶级性、森严等级性。⑶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显著保守性。⑷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重视在实践中学。⑸教育象征性功效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萌芽,但还未形成自己体系。7/1381.奴隶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我国学校教育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斯巴达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8/1382.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而且形成了含有特色选士制度,汉朝实施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实施“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施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经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9/138㈢当代学校教育形态1.特点⑴含有鲜明生产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讲课制成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教育系统。2.发展趋势⑴教育终生化;⑵教育社会化;⑶教育生产化;⑷教育民主化;⑸教育国际化;⑹教育当代化;⑺教育多元化。10/138一、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㈠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科学。㈡普通教育学研究任务1.理论建设任务⑴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研究结果和方法,建立科学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计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实践建设任务⑴为个体身心全方面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和实施标准及方法。⑵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理论论证和解释。⑶研究理论利用于实践问题。第二节教育学发展11/138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㈠历史上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教学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学思想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他言论聚集成《论语》一书。⑵《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叙述教育问题专著。12/138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⑴苏格拉底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他人请教方法,来传输自己思想。他声称:“我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不过,当他人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它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终,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观点说出来。人们称苏格拉底这种方法叫“助产术”。也能够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⑵柏拉图《理想国》。⑶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3/138教育学学科建立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了《大教学论》,被誉为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专著,他主张把广泛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泛智教育”。⑵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写了小说体名著《爱弥儿》,其教育思想关键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目标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自然人”。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⑷裴斯泰洛齐写了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将《爱弥儿》思想转化为行动,提出,教育目标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方面地、友好地发展儿童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利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先河。⑸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其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因为教育之故”。14/138规范教育学建立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重视系统知识传授。⑵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26年写了《人教育》一书,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研究,影响极大。⑶20世纪初,欧美教育学者拉伊和梅伊曼用试验、统计、比较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试验教育学”。⑷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了代表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伎俩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15/138教育学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⑴1939年凯洛夫主编出版了《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教育学。⑵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学)”和“掌握学习理论”。⑶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观点,提出发觉法。⑷197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高难度进行教学标准。⑸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⑹1970年,法国保尔·朗格朗写了《终生教育引论》一书,提出“终生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概念。16/138㈢教育学研究在当代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分化与综合2.理论导向上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多元互补㈣教育学研究方法惯用研究方法:观察法、文件法、调查法、试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17/1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1.制约着教育领导权和教育享受权;2.决定着教育目标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3.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18/138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伎俩和组织形式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伎俩。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伎俩。3.教育使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19/138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全部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身心两方面主动改变过程。20/138二、个体身心发展特殊性㈠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㈡个体身心发展含有能动性。21/138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㈠内发论1.基本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本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善导论。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方法来教育学生。比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东西都是好,而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3.代表人物:⑴中国孟子。⑵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⑶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⑷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22/138㈡外铄论1.基本了解:人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人性本恶或规制论。2.主要观点: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自然欲望是贪婪、非理性、卑鄙;二是表现在人天性是自私,敌视他人,人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格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这些不好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习惯,经过教育养成习惯能够成为人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比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能够随心所欲做成任何样式。”3.代表人物:⑴中国荀子。⑵美国华生。⑶英国洛克。23/138㈢多原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发展是个体内在原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普通规律1.不平衡性;2.次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24/138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原因影响人发展原因包含遗传、成熟、环境(含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方面。一、遗传对个体发展影响㈠什么是遗传?是指上代继承下来生了解剖上特点。㈡遗传作用(地位)1.是个体身心发展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差异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人遗传素质是有差异,这是不可否定。人遗传素质差异不但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发展是含有一定影响作用,据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3.遗传在人发展中作用不能夸大。25/138二、成熟对个体发展影响㈠含义: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到达比较完备状态。㈡格塞尔双子爬梯试验证实:一个机能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26/138三、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㈠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一切外部原因。