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教案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教案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教案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教案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备课笔记苏术锋2009年7月TOC\o"1-2"\h\z\u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4第1章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基础61.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61.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71.3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发展71.4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8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92.1管理学基础92.2信息学基础102.3系统学基础132.4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153.1计算机技术153.2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163.3数据资源管理技术17第4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综述194.1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94.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224.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234.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和标准234.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24第5章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255.1系统总体规划的任务与特点255.2信息系统规划方法255.3系统的可行性分析265.4可行性研究275.5“书店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27第6章系统分析296.1系统分析概述296.2详细调查296.3业务流程图296.4数据流程图296.5数据字典306.6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316.7新系统的逻辑模型326.8系统分析说明书32第7章系统设计337.1系统设计概述337.2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337.3系统结构设计347.4数据库设计347.5代码设计357.6输出/输入设计367.7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367.8系统设计说明书36第8章系统实施388.1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388.2物理系统的实施398.3程序设计与调试398.4系统测试408.5人员培训418.6系统的交付使用41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基础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发展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发展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管理学基础;信息学基础;系统学基础;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章重点:管理学基础;信息学基础;本章难点: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系统学基础理解: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管理学基础;信息学基础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主要内容:计算机技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本章重点: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章难点: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技术理解: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数据资源管理技术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综述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团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和标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第五章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系统总体规划的任务与特点;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研究;“书店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本章重点: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本章难点:可行性研究教学要求:了解:“书店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理解:系统总体规划的任务与特点;信息系统规划方法掌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研究第六章系统分析主要内容:系统分析概述;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说明书本章重点: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本章难点: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教学要求:了解:系统分析概述;;系统分析说明书理解: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掌握: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第七章系统设计主要内容:系统设计概述;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出/输入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本章重点: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设计本章难点: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教学要求:了解:输出/输入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理解: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掌握:系统设计概述;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第八章系统实施主要内容: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的交付使用本章重点:物理系统的实施本章难点: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测试教学要求:了解: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理解: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掌握: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的交付使用第1章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基础经济全球化、需求多元化、竞争白热化是影响管理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将影响着企业运作模式和管理平台,经济的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条件。我国正推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1.1.1信息管理1.信息管理的涵义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的说,信息管理就是人们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具体而言:(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种(3)信息管理是一种社会规模的活动2.信息管理的分类信息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涉及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从知识范畴上看,信息管理涉及管理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从技术上看,信息管理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测试技术、微缩技术等。因为信息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分类:(1)按照管理层次可以分为:宏观信息管理和微观信息管理。(2)按照管理性质可以分为:信息生产管理、信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市场管理。(3)按照应用分为可以分为:企业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管理、商务信息管理、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等。(4)按照管理手段可以分为:手工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5)按照信息内容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军事信息管理等。3.信息管理的组织信息管理组织的结构形式受整个组织的结构形式的影响。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组织活动相关的信息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信息资源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这一动态特征决定了信息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1.1.2信息系统1.信息系统的基本涵义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IS)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并且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管理者5部分组成。2.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理论20世纪70—90年代,国际上探索总结了反映信息系统发展进程的阶段理论。主要有诺兰模型、西诺特模型和米切模型三种。(1)诺兰模型(2)西诺特模型(3)米切模型1.1.3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自产生之后,就迅速在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营管理协会及其事业部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使得各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本单位的有关经营活动,为决策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但是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技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充实和完善。1.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2.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从总体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1.2.2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的组织结构都是分层次的,如战略管理、管理控制、作业管理等,为其服务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支持也相应的分为3个层次,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纵向结构。从横向来看,任何企业都可以按照管理组织或机构的职能,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如销售与市场、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财务与会计、人事管理等。从处理的内容及决策的层次来看,信息处理所需资源的数量随管理任务的层次而变化。一般基层管理的业务信息处理量大,层次越高,信息量越小1.2.2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1.事务处理2.作业管理3.管理控制4.战略管理1.2.3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总有一个目标,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形成一个功能结构。1.2.4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是指系统得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也就是避开管理信息系统各部分的实际工作和软件结构,只抽象地考虑其硬件系统的拓扑结构。这里只介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分布是拓扑结构。1.3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发展1.3.1物料需求计划(MRP)MRP是一种应用物料清单、库存数据、车间在制品数据,以及主生产计划MPS来计算相关需求的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较好的保证用户订单需求数量和交货日期。MRP的基本内容是编织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MRP技术包括获得数据来源、计算(毛需求、现有库存、已分配量、计划入库量、净需求等)、计划制定流程。MRP的基本结构包括MPS,物料逻辑档,BOM和库存信息。MRP的基本任务是从最终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确定起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1.3.2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RP-Ⅱ指的是一个整体的数据库系统,企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用这个系统以便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规划和监督并创造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作用在于:1.减少了产品\o"shebei-kucun,设备,库存"库存时间;2.提高客户满意度;3.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产品成本;4.提高劳动生产力;5.提高设备利用率;6.减少运输成本。1.3.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1.3.4供应链管理(SCM)供应链管理(SuppyChainManagement,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业界分析家认为,供应链管理系统软件将是很有前途的热门商用软件,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企业与外界供应商和制造商联系起来,将与CRM、ERP一起构成网络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引擎。1.3.5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一个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过程。就其功能来看,CRM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经营流程信息化,实现客户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软件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1.4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1.4.1MIS发展趋势概述1.形式化2.自动化3.社会化1.4.2从MIS到ERP的发展1.MIS与ERP的发展2.ERP与CRM、SCM3.ERP与电子商务1.4.3从MIS到DSS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makingSupportSystem,DSS)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概念的深化,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DSS是解决非结构化问题,服务于高层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专用DSS,DSS工具和DSS生成器。专用DSS是为解决某一领域问题。DSS工具是指某种语言、某种操作系统、某种数据库系统。DSS生成器是通用决策支次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会话部件。DSS数据库不同于一般的DBMS,在原基层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用数据库,现阶段一般由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来充当DSS数据库。1.4.4从MIS到CIMS的发展集成是MIS发展的重要方向。MIS不仅需要完成内部集成,也要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中完成与CAD、CAM、CAPP的集成。CIMS正是在这些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经济实力,把各种自动化系统通过计算机事项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CIMS包含三个最基本要素,即技术、管理和人。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在CIMS中,人仍然起主导作用;技术靠人来掌握,人制定管理模式,确定组织结构,同时也受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制约;管理不仅管人,也管技术,技术也支持管理。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2.1管理学基础2.1.1管理的内涵和外延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的过程或行为。(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人、财、物、信息资源。(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管理的争论首先就是管理是艺术还是科学。有人过分强调它是艺术,有人过分强调它是科学。其实,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1.2主要管理学家的观点1.泰勒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动作和时间研究、计时和计件工资、职能管理制度,的确为提高生产效率所必需,但他认为科学管理不是这些,科学管理的原则如下:凭科学办事,代替凭粗浅经验办事。集体行动协调,避免不相合拍。做到彼此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混乱。追求产出最大,而不让它受到约束。尽最大可能培养工人,使他们和公司都取得更大的成就。2.法约尔的观点他提出一下对主管人员的品质要求和训练:体质方面:健康,有活力,有风度。智力方面:学习,判断,适应和智能活动。精神方面:干劲,负责,坚定,忠诚。机智,尊严,创新精神。教育方面:相关知识的广播。技术方面:本职工作的熟练掌握。3.迈约的观点迈约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30年代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照明的强弱,生产率都有提高,经过分析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小组成员因试验引人注目而感到自豪。因而士气、关系、社会因素是管理成功的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企业应当为社会作贡献,应关心职工,应当认为职工有权在产出中获得生活生活资料。他们甚至还鼓吹工人参加管理。4.其他的观点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来进行管理时40-50年代的热点。40年代的苏联,社会欣欣向荣,工人劳动热情高涨,干部认真负责,因而他们认为管理的问题主要是计算问题,计划做得好,生产就能搞得好,所以产生了数学管理学派,其代表作是1940年康托纳维奇所著的《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40年代的美国由于大批运筹学家由军队转向企业,在企业中掀起了应用运筹学的高潮,对生产、计划、市场、运输等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1.3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以制定出行动方案。计划工作是为事物未来的发展规定方向和进程,重点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目标的确定问题。如果目标选择不对,计划再周密具体也枉费心机,这是计划的关键;二是进程的时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同时做什么,均不能错位,这是计划的准则。2.组织是指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配备等。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职责,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系统;二是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保证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以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领导是指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运用组织权限,发挥领导的权威作用,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的管理对象集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保证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衔接。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

