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蚌埠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中国画注重“透视”或“想象”的艺术效果,只画一叶轻舟,却能表现出浩瀚大海,让人有无穷尽的视觉体验。下列各选项中,最能体现出中国画特点的诗句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_______________”。(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神农尝百草而开创草药治病先河,中医药发展至今,其历史可谓()。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为世界医学史所罕见。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并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健康资源。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中医药始终()着国人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辩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人、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特点调整治疗策略,一人一方量身订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因而抗击疾病更为()。同时,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理论,主张相应人群早期干预,①主要用中药汤剂积极防治,以期提高人体免疫力,阻断病情发展。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②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医药协同西医救治,退热速度更快、更能起到减轻肺部炎症渗出、减少脏器损害、减少激素用量等作用。③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医药优势体现为可明显改善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截断病势,控制病情进展,延缓或阻断患者进展至重症。④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认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谲云诡落地生根守护精确 B.波谲云诡开花结果维系精确C.波澜壮阔落地生根守护精准 D.波澜壮阔开花结果维系精准2.把下面的语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B.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正在走向现代化。C.在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结合之后,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就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因此走向了现代化。D.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遂出现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正走向现代化。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霍乱之乱(节选)池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闻主任来了!”“闻主任来了!”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3.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4.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①张元幹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苍,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清绝。心折,长庚②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③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④,泣孤臣吴越。(注)①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狼狈南逃。②长庚:即金星,又名太白星。③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④龙沙:泛指沙漠,这里指宋徽宗、钦宗被囚禁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景用色彩黯淡的笔调画出舟中所见的夜色,渲染了凄伤清绝的氛围,暗示了时局动荡和自身的颠沛流离。B.词的上片在写景的同时也显现了景中活动的人物形象,一个独醒者,一个梦醒后找不到出路的爱国志士。C.全诗语言流畅,绝去雕饰。如过片的“心折”二字一韵,极其短促,也成为全诗乐章的变徵之声。D.词的下片由“长庚光怒”上承夜景,下转时事的感慨和书愤。面对内外交困的现实政局形势,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2.“泣孤臣吴越”是全词结穴之句,即通篇都写孤愤。试结合全诗简析这孤愤之情如何体现的?6、(1)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人”自称。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3.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等不到哪会儿?”我问。“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奶奶说。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唉,行了。”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死了就怎么了?”“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醉乐亭记[南宋]叶适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为其人燕纾往来之地,所以合众纪时,消烦娱忧,岂天固设之哉?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水至城西南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绿野新桥,陂荡纵横,舟艇各出菱莲中,棹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土人以山水,子新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垅交植。岁将寒食,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家而祭,相与为邀嬉,城内外无居人焉,故西山之游为最著。虽然,地狭而专,民多而贫,外有靓袨都雅之形,实无名园杰榭,尤花异木,邀者虽心竞不相下,然或举债移质为毕事而已,固不能斗珍丽,穷水陆地。守长不察,曰:“噫侈富甚矣!”贪胥所窥,暴令绳之,必逻捕以酒,夺其笑语,械缚挞击,破产纳钱,不如是,榷利不数倍。嗟夫!以窭①从奢,求一日之乐而贻终年之忧,不变者何也?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驰禁,纵民自饮。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上无所利以病民也。及其后也,因民之自游而为之御,招民以极醉而尽其利。民犹有不得游且醉,其赖于生者日已薄,而人之类可哀也已!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志,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绍熙五年五月(有删改)(注)①窭:贫穷。