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讲评01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文
本解
读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
①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T3-A)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T1-A)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T2-B)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T3-A)
②“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T1-B)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T1-A.“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中最有效的方式,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理”能够温润人心。(
)T2-B.强调以“明德”为基础的公共说理,意在表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文化应交流互鉴。(
)T3-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了“公共说理”是进行文化交往、塑造文明形象有效途径的观点。(
)文
本解
读现代文阅读Ⅰ
③“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T1-D)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④“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T1-B)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T2-B)⑤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T2-B.强调以“明德”为基础的公共说理,意在表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文化应交流互鉴。T1-D.通过说理,彼此之间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这是我们提倡说理的目的。T1-B.“公共说理”要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它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基础,只有说理自由,才不会信口雌黄。文
本解
读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
①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到了就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T3-C)
②说理是与人的平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T3-D)T3-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比喻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互联网"说理”观念。T3-C.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解
读现代文阅读Ⅰ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T1-C)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T2-D)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T1-D)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T1-C.“发表意见”是说理的一种,理性的发表意见需要有结论和理由两个部分,并且理由能够支持结论。T2-D.通过说理,彼此之间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这是我们提倡说理的目的。T1-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是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文
本解
读现代文阅读Ⅰ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
⑥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T9答题原理依据1.逻辑:理智符合事理;2.信誉:信任对方,有归属感;3.情绪:诉诸情绪,有感同身受的感觉,现代文阅读Ⅰ
⑦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EdelstonToulmin)是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选择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中最有效的方式,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理”能够温润人心。B.“公共说理”要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它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基础,只有说理自由,才不会信口雌黄。C.“发表意见”是说理的一种,理性的发表意见需要有结论和理由两个部分,并且理由能够支持结论。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是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1.A(B项,“它是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原则的基础”强加关系,“只有说理自由,才不会信口雌黄”表述有误。C项,根据材料二“‘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可知,“‘发表意见’是说理的一种”表述错误。D项,“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和材料二第④段“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但材料一就“公共说理”而言,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材料二就“说理”而言,强调的是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两者侧重点不同,选项混淆概念。)选择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说理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即指说理不能撒谎;因为谎言经不起推敲,无法以理服人。B.强调以“明德”为基础的公共说理,意在表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文化应交流互鉴。
C.孟子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说理清晰,但其理由不能充分支持主张,存在逻辑漏洞。