4.控制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控制职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于实际。控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如数量、定额、指标、规章制度、政策等;二是及时获得发生偏差的信息,如报表、简报、原始记录、口头汇报等;三是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管理活动便会失去控制。

2.1.4管理的组织结构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问题。了解管理的组织结构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设计信息系统。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需要了解一个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系统实施阶段,信息系统可能会显著地改变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这些意味着不了解组织,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系统的开发。以下主要有关组织结构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管理层次

通俗讲,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管理者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下属人数太多时,划分层次就成为必然,不同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不同的职责和权限。企业的组织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从上至下,责权递减,而人数递增。2.管理部门的划分

管理部门的划分是在管理工作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任务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这就形成了部门,简单讲,部门是指组织中不同的区域、部分或分支。2.2信息学基础2.2.1信息与信息化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所需的四种典型资源。信息已经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外的第三大战略资源。信息作为一个高频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但是究竟什么是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信息都有不同的含义。信息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1.信息的一般含义在英语中,Information至少包含两种含义:信息、数据;情报、资料、消息。从这里可以看出狭义信息的来源和本质:信息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人们有用的数据。这只是对信息的表层理解,从更深层次看,信息是关于事物状态及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有用知识,它反映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组合。信息是数据,也是知识,这是从不同层次上对信息的理解。2.信息、数据、知识(1)信息与数据的关系(2)信息与知识的关系(3)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3.信息化概念起源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一般公认为"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信息化的思想是1963年1月由日本社会学家梅槕忠夫发表的《情报产业论》中首次提出的,但有关社会现象,则更早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信息化"概念由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基本看法是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4.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胜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是凭空发生的,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1)技术基础(2)经济基础(3)社会文化基础5.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信息化的“化”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动态的发展观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信息化初级阶段(2)信息化的高级阶段2.2.2 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1.信息产业化信息产业化是让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等发展为与现有产业并存的独立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信息产业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由于新型信息技术的增殖性和渗透性,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规模日益扩大,对生产要素的增值作用不断创造着新的经济财富,其直接结果是信息产业的崛起,从而使国民经济中信息生产所占的份额和劳动力比重逐年增加,直到超过农业、工业或服务业的比重。3.产业信息化的内容产业信息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Ø