㈡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含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影响有主动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收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27/138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影响㈠含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决定性原因。㈡组成: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生理活动;2.个体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28/138第三节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㈠对人价值发觉不但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驾驭知识和技能。㈡对人潜力发掘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㈢对人力量发挥要力图使人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取得真正全方面地发展。㈣对人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本质和真谛。29/138二、学校教育特殊功效㈠教育对人发展、尤其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个有目标培养人活动,它要求着人发展方向。2.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给人影响比较全方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教师。㈡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实现,必须经过学生本身主动活动。㈢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30/138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特征与初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㈠少年期年纪特征身体状态剧变,内心世界发觉,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增强。㈡初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内心世界,形成正确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31/138二、青年期特征与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㈠青年期年纪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是人生定向、个性定型、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㈡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提升青年自我调整生活和心理状态能力。32/138总而言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次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阶段性,对不一样年纪阶段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一样;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不过,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到达要求,促进他们身心发展,不停地提升他们身心发展水平。33/138第四章
教育目标第一节
教育目标概述一、教育目标概念1.狭义概念:教育目标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总要求,或曰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质量规格总构想或要求。广义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经过教育在身心很多方面发生什么样改变,或者产生什么样结果。2.教育目标结构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人身心素质作出要求。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人社会价值作出要求。34/1383.教育目标作用⑴导向⑵协调⑶激励⑷评价4.教育目标层次结构⑴国家教育目标⑵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⑶教师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35/138二、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制订教育目标基本依据)㈠教育目标制订受制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标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动态结合2.教育目标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教育目标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演进㈡教育目标表达了人们教育理想㈢教育目标确实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方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标理论基础36/13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方面发展学说主要内容: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全方面发展提供客观需求和创造可能条件。3.提出和叙述了人全方面发展内涵⑴人全方面发展全方面性是反应人对生产力总和全方面占有;⑵人发展是指人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发展;⑶人全方面发展是自由、友好地发展;⑷人全方面发展不但指全社会人全方面发展,而且个人全方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方面发展条件。37/138三、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制约原因——①从社会历史总进程来看,教育目标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②个人发展与详细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到达高度统一,教育目标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38/138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标一、我国教育目标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标根本定位)2.要求全方面发展。(受教育者全方面发展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发展)3.含有独立个性全方面发展:说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全方面发展;独立个性,说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原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方面发展个性。(全方面教育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全方面发展学说)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教育目标39/138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对策1.普通中小学性质与任务性质: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深入接收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升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含有基础性、全方面性、全体性特点。40/1382.普通中小学全方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⑴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体质教育。⑵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教育。⑶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教育。⑷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教育。⑸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教育。41/138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⑵是全方面发展教育;⑶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教育。42/138三、我国中学阶段培养目标㈠我国初中阶段培养目标⑴含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初步含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思想,含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遵法,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含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⑵掌握必要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含有一定自学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初步含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科学方法。⑶初步掌握锻炼身体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考究卫生习惯,含有健康体魄。⑷含有初步审美能力,形成健康志趣和兴趣⑸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含有正确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43/138㈡我国普通高中培养目标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含有正确政治方向,初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含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含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甘于贡献精神;含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含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能力。⑵掌握当代社会需要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含有自觉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含有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基本能力。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含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含有健康审美观念和一定审美能力;含有良好意志品质和一定应变能力。⑷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含有基本技术意识和初步择业能力,含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当代生活技能。44/138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本质属性㈠学生是现实社会组员之一。含有些人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㈡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快速时期人。⑴含有发展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⑵学生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和环境相互作用;⑶含有取得成人教育关心需要。㈢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含有能动性教育对象。⑴学生既是教育与对象,又是学习主体;⑵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45/138二、学生地位㈠学生地位传统认识。学生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经常被忽略,现实社会中学生经常处于隶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独立存在价值。46/138㈡学生社会地位1.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学生身份地位——⑴是国家公民;⑵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⑶是接收教育未成年公民。青少年学生法律地位——青少年学生是独立社会个体,权利主体,有独立法律地位,享受公民绝大多数权利,还要受到社会特殊保护。47/1382.学生享受正当权利
