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关于高拱探讨的几个问题高拱,明中后期隆庆朝的内阁元辅,当时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隆、万年间张居正大改革的前行者。这样的历史人物,早就为学界瞩目,前辈史家如嵇文甫、牟钟鉴等先生都有特地的探讨与评论。200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刊行《高拱全集》,把高拱一生著作结集出版,而且还附录了《高拱生平文献》和岳天雷先生所撰《高拱大事年谱》,为高拱探讨供应了丰富的素材,使这一历史人物事迹愈发清晰,其政治家形象更为突出。此外,近二十年来,明代政治史和人物探讨不断深化,关于高拱学术、政治思想,其人其事及与高相关人物探讨的作品多有出版。尤其是韦庆远先生《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①]一书,将其放在广袤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对这一历史人物作了精当、切中肯綮的剖析与对比评价,给人以启发与借鉴。2008年8月新郑市人民政府特地组织举办了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学人们提交了一系列论文,把高拱探讨推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该专题探讨也成为了精耕细作的学术园地。高拱处在明代政治社会云谲波诡的大变革时代,他对16世纪早期的大改革起了不行忽视的作用,为时代的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当对这个时代进行再探究时,无论如何也少不了对这类历史人物的深化思索,因而,对高拱还应保持持续的关注和探讨。本文的撰写,意在对高拱其人其事作进一步的考察,并通过这一个案的探讨,希望对广义的人物探讨、传记撰写有所禆益。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诸如高拱及其相关政治人物的叠加探究,或多或少能给人物探讨以一个整体的关照。一、关于高拱的别名和纪年问题人物探讨、传记撰写,其客体的基本状况,如姓名、字、号,人生历程等,与他們的宏大贡献相比,都是些细小问题。然而,将其考证精确、全面,却是最基本的要求。古人,特殊是有学问、有地位的人,多有字、号,乃为中国姓氏文化之一特色。高拱亦不例外。高拱(1513-1578)河南新郑人,字肃卿,别名中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本子有多处称高拱为"中学元":如卷一五《乙丑会试题》记,"中学元主乙丑会试"[②],《出题有他意》道,"隆庆初元,中学元以次揆聚劾去"[③],等;清代朱廷献等撰《新郑县志?高拱传》中有"高文襄公讳拱,字肃卿,别名中元"之辞。[④]韦庆远先生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书中第239页引用《万历野获编》文字,在"中学元"后加"中元为高拱别名"之说明。当代明史专家杨廷福及其子杨同甫所编《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⑤]一书中,标示高拱有"中元"等别名。拙文《高拱传》[⑥],也称高拱号中玄,或中元。据同仁介绍,"北虏款贡碑"上镌刻有"中元高公"的名号[⑦]。看来高拱别名"中元"一说,在历史上留下了印痕。对此,《高拱全集》编者认为,有"中学元"三字之本子,都刊刻于清康熙年间,因而它们是为避康熙讳,由"中玄"改成的,因此将高生平文献中凡出现"中元"处,都改为"中玄"。笔者经过查阅和考证,认为《高拱全集》编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还要进一步指出,既然"中元"这一别名,是在清康熙年间因后人所改才有的,那么,"中元"一号,在高拱有生之年实属子虛乌有[⑧],所以这不能说成是他的别名。高的别名只有一个,即"中玄"。人物探讨对象的字、号等,应当加以仔细辨别,确有的,尽量写全;后人所改的,不能算数。高拱的生卒年,史料记载非常清晰,如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墓志铭》记:"公生于正德七年壬申,卒于万历六年,凡得年六十七岁"。高的生年并无模糊之处。其同僚张居正记得很为详细,言:"嘉平之十又三日,为公诞辰。"[⑨]嘉平即腊月。时人张一桂说:"皇帝御极之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今少师中玄高公初度之辰,盖春秋六十矣。"[⑩]但不少高拱探讨著述,都把他的生年换算成公历1512年。