企业间的信息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外延;Ø

行业的信息化。由于各行业生产(运营)具有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也各有侧重,所以,各行业的信息化有各自的特殊性;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主要是行业间投入关系中的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日益为产业矩阵中的主要关联要素。而产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三个:产品、企业和产业。4.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的关系信息产业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支撑,产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前奏。但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战略来说,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又是各有侧重点的。信息化初级阶段重要标志是经济信息化,可以分为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信息化高级阶段即社会信息化,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金字工程。所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标志。2.2.3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内容(1)企业信息化的定义(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2.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内容会因信息技术的演变以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信息化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的处理等方面。(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2)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3)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3.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4.企业信息化建设(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任务(2)企业信息化层次性和渐进性发展过程(3)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系统构架5.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21世纪,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都已经完成了本企业的“计算机化”过程,建立了不同层次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网际和网络化的方向上发展。至今,我国的许多企业“计算机化”的过程仍未完成,还没有比较好的信息系统支持管理系统的决策。为此,要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要研究和确定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和实现途径。(1)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2)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模式6.社会信息化概念的起源(1)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的提出(2)信息社会的到来(3)信息社会基本特征7.社会信息化(1)区域信息化(2)社会生活信息化(3)领域信息化(4)政府信息化8.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加强行政管理,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2)发展电子商务,开发信息资源。(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4)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5)完善信息化法制建设。9.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信息化的最高层次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电子政务、电子社区和电子企业。电子政务近几年进展较大,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典型的有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盾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所涉及的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作;电子社区即让宽带、光缆、多媒体技术、各种各样的家电信息化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教育、电子门卫、电子政务等进入社区,使社区管理和居民生活信息化;所谓电子企业实现就是企业信息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方面在推动着不同层次的信息化,都具有一定社会、技术基础,都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都面临着正在深刻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环境的挑战。2.3系统学基础2.3.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由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系统有以下特点:Ø

