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第四版)》课件全套 陈金钊_第1页
《法律逻辑学(第四版)》课件全套 陈金钊_第2页
《法律逻辑学(第四版)》课件全套 陈金钊_第3页
《法律逻辑学(第四版)》课件全套 陈金钊_第4页
《法律逻辑学(第四版)》课件全套 陈金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逻辑学(第四版)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引论: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法律逻辑学简史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有关。古希腊智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人们如何打赢官司,而智者天生是法律人。当西方进入黑暗中世纪时,关于法律与逻辑之关系的讨论也陷入黑暗时代。直到1588年英国大诗人亚伯拉罕·弗劳斯(AbrahamFraunce)出版著作《法律人的逻辑》(TheLawiersLogike)。正当逻辑学界和哲学界风行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之时,1930年,法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弗兰克(JeromeFrank)出版了《法律与现代精神》一书。在非英语世界,1951年,德国法哲学家克卢格(UlrichKlug,1913—1993)出版了JuristischeLogik一书。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法律逻辑学简史在汉语世界里,“法律逻辑”这一术语主要来源于英文单词“legallogic”。我国的法律逻辑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是把法律逻辑建立在当时国内流行的逻辑理论框架基础之上的。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阶段。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推理或法律论证的分析与评价。法律推理之所以成为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主要是因为法治要求法律人遵循涵摄的或者类比的逻辑规则,把法律贯彻到对现象的判断上。涵摄思维和类型思维构成了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形式。法律论证之所以成为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因为立法命题和司法命题的证成不仅需要讲法,还需要讲理,完全靠类比和演绎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法律与社会的融洽不能完全依靠形式逻辑,还必须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和论证,论证的逻辑基础是非形式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法律思维基础的逻辑学理论。另一部分是法治所需要的逻辑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法律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五、法律逻辑的特征法律逻辑学是交叉学科,既是法学也是逻辑学。因而,对法律逻辑的特征可从逻辑学和法学两个方面观察。(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二)法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以法治的实现为最高目标,研究的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逻辑。(2)法律逻辑是对法律的逻辑运用,是理解、解释和应用法律的逻辑规则,是在立法和司法中一定要运用的逻辑规则。(3)法律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指引着人们的法律思维路径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一、逻辑与客观性的追求客观性主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认识或解释主体之客观姿态;二是认识或解释对象之客观性,即法律与规律关系之客观性(能反映社会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法律谓之客观的法律);三是认识结果与物质世界之关系的客观性,要求认识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法律的客观性也有多种含义,但对于法律运用来说,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是对法律客观意义的探寻,侧重于探寻法律字里行间以及运用体系思维所展示的意义。与此相对应,法律的客观性也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解释者的客观姿态,即对解释结果尽量不融入主观偏见,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二是法律含义的固定性,也即法律文义及体系之中存在的客观性。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一、逻辑与客观性的追求客观性与合法性有重合之处。法律如果没有客观性,也就难以产生合法性。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合法性是解释结果,而客观性是运用法律的姿态。客观性是指应排除个人偏见的客观立场。之所以说是客观立场,是因为纯粹客观的思维是不可能的。解释是主体参与其中的活动,因而解释结果无论如何都会掺入主观成分。法律规范体系为合法性提供了标准,但合法性判断的获得需要推理论证的过程。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一、逻辑与客观性的追求提升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可从三方面进行,逻辑是重要的方面。一是强化法律解释过程的形式逻辑运用,以演绎推理的方法确保法律意义的自主性、安全性和体系性。二是强化经验科学的面向,通过吸收法律社会学、法制史、法心理学等经验学科研究成果,提高解释的客观性因素,从而使解释结果与社会需求更加吻合。三是强化法律语言学研究。在法律解释过程中不能过度运用修辞。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二、逻辑与合法性的实现(一)合法性是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二)运用逻辑规则释放法律意义(三)法治实现需要自主性方法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三、逻辑与合理性的证成(一)逻辑与正确性判断法律运用是解释的过程,是各种综合方法的运用。这里既有法律规范的决定作用,也有价值所支配的主观性选择。(二)逻辑与正当性裁判正当性与法治相连,更多的是讲裁判程序的正当。然而,程序的正当只是进行司法活动的一个方面。法律是一个运用的开放系统,必须对事实和理解者开放,必须向未来开放。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调整社会的目的得到实现。第二节法律逻辑对法治的意义三、逻辑与合理性的证成(三)论证与推理的合理性合理性的概念与合法性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一般来说,合法的都应该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法律有一套规范系统,所以,什么是合法性,尤其是形式意义上的合法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第三节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一、逻辑是法律思维(方法)的工具(一)法律思维需要逻辑(二)法律发现需要逻辑(三)法律解释需要逻辑(四)法律论证需要非形式逻辑第三节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二、法律方法的逻辑基础法律方法论的逻辑基础主要有两方面的方法:一是形式推理,二是实质推理。在形式推理中,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是传统法律方法的逻辑基础。法治的形式性决定了司法过程的方法论基础必须是形式逻辑,但实质正义也并不全是幻想,因此,非形式逻辑的方法同样构成了法律方法的逻辑基础。三段论主要是指在法律思维过程中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推理和论证等。这是把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则运用到法律的理解、解释和论证之中,为建构法律推理大前提进行理由方面的准备。第三节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方法论三、法律逻辑的方法论意义(一)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本工具(二)逻辑是构建法律理由的工具(三)法律方法体系建构离不开逻辑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一节法律思维是什么一、法律思维的概念法律思维指人们在建构规范并将规范应用于事实作出判断时的精神活动方式,建构规范需判断哪些事实当由法律来调整,应用规范需判断事实是否需要与规范相适应,均要穿行于事实与规范之间。法律思维有三方面的含义:(1)法律思维是职业、专业思维,被称为法律解释共同体的成员一般都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观察世界、解决纠纷。因而,有人形象地把法律思维表述为像律师或像法官那样思考。(2)法律思维是规范性思维,思维过程是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认真地对待规则和程序是法律思维的核心。(3)法律思维主要是运用逻辑的规则思考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法律思维是什么二、法律思维的作用第一,法律思维是职业法律人从事执业活动的基础。第二,法律思维是法治、法律价值、法律理念和社会控制等实现的思想基础。第三,法律思维对法律刚性规定的松动能彰显实质正义。第一节法律思维是什么三、法律思维的特征(一)法律思维的保守性(二)法律思维的决断性(三)法律思维的沟通性第一节法律思维是什么四、法律思维的模式在法律思维模式上,存在多角度认识。