②榷:指专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合众纪时合:会合。 B.赇匠施僧赇:贿赂。C.邀者虽心竞不相下竞:争胜。 D.求一日之乐而贻终年之忧贻:得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西山之游为最著之二虫又何知 B.以窭从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其政不专为宽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而永嘉独屡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永嘉山水之美,引发出人民“以窭从奢”习俗和贪胥“暴令绳之”的扰民弊政,进而引出孙公“罢権弛禁,纵民自饮”的惠民善政。B.孙公自己并不喜饮酒,不专制而实行宽大的政策,他真正通晓百姓心意,效仿欧阳修的醉翁亭修建醉乐亭,以期能够与民同乐。C.文章构思精巧,文中多处语句相互照应,如开篇以“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二句起势,照应后文修建醉乐亭后“亭成而民歌乐之”。D.文章善于写景、记事、议论,倒数第二段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在对比中赞美了孙公,也体现了作者体恤百姓、推行善政的为官从政理想。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者上无所利以病民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2)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志,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方舟传戴名世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迁江宁府,入上元县学为诸生,受业于其父逸巢先生。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当舟之世,天下文章靡矣,舟独扫除时习而取法于古,深思自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由是舟之文章名天下。舟与其弟苞皆好学,日闭户,谢绝人事,相与穷天人性命之故、古今治乱之源、义利邪正之辨,用以立身行己,而以其绪余著之于文,互相质正,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宗世,意度波澜,各有其造极,人比之眉山苏氏兄弟云。舟天性醇笃,孝于其亲,既长,不异孺慕。逸巢先生尝曰:“吾体未痛,二子已觉之;吾心未动,二子已知之。“其先意承志如此。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平生所为经画区处,悉中肯綮。而性恬淡,不慕富贵。其所与友善,如高淳张自超,江宁龚缨,同县戴名世、刘捷夏人。而金陵风物甚美,花草妍丽,城之西北尤多园林之胜,尝曰:“吾读书之暇,与此数人者挈榼而往,尽醉而归,以此终吾世足矣。”舟少有呕血之疾,壬未游京师,疾复作,寻归,逾二年卒,年三十七。舟临卒时,自取其文稿烧之,今行世者仅六十余篇。百川尝谓余曰:“天之生君子即有小人,亦犹父母之生子有才亦有不才也。父母即恶其子之不才,而有人焉为之掩匿覆盖,其心必喜;有人焉数其恶而暴其状无纤悉之遗焉,在父母之心必有甚怒而不乐者。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余之困甚于百川,而百川且不永其年以卒,然则百川所言,其果信而非激者矣!(选自《南山集》)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文章靡矣靡:华丽B.古今治乱之源治:治理C.平生所为经画区处画:谋划D.其果信而非激者矣信:真实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舟勤奋好学,年少时精通经史及百家之书,并虚心学习时人的创作风格,深思自得,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B.方舟性情淳厚,尊奉孝道,长大以后还像孩子一样依恋亲人。他的父亲曾说方舟与他弟弟都能预知自己的想法。C.方舟注重名声节操,性格恬淡,不慕荣华富贵,读书之余和几个朋友尽享愉悦的生活,希望能像这样终其一生。D.方舟身体虚弱,患有呕血的疾病,壬未年在京师游历时因疾病复发回到故乡,两年后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七岁。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⑵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方舟临终焚毁自己文稿的原因。12、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河床的担当,江河才能汹涌澎湃;有日月的担当,万物才能欣欣向荣。物如此,人亦然。
参考答案1、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审读题干,理解中国画的特点,抓住关键词“透视”和“想象”,再结合选项的诗句逐一进行分析。A项,出自杜甫的《登高》一诗,意思是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表现的画面比较直接,不能体现“透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B项,出自杜甫的《蜀相》一诗,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也不能体现“透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C项,出自杜牧的《山行》一诗,通过“石径”“白云”可以想象深处的“人家”,突出了一种“透视”或者“想象”的关系。D项,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不能体现“透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故选C。2、则耻师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耻”“的卢”“霹雳”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3、1.C2.D3.B【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组词语,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水势辽阔,比喻气势宏伟浩大。波谲云诡:好像水波和云彩那样奇形怪状、千变万化,不可捉摸。文段中用来形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主要突出宏伟浩大,而不是强调变化不可琢磨,故应填入“波澜壮阔”。第二组词语,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引申为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这里是引申义。开花结果: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依据前后文语境,这里想要形容中医药在其它国家开始安家落户,应用“落地生根”。第三组词语,守护:看守保护。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依据后面的搭配“健康”,此处应填入“守护”。第四组词语,精准:非常准确。精确:精密而准确。此处想要形容中医药“辩证论治”的特点,“一人一方量身订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可知应填入“精确”。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注意分析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段提到“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接着讲到了“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根据行文思路,可知三种“区别对待”,视病情依次呈递减排列。