系统是由部件组成的,部件处于运动状态。Ø

部件之间存在着联系。Ø

系统行为的输出也就是对目标的贡献,系统各部分和的贡献大于各部分贡献之和。即系统的观点1+1>2。系统的状态是可以转换的,在某些情况下系统由输入和输出,系统状态的转换是可以控制的。2.3.2系统的组成与分类从不同的角度,系统由不同的分类方法。从系统的综合复杂程度分类,可以把系统分为三类九等,即物理、生物和人类社会三大类。物理系统中又包括:框架、钟表和控制机械;生物系统中包括:细胞、植物和动物;人类社会及宇宙系统中包括:人类、社会和宇宙。2.3.3系统模型为了研究系统的行为,有些系统可以直接在系统上进行实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在现实系统上进行实验,而是(也必须是)将系统简单又是从现实系统中抽象成比较简单的实体,然后在这个实体上进行实验,这个比现实系统简单而又是从现实系统抽象出来的实体称为系统的模型,它仍然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和现实系统之区别,称为系统模型。2.4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4.1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概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运筹科学、应用数学、“老三论”、“新三论”、行为科学等的新兴边缘学科。如它应用了计算机科学中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运筹学中的规划论、存储论、排队论、决策分析;应用数学中的建模方法,程序设计;管理学中的会计学、市场学、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行为科学中的人处理信息的特点、MIS与人的关系、MIS对企业的影响、系统开发的组织与管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汇总为企业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和管理维护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4.2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学、运筹学1.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学2.管理信息系统与运筹学2.4.3管理信息系统与协同论、耗散论和突变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俗称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中的“老三论”。他们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在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吸收其他新理论新知识。继“老三论”之后,对管理信息系统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模糊数学和“新三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是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网络和人的集合。只有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本章注重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出发,依次介绍了计算机技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技术。3.1计算机技术3.1.1计算机的运算基础和信息表示1.计算机系统原理(1)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的基本思想(2)计算机系统的系统结构2.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1)采用二进制的优越性(2)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3)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联系3.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1)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2)计算机中字符的表示(3)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表示(4)音频和视频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3.1.2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装置。它们通常是由电子的、机械的、磁性的等实实在在的元器件组成的,一般由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组成,并由这些硬件共同组成了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平台。1.中央处理器(CPU)2.存储系统3.输入输出设备4.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输入设备3.1.3计算机软件基础1.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信息系统依靠软件资源帮助终端用户使用计算机硬件,将数据资源转换成各类信息产品软件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及控制信息系统的活动。计算机软件是指能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和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数据,以及与这些程序和数据有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布装备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一台计算机如果没有软件的支持是不能工作。2.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指那些管理和支持计算机资源及他的信息处理活动的程序,这些程序是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之间重要的软件接口。统软件分为三类:系统管理程序,系统支持程序和系统开发程序。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是一台计算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软件包。它管理CPU的操作,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存储资源的分配及一切活动,当计算机执行用户应用是提供各种服务。操作系统包括五大功能,即用户界面,资源管理,任务管理,文件管理,使用程序与支持服务。3.程序设计语言与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是任何计算机交流信息的工具,是计算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全部指令的集合。程序设计语言的的种类很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公布的语言已超过上千种,不同语言设计不同的领域,只有少数一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的来说,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大类。4.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除了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系统程序之外的程序,其中包括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文字表格处理程序,软件开发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以及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而设计的各种程序。3.2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3.2.1通信概述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相互渗透而又密切结合,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领域,改造更新久的通信设备,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醋精了通信由模拟向数字化并最终向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信技术尤为多个计算机之间信息的快速传输、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通信定义及相关基本模型所谓计算机通信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3.通信软件软件是所有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储在主计算机上的通信控制软件包,如同存储在前端处理机和其他通信处理机上的软件包一样。这种软件控制和支持占据通信网络的通信。局域网依靠的通信管理软件成为网络操作系统。3.2.2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和结合的结果,他们相会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计算机网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有着不甚相同的定义。综合起来,比较统一的定义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在协议控制下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2.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及其组织为了方便计算机连网以及网络互联,实现计算机的数据通讯和资源共享,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的概念。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在研究,吸收各计算机厂家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s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OSI/RM)作为国际标准。OSI规定了可以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遵守OSI协议的网络通信产品都是所谓的开放系统。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产品给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繁荣。3.2.3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的体系结构是系统功能层次的划分,是系统功能的抽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标准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它为开放系统互连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作为开发各种网络协议标准的基础。2.网络的拓扑结构所谓拓扑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线和面的特性的方法,运用拓扑学的观点来研究计算机网络便称之为网络的拓扑结构,换句话说它是研究网络上各个点的物理布局。3.网络的逻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结构也就是网络的组成,它是从网络的工作原理考虑的网络结构。网络上互连的计算机,他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具有自己的软、硬件资源,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功能。3.2.4局域网技术1.局域网的特性局域网(LAN)在国际上是80年代发转起来的,直至90年代,新型的LAN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才出现。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泛指将小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数据通信互联在一起,以高的数据传输率互相通信的一种数据通信系统。2.局域网的基本技术局域网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其基本技术涉及拓扑结构,传输形式和信道的访问控制方法(介质访问控制或媒体接入控制方法)。由前面讲述我们可知,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节点及其连线的几何布局,它描述了各结点的逻辑位置。但就局域网而言它的拓扑结构就是连至网络的数据通信设备之间的互连方式。局域网具有四种典型的拓扑结构:星型、环型、总线型和树型。3.几种典型的局域网局域网的类型划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往往根据网络操作系统的不同,把网络称为Novel网,WindowsNT网,UNIX网;而在系统设计中,又往往根据低层实现的不同,称为以太网,令牌环网等。在这里我们根据介质中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的不同,介绍几种常用的局域网络。3.2.5Internet/IntranetARPA是Internet的前身,他是美国第一个提供分组交换技术的公用数据网,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SF)资助,目的是为科学家们能够访问NSF所有拥有的巨型计算机。世界上大多数据网都是独立的网络,是为满足某一团体的特殊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而Internet意为网络互连。Internet即是在TCP和IP协议下实现的全球性的互联网络,称为“Internet”,我国称之为“因特网”。Internet网络的最低层是大学,企业网络,中间层是地区网络,最上层是全国主干网。3.3数据资源管理技术3.3.1数据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1.数据人工管理阶段2.文件管理阶段3.数据库阶段3.3.2数据描述技术及模型1.数据描述2.数据的逻辑模型3.数据的物理模型3.3.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功能(1)数据库开发(2)数据库查询(3)数据库维护(4)应用与开发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组成(1)查询处理器(2)存储管理器3.三级模式结构(1)数据库三级组织结构(2)两级数据独立性(3)三个层次之间的两种映射3.3.4关系模型数据库1.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术语2.关系数据模型的完整性规则3.