D.通过说理,彼此之间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这是我们提倡说理的目的。2.C(C项表述正确,“教考衔接”,详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四段;A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可知,“以事实为依据,即指说理不能撒谎”表述错误;B项,由材料一“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可知,“意在表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文化应交流互鉴”无中生有;D项,“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错误。根据材料二“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和交流,而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选择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Ⅰ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了“公共说理”是进行文化交往、塑造文明形象有效途径的观点。
B.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C.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比喻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互联网"说理”观念。3.D(D项,“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错误。根据材料二,“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可知,“摊开手掌”比喻的是与人和平相处,通过说理而非暴力解决矛盾。“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则是对互联网中不理性“说理”现象的描述,作者将其比作“攥紧拳头”。“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依据(G)——⇢限定(Q)——⇢主张(C)↓
↓因为
除非↓
↓正当理由(W)
例外(R)↓根据↓支持(B)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的基本要素,构成了论证的基本模式。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得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出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4.B(B项,“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七段“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以及“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可知,依据(G)应该是支持主张的基础,是小前提;而正当理由(W)才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图尔敏模型”的构成
图尔敏认为,一个好的论证,典型的由这个六个部分组成:主张、数据、保证、支撑、辩驳、限定。图尔敏模型的六要素阐释议论写作的基本要素主张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观点数据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论据保证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假设或关系陈述,是推理的根据。分析理由支撑用来支持保证的事实、理由。理由的根源辩驳对已知反例、例外的考虑和反驳。举出例外或反例限定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常来自反例反驳的考虑。限定范围或设置情境香烟有害人体健康(数据)应该禁止香烟广告(主张)
有害人体的健康的产品的广告都应禁止(保证)“图尔敏模型”论证图例桑格、王献之、达芬奇的事例(数据)大部分情况下(限定)不要过分追求妙手,要从本手做起,将基本功打好,才能有妙手(主张)基础是一切成功的前提(保证)杨振宁的成功秘诀:“宁拙勿巧。”(支撑)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辩驳)“图尔敏模型”论证过程(1)主张(结论)claim:你所要论证的命题观点。(所以,马莉是中国人。)(2)数据/依据”(Data/Ground):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等证据。马莉出生在中国。(3)论证(理由/担保)warrant:连接数据和主张的普遍性规律。在北京出生的(通常)都是中国人。(4)支持(背景)backing:用来支持上面论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的客观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5)反驳(例外)rebuttal:用已知知道的返利的考虑,进行补充性说明。除非她加入了外国国籍(6)限定(语气)qualifier:对论证的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修饰词。所以,马莉(很可能)是中国人。图尔敏模式六个要素主观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Ⅰ5.某公司高管发布的短视频引发热议,在“员工闹情绪提离职我秒批”的视频中,该高管表示与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你哭了还是没哭,这不是我作为主管该关心的事情”,“员工的家庭我为什么要考虑”。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说理者表达的不当之处。(6分)5.【答案】①说理者存在逻辑谬误,与员工存在雇佣关系的是公司,而非个人,理由站不住脚,逻辑谬误使其说理不通;②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说理者的言辞给人(员工)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这样对别人没有说服力;③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说理者冷漠傲慢的表达方式难以让对方(员工)感同身受,无法创造共识。(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精准审题】1.明确三方关系:公司、高管、员工。2.理解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说理构成三要素:逻辑、信誉、情绪。(1)逻辑(合乎语法规律,符合事理、法理);(2)信誉(单位与员工,商家与顾客,领导与下属……)(3)情绪(说话身份、场合、对象、情境,要得体,舒心)3.分析语言表达的案例。01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现代文阅读Ⅱ【关于作者】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现代文阅读Ⅱ【关于主题】(一)逃跑逃跑是乔伊斯《都柏林人》的主题之一。乔伊斯笔下爱尔兰厚重的停滞感导致了主人公们逃离祖国的强烈愿望,当小说中的人物面临关键决策时,逃跑的主题往往是一种趋势。但他们中注定没有一个人会成功,这是因为都柏林人太害怕打破束缚他们的枷锁。(二)瘫痪伊芙琳身上背负的家庭几乎像铁链一样捆绑住她,在母亲临终时许下的誓言就像枷锁一样阻止了她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伊芙琳的瘫痪即是她极度的意志力的缺乏。
