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查速记(强烈推荐)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速查关键词】

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科举制、隋炀帝的暴政

知识点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统一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

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一“开皇之治”

措施: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玫效率。

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枳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

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南年起)

1.开通条件:

①隋文帝的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2.一中心,两至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迹多公里,是古代世界

最长的运河。

3.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祁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

2.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

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宜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同时也推动了教直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菱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亡8年,隋场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

政亡国)

【图片解读】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七下P3)

解读: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祁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了不同

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速查关键词】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

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对今天的启示):(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

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方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称帝:是唐高宗的妃子,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

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骆宾王),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①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②人II持续增长,③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④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2.措施:(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2)整

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官吏考核)(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

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知识延伸】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共同点

1)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2)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

3)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4)重视民族关系。

5)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启示:

1)要重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2)要重视生产,发展经济;

3)要善于用人,选拔人才。

3.盛世之治

【图片解读】

唐太宗像

(七下P6)

相关名言:

(1)民本思想:

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②“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

(2)用人:

①“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②“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3)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4)纳谏:

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2018.3)

②“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5)法治:“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第3课盛唐气象

【速查关键词】

曲辕犁、筒车、唐朝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吐蕃、李白、杜甫、白居易

知识点一、经济的繁类

1、农业:①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④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⑤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丝织工艺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③造偌业、

矿冶业、造纸业。

3、商业繁荣:表现:①水路交通发达,②贸易往来频繁,③出现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

扬州,成都)。

长安城特点:①布局严整对称;②街道宽敞整齐;③商业繁荣(东西两市是商业区)。

长安城地位:①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②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c

知识点一、民族交往与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

可汗”)

战争:唐初,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统治。

任职: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册封(封王):东北渤海国(粟末鞋帽族)首领渤海郡王,西北回纥首领怀仁可汗,西南南诏

首领云南王。

设管理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联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常普松赞干布联姻。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赞

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

盟碑”。)

知识点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原因: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民族交融,交通发达,思忠活跃。

表现: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②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可参加娱乐活动。③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衣食住行

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④刚健豪迈的尚武之风盛行一时。

知识点四、多彩的文学艺术(经济基础,统一安定,民族交流)

1.文学方面(诗歌)

李白(诗仙,盛唐时期):诗歌特点:①歌颂祖国山河壮美;②抒发昂扬进取精神;③表现蔑

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③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杜甫(诗至,由盛转衰时期):诗歌特点:①诗风淳朴厚重;②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

来的痛苦;③抒发悲愤凄婉之情;④诗歌反映史实,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唐朝中期):诗歌特点:①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②平易近人,

通俗易懂。

2.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石窟和雕刻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

笔力劲键。

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宗教。阎立本的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

劲,风格奔放。

音乐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出现箫蹈家、歌唱家、乐器演奏家。

石窟:敦煌莫高窟(甘川敦煌东南鸣沙山)。

【图片解读】

曲辕犁(七下P11)筒车(七下P12)

解读:曲辕犁是耕地工具,适用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是灌溉工

具,提高了水利灌溉效率,节省了人力。

□口

□5

疑LEJ

RH

I

m二口

-

-j

r二

io

ro

n-二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开元通宝(七下P13)(七下P13)

解读: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FT本的和同开球受到其影响;唐都长安的建筑布局

和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坊是居住区,与市场界限明

显,坊市分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唐蕃会盟碑

(七下P15)(七下P15)

解读:《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是汉藏两族友好

情谊的历史;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速查关键词】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与《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

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

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口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口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

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U苴位;

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知识点三、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装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诙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

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

精华,为己所用。

【知识延伸】归纳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和个人领导才能;3)统治者戒奢从

简、任用贤人和虚心纳谏: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革新;5)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

的外交政策;6)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力。

【图片解读】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

(七下P21)鉴真像(七下P20)

解读:玄奘西行体现了玄奘不畏艰险,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鉴真笫六次东渡

日本才成功,展现了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

响的人物。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速查关键词】

安史之乱、安禄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朱温、五代十国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

虱”。

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

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边将安途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

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部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③太子李

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

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

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税。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

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

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

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

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

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I•国是唐末以来灌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

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

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6课北宋的政治

【速查关键词】

赵匡胤、陈桥兵变、分化事权、通判、转运使、重文轻武国策、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

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D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