所以“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这句话应该填在④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原句“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依次有四处语病。一是有违逻辑。“碰撞,从对抗到结合”,过程应为“碰撞、对抗到结合”,“碰撞、对抗”是递进关系,应为顿号,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使成对比关系,如此则比较符合事实。二是“特别注重”的判语过重,也有违“中医药学”发展的事实,改为“开始注意”则较为客观。三是强加因果。“出现了中西汇通”与前置分句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前面的内容不仅有“吸取”,再往前看,还有“碰撞、对抗”等,故看成顺承关系更为合理,改为“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加宾语“的探索”,表意更准确。四是时态有误。“走向了”应改成“正在走向”。A项,“碰撞,从对抗到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走向了现代化”改为“正在走向现代化”。C项,“碰撞、对抗、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出现了中西汇通”改为“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因此走向了现代化”改为“正在走向现代化”。D项,“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改为“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故选B。【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4、1.B2.D3.①凸显人物形象。“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②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③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4.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分析每一个选项时,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仔细甄别选项中对文章的内容、人物、主旨等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本题选“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说法有误。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多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体现当时人们的急切、慌乱。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说法有误。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闻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选项偏离主题。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写作意图或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并理解题干所给文段的内容,把握其特征;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全面思考其作用,揣摩作者用意;最后分点整理,概括答案。原文中作者详细的分条列出闻达的“八条意见”,从人物塑造上来看,霍乱突然来临,大家紧张慌乱的时候,闻达再不是大家眼中那个嘲笑的对象,他冷静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各方工作,突出他的干练和能力。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前文“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以及大家对他的期待形成了照应。从小说主题来看,“八条意见”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突出作品主题。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干作者所说的话的内涵;然后根据理解,回归原文找出人物身上与之对应的表现;最后结合原文内容,选择准确的词句概括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题干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几个关键点:(1)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2)为了不可知的结果长久地等待,(3)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4)值得。首先,主人公闻达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长久地等待,“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其次,主人公闻达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妻子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从未动摇他内心的坚持。最后,霍乱突然来临,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一切付出、等待都是值得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5、5.D4.(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上片写景,借“急雨”“飞云”“暮鸦”“凉月”“疏柳”“流萤”“夜帆”“烟水”“菰蒲”等秋景,营造了清冷、苍茫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凄凉、悲切的情怀。(4)直抒胸臆。下片抒情,“心折”“一洗中原膏血”“悲歌”“泣”等词直接抒发词人郁积在心的满腔悲愤之情以及忠君报国的豪情壮志。【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由‘长庚光怒’上承夜景,下转时事的感慨和书愤”错误,用“心折”承上启下;“委婉含蓄地抒发”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故选D。4.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要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题干“这孤愤之情如何体现的”,这是分析表达技巧,是鉴赏分析如何抒情的。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在写法上主要应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所写的凄凉暗淡的景物,既包含着词人悲凉抑郁的感情,又暗寓着动荡危亡的政治局面;下片“心折,长庚光怒”“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唾壶空击悲歌缺”“泣孤臣吴越”直接进行议论和抒情,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豪情壮志。【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5.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5.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要注意“皓”“舒”“襟”“逸”“遄”等字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D2.A3.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仁’‘义’思想……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分析错误。