关于法律思维模式的研究基本属于形式的逻辑问题,然而随着对非经典逻辑的认可,法学界也出现了由传统的涵摄推理模式向命题论证模式的转变。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思维模式分为三种。(一)涵摄思维模式涵摄思维模式也称为演绎推理模式。法律三段论又是法律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广义的‘涵摄’是将案件的特定事实,置于法律规范之构成要件之下,以获取特定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几乎等同于三段论的称呼。第一节法律思维是什么四、法律思维的模式(二)类型思维模式涵摄思维是运用演绎推理,而类型思维则是运用类比推理。类型化思维“需要将(处于该法律规范语义范围之内的)待处理案件类型与他们相比较。(三)论证思维模式法律思维运用的主要对象是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判断问题。而法律判断不仅关涉法律本身,还涉及复杂事实和多元价值的社会问题。论证思维在正确性之外,强调法律判断的正当化和合理性。法律思维的运用过程,不是纯粹的形式推导或归纳总结,单凭演绎或类比也不能有效地解决案件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第二节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一、语言与法律语言基于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可以将语句分为抽象语句、语句、话语和在语境中的话语。与之对应,语句的意义有四种类型:第一,抽象语句的意义———命题。第二,语句的意义———命题态度。第三,话语的意义———意谓。第四,交际语境中的话语的意义———意思。第二节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一、语言与法律语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但是,思维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只有借助特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表现和把握,这种特定的载体就是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得以进行思维的信息处理,通过思维形成的观念才能够得以交流和表达。“法律者在其职业生涯的每时每刻均与语言、句子和文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之于法律者,语言不仅是理解不语的客体之当然实用工具,其本身也是法律工作的核心对象———它要理解法律,描述事实行为,根据规范对案件进行推论。”第二节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二、法律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一)法律语言的性质法律语言是在法律实践和理论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法律活动的、具有法律特色的一种专门语言。(二)法律语言的特点1.法律语言的规范性2.法律语言的开放性3.法律语言风格的严肃性第二节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三、法律思维是运用法律语言的分析法律思维以法律语言为其载体形式,但是,要用法律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并将处理结果表达给社会主体,使之能够理解和接受,就要求法律语言不能封闭在法律职业内部,还必须能够实现法律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现象、事实、行为的自然语言,描述、规范转换为法律语言;二是将法律思维的结果还原为能够被一般民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自然语言表达。第三节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一、法律逻辑的误解与澄清我们认为,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产生这么大的分歧,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于逻辑这个概念本身持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同一个人也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第一种误解在于把“逻辑”当作了“三段论逻辑”。第二种误解涉及逻辑在法律裁决过程和法律裁决证立中的作用。第三种误解是,逻辑迫使法官得出特定的结论。第四种误解源于这种看法,即认为逻辑对法律论证的实质向度没有什么作用。第五种误解基于这种看法,即有效性的形式标准因其特殊属性而不适于法律论证。第三节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二、法律中的逻辑与法律的逻辑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的逻辑,即在法律思维过程中有一种独特的逻辑体系或方法。那么,这种方法或体系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也许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这种观点只是基于误解的一厢情愿。这种误解可能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混淆了对象的逻辑和方法的逻辑这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第二,现代逻辑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严密性和精确性,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第三,混淆了不同逻辑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其中的某种逻辑为标准否定其他的逻辑。第四,忽略了不同法律理论之间的差异。如果不能否认法学理论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话,那么,也就不能否认不同法学流派背后有不同的法律方法预设。第三节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三、法治中的逻辑与经验20世纪初以来,法理学者尤其是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者,主要从事法院审判案件的推理方式的批判性研究中,产生了各种逻辑理论。知识概念是相当全面、包容的,不但包括传统所认为的假设性知识,还包括我们可能的认识世界的约束条件和合理性标准。事实上,我们更倾向于修正或放弃这个复杂的一体性知识的这一部分,而坚持另一部分。其中最不倾向于修正的那部分就是关于推理有效性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逻辑”。第三节法律逻辑批判与辩护三、法治中的逻辑与经验不同逻辑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最强的逻辑把每一个对象都视为逻辑形式,而最弱的逻辑几乎没有确定任何逻辑形式。对于最弱的逻辑,每一个有效的推理都必须包括具有{P}→Q形式的前提,以保证能从该推理的相关前提中得出结论Q。也就是说,所有的有效推理都要把该推理的有效性作为它的一个前提。这样对于逻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了,因为推理的有效性被归结于决定该推理是否有效的前提的真实性。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一、概念的含义及逻辑特征(一)概念与事物的属性分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形成概念的关键。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概念。(二)概念的特征概念既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有所反映,又要揭示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由此,概念具备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与外延。1.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也可以叫作概念的含义。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一、概念的含义及逻辑特征(二)概念的特征2.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3.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概念的外延也就相应地确定;内涵变化,外延也随着变化。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跟着确定。外延变化,内涵也随着变化。在内涵与外延的制约关系中,内涵的多少和外延的大小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关系。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一)概念的分类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不同,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独立的对象。普遍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的集合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而言的,它是不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一)概念的分类3.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二)概念外延间的逻辑关系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与概念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逻辑学不研究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仅分析概念之间的外在关系,即外延上的逻辑关系。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下列五种。