关系数据规范化理论3.3.5数据库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DB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与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不同的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分散建立在多台服务器上,通过网络通信连接构成逻辑整体,具有数据分布性、逻辑整体性的特点。分布式DBMS负责管理分布环境下逻辑集成数据的存取,是具有一致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的软件。它具有系统灵活可扩展性好、可靠性高、局部应用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特别适合于采用分布式管理和控制的机构。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处理较困难,远程访问时,花费在通信上的开销较大,这些缺点这在逐步解决。第4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综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开发方式、合理的结构模式,要充分满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即使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重视建立开发机构,开发人员分工要明确。开发过程中要在有关软件过程国家标准的指导下,遵守MIS的开发规范,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特点和需要进行。4.1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4.1.1结构化方法的原理和特征“结构化”的含义是指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从事某项工作。结构化方法是指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系统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软件产品。1.顺序结构2.选择结构3.多分支判断结构4.先判断后执行的循环结构5.先执行后判断的循环结构4.1.2生命周期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采用结构化的思想、系统过程的观点和过程化的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法首先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维护六个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其次,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各阶段,按照自顶向下的原则,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开始,直到最底层业务,以模块化的方法进行结构分解。系统分析和设计时,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方案分析和设计出发,先优化整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后优化局部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在系统实施阶段,按自底向上的原则,从最底层的模块开始,逐层将各模块进行调试和组合,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1.生命周期法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1)系统策划阶段的主要任务。(2)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3)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4)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5)系统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6)系统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原则(1)用户参与原则。(2)工作阶段严格区分原则。(3)自顶而下的原则。(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化和标准化原则。3.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生命周期法强调严格按照系统开发的周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它是一种成熟的、应用广泛的工程化方法,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1)生命周期法应用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系统开发方法。(2)强调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全局性。(3)严格区分开发阶段。4.1.3原型法1.原型法的基本概念原型法将仿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始阶段,首先根据系统分析人员了解用户的要求,利用先进的开发工具,模拟出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征求用户意见,与用户进行沟通,在使用中不断修改完善原型,逐步求精,直到用户达到满意为止。2.原型法的特点和优势(1)原型法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更容易为人们所普遍掌握和接受。(2)便于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相互交流,用户能较好地参与系统的开发。原型法将传统中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使用户一开始就能看到系统实现以后的效果,可以根据原型判断系统中那些部分与实际不相符,需要改进,促使设计人员在实现之前加以解决。(3)原型法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提高了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开发费用。(4)采用原型法开发的系统灵活,便于修改与扩充。3.原型法的开发步骤。使用原型法开发MIS的具备步骤如下:(1)识别用户需求。(2)开发初始原型。(3)测试评价原型。(4)修改完善原型。(5)整理文档资料。(6)交付最终产品。4.1.4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1.CASE方法的基本思想CASE方法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结合系统开发的各种具体方法,在完成对目标系统的规划和详细调查后,如果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相对独立且一定程度上彼此形成对应关系,则整个系统开发就可以应用专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来实现。2.CASE方法的特点(1)CASE加速了开发过程,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全过程。(2)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开发方法,其主要体现在帮助开发者方便和快捷地产生出系统开发过程中个类图表、程序和说明性文档,使开发人员从繁杂的分析设计图表和程序编写工作中解放出来。(3)CASE环境的使用,改变了系统开发中的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和实现途径。(4)CASE方法产生出统一的和标准化的文档资料,使软件的个部分能重复使用。3.CASE开发环境CASE作为一个通用的软件支持环境,它支持所有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全部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CASE的集成软件工具能够为系统开发过程提供全面的支持,其功能主要包括:生成图形表示的系统需求和设计规格说明;检查、分析交叉引用的系统信息;存储、管理并报告系统信息和项目管理信息;建立系统的原型并模拟系统的工作原理;生成系统的代码及有关的文档;实施标准化和规格化;对程序进行测试、验证和分析;连接外部词典和数据库4.CASE工具CASE主要包括以下工具:(1)图形工具。(2)原型化工具。(3)数据词典、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报告生成工具。(4)规格说明检查工具。(5)代码生成工具。(6)文档资料生成工具。4.1.5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与可视化开发方法1.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基于类和对象的概念,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这些对象具有一些属性和相关操作。对象之间具有抽象与具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且还具有继承关系。对象之间可以传递消息。其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事物由对象组成。(2)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3)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4)对象具有继承性。(5)对象具有封装性。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概念(1)对象(2)类(3)消息和方法(4)继承(5)封装(6)多态3.应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设计MIS的基本思路(1)对系统中的具体管理问题和用户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用户需求。(2)用统一的建模工具构造对象模型,以对象作为系统的基本单位,用对象的属性表示事物的静态特征,用对象的方法表示事物的动态特征,对象的属性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对外屏蔽其内部的细节。(3)识别与问题有关的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识别与MIS解决方案有关的类,把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操作的对象归为一类。类是这些对象的抽象描述,每个对象是它的类的一个实例。通过不同程度的抽象,可以得到一般的类和特殊的类,特殊的类继承一般的类的属性和方法。对象之间、类之间通过消息进行通信以实现他们之间的动态联系,通过关联表达他们之间的静态关系。(4)对设计类及其联系进行调整,使之如实地表达事物之间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对类及其联系进行编码,测试系统结构。4.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2)系统分析阶段(OOA)(3)系统设计阶段(OOD)(4)系统实现阶段(OOP)。(5)系统测试阶段(OOT)5.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1)采用全新的面向对象思想,使得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软件更易于理解,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系统开发的正确性和效率。(2)系统开发的基础同意于对象之上,各个阶段工作过渡平滑,避免了许多中间转换环节和多余劳动,加快了系统开发的进程。(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采用了继承、封装、多态和消息传递机制,使软件的一致性、模块的独立性以及程序的共享性和可重用性大大提高。4.1.6可视化开发方法1.可视化开发方法的概念2.可视化开发的基本步骤(1)生成基本窗口,并在它的外面以图标的形式列出所有其他的界面元素。(2)开发人员从工具箱中挑选界面组成元素放入窗口指定位置。(3)逐一安排界面元素,使窗口的元素布局合理。(4)根据功能要求和业务逻辑编写时间代码。(5)调试程序,生成可执行文件。4.1.7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开发方法各有所长,但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所以在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扬长避短合理选择4.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4.2.1购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1.购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考虑的问题(1)适合本行业或本单位的实际需要,所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功能也基本能够满足本单位管理的要求和将来发展的需求。(2)所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必须具有完备的、有效的和可行的安全性保障措施。(3)所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有成功应用的先例,是一个成熟的产品。(4)所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和售后服务好。(5)所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方便、有利于二次开发。2.购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特点购买现有的软件具有以下特点:(1)购买现有的软件相对于自行开发,成本低、见效快,购买后即可投入运行。(2)所购买的软件一般经过多家用户的使用,系统缺陷大多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系统质量比较稳定可靠。(3)现成的软件维护有保障,专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专门的维护人员。4.2.2自行开发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保障。它的优点是开发的软件是专门针对本打围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单位的各种实际需求,通过系统开发可以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人员,有利于系统的不断更新。但自行开发周期较长,不能完全确保软件的质量,有时过份强调本单位的需求,反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4.2.3委托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根据自我的具体需求,委托专业软件公司开发。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商品化软件的优势,质量相对自行开发要高一些,但委托开发费用较高,维护有一定的困难,且本单位要配备精通业务的人员参与开发,协调有关工作。