最终,她面对即将可能发生的改变时的错误抉择彻底摧毁了她那争取自由的意愿。自由于她,犹如昙花一现般地永远消逝了,可怜的少女将永远困顿于令人窒息的生活,直至被生活辗作尘埃。(三)死亡小说也预示了伊芙琳的死亡:正是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麻痹,让伊芙琳失去了逃离牢笼的唯一机会,她注定会以和她可怜的母亲一样的方式而终结一生。现代文阅读Ⅱ伊芙琳[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①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T6-A)
②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木拐杖,想把他们撵回去。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妈妈还在世呢。如今她和兄弟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③家!她环顾四周,望着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件,多少年来她每周打扫一次,心里老是纳罕: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①乔伊斯用简单的几句话,画出了伊芙琳的简笔画像,还刻画出她的精神状态。夜幕,因疲倦头倚着窗帘,而鼻孔里是灰尘的气味。一股压抑感就此开始。②随着伊芙琳意识的流动,我们渐渐知道她为什么疲倦。为什么呢?因为她要走了,“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她的家。现代文阅读Ⅱ④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
⑤伊芙琳离开这百货店是不会痛哭流涕的。
⑥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将结婚--正是她,伊芙琳,人们将尊重她,她不会像妈妈生前那样遭受虐待。她已经十九岁出头了,有时还会觉得受着父亲暴虐的威胁。小时候,父亲常常对哈利和欧内斯特很粗暴,对她却不这样,因为她是女孩子。可是近来,他竟吓唬说:要不是看在死去的娘面上,就要教训教训她。欧内斯特早已夭折,哈利干的是装饰教堂的活儿,几乎成天在乡下奔波。她总是把挣来的工资--七个先令--都给家里,哈利也尽量寄些钱来。但父亲说她老是乱花钱,骂她糊里糊涂,但最后,他还是把钱给她,她只好尽快奔出家门,到菜场去。当她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回到家时,已经深夜了。真是辛苦的家务--艰难的生活--不过,此刻就要离别了,她却有些依依不舍了。在现在这个家里,她过着“一种辛苦的生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工作上,她都需要辛辛苦苦地付出。她长期忍受父亲暴力的威胁,而母亲死去后再也没有人可以保护她。她要把自己的全部工资——七个先令,交给父亲。现代文阅读Ⅱ
现在,她可以挣脱这一切,和水手弗兰克一同去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组建自己的新家庭,一切都有可能变得和现在完全不同。她可以摆脱母亲那种在无尽的操心中耗尽生命的命运,过上一种新生活,把自己从疲惫、压抑和恐惧之中解脱出来。
伊芙琳想起父亲的另一面。他在渐渐变老,他会想念自己。就在前不久,自己生病时,父亲还给她读了鬼怪故事,烤了面包片。
⑦她将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弗兰克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她将乘夜半船随他私奔,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人们都知道他俩在谈恋爱。每当他哼起一支姑娘爱上水手的歌儿时,她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的感觉。他告诉她在哪几条船上待过,干过哪些活儿。他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走运了,这次是回祖国来度假来的。父亲窥破了他俩的秘密,不许她再跟弗兰克讲一句话了。
⑧“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他说。
⑨有一天,父亲同弗兰克吵了一场,从此,她只得偷着去会情郎了。
⑩大街上暮色渐浓。搁在她膝盖上的两只白信封变得模糊不清。一封是给哈利的,另一封给父亲。她最喜欢欧内斯特,但也爱哈利。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她身子不好,睡了一天;他特意为女儿念了一篇鬼故事,还亲自在炉上替她烘面包片呢。(T6-B)还有一次,那时妈妈还在世,一家人到霍斯山去野餐。她还记得,那一回父亲为了逗孩子们发笑,故意戴上了妈妈的女帽呐。现代文阅读Ⅱ
⑪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T8)窗下,从大街远处飘来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乐声。她很熟悉那曲调,她想起了自己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保证尽力支撑这个家。她记得妈妈临终前夕的情景:她又待在客厅那边黑黝黝的小屋里,户外,传来一支凄凉的意大利乐曲的琴声。
⑫当她在沉思的时候,妈妈一生悲惨的景象历历在目,震慑了她的灵魂深处---妈妈在平凡的生活中牺牲了一切,结果竟发疯而死。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
⑬她吓得惊跳起来。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8.小说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两种生活,旧与新,压抑与希望,她决定逃走,决定追寻希望,寻找新的生活。灰尘是都柏林干燥、贫瘠和沉闷生活的象征,这与新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文阅读Ⅱ
⑭北墙码头,(T7-A)一片喧嚣,她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他握住她的手,她觉得他在跟自己说话,一遍遍讲着飘洋过海的事儿。码头上挤满了掮着棕色行李的士兵。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T7-D)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迷雾中悠然响起呜咽似的汽笛声,不绝如缕。要是真的走了,明天就会在海上,跟弗兰克一起,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驶去。船票已经预订了。事到如今,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
⑮突然,启航铃嘡地一声,她的心怦地一怔。她觉得他抓紧自己的手。“来!”
⑯刹那间,人间所有的惊涛骇浪在她心头激荡。他在把她拉进波涛中,要把她给淹没了。她双手攥紧铁栅栏。(T7-D)
她来到码头,和弗兰克会合。船马上就要驶离码头,但此时,伊芙琳感到全世界的海洋在她心中翻腾,自己将会被淹死。写到这里,结局已经显现。面对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大海,伊芙琳最终退缩了,选择了习惯,选择了安稳又苦闷的旧生活。
我们可以说伊芙琳懦弱、麻木、瘫痪,但面对未知时,我们有多少人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彼时的都柏林人如此,现在的我们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同样挣扎、迷茫。现代文阅读Ⅱ
⑰"来呀!”