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并且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二)概念外延间的逻辑关系2.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A与B之间是真包含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是真包含于的关系。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是交叉关系。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二、概念的分类与外延间的逻辑关系(二)概念外延间的逻辑关系5.全异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没有重合,即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都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也称为不相容关系。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一)概念限制与概括方法根据属种关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的原理,即内涵少的概念,外延大;内涵多的概念,外延小;可以对一个概念的外延进行限制或概括,以便准确地、规范地使用概念。1.概念限制方法概念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以缩小外延的逻辑方法,即由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2.概念概括方法概念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以扩大外延的逻辑方法,即由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二)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1.定义的含义及结构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表达概念的内涵。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被定义项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也叫被定义概念。2.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方法有两种: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方法。真实定义又称实质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语词定义,也称“名词定义”,它是规定或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二)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3.定义的规则运用真实定义的方法给概念下定义,必须遵守如下定义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一般不应是否定的。(4)下定义必须用清楚明确的概念。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二)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定义4.罪名概念定义的逻辑特征罪名概念是对具体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基本依据。罪名概念定义揭示了某种罪名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某种犯罪具有的本质属性。给罪名概念下定义,一般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由于罪名概念定义的种差往往是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因而在定义结构上形式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两个特性。第一,定义项由两个以上种差组成,种差所揭示的若干本质属性为被定义项(具体罪名概念)同时具有,否则,就不能构成被定义项所指的罪名。第二,定义项也是由两个以上种差组成,种差所揭示的若干本质属性,只要被定义项(具体罪名概念)具备其中任何一种本质属性,就构成被定义项中所指的罪名。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三)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划分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这种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种概念。1.划分方法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根据划分后子项的层次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两种方法。一次划分是对被划分的概念(母项)一次划分完毕。划分的结果只有母项和子项两个层次。连续划分是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之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进行划分,直到满足实践需要为止。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三)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划分2.划分规则为了正确揭示概念的外延,除了须掌握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知识,还必须遵守以下几条规则。(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2)划分后的各个子项外延之间具有互相排斥的关系。(3)同一次划分必须依据同一个标准。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三、明确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三)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划分3.法律概念划分的意义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些事物,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在法律条文中,由于有些概念的外延不十分明确或不很确定,直接影响了对法律规范具体适用范围的正确理解:(1)运用划分的方法对这些概念的外延作出规定,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2)法律概念的划分,使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和清楚地认识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没有概念的分类就不会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3)法律概念的划分使法律思维的层次更加分明,使得法律分析的逻辑递进关系更加分明。第一节法律概念的逻辑学基础四、法律概念的分类(一)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二)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三)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第二节法律概念的功能一、体系建构功能法律概念的体系建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法典学理的体系建构功能。二是对于法学学科的体系建构功能,即建构规范法学学科体系。第二节法律概念的功能二、意义储藏与固定功能法律概念的意义固定功能,大大减轻了法律适用者的思维负担,提高了司法的效率。至少对简单案件而言,司法者不需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去发现涉案法律概念的意义,而只需要根据这些法律概念所储藏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及其价值,直接加以适用。正如黄茂荣所言,“当法律概念负载了价值,便可应用法律概念来传递信息,并利用逻辑的运作来减轻思维的负担,盖将法律所肯定的价值概念化后,可把很多复杂的考虑隐藏在法律所运用的用语里头,使得后来者不必再重复去考虑这些情事”。法律意义及其价值的储藏为法律解释者完成独断性解释提供了可能,使解释出来的意义更像法律的意义。法律概念的储藏意义的功能,不仅解释成为必要,也为法律意义的释放规制了范围,使法律在法治范围内的安全性得以实现。第二节法律概念的功能三、意义及价值演进功能法律概念的开放性可以使解释与时俱进。这种“通过概念而又超越概念”的解释,既维护了法的安全性,又使法律与社会之间出现吻合的关系。法律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法律概念明示的含义以及隐含的意义的揭示。在解释过程中,意义与价值的变化既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也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无体物原本并不在立法者设计财物概念时的价值期待之内,在通常意义上也并不符合人们对“财物”意义的理解。但根据规范目的,对这些无体物的非法占有和使用,与对其他有体物的非法占有和使用一样,都会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而,将其看作为盗窃罪的行为对象,实乃社会情势之发展而赋予“财物”这一概念新的意义。法律概念的这一功能是通过解释者的思维与时俱进而获得的。第三节法律概念的解释一、法律概念、规则与原则在规范意义上,虽然法律文本由法律概念、规则和原则构成,但在动态的司法实践中,概念乃规则意义的主要承受者,原则为法律概念意义的扩散负有正当性论证之职责。从技术的角度看,法律解释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法律概念的操作问题。法律原则一方面设定了法律概念意义的可能范围,另一方面又为法律概念意义的扩散提供了理论支援。如果运用法律原则而附加给法律概念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法律概念解释本身,那么二者间的关系在此时便宣告断裂。法官可以直接运用法律原则来创造一个新的规则,这时的法律解释因此也就演变为对法律原则的解释。

