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1页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2页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3页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4页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基础达标练]知识点1物态变化1.(2022秋·全国·八年级校联考专题练习)物质的三态:自然界中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答案】固态液态气态【解析】[1][2][3]自然界中的物质,体积和形状都固定不变的被称作固态,体积不变但形状不固定,具有流动性的被称作液态,体积和形状都容易改变,且具有流动性的被称作气态,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可以归为这三类。2.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答案】形状流动性【解析】[1][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3.(2022秋·广东汕头·九年级校考期末)固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是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其中图甲表示物质的态,图中物质中分子的运动最为自由。【答案】液态固丙【解析】[1]通常情况下,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2][3]固态时分子间间隙小,排列整齐和紧密;液体时分子间间隙变大,排列不规则;气态时分子间间隙最大,排列杂乱无章;所以甲是固态,丙中分子最为自由。4.(2023·全国·八年级校联考假期作业)以下几种自然现象中,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是()A.霜 B.雨 C.露 D.雾【答案】A【解析】A.霜是小冰晶,是固态的冰,故A符合题意;BCD.雨、露、雾都是小水滴,是液态的水,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2022秋·江苏连云港·八年级统考期中)常温下酒精的特征是()A.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B.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C.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 D.没有固定体积,有固定形状【答案】B【解析】固体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气体没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常温下酒精是液体,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下列物体中的物质属于气态的是()A.紫色的碘蒸气 B.雾 C.高空喷气式飞机飞过后的白色飞机尾迹 D.干冰【答案】A【解析】A.紫色的碘蒸气是气态,故A符合题意;B.雾是液态,故B不符合题意;C.高空喷气式飞机飞过后的白色飞机尾迹是液态,故C不符合题意;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A.钢块轧成钢板 B.木头制成课桌 C.雪化成水 D.生米蒸熟变成米饭【答案】C【解析】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AB.是固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不属于物态变化,故AB不符合题意;C.雪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体,属于物态变化,故C符合题意;D.生米蒸熟变成米饭,物质始终保持固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知识点2熔化与凝固8.(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元宵节后,漳州闽南水乡上演千年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活动。液态“铁水”被表演者打到空中后,迅速变成微小固态颗粒的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 B.汽化 C.凝华 D.液化【答案】A【解析】液态铁水变为固态铁颗粒,物质状态由液态变为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2023·全国·八年级校联考假期作业)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冰块,这是因为(

)A.水凝固吸热 B.水凝固放热 C.冰块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放热【答案】C【解析】把冰块加入饮料中,冰块从饮料中吸收热量熔化,使饮料的温度降低,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2023·安徽合肥·统考三模)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这“冰花”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答案】凝固【解析】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喷出的水遇冷放热变为冰花,是从液态变为固态,即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11.(2023·安徽黄山·统考一模)根据冰岛气象局最新发布,时隔800年,冰岛火山再次爆发,火山熔岩高高的喷射到空中并染红了夜空,随即两股熔岩从火山口两侧流了出来,形成“冰火山”。据悉,“冰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后迅速(填物态变化)形成的。【答案】凝固【解析】由题意可知,“冰火山”是由于地表温度较低,地下熔岩喷出后迅速凝固形成。12.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为100nm=m。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草莓在盛果期滞销。小明来到父母的草莓大棚帮忙,将草莓装箱,放入冰块,这是利用冰块(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热量,以此保持草莓的新鲜。【答案】10﹣7熔化吸收【解析】[1]单位换算100nm=100×10﹣9m=10﹣7m[2][3]在草莓装箱时,放入冰块,由与冰块熔化时,吸收热量,可以降低草莓的温度,从而保持草莓的新鲜。13.(2023·安徽合肥·校考三模)2022年4月18日,怀化出现了“日晕”奇观,它是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太阳光在小冰晶上发生折射形成的。此物态变化过程发生时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答案】放热【解析】[1]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需要放热。知识点3汽化与液化14.(2023春·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冷饮。过一会儿,冷饮瓶的外壁会出现一层小水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水珠是瓶内的水渗透出来的 B.小水珠是瓶外空气液化形成的C.小水珠是瓶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小水珠是瓶外空气中的水蒸气【答案】C【解析】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冷饮,冷饮瓶的温度低,空气中水蒸气温度较高,碰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后放热,在瓶壁上液化形成小水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2022·江苏泰州·校考三模)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线医务人员经常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导致护目镜上起雾,影响观察(如图)。下列关于这一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护目镜上的“雾”在护目镜的外侧B.护目镜上的“雾”可能是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的C.护目镜上“雾”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护目镜上“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答案】D【解析】A.护目镜上的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在护目镜的内侧,故A错误;B.护目镜上的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护目镜上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D.护目镜上的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16.(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蒸发减慢的是()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把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严 D.将马路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答案】C【解析】A.给湿头发吹热风,增大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和温度,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增大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和温度,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C.把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严,减小了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减慢蒸发,故C符合题意;D.将马路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2023·河南·九年级校联考专题练习)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雾气”属于(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口罩是抗疫必备物资,其核心材料熔喷布生产时,由喷丝孔挤出液态聚丙烯,通过高速空气流对其进行牵伸,再经(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超细纤维,最后组合成布。【答案】液化凝固【解析】[1]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雾气”是呼吸时从嘴里带出来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2]由液态聚丙烯,通过高速空气流对其进行牵伸,形成了固态超细纤维,由液体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18.(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夏天的清晨绿叶上形成露珠是(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这一过程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液化放出【解析】[1][2]露珠是液态的,是空中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知识点4升华与凝华19.(2023·内蒙古包头·校考三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B.“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答案】B【解析】A.露是液态,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霜是固态,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C.冰是固态,是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D.雪是固态,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20.(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物理试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

冰雪消融 B.