⑴人身权。包含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声誉权和荣誉权。
⑵受教育权。包含受教育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48/1383.学生义务⑴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⑵恪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社会)⑶努力学习,完成要求学习任务;(本身)⑷恪守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管理制度。(学校)49/138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㈠职业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个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3.教师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50/138㈡职业特点1.人类文化传递者;2.人类灵魂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51/138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㈠教师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思维方式和方法论。52/138㈡教师专业素养1.含有先进教育理念2.含有良好教育能力3.含有一定研究能力53/138㈢教师人格特征(指教师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品质等。)1.主动乐观情绪;2.豁达开朗心胸;3.坚韧不拔毅力;4.广泛兴趣。㈣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对事业、对事业对象、同事关系、本身素质等)1.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道德涵养。54/138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㈠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相互关系,包含彼此所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态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角色关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地位;二是心理关系——即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交往。55/138㈡发展1.第一阶段:教师中心说。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传统教育观,强调教师权威、学生为被动接收知识容器。2.第二阶段:学生中心说。以美国杜威为代表进步主义教育观,弘扬学生主体,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中心。3.第三阶段:主导主体说。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是统一。56/138二、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㈠师生在教育内容教学上组成接收关系1.从教育内容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收者;2.学生主体性形成,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成功条件;3.指导、引导学生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㈡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独立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2.严格要求、民主师生关系,是一个朋友式友好帮助关系。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本质是一个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但是知识上、智力上,更是思想上、人格上影响。57/138【本章应考练习及解答】一、选择题1.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信条表达了教师()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B.高尚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教学基本功2.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良好教育能力外,还要含有一定()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3.社会环境对个体客观要求所引发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矛盾运动,是推进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A.动力B.前提C.条件D.基础4.教师首次被列入“教授、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者”类别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提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BAB58/138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表达了教师劳动()特点。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6.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它欺侮学生行为,因为学生享受()。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7.学生最主要权利是()。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8.在教育史上,两种不一样师生关系模式是()。A.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B.内发论与外铄论C.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D.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9.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职业。A.自然化B.现实化C.社会化D.自由化10.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A.系统化B.专业化C.专门化D.多样化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要求“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文件是()。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方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方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ACAACDD59/13812.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含有()。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13.教师工作目标和使命是()。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开拓创新14.教师最基本权利是()。A.管理学生权B.科研活动权C.教育教学权D.民主管理权二、填空题1.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关系是。2.教育活动是一个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为主要组成要素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是最基本要素。3.教师最基本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关键是。ACC师生关系培养人人集合学生和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60/1384.未成年学生享受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5.普通说来,在师生关系中有几个经典模式,它们分别是、、和。6.学生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是之间相互作用。7.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关系。8.教师教学效能感包含和两方面。三、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功效。人身权受教育权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个体与环境人-人个人教学效能感普通教学效能感答: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继承者、传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推进者。⑵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⑶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引路人。61/138第六章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教育上,指学校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要求全部学科(即教学科目)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主要提倡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系统组成。62/138历史上对课程了解:㈠课程即教学科目。㈡课程即学习经验。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㈣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63/138二、课程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种类。㈠依据课程制订者或管理层次(或依据课程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㈡依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㈢依据课程组织关键,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㈣依据课程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三、制约课程基本原因(三大原因:社会、知识、儿童)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及提供可能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㈢学生年纪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收性64/138近代较有影响课程理论
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影响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两种对立教育理论。二者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⑴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⑵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⑶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65/138