其实高拱生在正德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按公历算,其生日已经跨到其次个年头了,即1513年。我曾作高拱传记,虽在高姓名后加上"(公元1513-1578年)",以示其生卒年,却没有作任何文字说明。高拱生年是公元1513年,当无疑问,但1513年是正德八年,如此推算,高拱其后的行迹又与事实有出入了。所以,精确的做法是,除了在括号中写出公历年,还须在文中表明:高拱"生于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万历六年七月初二日卒于家"。受明清人所撰高拱生平文献的影响[11],有些相关著述采纳这种说法:高拱"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我作《高拱传》就如是说。若按公历算,高拱17岁,应当是1529年,也即嘉靖八年。但这一年正是礼部考进士年,不该再有乡试举人之事,因此,这年高拱"魁于乡"是不行能的。若统一以纪年来推算、叙事,就不会出现这种差错了。从以上不经意造成的纰漏中,我们相识到,撰写人物探讨著论、传记,客体生命历程中之桩桩件件,都应当统一以纪年叙事,这样才不至于出差错。有的事迹,若能精确到年、月、日,甚至时,则更好,更利于历史细微环节的考证。如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就不至于换算成公元1512年了。二、关于人物资料的引证问题撰写历史人物传记、评传,对真实历史人物的详细探讨,是历史学或者说史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有深意的人物探讨,除将人物的生平事迹叙述明白清晰外,还应反映出人物的特性特色、精神命脉,也就是说应深化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即描绘出这个人物所处时代对其心灵深处的影响,和在困难斗争旋涡及社会生活中,他是如何追求自觉期望的目的而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也是人物探讨的一个难点。若要达到这一步,从资料的角度考虑问题,仅用时人或后人的碑传文献就远远不够,最应花大力气探究的当是第一手的原始史料。这里所谓的"原始史料",主要是指人物或传主本人的著述。详细到高拱来说,是高本人的著作。所谓碑传文献,即高拱在世或身后,其亲戚、友人、同僚及子孙为他写的赞、序、墓志铭、传记等,再就是实录记载。这些资料的确反映了探讨对象的生平片段,有些则是对传主一生行为、思想的高度概括,还有时人或作者本人对客体评价的各式素材,这些无疑都是我们现今研讨和创作的基本资料。但这些资料无不加上了碑传文作者的主观体验,构画高拱其人其事,同时也折射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评判(虽也有传抄的),所以,明人郭正域与王世贞的看法相左,沈德符和清人张廷玉又有差别。这些资料,对人物纷繁表象下困难的心理状态总是难以把握的。非自己亲历亲为,事例的细致程度也不免打些折扣。利用这些材料,必需经过很好的比对、甄别和取舍。而高拱本人的著述、奏疏、书信等,尽管也大有堂而皇之,弄虚作假,甚至饰非掩过之笔,然作为窥管人物心理活动的素材自有其特殊价值,对有些亲历事务的描述极为详尽周到,非他人叙述所能比拟。军事边功,是高拱一生中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惟有此事,较少受到当时党争的干扰。我们就以此为例子来说明上述问题。其次次入阁后,高拱虽兼理吏部,但因边患严峻,他无时无刻不牵挂和运筹防务大事。在奏疏里生动地反映出他对军备的良苦专心。他形容自己,对待军务从来都是"悉心经画,昕夕弗遑"[12],常"中夜以思"[13]、伏枕而虑。其重要主见是,认定兵备之事首先在于用人得人,因为"兵乃特地之学,非人人皆可能者"[14]。同时也相识到九边中"宣大尤紧要锁钥",因此他实行了先迁调有功之臣——兵部右侍郎王崇古到宣大、山西任右都御史,总督那里军务大事;"又议处本兵添设赞佐,又取督抚数人于内备用,又各备兵粮之官,明战守之职"等步骤。一旦秋季战事到来,敌方大举进攻,高拱随时可指挥军队"分布备用,诸大臣背城列阵,有人随兵督饷,有人防卫山陵,有人护守通粮,有人俾各镇督抚诸臣专御敌剿杀……又传勉诸将领作其英勇,冀共收敌忾之功"[15]。各种经画,在其本人的叙述中,是那样的清晰有序,简洁明白,读后使人对这一高官的部署一目了然。在高拱着力于边备的运筹之时,宣、大前线出现了一桩特殊事务:隆庆四年(1570)九月十九日,北边蒙古鞑靼首领俺答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前向明朝求降。从对把汉那吉及来降者的处理,到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蒙汉互市起先,再到"三陲晏然","关城熄烽而安枕",在这一过程中高拱所起的作用,明清时人文献及后人著述多有记录,也都持确定看法。