但这种情况在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中并不多见。据此可以断定,概念解释是法律解释的核心,而非全部。第三节法律概念的解释二、法律概念的解释原则(一)安全性原则法律概念承载着法治的理想,法治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主要看法律概念和规范对人们的思维有多大程度的约束。因此,在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时,必须维护法律规范及概念之安全性,所谓安全性,是指维护通过对解释客观性的追求来确保法律作用的发挥。(二)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时,一方面要将法律概念置于整个法律文本的语境当中,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规范之间、概念与原则之间、概念与整个法律体系之间的逻辑(种属)关系。整体性解释也称为体系解释、系统解释或结构解释。第三节法律概念的解释二、法律概念的解释原则(三)合法性原则在通常意义上,法律概念解释的合法性是指对法律概念的解释的合乎逻辑性的要求。合法性有多种含义:本体论上的合法性,关注法律自身的正当性,是法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四)妥当性原则法律概念解释的妥当性,是指在不违背法律安定性的基本前提下,超越法律共同体对法律规范的可能意义所“划定”的界限,为在个案中实现利益平衡和满足一般人对法律的心理需求,而对法律概念的意义进行扩张或限缩、在最广泛的主体之间所达致的一种合意。第三节法律概念的解释三、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一)词典解释方法(二)逻辑解释方法(三)类型化解释方法依《辞海》解释,所谓类型,是指按照事物共同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类别。按照这个对类型的一般定义,我们首先获得的就是类型的强烈客观性特征。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一、判断、命题与语句(一)判断与命题在逻辑学中,判断与命题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概念。命题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通常认为,命题与判断一样,都具有断定性和真假值的逻辑特征,但是,与命题不同的是,判断都是由特定主体作出的,主观性比较强,由于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对于同样的事物情况,不同的主体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断定,形成不同的判断。另外,命题一旦形成就只表示其抽象、确定的文本意义,判断更强调的是断定作出的过程。对于逻辑基础知识而言,命题是重点研究的核心概念,而对于法律方法而言,则是重点研究判断。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一、判断、命题与语句(二)命题的含义和特征命题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命题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第一,命题都有所断定。第二,命题都有真值。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一、判断、命题与语句(三)命题与语句命题和语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所有的命题都是由语句表达的,命题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不能离开语句而存在;另一方面,语句是包含思想内容的特殊符号形式,通常表达一定的命题。但命题和语句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第一,所有的命题都通过语句来表达,但是并非所有的语句都直接表达命题。第二,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第三,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一、判断、命题与语句(四)命题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性质命题的逻辑形式,是指命题内在的规范的逻辑结构,即命题究竟断定的内容是什么。命题形式不同,则命题的逻辑性质不同,命题的逻辑性质不同,则断定不同,真假不同,由此而进行的推理形式也不相同。如前面所述,相同的语言形式(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内容不同的命题,它们的命题形式可以相同。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一、判断、命题与语句(五)命题的种类命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命题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方法。从命题的形式结构出发,首先根据命题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必须”“允许”之类的模态词,可以把命题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对非模态命题,根据一个命题是否包含有其他的命题,可以把命题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简单命题即不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复合命题即包含有其他命题的命题;然后可以把简单命题分为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最后根据复合命题所包含的支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可以把复合命题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模态命题又可以分为狭义模态命题和规范命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二、常见的命题种类(一)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有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两种。1.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断定主项S与谓项P之间的外延关系的命题。2.关系命题关系命题也是简单命题的一种,它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思维对象之间最常见、最主要的关系有两种,即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二、常见的命题种类(二)复合命题1.联言命题所谓联言命题,就是断定思维对象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2.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就是断定思维对象若干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是存在的命题。3.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与其他命题形式相比,其突出的逻辑特征在于,它不是对思维对象的可能情况作出断定,而是断定了思维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我们在法律条文中常可见到这种命题形式。假言命题反映了思维对象间存在的条件关系,也称为条件命题。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二、常见的命题种类(二)复合命题4.负命题负命题是否定一个命题的命题。命题的思维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命题本身。5.多重复合命题由复合命题作子命题构成多重复合命题。一个多重复合命题总体上可以是联言、选言、假言、负命题等形式。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二、常见的命题种类(三)模态命题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根据模态词的不同,我们通常把模态命题分为狭义模态命题(包含“必然”“可能”)和规范模态命题(包含“必须”“允许”),本部分只讨论狭义模态命题(以下简称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在本章第二节讨论。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三、谓词逻辑中的直言命题谓词逻辑是通过把简单命题分析为个体词、谓词和量词(以及连接词)等非命题成分来研究简单命题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规律与规则的逻辑理论。在谓词逻辑中,人们把反映某些特定个体的概念称为个体词,把反映某一个体所具有的性质或若干个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的概念称为谓词。表示一个个体有什么性质的谓词称为一元谓词,表示两个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谓词称为二元谓词,依次类推,谓词有三元乃至n元谓词之分。传统逻辑中的直言命题是一元谓词,传统逻辑中的关系命题是二元谓词。第一节法律判断的逻辑基础四、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命题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对事物情况的描述,另一种作用是对自己关于某种事物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表达。真假是命题的基本特征,莱布尼茨最先把命题的真区分为必然真和事实真,其后休谟把命题划分为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价值命题的认同将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逻辑学家对规范和规范命题的研究形成了规范逻辑(道义逻辑)。