4.2.4联合开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企业的管理业务比较熟悉,而专业软件公司的各类计算机技术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熟悉,这种方式能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双方共同进行系统分析,根据用户单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需要,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这种方式需要对用户了解的比较充分,系统维护方便;加快了开发进程,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而且相对于购买现成的软件,开发周期较长,双方必须精诚合作,相互信任。4.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1.项目经理2.系统分析员3.系统设计师4.程序员5.数据库管理员6.系统测试员7.系统维护员4.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和标准4.4.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人一机系统,它的开发和运行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度、设备、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各种过程技术等相互配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了解MIS过程自身的客观规律。所以制定MIS开发的过程规范,防止开发管理不善而造成资金浪费,少走弯路,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客观要求。4.4.2软件开发的过程化1.采用过程化方法、途径来开发和维护软件产品将软件开发工作分成若干个阶段,从时间上将软件设计简化以便于分工协作,从结构上将软件简化为若干个逻辑模块。然后再进行物理实现。在定义、开发、维护的过程中,将软件产品作为过程产品来处理,以便形成像机电产品生产流水线一样的生产模式,按照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的周期来组织生产,达到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地满足需求的目的。2.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开发软件产品技术是指软件生产管理技术,包括软件的需求定义和分析技术、软件设计与审核技术以及软件测试技术等。方法包括开发规范和开发模型。工具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的工具性软件,也就是开发软件的软件,例如Sybase公司推出的PowerDesigner和微软推出的Visio,就是基于C/S结构的图形化的数据库模型设计工具软件,它为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分析复杂的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灵活、便捷的工具,利用它可以很方便地完成结构化设计和建立数据库系统。3.采用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软件产品与其他产业的产品不同,软件生产将思维方法、算法设计、组织、效率和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融为一体,需要通过人员组织管理、项目计划管理、标准化管理和配置管理等多项有力的管理措施,以保证软件产品安期高质量完成。4.4.3正确处理MIS过程规范与软件过程规范的关系MIS过程规范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它是对软件过程规范的国家标准的引用和具体贯彻,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它既遵循软件产品开发、运行的特点,又涉及MIS过程中各单位遇到的共性问题。采用相对统一的MIS过程规范,有利于各单位MIS过程的正确建设,使我国MIS的开发应用健康、有序地发展。4.4.4MIS开发的标准化问题1.MIS标准化内容(1)基本名词概念的标准化,例如输入、输出、处理、数据流、模块等。(2)工作阶段划分的标准化。(3)开发过程中生产的各种文件规定的标准化。(4)有关图形标记和表格形式的标准化。(5)开发系统的方法和工具的标准化。(6)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语言标准化。2.制定MIS标准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要抓住实质,显示有普遍性的东西。(2)制定标准时,应互相配合、统一协调,构成一个体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条。(3)要简单、易用,符合习惯,不容易出错等。4.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4.5.1MIS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开发MIS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性2.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的基础3.必要的资金支持4.领导重视与业务部门的支持5.有一支不同层次的开发、使用、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4.5.2MIS系统建立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1.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企业管理不规范2.企业的需求不明确,解决方案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3.企业缺乏专业化的人才,MIS运做不畅4.企业员工包括领导层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与参与不够5.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不力6.软件开发合作伙伴选择不当,技术和设备没有及时更新4.5.3MIS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1.面向用户原则2.整体优化原则3.动态适应原则4.规范同意原则5.开拓创新原则第5章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是指通过对组织现状、展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营管理、资源等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对组织信息系统未来作出长远谋划和展望。信息系统建设施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使系统有良好的整体性、较强的适应性,有利规划管理,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本章结合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任务、特点、基本内容,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集中主要方法,最后讨论可行性研究的有关内容。5.1系统总体规划的任务与特点一个组织采用信息技术会对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信息技术强调“整合”。整合不善,往往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形成系统开发出来后被弃置不用的情况,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必须事先作规划。系统规划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用户提出的需求,从户的现状出发,经过调查,对索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划分、开发组织和开发队伍、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工作进度,用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规划。5.1.1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要支持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是否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2)是否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是否加速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4)是否改进了企业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有效的供应链2.信息系统规划要从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员,又可保证信息的快速性、准确性,并同步地送达相关部门。3.信息系统规划面向企业过程,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从实际出发,使系统规划有利指导,便于实施,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4.通过信息系统规划,我们可以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5.1.2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1.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2.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3.制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5.1.3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1.服务性2.宏观性3.动态性5.1.4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1.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4.系统开发计划5.2信息系统规划方法5.2.1战略目标转移法1.战略目标转移法的基本思想2.战略目标转移法的步骤(1)识别组织战略目标(2)组织战略目标转化成信息系统战略目标5.2.2企业系统规划法1.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1)成立信息系统规划小组(2)确定总体规划的范围,制订信息系统规划计划画出总体规划工作的甘特图或PERT图。(3)准备好各种调查表和调查提纲,进行系统初步调查。(4)启动规划工作。2.目标战略分析制定信息系统规划之初,应该分析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搞清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首先要调研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目标、战略、现状、制约因素、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3.定义管理功能组管理功能组是管理各类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和决策的组合。企业系统规划法强调管理功能应独立于组织机构,从企业的全部管理工作中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管理功能。业务分析是对现存机构、管理、职能、业务等进行宏观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除了理清企业现存管理业务之外,还需要找出那些影响实现企业目标的所有不合理的体制、管理职能、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向企业的决策层提出改进建议。识别企业管理功能组可对企业如何完成其目标有个深刻的了解,识别企业管理功能组可以作为信息识别构成信息系统的基础,按照企业管理功能所建造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组织变化时可以不必改变,或者说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于组织。4.数据类分析(1)识别数据类(2)建立功能/数据类矩阵5.定义信息系统结构(1)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2)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5.2.3关键成功因素法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CSF)是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Zani提出来,1980年被Rochart教授哟nogyuqueding信息系统战略的一种方法,其着重点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该方法并不是一个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完整方法,而是从企业目标中找出关键因素,并且在信息系统战略中予以重点考虑,是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辅助方法。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都存在着对该企业组织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关键成功因素,决策的信息就往往来自于这些关键成功因素。5.3系统的可行性分析5.3.1系统初步调查的工作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当前管理现状的提高和扩展。因此对当前系统进行调查,是总体规划的第一步,为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根据。对当前系统的调查可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旨在从总体上了解企业概况、基本功能和信息的需求。初步调查一般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由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一同进行。5.3.2可行性分析的步骤1.定义基本问题:明确可行性分析的目标界定其范围;2.调查研究:实地调查和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3.初步分析:对已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技术、经济和管理三方面的分析,提出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4.优选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比较它们的优缺点,推荐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算的、管理上有条件的和开发进度较快的方案;5.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按照规定的要求编写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提交决策者评审;6.编制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后,编制资金筹措计划和进度安排计划。5.4可行性研究5.4.1可行性研究的定义Ø