这在大体上都是正确的。但高拱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主见封贡开市,为什么会有敌情了然目中,机务运诸掌上的个人气概?这就决非仅仅是职责重任所致,或喜功图小利而能说明的,而是其内心力气掌控的结果。首先,他把鞑靼酋长亲孙来降视为天赐良机,认为这样的事情"数百年所无者",因而"喜曰:'可得策矣'"。明显,高拱对这一契机的来到非常兴奋,反映剧烈,并认准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有对机会的高度敏感,才会有冲破常规之心、开拓之行,才能在处理这件事上不畏艰险、敢想敢为、有胆有识。其次,在处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他内心深处,受一种深厚的蒙古、中原一体的大中华思想支配,他说,"故直受而封锡之,则可以示舆图之无外,可以见桀犷之咸宾,可以全天朝之尊,可以伸中华之气……"[16]他认为风光 送还俺答之孙,可对这位酋长如此言说,"今以后汝是我中国之臣,汝之部落皆我中国赤子,既是一家,汝孙可听其归,不为彼此也"[17]。朝廷封把汉那吉为三品官,赐红袍、金带等鼓吹将其送回时,他又传话说,"我说来那吉是我天朝官人,不比寻常,着俺答好生看待,不许作贱他"[18]。对于与那吉同降的奶公阿力哥,不仅封其为千户,而且在打算送还把汉那吉时,高拱担忧这位正千户受到损害,作了如下周详的考虑:阿力哥似当留之,盖彼乃我千户,若遣之还,恐老俺甘心此人……卒使不保,亦非天理人心矣。若老俺既得封贡,成一家矣,于此时而遣之,往来明言,不许害他……"[19]他满心希望蒙汉成为一家人,这种殷切的愿望,使他不遗余力地促成隆庆时封贡,及蒙汉间民间互市的胜利,而边疆长治久安。再者,是高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练达,给了他力排众议、善谋善断,细致周详地处理此事的才智、胆略和力气。对于封贡,朝中保守派动以宋朝讲和为比、以先帝乏此先例说辞而极力反对。高拱说:天下之事,以己求人,其机在人;以人求己,其机在己。宋人不得已而求和于敌,其机在敌,故曰"讲和"。今彼求贡于我,则其机在我,直许之而已,赏之而已……事理有在,机会惋惜。[20]他还说:使事本是而皆以为非,是何愚者之多也?使事本非而皆以为是,是何智者之多也?[21]在理论上揭穿了反对派似是而非,假意反对封贡,实际却是"推诿而已"的居心所在,他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颇具辩证法元素,这样就从道理上击溃对手,使主贡派占了确定上风。从对赵全等汉奸的处置中更可见其超群谋略之一斑。当赵全等被枷到跟前,高拱确定"献俘于朝,明正其罪",并不简洁地立即行刑,意在预防不谨慎而生出假赵全来欺瞒朝廷,他必需"以真赵全示人",要以铁一般事实堵住汹汹反论。另外,他认为:"敌得吾人即用之,知吾虚实,而入犯每得利。吾得敌人乃即杀之,反为彼灭口,非计。"因此,他一方面施计离析虏、奸关系;另一方面选"伶俐晓事卫经验九人"到狱中,隔离众奸,日供美酒,分别诱骗他们:"高爷要上本饶汝死,令汝立功,汝须吐实献谋……不然,汝负大罪……"此法果真灵验,敌方任何"纤息动静"都被审出,并一一揭帖上报。在审汉奸的整个过程中,高拱指挥滴水不漏。从今敌情了然,高拱更是成竹在胸。最终把赵全等九名奸人处以极刑,奖赏有功之臣,大功最终告成。篇幅有限,不能将这一段情节(高拱本人都有奏疏)全部引出,若阅读原著,定会觉得这个过程异样生动,饶有意味。同时使人不能不感到,高拱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才能和擅长"博学精虑"的人物。又,考察高拱临终前完笔的《病榻遗言》。此政治回忆录诚如刘志琴和赵毅等先生说[22],所写细微环节与史实有相当出入,甚至多有不实之词。因为这完全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有剧烈恩怨的渲泄。然而,它反映了高拱在巨大挫折面前的苦痛煎熬,回首事务时波涛汹涌般的百结忧悒,对张、冯政敌的无限怨屈、愤然,及向权势发出的剧烈呼喊与期盼。也几乎反映出高拱从一显赫权臣直跌到一介草民后的整个精神世界。《病榻遗言》先写到穆宗病重和驾崩后作者从"夜不能寐"、"大恸"到"长号不能止"[23],显示出靠山既倒,高拱痛心疾首和无限惋惜的心情。但是,他并没有为巨大的悲恸压倒,使内心的希望破灭。一方面是责任心的强劲驱使,另一面是权力欲的空前膨胀,他作好了肩负更大政治担当的思想打算。在此书中,他表露了一种坚决信念。即"我当国,凡事当自我同众而处"[24],"我当国,事当我行"[25]。此后,朝政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书中毫不隐晦地和盘托出,可见皇权交接之中,他是多么自信。