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

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

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

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1.措施:(1)重视文官:①宋太祖重用文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名额,提高地位,授官从优,升迁

迅速。)

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重文轻武政策利弊(影响)。

(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

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④(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

(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宣僚集团,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导致

政府办事效率下降,④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

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

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知识延伸】

1、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

利敝

•官僚机构庞杂——冗’

•让权利互相制衡监

冗费

督,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财政空虚一积贫

•管控地方财政,消

除割据经济基础,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速查关键词】

耶律阿保机、元昊、清州之盟、庆历和议、岁币、榷场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

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

西夏文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九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澧州之战宰相就隹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海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

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汪(罹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

经济交流)o

【图片解读】

~r"

叫:京

\西中京©

(开出卜

A

©5城

1*

-----&权伍裳界

-7-今团,

北宋形势图(1111年)(七下P29)

解读:北宋时期政权并立,宋朝与周边的辽、西夏政权对峙,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速查关键词】

完颜阿骨打、金灭辽及北宋、赵构、临安、岳家军、邸城大捷、莫须有

知识点一、女真族的崛起

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演猎的生活,辽宋时受辽控制压迫。

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建国:12世纪初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

会宁。

措施:①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②颁行女真文字,③发展生产,势力

迅速壮大。

知识点二、金灭辽及北宋

背景:女真崛起时,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灭辽:宋金夹击攻辽,宋败。1125年,辽被金灭亡。

灭宋(不战而败):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

知识点三、南宋的偏安(绍兴和议1141)

建立:1127年,宋钦宗弟弟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东京),史称南宋。

抗金:星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典大败金军主力,迫使

金军后撤。

议和: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

名杀害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i线划定分界线。

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

江南一隅。

【知识延伸】

1.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北宋与辽并存165年

北宋建立SS渊之盟金灭辽

主流和平交往121年

2.想一想:岳飞是抗金英雄,还是民族英雄?

岳飞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因为民族英雄应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同外国侵略者进行

斗争,而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满族的前身,宋金之战是兄弟之战。民族间的战争

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说。

3.想一想:南宋与金议和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

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南宋统治

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1)对北宋来说一一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来看一一双方和议以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有利于和平局

面的出现,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图片解读】

克烈部

吐蕃等部

看城

路级驻所

政权部族界

今国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七下P39)

解读:金、西夏、南宋三个政权并立。宋金对峙,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和平相处,客观上为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速查关键词】

占城稻、景德镇、茶树棉花种植、广州泉州明州、商业城市开封与杭州、海外

贸易、市舶司、交子、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发展基础);②从唐朝中晚期至两

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安定环境,破坏少);③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工具和劳动力;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农业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①人口增加,②垦田面积扩大,③耕作技术提高,④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粮食作物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

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毙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复种技术得到推广''③区域:由于朝廷的

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

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根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发展。②

南宋后期,仅限于广东和福建的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②南宋后期,

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①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②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的瓷器,

给人别致的美感。③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

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北宋

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

备了指南针。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

1.商业

①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②店铺不断增加,街道、宅巷到处打开设店铺(经商地点)。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

早市和夜市。

④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⑤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外贸(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①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奖励通商,设“蕃坊”,

“蕃学”)

3.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壬”,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

钱并行的货币。

4.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我国经济重心以秦险一一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②东晋后期以来,江南发展迅速,南朝时,北方

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步发展。③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

成。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①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③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

易的发展。

④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知识延伸】

1.经济重心的南移

劳动力南方经济

北方战乱一>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逐渐超越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八王之乱)人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南

两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靖康之变)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4)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5)重视对外贸易;

【图片解读】

秧马(七下P42)(七下P43)

解读: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宋代海

船设置水密隔舱、船上使用指南针,在当时世界造船、肮海领域居领先地位。

宋代海外贸易图

(七下P45)

解读:海路;航线多,东西兼顾;海外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远达非洲东海岸

北宋纸币南宋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铜版拓片“会子”铜版拓片

(七下P46)(七下P46)

解读:交子与会子: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宋朝时期商业空前发达,由于商业竞争激烈,

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该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

商标广告。

第10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速查关键词】

成吉思汗、蒙古灭金与西夏、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①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

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②铁木真认识到统一的重统性

统一:统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占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占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统治:①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平时生产,战时出征;②组建一支一万人