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B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分析错误。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C项,“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故选A。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中,加强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公民归属感、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清除殖民思想。如“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等内容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8、1.B2.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3.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错误。结合“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分析,表现的是“我”的聪明和淘气,并没有对他们的讨厌之情。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需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分析,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不理解,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结合“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等分析可知,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结合“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等分析,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本题为两问,一个是概括奶奶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等。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等分析,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哟,那还不把我踩死?”“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等分析可知,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写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塑造“我”给奶奶踩背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9、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先找到“诗眼”,再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10、1.D2.C3.D4.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侠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者/上无所利以病民也5.(1)又过了一年,(孙公)居住在西山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体憩遨游,取名叫“醉乐”,这是采用前人“醉能同其乐”的意义。(2)所以我记述孙公的这件事,既认为他比今人所说的损害人民的官贤明,而推测他的志愿,又将要超过古人所说的治理人民的官了。【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D项,句意为:追求一日的快乐而遗留一年的忧患。贻:遗留。故选D。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此,这。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他的。D项,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连词,表修饰。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D项,“文章善于写景、记事、议论,倒数第二段记叙与议论相结合”错误,倒数第二段是发表议论,并没有记叙。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古代善于处理政事的人,能够防止人民放纵游乐,使人民遵循他的教导;节制人民的酒食,使人民归附于道德。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在上位的不会损伤人民以取利”。“……者”为“……的人”,其后常常断开;“防民之侠游”与“节民之醉饱”句式一致,之前之间之后断开;“使从其教”与“使归于德”是并列关系的语句,之前之间之后断开;“何者”是固定短语,意为“为什么呢”,之后断开。即“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侠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者/上无所利以病民也”。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明年”,又过了一年;“宅”,居住;“休遨”,体憩遨游。(2)“贤”,贤明;“病”,损害;“推”,推测。【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靠近成郭的地方,一定有登高远望的美景,成为那里的人宴饮游乐、解除烦忧的地方,用来会合众人按时令节气举行纪念活动,消除烦恼,排遗优虑,难道是老天本来就安排好的吗?永嘉多大山,在州西面的山偏偏小而秀美,十几步距离内,就自然打拱作揖般环抱着。高的山峰并不孤单地耸立,低的也稳固地伫立着。阴阳两西依附跟从,向阴的学阴的因相互依附而富有情致。河水到城西南广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开始。翠绿的原野上架着崭新的桥梁。水池湖泊以横交织,渔舟小艇各自从菱白荷莲品中荡出,掉歌相互应和。一会儿都汇集到了思远楼下。当地居民认为山水汇合于此,是吉祥之地,于是越来越进入深山,不惜花费百两银子建一坟墓,贿赂匠人,施舍僧人。墓道和坟冢相交相依。每年将近寒食节。男子们穿戴上洁净的头巾袜子。女子们戴上时新的簪子耳饰,扫基祭奠,共同遨游嬉戏,城里城外都没人待在家里。所以西山的遨游是最有名的。虽然这样。永嘉土地狭窄而官史专横,人口众多而贫穷,外表虽有盛装艳服美丽闲雅的形态,其实并无有名的园林和杰出的台榭、珍贵的花卉和奇异的树木。遨游的人虽暗中争胜不肯落在人后,可是有些人只是靠借债、抵押而尽力攀比罢了。本来就不能同别人比试珍贵艳美的服饰,享尽山珍海味。州县的长官不加察访,说:“唉!奢侈得太厉害了!”,贪婪的官吏窥伺时机,突然发布命令加以制载,坚决地以酗酒的名义加以搜捕,剥夺了人民的欢声笑语,而以刑具捆缚鞭笞,使人破产来缴纳罚款。因为如果不这样,酒类专卖的税利就不能有几倍的收益。唉!用贫穷的财力遵从奢侈的风气,追求一日的快乐而遗留一年的忧患。(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不能改变呢?朝议大大、龙图阁直学士宣城孙公当初任知州时,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的并了解其缘故,到了清明节,开始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人民自由饮酒。又过了一年,(孙公)居住在西山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遨游。取名叫“醉乐”,这是采用前人“醉能同其乐”的意义。孙公生性不喜欢饮酒,他处理政事不专制而实行宽大政策,大概因为他通晓人民的要求而做得这样符合实际情况。亭子建成而人民唱歌奏乐以示赞美。在这时,四邻州县降水或干早不合常理,但是永嘉偏偏连年丰收,大概老天也因为这里的人民和睦而应和他们吧!