好像元辅大权,非他莫属,仿佛自己将来确定是一威历的政治主宰。然而,事与愿违,由两宫一帝临时组成的皇权,在张居正和宦官势力的帮助下,仅用六天时间,一举把他逐出了政治舞台。这是高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政治生活的惯性,使他回家后一刻也不停地在思索官场上的血泪史。特殊是王大臣事务发生,几将他置于万劫不复的境遇。这位一向有仇必报的落难权臣,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生气。况且极度仇恨的心理已严峻损害了他的躯体,余日已经不多。这一切都把他推到了不吐不快、不反扑不能自存的境地。于是《病榻遗言》问世。在文中,他一扫运筹边务时的从容和镇静,而是把全部的屈辱、生气和怨恨都发泄出来,指责张居正与冯保对自己的无端构陷和他们的罪恶野心。同时还不是单纯的揭露,而是有意要把一切都存留在历史的册籍和审判庭上。在对张居正的指控中,他诱导读者或后人说:初时,人亦惑之,及后慢慢所为尽露,皆有证据,人始知其端的。以为毒哉居正,高老平日何等厚你,乃与冯保同谋矫诏倾陷,夺其位。既夺其位,而又中以奇祸,遂欲族诛以灭口。自古险邪忍狠,未有如此者也。又以为奸哉居正,既借冯保以杀人,而又卖冯保以自饰,使有日事发,又必将推与冯保而仍自下手以明其不然也。试待看之,必有信然者矣。[26]作为被迫害当事人的披露,一些口耳相传的事例、作者本人的价值推断,一概凸现出来了,后来在推倒张居正过程中,成为了一股内在的力气。这股力气,不仅助长了朝廷对张的总清算,也迎合了新政的垮台、旧政的复辟。当然,高拱在身后达到了报复目的。可见,当事人行为的动机与谋略,在探讨对象本人的著述中,更易于被悟出,被传达于世。综上所说,充分挖掘和利用探讨对象本人留下的著述,能使人更清晰地看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世界,可得到当事人更详备、更丰润的生命经验及其影响。这种做法,无论对高拱探讨或其他历史人物探讨,都具有同样意义。三、关于高拱与徐阶、张居正的关系及人物局限性问题高拱与其前后任——徐阶、张居正的关系,是高拱探讨中不能回避的话题。高正是在与徐、张等共事和争斗中完成他的政治人生的。任何孤立地看待他们中的单个人物,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不做比较性的剖析,都会使笔下的人物单薄逊色。但要做到这一点同样是个难题,难就难在务必对三人都作出深化探讨。当然,笔者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也不行能将三人(甚至是三股势力)错综困难的关系铺叙得清晰又准确,只能择要述之。近年来,史家对高、张关系有了比较一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韦庆远先生的见解:认为"两人在执政方针和学术思想上均具有高度一样,协力同心",取得过卓越业绩,奠定了万历改革大业的基础。是权力欲误导了人物,心情沉没了理性和良知,使他们关系裂开。[27]其中韦先生作了周密的论证,分析在理,结论精当。而对高拱与徐阶关系的看法,学界持有不同观点。《高拱全集》编校者岳金西、岳天雷先生认为:"高徐之间的冲突,是政治见解分歧的冲突,即改革与保守的冲突,是思想体系对立的冲突,即实学与心学的冲突,从而导致权位的冲突。"[28]而刘志琴先生却认为,"徐阶在嘉、隆之际,做了很多匡时纠偏,除旧布新的好事,循此推动,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改革的新局面……[29]"徐与高、张一样,都是有除弊更新,励精图治的志向和实力的人。[30]徐阶还是隆庆初年吏治改革的始作俑者。而徐阶起草遗书等引起高拱不满,高拱是"挟私报复"。当时"高拱没有胆识和度量摆脱一己的私仇……高拱要想有所作为又丢不开个人恩怨,这就失去了改革的重要前提,再也不行能迈出前进的步伐。"[31]受前辈学者探讨的启发,我认为,这三位名相,同处于明朝皇权不严密,甚至可讲皇权几乎被闲置的当口。在封建专制的明代,这种状况一旦出现,政治重心则经常下放到内阁手中,那么谁成为首辅,谁就能把握朝廷最高权势。正是权力欲的支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内阁中愈是有能量、有作为的人物,同室操戈愈是不行避开。徐、高、张三人谁也无法摆脱这种政治套路。他们中虽也有过合作,如高与张、高与徐之间,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冲突和尖锐的冲突。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化,角逐权力是最主要和干脆的缘由。徐阶与高拱,他们确有政见和处事方式、性情上的重大差别,学术取向也大相径庭。总的说,徐守成、圆滑、稳健,高激进、果敢、伉直。