一、课程目标㈠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关系目标类型含义特点表示/实现教育目标一定社会培养人总要求。是关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是总目标。是教育总方向,表示是普遍、总体、终极教育价值;详细表示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详细培养要求。⑴是“教育目标”下位概念。⑵主要表示不一样性质和不一样阶段教育价值。⑶与教育目标关系:教育目标是国家统一要求,培养目标是某级或某类学校详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详细化,教育目标是培养目标前提和依据。主要经过学校设置课程来达成。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所要抵达预期结果。时限性;详细性;预测性;操作性。它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准则和指南。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抵达教学效果。以培养目标为详细指导,培养目标又靠教学目标来实现。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依据,主要是对局部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66/138㈡确定课程目标依据1.对学生研究;2.对社会研究;3.对学科研究。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67/138二、课程设计㈠什么叫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编制,即有目标、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纲领以及教科书系统化活动。㈡课程设计基本要求1.合目标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68/138㈢课程设计基本程序(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标;(学校应该到达哪些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方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怎样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69/138㈣课程文件——包含三个层次,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教学计划⑴含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⑵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特征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基础性。⑶教学计划组成①指导思想。②培养目标。③课程设置及其说明。(教学计划关键)。④课时安排。⑤课程开设次序和时间分配。⑥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70/1382.课程标准含义:又称教学纲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刚要形式编定、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其结构包含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教学纲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主要依据。3.教科书含义: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收活动中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深入详细化。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主体部分,故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71/138第三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㈠什么是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过程,或把书面课程转化为详细教学实践过程。㈡课程实施结构1.安排课表;要遵照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标准。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72/138㈢影响课程实施原因1.课程计划本身特点;2.教师特征;3.学校特点;4.校外环境。73/138二、课程评价㈠含义:是指检验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怎样,以判定课程设计效果,并据此做出改革课程决议。㈡课程评价目标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㈢课程评价功效1.诊疗2.修正3.决议74/138㈣课程评价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验;4.表现评定。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关键点1.建立意在促进学生素质全方面发展评价体系;2.建立意在促进教师不停提升评价体系;3.建立意在促进课堂发展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75/138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国外课改趋势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㈡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㈢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76/138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㈠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⑴科目设置太多;⑵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⑶重必修课,轻选修课;⑷课时百分比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基本思绪1.课程功效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77/138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㈠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㈡课程综合化趋势;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趋势;㈣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㈤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趋势。78/138【本章练习及解答】一、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关于课程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范围和进程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含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发展而演变,反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3.课程与心理学联络,最早能够追溯到()。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斯多德4.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关于课程编制四个问题被称为()。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5.有目标、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纲领(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过程是()。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BBDBD79/1386.学校教育基础是()。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施学科课程及对应理论是()表现。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8.教育史上,课程类型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C.关键课程与广域课程D.接收课程与发觉课程9.课程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取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10.基础型课程重视学生基础学力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以“三基”为中心基础教养。“三基”指是()。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问题。A.当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2.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描述中不正确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剪发展次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课外活动DAABDAD80/13813.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14.关于新课程理念说法不科学一项是()。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初中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步骤C.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D.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以研究或探索为中心实践性学习活动15.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常模参考测验不足而提出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二、填空题1.依据任务不一样,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型课程。2.制约学校课程三大原因是社会、知识和。3.是依据教学纲领编制、系统反应学科内容教学用书。4.教科书是详细化。5.教学纲领普通由说明部分、和其它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6.评价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最终一项任务或步骤。7.教学计划关键问题是。8.安排课程表要遵照整体性标准、迁移性标准、。CAA研究儿童教科书教学纲领(课程标准)本文部分教学活动课程设置生理适宜标准81/138三、简答题怎样了解课程含义。答: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要求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对课程概念应作以下了解: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总和;2.课程不但包含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含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路径、标准含义。82/138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意义与任务一、教学概念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一个教育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基本路径。1.教学≠教育。2.教学≠智育。3.教学中教与学。83/138教学包含以下三方面:1.以培养全方面发展人为根本目标;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含有各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统一。