⑱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伊芙琳!伊薇[注]!”(T6-D)
⑲他冲出栅栏,一面喊她紧跟。有人对他吆喝,催他快上船,但他仍在喊她。于是,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T7-C)
(王逢振译,有删改)[注]伊薇,伊芙琳的昵称。1.海是故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海,是伊芙琳的逃离方式,象征着她的新生和她拥有的活力,但是海也是阻止伊芙琳追求新生活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的象征,汹涌的海浪就像伊芙琳内心矛盾的情感。
铁栏杆就像鸟笼的栏杆,把伊芙琳紧紧地关在里面。最后,伊芙琳放弃了逃亡,放弃了生命、放弃了爱,完全沉沦于瘫痪之中。2.伊芙琳放弃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抗争,她的内心已经陷入绝望。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伊芙琳未来的道路也已经注定,她会和万千像她母亲一样的爱尔兰普通女性那样,走向悲剧性的人生结局。1.都柏林社会生活的“精神麻痹”;2.精神麻痹下的瘫痪青春;3.令人无奈的艰难抉择。选择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Ⅱ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伊芙琳“她累了”,不仅写出了身体的累,更是自我精神瘫痪的一种体现,传达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B.给伊芙琳钱,为她念鬼故事,野餐时故意逗笑孩子,并不能说明父亲的慈爱,这是犹豫的伊芙琳对过往记忆的主动筛选。C.“不!不!不!决不!"在最后时刻,伊芙琳的态度坚决,体现出了她在确定选择后内心的笃定,也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D.小说中残暴的父亲,不忍生活艰辛而发疯致死的母亲,为生计奔波的兄弟,他们也像伊芙琳一样,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6.C(C项,“她在确定选择后内心的笃定”分析错误,由“她惶恐地直想吐”和“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这是伊芙琳惶恐悲怆而发出绝望的呐喊。)选择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Ⅱ7.下列与小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唯一的背景空间,小说中展现的伊芙琳的家宅令人感到了压抑和单一,昏暗的居所、沾满灰尘的房间给人一种死寂之感。B.伊芙琳的痛苦与自己难以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而《百年孤独》中丽贝卡的困境则与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打压有关。C.伊芙琳“茫然瞅着他”,与《复活》中玛丝洛娃“斜睨的目光"一样,都表现出了人物不屑一顾的态度,以及对对方的蔑视。D.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善用象征手法,如“手风琴的乐声”“黑黝黝的庞然大物”“铁栅栏”等都有其象征含义。7.B(A项,“唯一的背景空间”错误,小说中还有“北墙码头”;C项,伊芙琳“茫然瞅着他”并没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以及对对方的蔑视”;D项,“手风琴的乐声”没有象征含义,在小说中曲调只是起到了成为回忆母亲的介质的作用。)主观题试题分析【精准审题】理解“深意”,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仍然”“沾满灰尘的窗帘”。
现代文阅读Ⅱ8.小说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参考答案:①“沾满灰尘的窗帘”是伊芙琳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达,是压抑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表层意思)②写出了在打算离开之前,伊芙琳对家庭的留恋心理;(深层意思——通过动作写人物心理)③预示着伊芙琳放弃到异乡开始新生活而留守家庭的最终结局。(主题层面)(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主观题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Ⅱ
9.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称为“心灵辩证法”,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乔伊斯写伊芙琳去与留的心理也用了“心灵辩证法”的技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心灵辩证法:①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②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③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示例:《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马斯洛娃相遇时:①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对女主人公既怜悯,同时又生出一种模糊的厌恶感;②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既羞愧不已,又害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并当众揭发;③他提心吊胆,盼望着审讯快点结束,身子不由自己地往后缩,但又不能将目光从马斯洛娃那对清亮的眼睛上移开。④他逃避不能,承认不敢,又是烦躁,又是担心,甚至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就是由他造成的,但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开始掀开心灵深处那块遮挡罪恶的幕布,去正视自己过去的生活,开始“灵魂的扫除”。主观题试题分析【参考答案】
①伊芙琳准备离开时,回忆家庭温情时刻,多有留恋,但想到母亲悲惨的一生,决定离开;②在码头离开之际,伊芙琳淹没于人群中,周围的环境让她无所适从,最终做出留下的选择。③伊芙琳的心理表现出她的怯懦、犹豫,心理流动反转又相互呼应,统摄于精神瘫痪的主题之下。(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现代文阅读Ⅱ
9.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称为“心灵辩证法”,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乔伊斯写伊芙琳去与留的心理也用了“心灵辩证法”的技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①直接描写法。作者以叙述者、
旁观者的口吻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常以“想”“感到”“觉得”“回忆”等字眼为标志。②内心独白法。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即“内心”“独”和“白”。“内心”即默然无声,“独”即无人对答,“白”即依赖语言。③梦境幻觉法。梦境、
幻觉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能折射出人物的心理期待和思想感情。④环境烘托法。描写人物周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⑤心理分析法(心灵辩证法)。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⑥神态显示式。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⑦行动表现法。即在作品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手法【心理描写的作用】①可以完善故事情节,使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更多的情节。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展现人物的内心,刻画人物形象。④他人的心理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⑤凸显主题。【设问方式和解析】1.《老人与海》“内心独白”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文中除了描写有关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还有大量的老人的内心独白,请简要分析其作用。①便于读者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解读人物的性格。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用语言毫无隐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从灵魂深处去理解人物的性格。②让主人公形象更鲜明,更好地塑造出老人硬汉的性格。这些内心独白,真实地记录了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在海上漂泊的心态,真实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反映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表现了圣地亚哥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精神。③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面对困难依旧优雅,精神上永远不被战胜的主题。④内心独白具有深刻的哲理,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义。2.《复活》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答案:①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②当看到她索要钱而透露出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③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02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4.墨家和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材料一: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材料二: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出处命题分析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
),人之与人之相贼(
),君臣不惠(
)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此则(
