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2024年秋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试卷

语文答案

1.【答案】A

A项,都是副词,才

B项,名词,字/动词,说

C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

D项,副词,确实,实在/随意

2.【答案】C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

A省略句、状语后置句B状语后置句C省略句:使(之)快弹数曲

D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答案】B

诗中的“乌鹊"是用来比喻贤才,贤才徘徊寻求明主,这表现的是诗人是对贤才的关切、渴求之情。

【答案】D

作者借廉颇的典故是为了抒发自己有志于为国效力却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答案】D

以天台山四万八千丈衬托天姥山的高大,用的是正衬的手法。

6.【答案】A

“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错,根据原文“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可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7.【答案】A.“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个说法未必确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

8.【答案】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

9.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10【答案】B

“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错,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但对政治局势并非了解,而是无知,感觉迟钝。

11.【答案】A.“生动而饶有趣味"错,文中多次写到老鼠,是为了烘托气氛,而非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12.【答案】D“心平气和”错,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

13.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

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

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14.【答案】A

元和十年七月,盗贼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

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克。(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

委婉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5.下列对诗句所用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反衬)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

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

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

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

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

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

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

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

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

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

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

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

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

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

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

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

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

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

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

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

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

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

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

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

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

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

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8.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

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

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

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9.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

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

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

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

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

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

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

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

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

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

“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

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

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

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

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

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

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

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柯》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

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

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

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

晋王朝岌岌可危。

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刘裕的认

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了解。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

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刘裕称帝改元,陶渊明一家成了遗民,他的儿子却主张“不食宋粟"清静”“淡泊”,

这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既烘托了气氛,也

使文章生动而饶有趣味。

B.本文以陶渊明的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

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本文是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

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

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

“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12.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

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B.“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

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

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

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13.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

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6分)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

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

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

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

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以进士的身份参加考试,被皇帝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D.白居易创作了很多含有讽谏的诗歌,针砭时弊,为人称赞,有些还流传到了皇宫中。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

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以简洁的叙述入题,“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周瑜,

着意刻画周瑜的英雄气概。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

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下片结句词人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忍不住向道旁杨柳发问,问杨柳在为谁

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

高一年级九月检测语文试卷

19.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

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这两

句诗过渡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一吐

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送客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

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

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

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②在重

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

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③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

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

“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1),

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