说明已经了解项目中原有的问题及需求,并且已经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Ø

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Ø

具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一般性Ø

行文流畅,简洁易懂5.4.2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经济可行性(1)资金可得性(2)经济合理性2.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是指:(1)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2)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能否得到。3.环境可行性环境可行性是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的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从组织内部来讲,信息系统的建立,可能导致某些制度甚至管理体制的变动。对于这些变动,组织的承受能力影响着系统的生存,尤其是从手工系统过渡到人机系统,这个因素的影响更大。领导者不参与或旁观怀疑,中下层怕改变工作性质,由于惰性或惧怕心理而反对采用新技术,都是系统失败的关键因素。从组织外部来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后,报表、票证格式的改变,是否为有关部门认可和接收,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营业额。对于涉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还应考虑原始数据的来源有无保证。5.4.3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2.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3.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4.可行性论证5.几个方案的比较5.5“书店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5.5.1引言1.

编写目的2.

背景3.参考资料5.5.2现行组织系统概况1.组织目标和战略2.业务概况3.存在的主要问题5.5.3拟建立的信息系统1.简要说明2.初步建设计划3.对组织的影响5.5.4经济可行性分析1.支出(1)系统开发费用(2)系统运行费用2.收益3.支出/收益分析5.5.5技术可行性分析本系统开发设计到的技术因素是:Ø

信息系统能够开发方法。在开发小组中有熟练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的资深的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在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上不存在任何问题。Ø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本开发小组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有5年的大型网组网经验。Ø