这表现在政治见解与处事方式两个方面。但历史又是困难的,若要说高、徐有改革与保守之分,也未免确定了一些。先不说徐在主政期间,在吏治上的改革是大有成效的,《明史?徐阶传》评论徐"保全善类"、对"嘉、隆之政多所匡救"。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也有从徐阶的施政方针中吸取合理成份的。当张的改革取得确定成效时他自述:"人咸谓居正能,而不知盖有所受之也"[32],此"所受之",即是指他接受和得益过徐阶的思想和成就。这当不是虚无之语或溢美之辞。诸类事例自然不足以说明徐就是一个改革派。然而,说徐属于保守派显也不妥当。另一方面,高拱在逼徐阶退田过程中,既非一种打击大地主的改革行为,也不完全是私仇报复。这一点我仍同意韦先生的说法,"谓高拱出于公议而挟有私怨,庶或近之"[33]。高与张,二人在治国方针上并无重大分歧。在治世优势上,他们原本各有千秋。高拱在吏治、筹边、行政等方面多所建树,他的作为,为万历年间张居正的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后来者居上,张居正执政后,在社会经济、吏治人事、边防、司法、文教等主要政策方面,进行了全面或可说更大规模的改革。他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贡献,无以伦比。从张居正一方讲,他既继承了高拱改革朝政中的胜利元素,也吸取了徐阶施政方针中的合理成份,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张居正改革的深化,除了因为他遇到了皇权不够强盛的机遇,也是因为他比高拱更擅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擅长利用和借鉴前任政治人物的各种资源,因而成为了当时最有建树的改革实践家。照此看来,高与徐、与张关系,没有改革、保守之分,其冲突和冲突,并不是改革与保守之争。他们之间的进退、上下,与改革、保守没有干脆联系。这样的看法唯恐更合乎历史实际。无疑,高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敢创新的政治家。然但凡历史人物又有其局限性,高拱也不例外。人物探讨,只有反映出其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才能使他们形象更加丰满、可信。高拱的局限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外(这些局限,徐阶、张居正也同样具有),我以为最突出的一点,是高性格上的缺陷。因为性格是行为的重要条件,性格是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性格确定命运。高拱同时代及清人大多对其性格有如下评价:粗暴[34](甚至是暴戾)、"多快恩仇,私亲旧门生"[35],"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尤负才自恣"[36]。"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婴视百辟,朝登暮削,唯意之师,亡敢有抗者。"[37]"新郑秉政,是相材也。而愎且忮,报复恩怨无已"[38]。由此看来,粗暴激进、直拙高傲、师心自任是时人对高性格弱点的比较一样的看法。就连与高私交颇好,一向以仗义执言著称的葛守礼也说过,"公秉政,人有不自安者,皆观望。诸所爱憎,愿皆勿存形迹,惟以扩然太公处之。无疏无密,则人始不得而议矣。同寅和衷,尤当念便"[39],指出了高拱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现代学人更明确地指出高拱的性格缺陷:偏重于心情,"性格直爽而近于卤莽,敢作敢为而缺少审慎,喜怒于色而胸襟狭窄,睚眦必报,爱憎分明,但往往计较私怨。特殊是,有时谋划流于粗率而又轻泄于人,处理人际关系时不恤树敌。"[40]特性、作风上的骄横,极易剑拔弩张、感情用事,在一般人看来不起眼的问题,对政治大人物而言,却是极严峻的不成熟和致命弱点,促使高拱在政治生涯中攻讦不休,在自身四周树起很多政敌。动辄纷争,实是违反了儒家谦恭温良的本色,这为朝廷正人君子所不齿,致使其人际关系高度惊慌,政治活动受到波折、重创。同时也限制了他通观全局、驾驭左右的统治眼光,影响了其政治才能的施展。尤其在皇位传承和权力交替中,他过于自信,一意孤行地坚持"我当国,事当我行"[41]的主见,急促地连章累牍上奏疏章,把皇权的当事人——幼主和一向管束皇子严厉、处事严谨的太后置于一边,结果顺理成章地被排挤出局,快速地败下阵来,狼狈离职。从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失去了如张居正纵横捭阖的地位与场所,从今政治生涯随之结束,满腔的改革热血也无处抛洒了。