古代善于处理政事的人,能够防止人民放纵游乐,使人民遵循他的教导;节制人民的酒食,使人民归附于道德。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在上位的不会损伤人民以取利。到了后来,趁着人民自发的游乐而加以控制,招致人民酗酒而竭尽牟取私利。人民尚且有不得游乐和痛饮的限制,那么他们生活所需的乐趣一天天地减少,而人民的生计也就可悲了呀!所以我记述孙公的这件事,既认为他比今人所说的损害人民的官贤明,而推测他的志愿,又将要超过古人所说的治理人民的官了。绍熙五年五月。11、1.B2.A3.(1)方舟讨厌卑鄙、恶劣的时俗,用(坚守)名节勉励自己,重视行为规范,慎重地与朋友交往,关注治理世事的学问。(2)上天对于小人也是这样,我和你讽刺、指责的事都击中(或“符合”)了小人的毛病,想让上天高兴而不发怒,能够(做到)吗?4.治学严谨;性情淡泊;文章多讥讽。【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B项,治,太平;“古今治乱之源”译为:古今安定和动乱的源头。故选B。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A项,“虚心学习时人的创作风格”错,文中说“当舟之世,天下文章靡矣,舟独扫除时习而取法于古,深思自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可见方舟不依赖模仿别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以,用;砥砺,勉励;谨,重视;经世,治理世事。译为:方舟讨厌卑鄙、恶劣的时俗,用(坚守)名节勉励自己,重视行为规范,慎重地与朋友交往,关注治理世事的学问。第二句得分点:然,这样;刺讥,讽刺、指责;疾,毛病;得,能够。译为:上天对于小人也是这样,我和你讽刺、指责的事都击中(或“符合”)了小人的毛病,想让上天高兴而不发怒,能够(做到)吗?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依据文中“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宗世”,可知方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依据文中“而性恬淡,不慕富贵”,可知方舟性情淡泊;依据文中“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可知方舟的文章多讥讽。因为以上三点,所以方舟临终焚毁自己文稿。【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移居江宁府,进入上元县县学做学员,跟随他父亲方逸巢先生学习。十四五岁,就通晓了六经、各类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文章。融会贯通,写出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文章,探究阐明微妙深奥的道理,一定要弄清它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在方舟生活的时代,天下文章都讲究华美,只有方舟扫除当时的陋习而向古人取法,深入思考,自己有所体会,不依赖模仿别人,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方舟的文章名闻天下。方舟与他的弟弟方苞都喜好学习,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辞谢交际应酬,一起穷究自然与人、人性与天命的关系,古今安定和动乱的源头,义利和邪正的区别,用它来端正自身,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研究之余写成文章,互相质疑修正。有一个字没有确定,就不敢把它给世人看。文章的意境风格、行文的起伏变化,各有各的完美境界,人们把他们兄弟俩比做眉山的苏轼兄弟俩。方舟天性淳朴笃实,对亲人十分孝顺,等到长大了,和儿时思念亲人没有不同。逸巢先生先生曾经说:“我的身体(还)没有疼痛,(我的)二儿子已经觉察到了这点;我的心思(还)没有动(过),(可)(我的)二儿子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思。”他事先觉察亲人的意向、情态,并按父母的想法做事。方舟厌恶世俗的龌龊,用名节来磨练自己,对行为准则、结交朋友很谨慎,并留意治理国家的知识和学问。方舟一辈子所做的筹划、安排、处理的事情,都能点到要害之处。他性格恬淡,不羡慕荣华富贵。他结交的人都很友好和善,如高淳的张自超,江宁的龚缨,同县的戴名世、刘捷等几人。金陵的风光景物很美,花草美丽,金陵城西北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园林,方舟曾经说:“在我读书的空闲时间,和我这些朋友携带酒杯去那里,全喝醉回家,以此在这里度过终生足够了。”方舟年少的时候有吐血的病,壬申年游历京师病复发,不久,从京师回来。过了两年,去世,终年三十七岁。方舟临死时,亲自取出自己的文稿烧掉。现在流传世上的文章只有六十多篇。百川曾经对我说:“上天生下君子也会生下小人,就如同父母生下孩子有成才的也有不成才的。父母即使厌恶那个不成才的孩子,而这时如果有人替他掩匿覆盖缺点,父母的心中也一定十分高兴;有人数落他的毛病并且一点也不遗漏地暴露他的缺点,父母的心中一定特别生气而不快乐。上天对于小人也是这样,我和你讽刺、指责的事都击中了小人的毛病,想让上天高兴而不发怒,能够(做到)吗?我感到困惑的东西比百川多,而百川寿命不长就死去了,既然这样那么百川所说的话,是可信的而非偏激的!12、例文:勇于担当,书写辉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名唤昭君的绝代女子,放弃了绿柳夹河而列,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重任,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撑起大汉王朝的半边天。同样是女子,担当民族使命的女子会迸发出无比顽强的精魂。“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朔北的环境严酷,大漠的狂风凛冽,血色残阳勾勒出一个伟岸的剪影——苏武,那个用忠贞大义担当起国家使命的英臣,在富华豪奢与民族大义之间选择担当起国家的重任,民族汉史的重担。即使历经千磨百炼,担着责任的他,步履却越发坚实沉稳,在驼铃凄怆的歌声中,呼啸——“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担当着国家大义,人的精神会变得无比坚韧强大。担起国家大义,林则徐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起民族使命,岳武穆沉吟“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担起百姓安危,84岁的钟南山在呼吁全国人民没事不要去武汉时,自己却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那些为民族为国家担当起重任的人们,让我们仰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国际海运货物跟踪与信息共享协议
- 2024年借款三方具体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全新版专业拉水运输服务合同范本版B版
- 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文艺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司机保密承诺书与合同版B版
- 2024专业麻醉师聘用协议模板简化版版B版
- 暨南大学《内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违背方案审查申请表
- 济宁学院《田径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多路温度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机械课程设计(螺旋输送机传动装置)
- 泥浆材料及处理剂大全
- 弱电穿线管规范要求
- 压力容器工艺和设计审图记录
- 清水池施工方案新
-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操作规范
- PS+6000+综合自动化系统教学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简单的周期》课件(公开课)
- 临床药师工作考核制度
- 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