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事物状况的陈述,它表达的是陈述者的一种信念:确信事物状况就是自己陈述的那样。例如:“这个案件有三名犯罪嫌疑人。”“两月后,诉讼时效将届满。”价值命题是关于某种事情或现象的情感、态度的陈述。例如:“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见义勇为应当给予政府奖励。”这些命题表达的是我们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对事物状况的评价。法律规范命题都是价值命题。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一、法律命题法律命题是断定特定行为、事实状态或关系具有或不具有以及具有什么法律意义的思维形式。(一)法律规范命题的含义所谓规范命题就是包含有规范词的命题。“应当”、“允许”或“禁止”这一类语词称为规范词,用以表明某种行为规定的执行方式。(二)法律规范命题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规范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在规范词的使用或结构上有所区别。从法律规范命题的性质来看分为三种类型,即授权性规范命题、义务性规范命题和禁止性规范命题,各自都通过相应的规范词表示。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一、法律命题(二)法律规范命题的种类我们把“允许”型规范命题分为允许肯定命题和允许否定命题;把“必须”型规范命题分为必须肯定命题和必须否定命题。1.“允许”型规范命题“允许”型规范命题是包含有“允许”“可以”一类规范模态词的规范命题,又叫授权性规范命题。2.“必须”型规范命题“必须”型规范命题,就是包含有“必须”“应当”一类规范模态词的规范命题,它表明相关的行为规定是被命令履行的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一、法律命题(三)不同法律规范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具有相同素材的几种基本的法律规范命题形式之间具有正确与否、妥当与否的对当制约关系。必须p、必须非p(禁止p)、允许p、允许非p四种法律规范命题间的对当关系(1)在同一规范体系中,“必须p”与“必须非p”之间为反对关系。(2)在同一规范体系中,“必须p”与“允许p”,“必须非p”与“允许非p”之间,为差等关系:“必须p”蕴涵“允许p”,“必须非p”蕴涵“允许非p”。(3)“允许p”与“允许非p”为下反对关系。(4)“必须p”与“允许非p”,“必须非p”与“允许p”,它们之间分别为矛盾关系。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二、法律判断法律判断是主体对特定行为、事实状态或关系具有或不具有以及具有什么法律意义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断定,是一种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和方法,比如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仲裁机关的仲裁裁决、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处罚决定等都是法律判断。作为名词的法律判断与作为动词的法律判断有所不同,前者表现为一个断定结论,是一种法律思维形式;后者表现为一个过程,一种方法。要得出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判决结果,司法工作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法律判断。德国法学家魏德士撰写的《法理学》教材中将法律适用的过程分为三段论式的四个步骤:———认定事实———寻找相关的(一个或若干)法律规范———以整个法律秩序为准进行涵摄———宣布法律后果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三、法律判断与法律命题的关系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是对特定行为、事实状态或关系具有或不具有以及具有什么法律意义或性质作出断定。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命题表现为立法结果的文本表达形式,即法律规范是法律命题的前提,强调的是法律意义的释放,而法律规范本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法律命题在于强调法律的规范意义。而法律判断主要表现为法律工作者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依据法律规范对特定行为、事实状态或关系具有或不具有以及具有什么法律意义或性质作出断定,强调的是把相对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相结合,对特定行为、事实的状态或关系予以断定的过程。其重点在于,经过思维赋予事实或行为以意义。第二节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三、法律判断与法律命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法律命题(主要指法律规范)都不是针对个别的人,而是针对具备同样特征的许多人而提出的,它的适用也不是一次性的,因此,法律规范都属一般规范,并且也都属抽象规范。法院等司法机关针对某个特定行为对象作出的裁决、判处结论,是法律规范在具体条件下的适用,是以法律规范为依据而推出的结论,它不是一般规范,而是从一般规范中推导出来的法律判断。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法律命题与法律判断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容关系,二者在很多方面是重合的。第三节法律判断的形成过程与类型一、法律判断的形成过程对大陆法系国家来说,要作出一个正确、恰当的法律判断,法律人的思维步骤如下。首先是处理具体的生活事件,确认案件事实发生。其次判断案件事实是否具备法律的构成要素,其中有目光的往返流转过程。案件事实就是法律家陈述的在法律上重要的个别事实,这种个别事实一般是从当事人、证人等的主动提及陈述中筛选出来的。如果当事人没有主动提及,法官应该追问所有和法规范的命题有关的事情。法官以这种方式缩减或者补充原本的讲述,使终局的案件事实只包含全部在法规范的适用上有意义的实际事件的构成要素。因此,(最终的)案件事实是思想加工处理后的成果,处理过程包含法的判断。所有经法律判断的案件事实都不仅是单纯事实的陈述,而且是考量法律上的重要性,对事实所作某些选择、解释及联结的结果。第三节法律判断的形成过程与类型二、法律判断的类型法律适用的核心部分是对案件事实作必要的判断。在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法条的构成要件时,判断者需要作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断定。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以感知为基础的判断。第二,以对行为的解释为基础的判断。第三,其他借社会经验而取得的判断。根据法律判断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我们把法律判断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判断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判断,法院的判决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判断,律师的辩护意见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判断。根据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判断分为涵摄思维模式的法律判断,类型思维模式的法律判断和论证模式的法律判断。第四节法律规范命题的逻辑结构二、法律判断的类型法律规范是指通过法律条文等表现出来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法律规范的结构进行不同的划分:从法律语言的角度存在法律规范文法结构;从法律体系的角度存在法律规范系统结构;从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的关系角度存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本节主要叙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作为行为的尺度和标准,逻辑上必然具有效力。尽管行为标准被适用和服从具有事实上的概然性,存在例外,但是在规范逻辑世界中不存在例外情形。法律规范的这种有效性依赖于其逻辑结构中每个要素的并存同构和互动协调。第四节法律规范命题的逻辑结构二、法律判断的类型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组成法律规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完整的法律规范命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规范的接受对象。第二,表明规范接受对象应当或不应当作出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法律规范可以积极地影响接受对象的特定行为,并进而在其效力范围内调控特定的过程。第三,指出要求接受者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时所需具备的情况或条件。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一)推理的含义及逻辑结构推理是一组命题序列,可以从一个或一组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其中,据以推出的命题是推理的前提,被推导出的命题是推理的结论。推理虽由命题构成,但不是命题的任意组合,它要求组成推理的命题组合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推理者必须断定组成推理的命题间具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如果某些命题为真,那么另一些命题也必然或可能为真,即:一些命题(前提)能为另一些命题(结论)的真实性提供证据和理由,从而使这些命题(结论)有理由可信。第二,推理者必须断定或者默认作为前提的命题是真实的,从而保证结论也为真。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二)推理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推理分为不同的种类。