[①]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化出版社,1999年。[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卷一五《乙丑会试题》,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6页。[③]《万历野获编》中,卷一五《出题有他意》,第387页。[④][清]朱廷献等:《新郑县志》卷三《人物?乡贤》,康熙三十三年刊本。[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⑥]见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分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明时期》下,《丁编?传记?高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86页。[⑦]见王雄《高拱对明北边防务的贡献》(提要),《明史暨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未刊版)。[⑧]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对"元"字的注解,中有一义,就为"避讳用字"。"宋避始祖玄朗讳,改'玄'为'元'"。"清避康熙玄晔讳,亦改'玄'为'元'"。所以以"元"避"玄"讳,在历史上早为成例。改高拱别名为中元,的确是为避讳(康熙之后,直到道、咸年间,都必需避此讳)。之后,又查国家图书馆藏《万历野获编》明抄本。《万历野获编》虽是明人沈德符所作,但该书的常用本,即中华书局本,采纳的是道光年七年刻本。此时之本子明显是要避康熙玄晔讳的。因而只有在明版书中,才能得知沈氏对高拱号的原始写法。除《大臣被论》一篇我没有找到外,中华书局本子中凡出现"中学元"字样处,明抄本中一律为"中学玄",而且这些篇目都在《万历野获续编》中。可见高拱生前(甚至到明末清初)根本没有"中元"一号,他的别名只有一个:"中玄"。[⑨][明]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录自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下,附录二《高拱生平文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62页。[⑩][明]张一桂:《寿少师中玄高公六秩叙》,《高拱全集》下,附录二《高拱生平文献》,第1367页。[11]参见[明]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墓志铭》、[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高拱》等碑传文章,都以"年十七魁其乡"的文字来言说高拱中举时间。[12]《防边纪事》,《高拱全集》上,《边略》卷一,第553页。[13]《议处本兵及边方督抚兵备之臣以裨安攘大计疏》,《高拱全集》上,《边略》卷一,第554页。[14]《议处本兵及边方督抚兵备之臣以裨安攘大计疏》,《高拱全集》上,《边略》卷一,第555页。[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电投资合同范例
- 设备安装制作合同范例
- 购买 合同范例
- 硅胶采购合同范例
- 设计装修施工合同范例
- 绿化养护租赁合同范例
- 体育服务培训合同范例
- 2025届甘肃省庆阳市重点中学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辽宁省营口市高考仿真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合同转移协议
- 生殖健康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 透析中肌肉痉挛的护理查房课件
- CAD培训课件(基础教程)
- 《中国淡水分布情况》
- 消防控制室操作流程
- 《宪法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6)
- 2023北京市东城区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招聘34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土石方内倒施工方案
- 炉内搭设脚手架检修平台安装三措两案
- 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参数换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