C/S结构规划和设计技术。开发小组有丰富的C/S开发经验。Java开发技术。开发小组的所有人员都能够熟练使用Java编程。5.5.6社会可行性分析目前已有很多成功开发书店信息系统的先例,社会需要书店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书店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于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存在任何冲突和抵触之处。另外,书店的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操作和工作方式符合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日常习惯,而且操作方便灵活,便于学习。因此,该系统具有可行性。5.5.7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可以确定本系统的开发完全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可以立项开发。第6章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分析是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把复杂的对象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基本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本章介绍系统分析的任务、方法和工具。这一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系统说明书,既是后续开发工作的依据,又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优劣的依据。6.1系统分析概述6.1.1系统分析的涵义及特点1.内在性2.概念性3.一致性6.1.2系统分析的任务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在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方的理解用系统说明书表达出来。系统说明书审核通过之后,将成为系统设计的依据和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是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基础,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质量决定后面的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成败,系统分析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6.1.3信息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在系统开发中,系统分析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分析这一重要而又困难的任务主要由系统分析员承担。他要与各类人员打交道,是用户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翻译”,并为管理者提供控制开发的手段。系统分析员还必须考虑系统的硬件设备、数据输入、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6.2详细调查6.2.1详细调查的目的和原则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线性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已采用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目的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奠定基础。6.2.2详细调查的范围详细调查的范围应该是围绕组织内部信息流动所涉及领域的各个方面。但应该注意的是,信息流是通过物流而产生的,物流和信息流又都在组织中流动的。故我们所调查的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和信息流,应该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6.3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分析是在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调查的资料将业务处理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完整的图形将起串起来,这个图形就是业务流程图。在绘制业务流程图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不足、优化业务处理过程。业务流程图就是用一写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在具体的工作中,业务流程图可与数据流程图互相补充。有关业务流程图的画法,目前尚不大统一。但它们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所用的图形符号方面有些不同,而在准确明了地反映业务流程方面是十分一致的。6.4数据流程图6.4.1数据流图的基本成分1.外部实体2.数据处理3.数据流4.数据存储6.4.2数据流程图的画法系统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分析出合理的信息流动、处理、存储的过程。数据流程分析有许多方法,如HIPO(hierarchicalinput-process-output)法和结构化方法等。基本思想都是一样,即把一个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功能,明确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系统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内部必然有信息的处理、传递、存储过程。这些处理又可以分别看作整体功能,其内部又有信息的处理、传递、存储过程。如此一级一级地剖析,直到所用处理步骤都很具体为止。6.4.3画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1.关于层次的划分(1)展开的层次与管理的层次一致,也可以划分的更细。(2)一个处理框经过展开,一般以分解为4个至10个处理框为好。(3)最下层的处理过程用几句话,或者几张判定表,或一张简单的HIPO图就能表达清楚,其工作量一个人能承担。2.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1)数据守恒,或成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匹配(2)数据存储的使用(3)父图——子图的平衡(4)数据流的来源或去向3.提高数据流程图的易理解性(1)简化数据处理之间的联系(2)分解均匀(3)适当命名6.5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描述了系统的分解,即描述了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但还没有说明系统中各个成分的意义。例如,我们在前面的例子中,数据存储“学习成绩一览表”中包括哪些内容,在数据流程图中表达不够具体、准确。又如处理框P2.1.6“判定留级或退学”,如何决定,图上也看不出来。只有当数据流程图中出现的每一个成分都给出定义之后,才能完整、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为此,还需要对数据流程图加以说明。6.5.1数据字典的各类条目1.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不可再分解的数据单位,也就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如学号、姓名等。对每个数据元素,需要描述以下属性:Ø

名称数据元素的名称要尽量反映该元素的含义,便于理解和记忆。Ø

别名一个数据元素,可能其名称不止一个,若有多个名称,则需要加以说明。Ø

数据类型说明取值是字符型还是数字型等。取值范围和取值的含义指数据元素可能取什么值或每一个值代表的意思。2.数据结构(1)任选项(2)必选项(3)重复项3.数据流(1)数据流的来源。数据流可以来自某个外部实体、数据存储或某个数据处理。(2)数据流的去处。某些数据流的去处可能不止一个,如前面图6-12中“期末成绩”这个数据流,流到P2.1,P2.2两个数据处理,两个去处都要说明。(3)数据流的组成。指数据流所包含的数据结构。一个数据流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结构。若只含一个数据结构,应注意名称的统一,以免产生二义性。(4)数据流的流通量。指单位时间(每日、每小时)里的数据传输次数。可以估计平均数或最高、最低流量,各是多少。(5)高峰时的流通量5.处理过程对于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框,需要在数据字典中描述处理框的编号、名称、功能的简要说明,有关的输入、输出。对功能进行描述,应使人能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知道这一框的主要功能。6.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因此,在数据字典中关于外部实体的条目,主要说明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流和传给该外部实体的数据流,以及该外部实体的数量。外部实体的数量对于估计本系统的业务量有参考作用,尤其是关系密切的主要外部实体。6.5.2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数据字典实际上是“关于系统数据的数据库”。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以及系统运行后的维护阶段,数据字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据字典是所有人员工作的依据,统一的标准。它可以确保数据在系统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6.6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6.6.1结构化语言结构化语言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之问的一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结构化语言,是因为它是受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启发而发展的。采用结构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