第一,根据前提与结论间逻辑联系性质的不同,推理可以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或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不能必然,而只能或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第二,必然推理又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命题推理和复合命题推理。简单命题推理是由简单命题构成的推理,复合命题推理则是其前提或结论至少包含一个复合命题的推理。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二)推理的分类第三,或然推理根据其前提反映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溯因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而断定所有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个别性(或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或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溯因推理又称回溯推理,是指由果溯因,或者为特定论题寻找解释的推理。第四,根据前提的增加是否会改变对结论的支持度的不同,可以将推理分为单调推理和非单调推理。传统的(演绎)逻辑理论通常是单调的,一旦能够证明从一个前提集Γ中推出结论A,那么该前提集的扩张不会改变对结论的支持。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二)推理的分类第五,根据推理是否涉及推理前提的实质内容,可以把推理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是不涉及推理的实质内容而仅根据前提与结论在思维形式结构方面的逻辑推导关系进行的推理。我们一般所说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就是指形式推理。实质推理又称为论辩推理,是根据推理前提的实质内容以及推理者的价值倾向进行的推理。因为实质推理的前提涉及思维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在其推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前提进行实质的分析,其结论虽然是从前提推出的,但往往并不具有必真的属性,而只具有某种程度的妥当性、合理性、可接受性和说服力。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三)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和归纳推理的可靠性推理是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形式。但是由于前提对结论的支持程度不同,所以,前提推出结论时,“推出”的含义不同。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推出”,即如果前提真,就为结论真提供了完全的支持,因而一个演绎推理是有效的,如果其前提真,结论必然真,或者说其前提真,结论不可能假,否则就是无效的。这说明,一个演绎推理是否有效是由它的推理形式所决定的。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一、推理的一般理论(三)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和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归纳推理(不包括“完全归纳推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结论的知识超出了前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换言之,前提并非蕴涵结论。因而,即使归纳推理的前提都是真实的,也不能由此保证结论必定真实,但它却为所思考的结论很可能为真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因而归纳推理都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前提为结论的或然性提供了支持。人们可以通过强化前提以提高结论的或然性,从而对不同归纳推理的或然性作出评估。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简单命题推理是其前提和结论都是简单命题,并且根据简单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一)简单命题直接推理既然直接推理是前提只有一个简单命题的推理,这样的推理就只能或者是根据这个命题与其相同素材的其他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进行的推理,或者是通过改变该命题的逻辑形式进行的推理,前者我们称之为对当关系推理,后者称之为变形推理。1.对当关系推理对当关系推理是根据简单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由一个命题必然地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推理。我们用“,”表示推导符号,它左边的命题是前提,右边的命题都是结论;用“﹁(SAP)”表示对“SAP”的否定,即SAP真时,﹁(SAP)为假,而SAP为假时,﹁(SAP)为真。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二)简单命题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1.三段论的结构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简单命题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简单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例如:所有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有利用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的尚未公开的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都是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所以,所有利用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的尚未公开的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二)简单命题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3.三段论推理规则虽然三段论都是遵循三段论公理所进行的推理,依据该公理可以判定一个三段论是否有效,但这种判定往往不具有直观性。传统逻辑检验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的标准,还需要具体的推理规则。三段论推理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是三段论推理形式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遵守这些规则就能保证由真前提必然地推出真结论。三段论推理的一般规则有7条,其中前5条是基本规则,后2条是根据前5条规则可以推出的导出规则。规则一: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二)简单命题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3.三段论推理规则规则二: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规则三: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的结论规则四: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则结论必是否定命题规则五:如果结论为否定命题,则前提之一必是否定命题规则六:两个特称命题作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结论规则七: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那么结论必是特称命题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二)简单命题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4.省略三段论及其补充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三段论推理必然包含三个命题,但在具体应用时,基于表达的简洁性要求及不言自明的语境,常常隐含三段论的某一部分。这种没有明白表达出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的三段论,称之为省略三段论。省略三段论包括三种情况:(1)省略大前提。例如:被告的行为是正当防卫的行为,所以,被告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该三段论省略了大前提“所有正当防卫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二、简单命题推理(二)简单命题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2)省略小前提。例如:所有正当防卫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所以,被告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该三段论省略了小前提“被告的行为是正当防卫的行为”。(3)省略结论。例如:所有正当防卫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被告的行为是正当防卫的行为。该三段论省略了结论“被告的行为是合法行为”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复合命题推理是其前提或结论中包含复合命题的推理,是根据命题间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一)联言推理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依据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为:支命题同真时,联言命题为真;联言命题为真时,每一支命题为真。