的护卫部队

③建立司法机构;④创制蒙古文字。

知识点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灭夏;金朝拒绝援助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灭金:蒙占与南宋结盟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攻宋:金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对峙,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多年。

知识点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统治:①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任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追

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②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

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二。

4.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知识延伸】

1、有人认为,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

盾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元朝统•全国,从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具有进步性。元朝统•后,疆域

广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但是,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是通过军征服来完成全国统一的.大肆屠杀和掠夺

激起各族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

为。

【图片解读】

忽必烈像(七下P49)

解读:元世祖,元朝建立者。主要成就:灭南宋、大理,建立元朝,统一全国,首创行省制

度,开凿大运河。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速查关键词】

元朝的疆域、回族的形成、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特点: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关系:①边疆各族内迁与汉人杂居相处:②原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与汉

人无异;③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新民族(回族)。④元朝境内大

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①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开h工六部,分管各项政

务;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全军事军事: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①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②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

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过个行省,行省

下设路、府、州、县。

影响:①从“山川形便”到“犬牙相入”,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行政和军事控制。②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地制宜)

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①

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

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②西北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

理西域军政事务。

2.对西藏的管辖

①攻南宋时,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②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

置达在凉州(甘肃武威)会晤,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占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

设置驿站。③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

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④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

理。

意义: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图片解读】

甘翕什看

宣威虎隹地

元朝疆域图(1330年)(七下P51)

解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对辽阔

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速查关键词】

瓦子、元杂剧、关汉卿、宋词、苏轼、李清朝、辛弃疾、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的开封(大相国寺)、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L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开封城内的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2.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昌、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①形成于宋代

;②元建立后,盛行于元大都为中心的北方;③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3.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年

节,新年)。

知识点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1.兴起发展: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定义和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每首词依据乐

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3.内容:开始多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变化较大,风格多样,

内容广泛。

苏轼:北宋文学家,①改进了词的创作,②扩大了词的境界,③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

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两宋时期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

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①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②抒情、写景、

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元曲

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

的艺术。

关汉卿:金末元初,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o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

与之齐名)。

知识点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概况: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

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

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地位:《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不朽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两

司马”(西汉司马迁,著有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绘画艺术: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山水、花鸟、风俗画)。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美术史上不朽之作。

元朝赵孟^的《秋郊饮马图》。(山水、花鸟、人物画无不传神,他的作品被称为“独匠”)

*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书法家是赵碰(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图片解读】

宋代张择端《清明

上河图》(局部)

(七下P44)

解读:描绘了北宋开封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反

映了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速查关键词】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宋代的驿站

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康唐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辽宋夏金时刻书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

步发展。

弊端:刻板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一种书籍。

活字印刷术:①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用胶泥刻字。②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③元代科学家

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r转轮排字法。④元朝中期,出

现了铜活字印刷。

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

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i.指南针

发明发展:①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②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

南工具,称为“司亶”;③宋代开始川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④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罗盘。

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影响: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侑国家,后来乂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

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制成

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宋金战争,蒙古灭金、灭宋战争)。南宋初,竹管火枪;南宋后期,

有弹丸的突火枪(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③元代用

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突破)。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乂经阿拉仙人传到欧洲。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知识点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

通的新局面。

1.陆路:①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发达,②元代修建

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

国家。

2.海路:

条件:①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指南针;潮汛、信风、气象等规律)。②政府

鼓励外贸。

航线:①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②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海外贸易:①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②宋代时与

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卜个,元代时达到应多个。

作用:①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②中国

的创造发明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

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图片解读】

宋代火器(模型)

毕昇像(七下P59)水罗盘(模型)(七下P61)(七下P61)

解读: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大众教育的普及:宋代指南针的应

用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的发达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亚历山

轲拉伯海

去加注湾

附路交通线

海路交通线

政权部族界

元朝交通路线图(七下P63)

解读:以大都为核心,形成陆、海两条主要的对外交往交通线,使中外经济、

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速查关键词】

朱元璋、朱元璋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厂卫制度、八股取士、明朝引进玉

米、花生等农作物品种、丝织业中心苏州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

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一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

一司法;都指挥使司一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开h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

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犯,保

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乂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一£经丁;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

碍文化发展。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菱州是明代的

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

差畅销海内外。

3.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

徽的徽商。

【知识延伸】

1、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影响

特点

•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