)天下之害也。”然则(
)察(
)此害亦何用(
)生哉?1.篡:篡夺,掠夺。2.贼:伤害,残害。【教考衔接】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②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兼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3.惠:施惠。4.和调:融洽和睦。5.此则:这就。6.然则:既然如此。7.察:考察。【教考衔接】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观察,仔细看);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明察,了解);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看清)④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理解,谅解);⑤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推荐,推举)
译文: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材料一:
然则(
)察(
)此害亦何用(
)生哉?子墨子言:“以(
)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
)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
)仁者非(
)之。7.用:因为。【教考衔接】①不用尚书郎。(《木兰诗》)(需要,担任);②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因为;由于)③何用识夫婿。(《陌上桑》)(根据;凭。)8.以:因为。9.所以:表原因;【知识拓展】①表示原因或缘故。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②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方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表示所用的工具或手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10.是以:因此。11.非:认为不对;不正确。
译文: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以(
)非(
)之,何以(
)易(
)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
)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
)哉?1.以:通“已”,已经。2.非:认为不对【教考衔接】①不,不是。《齐桓晋文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②无;没有。《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如物也。③不合于,违背;《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3.易:改变【教考衔接】①更替,交替;《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代替;《齐桓晋文之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③容易;《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译文: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子墨子言:视(
)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
)弱,众不劫(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
)贱。4.视:看待【教考衔接】①察看;《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②看待;《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视力;《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5.执:执掌,控制;6.劫:胁迫,威逼;7.敖:通“傲”,傲视。译文: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中》)1.特:只;【教考衔接】①特别、特地。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②杰出、突出;成语:特立独行;③副词,只;《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2.辩:通“辨,分辨;3.利:好处;4.难:为难,困难;5.恶:憎恶;6.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难?7.以为:把……作为8.行:行动译文: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材料二: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1.因:通过【教考衔接】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趁机。③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凭借,依靠。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介词,经由,通过。⑤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介词,因为,由于;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⑦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动词,依顺,顺着。⑧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侍坐》)
动词,接着,继⑨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名词,机会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2.固:本来【教考衔接】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险固的地势;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稳固,牢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顽固,固执;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⑤少年固强之。(《促织》)坚持,坚决,
执意;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原来;⑦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固然;⑧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
驼传》确实,的确;⑨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仍然,还是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3.尚:副词,还。【教考衔接】(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蜀道难》)副词,尚且;(2)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动词,喜好,崇尚;(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谢公宿处今尚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还。(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园记》)高尚。【拓展】①<形>自高自大。《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动>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婚配。《汉书·卫传》: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妹阳信长公主。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4.且:将要【教考衔接】❶连词①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③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种树郭橐驼传》(尚且)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还)④表示并列关系,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又)❷副词①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将)②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姑且)❸固定词组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况且)②“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就像) (《兵车行》)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5.治:办理。【教考衔接】①惩处,处治。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②研究,攻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③讲求。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6.薄:减省;【教考衔接】①迫近,引申为进攻。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②衰微,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④缺少。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⑤淡薄。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⑥厚度小。狐裘不暖锦衾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减少。薄其税敛,民可使其富也(《孟子》)⑧变薄弱。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7.道:准则;【教考衔接】①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②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③风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⑤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⑥天道,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⑦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⑧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厚:丰厚。【教考衔接】①<形>与“薄”相对。《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②<名>厚度。《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③<形>丰厚;多;重。《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厚而思国之理。④<形>优厚;交情深厚。《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⑤<形>厚道;忠厚。《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⑥<动>增厚,增多。《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⑦<动>厚待,器重;满意。《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行,何意致不厚。译文: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1.以:介词,把。