[由此可以得出联言推理的规则:第一,由各个支命题为真,可推知它们所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第二,由一个联言命题为真,可推知其中某一个联言肢为真。根据联言推理的规则,联言推理有两个有效式,即合成式和分解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一)联言推理1.合成式联言推理合成式联言推理是以联言命题的全部支命题为前提,根据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推出一个联言命题为结论的推理。例如:合法性是判决的基本要求。合理性是判决的基本要求。所以,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判决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二)选言推理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命题为前提或结论,并依据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相应地,选言推理可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两类。1.相容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是以相容选言命题为前提或结论,并依据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为:一个为真的相容选言命题断定其支命题中至少有一真,也可以都真。因此,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是:第一,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可以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第二,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二)选言推理1.相容选言推理根据以上规则,相容选言推理有一个有效式,即否定肯定式,和一个无效式,即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是以否定相容选言命题的一部分选言肢为前提,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为结论的推理形式。例如:财务室被盗或者是外盗,或者是内盗。经查明财务室被盗不是外盗。所以,财务室被盗是内盗。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二)选言推理2.不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是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前提,并依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为:一个为真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它的各个支命题中必有一真,且只有一真。因此,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是:第一,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可以肯定该选言肢。第二,肯定一个选言肢,可以否定其余选言肢。根据以上规则,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即否定肯定式和肯定否定式。(1)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是以否定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部分选言肢为前提,进而得出肯定其余选言肢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二)选言推理2.不相容选言推理(2)肯定否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是以通过肯定不相容选言命题的一个选言肢为前提,得出否定其余选言肢的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假言命题,并依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假言命题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三类,与此相对应,假言推理也有三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前提,并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是:一个为真的充分假言命题,前件真时,后件必真;后件真时,前件不定;前件假时,后件不定;后件假时,前件必假。据此,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是:第一,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第二,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第三,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第四,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根据以上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有效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和两个无效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1)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指通过以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为前提,得出肯定其后件的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2)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否定充分假言命题的后件为前提,以否定其前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例如:如果被告作案,那么他一定有作案的动机。事实证明被告没有作案动机。所以,被告没有作案。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必要假言命题为前提,并依据必要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必要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是:一个为真的必要假言命题,前件假时,后件必假;前件真时,后件真假不定;后件真时,前件必真;后件假时,前件真假不定。据此,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是:第一,肯定后件可以肯定前件;第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第三,否定前件可以否定后件;第四,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根据以上规则,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有效式: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前件式,和两个无效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1)肯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通过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为前提,得出肯定其前件的结论的推理形式。(2)否定前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为前提,以否定其后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前提,并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是:一个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件真时,后件必真;前件假时,后件必假;后件真时,前件必真;后件假时,前件必假。据此,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是:第一,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第二,肯定后件可以肯定前件;第三,否定前件可以否定后件;第四,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根据以上规则,充分必要条件推理有四种有效式,即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肯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为前提,以肯定其后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2)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肯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为前提,以肯定其前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为前提,以否定其后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为前提,以否定其前件为结论的推理形式。4.其他复合命题推理在日常实践应用中,包括在法律活动中,复合命题推理往往表现为以上几种基本推理形式的综合应用,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推理形式。以下以经常用到的二难推理和反三段论推理为例予以说明。(1)二难推理。常见的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一个二肢选言命题为前提,并依据相关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4.其他复合命题推理(2)反三段论推理。反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前件为联言命题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前提,断定如果结论为假且一个联言肢命题为真,则另一个联言肢命题为假的推理。