84/138二、教学地位和意义㈠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基本路径,是学校全部工作中心,教学目标实现和教育任务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85/138㈡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一个主要伎俩。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形式,是实施全方面发展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基本路径。2.教学为个体全方面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教学是进行全方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基本路径。3.教学是教育工作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86/138三、教学任务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组成各门科学基本事实及其对应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技能:是指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能力。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惯用技能。技巧:是指一个操作或动作自动化。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谁知能力系统。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关键。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㈣促进学生个性友好发展87/138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概念㈠古代教学过程理论萌芽1.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学、思、行统一过程。这是我国最早关于教学过程思想。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思索和实践。3.昆体良:摹仿、理论、练习。88/138㈡近代教学过程理论形成与发展1.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2.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组成,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3.杜威提出教学过程五阶段论⑴从情境中发觉疑难;⑵从疑难中提出问题;⑶作出处理问题假设;⑷推断哪一个假设能处理问题;⑸实践检验、修正假设、取得结论。简言之,叫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4.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89/138㈢教学过程含义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经过指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过程。90/138㈣教学过程本质1.是一个认识过程2.又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四性”——⑴间接性;⑵引导性;⑶简捷性;⑷交往性。91/138二、教学过程特点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主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内在机制。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作用;2.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加教学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师生关系。92/138三、教学过程结构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操作程序或基本阶段。㈠激发学习动机;㈡领会知识;包含感知教材、了解教材。㈢巩固知识;㈣利用知识;㈤检验知识。93/138第三节
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和对教学过程规律认识而制订指导教学工作基本准则(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教,也指导学生学,应落实于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和一直。现阶段,我国中学教学标准主要有:直观性标准、启发性标准、巩固性标准、循序渐进标准、因材施教标准、理论联络实际标准。94/138第四节
教学方法一、概述㈠什么是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伎俩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总称。㈡中学惯用教学方法(三类八法)1.教师利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⑴讲授法.⑵谈话法(也叫问答法).⑶讨论法.2.教师指导学生经过直观感知取得知识、技能方法——⑴演示法。⑵试验法。⑶参观法。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方法——⑴练习法。⑵读书指导法。95/138㈢选择和利用教学方法依据1.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课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96/138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1.发觉教学2.程序教学3.范例教学4.暗示教学97/138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检验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验与评定五个步骤。98/138一、备课㈠备课是教师课前准备和对教学策划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先决条件。㈡备课主要内容1.钻研教材。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2.了解学生。3.制订教学方案(教学进度计划)⑴学期(年)教学方案;⑵课题(单元)教学方案;⑶课时教学方案(课案或教案)99/138二、上课㈠上课是教学过程中心步骤,对其它步骤含有支配和决定作用。㈡课类型和结构㈢上好课详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示清楚;5.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100/138三、作业检验与批改——课堂教学延伸作业批改方式主要有:教师全部批改;重点批改;轮番批改;集体批改;学生相互改;学生自改;教师抽改等。1.符合要求;2.分量适当,难易适度;3.要求明确,时间详细;4.及时批改、讲评。101/138四、课外辅导——课堂教学必要补充课外辅导主要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包含班级辅导和小组辅导)三种形式。课外辅导主要内容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给差生和缺课生补缺补差;给优生和有专长学生开“小灶”,满足其求知欲;指导学生作业和答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步骤检验学生学业成绩方式主要包含平时考查和结束考试两大类。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有百分制、等级制和评语制三种形式。102/138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总是以一定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东西。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影响较大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03/138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1.教学基本组织形式⑴班级上课是教学基本组织形式⑵课类型和结构课类型,即课分类,普通分类为两种,一个依据教学任务来分: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验知识课。一个是依据使用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讲讲课、演示课、练习课、试验课、复习课。课结构是指课组成部分、次序和时间分配。主要包含:组织教学、检验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104/138第九章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利用德育规律,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主动影响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品德活动。教育学上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它范围广,包含培养学生一定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广义德育,指教育学上德育;而狭义德育,指伦理学上德育,即思想品质教育。形式上,德育包含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含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05/138二、德育目标㈠含义:是指经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到达总体规格要求。㈡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总要求培养儿童正确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⑴思想政治要求。⑵道德行为要求。⑶个性心理和能力要求。3.高中阶段德育目标⑴思想政治要求。⑵道德行为要求。⑶个性心理和能力要求。106/138三、德育内容㈠含义:是实施德育工作详细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总和。㈡确定德育内容依据1.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2.学生年纪特征;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㈢中学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107/138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概述㈠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涵养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过程。㈡德育过程结构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108/138二、德育过程规律㈠学生知、情、意、行诸原因统一发展规律1.思想品德教育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2.知、情、意、行关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行受知、情、意支配和调整,同时又影响知、情、意。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2.德育过程活动和交往特点⑴引导性、目标性、组织性;⑵内容、形式多样性;⑶对象有限性;⑷科学性和有效性。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久性和重复性规律109/138第三节