2.道:学说。3.保:保护,爱护。
4.何谓:称作什么5.之:代词,第一人称,我6.差:区别,差别。【教考衔接】①<形>长短、高低不齐。《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副>大体,差不多。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名>差错。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拓展】chài<形>病愈。《祭妹文》: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7.施:实行。8.信:相信。译文:
徐子把这话转告给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便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一样的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而救火E也F乱弱G甚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若君说之A则士众能B为之C况D于兼E相爱交F相利G则与此异【答案】ACG【解析】句意:“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处“之”用在句末,在A、C处断开,“于"统领“兼相爱、交相利”,在G处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伤害,残害,与《兼爱(上)》中“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思相同。
B.特,只是,与下文“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中的“特”意思相同。C.以为,用作,“以之为"的省略形式,与《论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
D.保,护养,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足以保四海”的“保”意思不同。【答案】C【解析】C项,“以为”在文中是“认为”的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认为,君主应该对臣民广施恩惠,臣子则应效忠君主;父母对孩子要有慈爱之心,而孩子也应该孝敬父母。B.墨子主张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那样对待他人的国家,那么,各个诸侯国之间就会实现和平;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C.墨子认为,天下的士人君子为了自己成名,在君主的意志下,可以去攻城野战,这和他们不懂得兼爱的益处有关。D.夷子见孟子的过程并不顺利,终于见到了,孟子对夷子说,人们不可能做到爱自己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一样。【答案】D【解析】D项,“终于见到了”原文没有体现,“孟子对夷子说”有误,根据原文,孟子是对徐子说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2)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1)它们兴起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因此仁者认为它不对。(4分,“所以”“是以”“非”各1分,句意1分。)(2)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还病着;病好了,我将要去见他。(4分,“固”“尚”“且”各1分,句意1分。)14.墨家和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墨家认为要兼爱(无等差的爱),儒家认为兼爱难做到(爱有等差);②墨家主张薄葬,儒家则认为墨家言行不一。(3分。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0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文
本注
释古代诗歌阅读《江城子·江景》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1.湖:指杭州西湖。2.张先:北宋著名词人。3.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4.芙蕖:荷花。5.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6.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7.筝:弦乐器,木制长形。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8.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译文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清澈美丽。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曲中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文
本鉴赏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江景》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巧妙地以“闻弹筝”为线索,精心勾勒出了弹筝者的绝美和音乐的深远韵味。他巧妙地将弹筝者置于雨后初霁、晚霞绚烂的湖光山色之中,使得人物与景色交相辉映,音乐与山水和谐共鸣。上片写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天边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飞翔的白鹭,描绘出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
开篇三句,先以山色湖光为背景,为人物出场铺垫了宁静而美丽的环境。
紧接着,“一朵芙蕖”两句,既描绘了水面上盛开的荷花,又巧妙地以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的美人,实现了艺术上的双关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巧妙地由写景过渡到对弹筝人的描写,过渡自然,毫无痕迹。
随后,作者又通过白鹭似乎也被这美丽所吸引,来进一步烘托弹筝人的魅力。这里的白鹭,实际上也暗指了两位被深深吸引的听众。文
本鉴赏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江景》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下片写闻弹筝,先写筝声之哀婉,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化用“湘灵鼓瑟”典故,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又道出凄迷之感。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下片则着重描绘音乐。作者从乐曲的总体旋律和情感出发,以“哀筝”和“苦含情”来形容乐曲的哀伤动人。他通过描绘听者难以忍受的哀伤情感,以及大自然为之动容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伤感。最终,他将这哀伤的乐曲比作湘水女神的瑟声,将乐曲的哀伤推向了极致。同时,“依约是湘灵”这一句,也隐喻了弹筝人如湘灵般的美好。在词的结尾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通过描绘弹筝人已经飘然远逝,只留下青山绿水间回荡的哀怨乐曲,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美丽和音乐的动人。这种手法不仅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人不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苗木花卉养护合同(2024版)3篇
- 2024年护工陪护责任协议下载3篇
- 二零二四年度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设备采购与维修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加工承揽合同承揽内容与质量标准2篇
- 2024年度智能办公软件开发与销售合同4篇
- 2024年度艺人经纪合同:明星艺人经纪
- 2024年汽车租赁公司加盟协议
- 二零二四年房产销售权转让合同2篇
- 2024年工业用汽油购销协议3篇
- 信息化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 TCI 303-2024 厨余垃圾发酵制备污(废)水处理用碳源
- 人教精通版(2024年新版)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Greetings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三章 微生物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 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电子俘获探测器(ECD)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安装工程估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建筑大学
- 2024年中考历史(辽宁卷)真题评析
- 酒店数字化运营概论 课件 项目四 酒店新媒体推广认知
- 2024年东南亚健身房和俱乐部健身跟踪器市场深度研究及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塔格糖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