雾凇C.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 D.

冰凌【答案】B【解析】A.冰雪消融,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符合题意;C.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D.冰凌是水低温下放热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2023年北京二中教育集团中考物理三模试题)关于利用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的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冰块熔化放热,可以来保鲜水果、海鲜等B.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可以来人工降雨、消防灭火等C.利用酒精液化吸热,可以来给发烧病人降温等D.利用水凝固吸热,可以防止冬天菜窖里的菜被冻坏【答案】B【解析】A.冰块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把冰块放在水果、海鲜等旁边,可以吸收水果、海鲜等的热量,给它们保鲜,故A错误;B.干冰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在空中投放,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水珠,水珠聚在一起从而形成降雨,喷在燃烧的火上,吸收热量,可以消防灭火,故B正确;C.酒精蒸发可以吸收热量,所以将酒精涂在发烧病人身上时,可以给发烧病人降温,故C错误;D.液态水凝固时放出热量,可以使冬天菜窖里的菜温度升高,防止冻坏,故D错误。故选B。22.(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关于如题图所示得各幅图中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用铁水浇铸工件是熔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乙图: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发生的是液化现象C.丙图:清晨,蜻蜓和植物上的露珠是由水蒸气放热后形成的D.丁图:很冷时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答案】C【解析】A.用铁水浇铸工件,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B.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使得塑料袋体积增大,因此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C.蜻蜓和植物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D.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而不是升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23.(2023·福建厦门·厦门双十中学校考二模)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A.雨水,冰雪消融 B.立夏,雾绕山峦 C.霜降,霜满枝头 D.大寒,滴水成冰【答案】C【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液态,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C.霜满枝头,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故C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是液态变固态的凝固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4.(2023秋·广东茂名·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①.春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③.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④.冬天堆起的雪人变小了,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可见,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5.(2023春·贵州·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图是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其中图表示液态物质,某物质由图丙的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请列举一例:。

【答案】乙凝华雪的形成【解析】[1]由题图可知,甲图中分子排列规则,且不易于改变结构,乙图相对甲图来说,分子结构更“自由”一些,丙中分子间距最大,且结构不稳定,因此甲为固态,乙为液体,丙为气态。[2][3]某物质由图丙的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的状态时,即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的是凝华现象,生活中的现象有:雪的形成等。26.(2023秋·辽宁沈阳·八年级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考期末)如图,显示了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所需的条件,则甲物态是(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从乙到丙时需要热(选填“吸”或“放”)。

【答案】液态放【解析】[1][2]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则甲到乙是液态变成气态为汽化过程,需要吸热;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而乙到丙是气态变成固态为凝华过程,则乙到丙的过程需要放热。27.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现象属于(选填“吸热”“放热”)过程。【答案】升华吸热【解析】[1][2]激光照射能够产生高温,碳粉在高温下吸热直接升华成为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28.如图所示,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锤内有一些碘粒,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碘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若停止加热,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碘锤内侧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发生了(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在碘锤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结果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颗粒比碘锤侧壁上的(选填“多一些”“一样多”或“少一些”)。【答案】升华凝华多一些【解析】[1]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碳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是固态的碘直接升华为碘蒸气。[2]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蒸气又直接凝华为固态。[3]在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一些,因为碘凝华时放热,碘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内表面更容易凝华。29.(2023·全国·九年级校联考专题练习)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为了观察固态碘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盛有碘的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1)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案中(选填“甲”或“乙”)的更合理;(2)在乙同学方案的实验中,他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只是因为这一变化过程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请你根据题干资料分析乙同学的猜想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3)实验完成后,乙同学探究热情不减,接着又取出烧杯中试管,然后向烧杯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其成分是(选填“水蒸气”、“空气”或“二氧化碳”)。【答案】乙错误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升华二氧化碳【解析】(1)[1]甲装置中,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固态碘可以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后的碘会发生沸腾现象,而且固态碘也可以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所以乙方案合理。(2)[2][3]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所以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3)[4][5]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气泡内的成分为二氧化碳。[能力提升练]30.(2023·全国·八年级校联考假期作业)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