该推理形式可以表达为:如果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所以,如果断定犯罪分子并非属于犯罪未遂并且已经着手实行犯罪,那么,可以断定该犯罪分子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事实为假。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三、复合命题推理(三)假言推理5.一般复合命题推理及其有效性判定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基本的或者典型的推理形式,可以依据相应的推理规则判定其逻辑形式是否有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个推理往往非常复杂,仅仅依据以上规则判定其有效性可能会有困难。下面我们介绍对于一般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的方法。一般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性的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写出所要判定的复合命题推理的逻辑形式。第二,运用相应方法判定命题推理的蕴涵式是否为逻辑重言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引出一般性知识作为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而是必要条件关系。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的,否则,归纳也就没有意义。(一)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推论。例如:氦是惰性气体,氖是惰性气体,氩是惰性气体,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四、归纳推理(一)完全归纳推理氪是惰性气体,氙是惰性气体,氡是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和氡是元素周期表中零族的所有元素。所以,零族所有元素都是惰性气体。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四、归纳推理(二)不完全归纳推理1.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定义和逻辑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叫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法、简易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具有(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从未遇到相反情况(反例),从而断定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不完全归纳推理。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性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根据是:第一,人们已经观察到某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具有(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情况多次重复出现;第二,在已考察的所有事例中,人们没有发现与重复出现的情况相矛盾的例外情况。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四、归纳推理(二)不完全归纳推理3.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方法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与观察事例的数量、范围以及对于观察对象的分析程度具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被考察对象的数量。归纳推理的客观基础在于事物联系的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第二,扩大被考察对象的范围。第三,正确对待相反事例,即不具有归纳推理结论所断言的性质的事例,与结论相矛盾的事例。第四,不作过多断定。第五,结论所涉及的被考察对象的外延越小,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程度越高。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通常称为类比、类比法或类推法,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个(些)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两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是据以得出结论的依据,即推理的前提;确认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①事物A具有属性a,b,c,d;②事物B具有属性a,b,c;③所以,事物B具有属性d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一)类比推理的特征类比推理表现为从个别对象向另一个别对象,或者从一类对象向另一类对象认识的过渡。当一个对象需要解释,而该对象与另一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人们通过类比,可对该对象以相似的解释。因此,类比推理具有以下逻辑特征:第一,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第二,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第三,类比推理的结论受前提制约的程度较小。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二)类比推理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类比推理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根据类比推理的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思维对象具有某些属性,类比推理可以分为正类比推理、负类比推理和合类比推理。正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又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其他某种或某些属性,进而推断另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相同属性的类比推理。其逻辑形式是:A具有属性a、b、c、dB具有属性a、b、c所以,B具有属性d。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二)类比推理的种类负类比推理是根据类比推理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又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不具有某些属性,进而推断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不具有相同属性的类比推理。其逻辑形式是:A具有属性a、b、cB具有属性a、b、cA不具有属性d所以,B不具有属性d。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二)类比推理的种类合类比推理是正负类比推理的综合运用。是根据两个或者那个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推断另一对象也具有相同属性;根据一对象不具有某些属性,推断另一对象也不具有某些属性的类比推理。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五、类比推理(三)类比推理的可靠性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由于据以推出结论的共有属性和所推出的属性的关系不同,前提对结论的制约程度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不同。在思维实践中,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逻辑方法主要有:第一,以类比对象的本质属性或者接近本质属性的属性进行类比。第二,增加据以类比的共有属性的数量。第三,查证推出的结论是否与该事物的已知属性相矛盾。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六、溯因推理溯因推理,是指以已知的结果性事实为前提,依据一般规律性知识,推断该结果发生的原因的推理方法。溯因推理的逻辑结构形式可表示为:q如果p,那么q所以,p用蕴涵式表达为:q∧(p→q)→p第一节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六、溯因推理在这里,q表示已知的结果,如果p,那么q,表示一般规律性知识,p表示根据已知的结果和一般规律性知识推测出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该逻辑形式可以看出,溯因推理实质上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肯定前件式,即以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为一个前提,以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另一个条件,而结论则是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因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可以表达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即前件表示原因,后件表示结果,所以,溯因推理具有根据结果推测原因的性质。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很显然,溯因推理是一个逻辑无效的推理模式,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即前提真,结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