德育标准、路径、方法、模式一、德育标准㈠含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照基本要求。㈡我国中学德育基本标准(含义、落实要求)1.导向性标准;2.正面教育标准;3.知行统一标准;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标准5.因材施教标准;6.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标准。110/138二、德育路径㈠含义:是指德育实施渠道或形式。㈡我国中学德育主要路径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活动3.课外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111/138三、德育方法㈠含义:是为到达德育目标而在德育活动中采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活动方式总和。㈡我国中学惯用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陶冶法4.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112/138四、德育模式㈠含义: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伎俩、德育方法、德育路径组合方式。㈡当前常见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113/138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概述一、班级㈠什么是班级?班级是一个复杂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行政组织。它通常由教师和一群年纪相近、知识水平相同并有着共同学习目标和需求学生以及环境组成。㈡班级组织发展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基础;3.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4.中国最早采取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114/138二、班级管理㈠含义是教师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适当方法,率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建立良好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组织活动过程。㈡班级管理作用(功效)1.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效率。2.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5/138三、班级管理几个模式㈠常规管理1.含义:是指经过制订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2.规章制度包含内容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相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制度;⑵学校依据教育目标、上级相关指示制订学习常规制度;⑶由班集体依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订班级规范。116/138㈡平行管理1.含义:是指班主任既经过对集体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经过个人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管理结合起来管理方式。2.实施平行管理注意事项⑴充分发挥班集体教育功效,使班集体正真成为教育力量;⑵经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管理和发展。117/138㈢民主管理1.含义:是指班级组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负担责任前提下,参加班级管理一个管理方式。2.实施民主管理工作要求⑴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⑵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118/138㈣目标管理1.含义: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方法。2.目标管理要求⑴共同确立级奋斗目标;⑵实施学生自我管理。119/138第二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一、存在问题㈠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表现:1.教师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就主要指标;2.让学生服从老师,维护教师绝对权威。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程度较低表现:1.班干部相对固定,特殊化;2.“班干部”“荣誉”重于“责任”;3.学生都想当干部,却缺乏“做班级小主人”意识。120/138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班级管理机制㈠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能力。121/138第三节班集体形成一、班集体基本特征班集体是班级发展高级形式。健全班集体含有四个基本特征:㈠明确共同目标;㈡一定组织结构;㈢一定共同生活准则;㈣集体组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气氛122/138二、班集体教育作用㈠有利于形成学生群体意识;㈡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能力。123/138三、班集体形成与培养㈠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㈡建立班集体关键队伍。要培养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主动分子,其基本标准为:1.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很好;2.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号召力、影响力;3.热心参加集体活动,愿意为大家服务;4.在某方面有突出成绩、兴趣和专长;5.善于团结同学,有很好人际关系。124/138㈢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工作重点:1.在建立正常秩序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力量。2.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3.在班级秩序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要不停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秩序给他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和成效。㈣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1.按时间分有日常性教育活动和阶段性教育活动两大部分;2.按内容分主要包含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㈤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1.班级舆论是以议论和褒贬方式必定或否定班集体动向或其组员言语行为,是班集体生活与组员意愿反应。2.班风即班级气氛、班级精神面貌。125/138第四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角色定位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组织者、班集体建设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引领着,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骨干,是沟通家长和小区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力量。126/138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地位和作用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设计者。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领导者。班主任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㈢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1.要把学生作为交往主体;2.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交往结构;3.要在与学生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关系。127/138三、班主任班级管理内容和方法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1.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⑵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关系;⑶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2.方法——⑴经过阅读学生相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⑵经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调察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⑶在自然条件下,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观察。128/138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作用⑴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风气;⑵要定时联络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⑶调整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方面安排。2.协调和指导班级团体活动⑴团体计划与班级工作计划步调一致;⑵帮助团体落实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条件;⑶帮助团体干部提升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3.争取和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⑴定时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⑵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⑶主动争取和勉励社会各种有利原因对学校提供支持。129/138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专著是()。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2.教育本体功效之一是()A.降低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3.高等学校双重担务是()A.教学和教育;B.升学和就业;C.教学和科研;D.生活和生产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A.主导原因;B.决定原因;C.物质前提;D.内部动力5.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ADCCC130/1386.我国现在实施义务教育年限是()A.6年;B.5年;C.8年;D.9年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两基”是()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8.马克思认为,人片面发展最严重时期是()A.原始社会早期;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早期;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9.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课程理论是()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瓶生产车间员工培训
- 2024年车展场地租赁条款3篇
- 2024年示范文本:动产让与担保协议2篇
- 胆囊癌的临床护理
- 2024年式电动车短期租赁协议4篇
- (2024)小年活动主题方案
- 2024年环保项目政府贴息借款协议3篇
- 科技大会主持人录用协议
- 烟草制造事故防范条例
- 主持人选拔赛代理协议
- 智能治理: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 2024年滴眼剂市场份额分析:全球滴眼剂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89亿美元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铁皮石斛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新生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及护理课件
- 融入人工智能的《语言学概论》教案设计
- 2024年信息技术基础考试题库
- 2024至2030年中国空气滤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讲座
- 2024-2025学年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一次函数(压轴34题)解析版
- 铁塔基础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