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

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答案】A【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B错误;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31.(2023春·广东·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A.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答案】A【解析】A.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蒸发掉了,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32.(2023·吉林延边·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C.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D.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答案】D【解析】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此时液态的乙醚汽化成蒸气。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故A不符合题意;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C.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是固态的樟脑丸升华为气态的气体,故C不符合题意;D.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液态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故D符合题意。故选D。33.(2023·河北石家庄·校考一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腺,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C.“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就是大量的水蒸气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答案】B【解析】A.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现象会放热,故A错误;B.露是由凌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日出后又逐渐消失,是小水珠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故B正确;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尘埃结成一块形成的,故C错误;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枝凝结成的小冰晶,由气态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34.(2023·江苏徐州·校联考模拟预测)某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知识后,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所示,在甲锥形瓶中放入少许碘颗粒,用酒精灯加热,空的乙锥形瓶放在盛有冰水的大烧杯内,锥形瓶底刚好接触水面,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碘的熔点为113.5℃,沸点约为184.4℃,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锥形瓶出现的气态碘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B.甲锥形瓶中会出现液态碘C.乙锥形瓶内会出现固态碘且大多在瓶底D.若乙锥形瓶内插入温度计,整个过程示数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AB.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高于碘的熔点与沸点,故用酒精灯加热,碘可以熔化,也可以升华,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甲瓶中的碘蒸气流到乙瓶时,由于温度下降,马上放热凝华成固态,形成固态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若乙锥形瓶内插入温度计,碘蒸汽凝华放热,但因为冰在熔化,熔化吸热,此过程温度不变,故温度计示数不会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5.(2023·全国·九年级校联考专题练习)“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如图。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叫作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通过往复循环,把热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管内液体在热端汽化吸热 B.热管内气体在冷端液化放热C.热管内液体在冷端凝固放热 D.热管可用于制作航天器的散热设备【答案】C【解析】ABC.管内的物质极易汽化、液化。它在热端吸热,汽化成为气体,这些气体在冷端温度降低液化成为液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在冷端的液体又通过吸收芯回到热端,这样循环往复完成热的传递。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D.太空中,有太阳照射与没有太阳照射的部位温度差别很大,在航空器上利用热管,可使航空器向阳处与不向阳处温度不至于差得太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6.(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如图甲所示,是某变频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进入冷凝器,变成液态。液态“冷媒”经铜管B,进入蒸发器,变成气态,吸收大量的热量。把某段时间内“冷媒”流过铜管B的质量与时间的比值叫做流量,已知压缩机的转速越大,流量就越大。压缩机的转速由变频器供电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机通过改变供电频率,控制“冷媒”流量,从而控制制冷的快慢。“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格所示。频率f/Hz30507090110130流量Q/kgh-14075110145180215由上述信息可知,压缩机通过的方式使气态“冷媒”变成液态,此时“冷媒”需(选填“吸热”或“放热”),使环境温度升高。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80Hz时,流量Q为kg/h。【答案】压缩体积放热127.5【解析】[1][2]空调机工作时,压缩机对气态“冷媒”加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其液化,液化放热。[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供电频率每增大20Hz流量增加35kg/h,即Q与f的关系是一次函数,设Q=kf+b,把f=30Hz、Q=40kg/h和f=50Hz、Q=75kg/h代入可得40kg/h=k×30Hz+b①75kg/h=k×50Hz+b②由①和②得到k=1.75kg/(h·Hz),b=-12.5kg/hQ=1.75kg/(h·Hz)×f-12.5kg/h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80Hz时,流量Q=1.75kg/(h·Hz)×80Hz-12.5kg/h=127.5kg/h37.(2023·广东珠海·珠海市紫荆中学桃园校区校考三模)如图是铺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示意图。为了保持路基冻土不熔化,使用它能对路基进行主动(选填“升温”或“降温”)。在热棒内封装有一定量的氨,棒内下端的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棒内上端的氨发生物态变化时(选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降温汽化放热【解析】[1][2][3]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棒内上端的氨气遇冷液化,液化过程中要放热。38.(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他们通常是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看到它们都是气态。可知:(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和。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进行分离,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3)工业上常将空气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气体。当温度升高时,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氧、氮、氦的沸点分别为:-183℃、-196℃和-269℃)【答案】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压缩体积降低温度氧气氦气【解析】(1)[1][2]由于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可以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根据短文内容可知,压缩体积液可以使气体物体液化,所以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4]根据“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可知,压缩体积并不能使所有的物体都液化,有些气体必须在降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才可以液化。(2)[5]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3)[6]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由于氦气在三种气体中沸点最低,所以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氦气。39.(2022秋·全国·八年级校联考竞赛)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请你结合材料提出一个与本实验有关的猜想:。【答案】25.5吸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水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解析】(1)[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则a温度计示数为25.5℃。(2)[2]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酒精蒸发时会从温度计吸收热量,导致温度计的示数降低。(3)[3]通过b、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看出,c的示数低,b、c温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因此可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4)[4]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现象,蒸发是汽化的方式之一。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在相同温度下,若三根温度计示数差别不大,即水的蒸发快慢差别不大,说明空气湿度较大,此时水不易蒸发,雨天或潮湿天气时空气湿度较大;若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很大,则说明空气湿度较小,晴天时空气湿度较小,由此可以猜想:水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40.(2022秋·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