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物理的教案_第1页
2024年高中物理的教案_第2页
2024年高中物理的教案_第3页
2024年高中物理的教案_第4页
2024年高中物理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i.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

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

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I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睇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I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

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教材P4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教材

四、实例探究

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一奥斯特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一

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一法拉第一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片仑

一°

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五、学生的思考: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

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

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知识准备

①磁通量

定义:公式:?=BS单位:符号: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m2表示B的单垃;

计算:当B与S垂直时,或当B与S不垂直时,?的计算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阳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

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教材P7图4.2-3

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

关系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实验三:①通电线圈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

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

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

③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

中的电流迅速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

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

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

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6、例题分析

例1、右图哪些回路中比会产生感应电流

例2、如图,要使电流计G发生偏转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闭合或断开的瞬间B、K闭合,P上下滑动

C、在A中插入铁芯D、在B中插入铁芯

7、练习与作业

1、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

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线运动

C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

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为轴转动

B以。。/为轴转动

C以ad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D以be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4、如图,距形线圈abed绕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减小

B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增大

C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36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6、在无限长直线电流的磁场中,有一闭合的金属线框abed,线框平面与直导线ef在同一

平面内(如图),当线框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水平向左运动B、竖直向下平动

C、垂直纸面向外平动D、绕be边转动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3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班嫌和干涉图样;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干涉现象、波的衍射现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波的干涉图样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

教学教具:

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

会知道,原来波遇到狭舞、小孔或较小的障碍物时会产生一种特有得现象,这就是波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波在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波线弯曲,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绕到障碍物的背后继

续转播,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哪些现象是波的衍射现象?(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头、芦苇的细

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实验:下面我们用水波槽和小挡板来做,请大家认真观察。

现象:水波绕过小挡板继续传播。将小挡板换成长挡板,

重新做实验:

现象水波不能绕到长挡板的背后传播。这个现象说明发生衍生的条件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2)衍射现象的条件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两快小挡板,当中留一狭缝观察波源发出的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该变窄缝的宽度(由窄到宽),观察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在窄缝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绕到挡板后

面继续传播。(参见课本图10-26甲)

在窄缝的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波在挡板后面的传播就如同光线沿直线传播一样,在

挡板后面留下了“阴影区"。(参见课本图10-26乙)

第二、保持窄缝的宽度不变,改变水波的波长(由小到大),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

屏幕上。可以看到:在窄缝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将课本图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们是做衍射实验时拍下的照片。甲

中波长是窄舞宽度的3/10,乙中波长是窄转宽度的5/10,丙中波长是窄隆宽度的7/1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窄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窄健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窄转宽度与波长相比非常大时,水波将直线

传播,观察不到衍射现象。

结论: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

明显的衍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2、波的叠加

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

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

列水波互不干扰。

3、波的干涉

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

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

波的叠加。

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LS2同步地上下振

动,由于小球SI、S2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

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如课本图10-29所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

象呢?我们可以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

课本图10-30所示的是产生上述现象的示意图。S1和S2表示两列波的波源,它们所产生

的波分别用两组同心圆表示,实线圆弧表示波峰中央,虚线圆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时刻,如果介质中某点正处在这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课本图10・30所示中的a

点],则该点(a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过半个周期,两列波各前

进了半个波长的距离,a点就处在这两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该点(a点)的位移就是负向最

大值。再经过半个周期,a点又处在两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这样,a点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

的振幅之和,所以a点的振动总是最强的。这些振动最强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

粗实线上。

某一时刻,介质中另一点如果正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课本

图10-30中的b点],该点位移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就处在一列波的

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处,再经过半个周期,该点又处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

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处。这样,该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该点的振动总是

最弱的。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等,这一点的振幅就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区域水面呈现平

静的原因。这些振动最弱的点都分布在课本图10-30中画出的粗虚线上。可以看出,振动最强

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是相互间隔开的。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并且振

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图样叫做干

涉图样。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才会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

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们发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仅水波,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现象是

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就可以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声波的干涉现

象。

(1)做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

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

做干涉图样。

(2)特点: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现象。

(3)产生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它

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

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

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

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

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

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

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杳、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新内容

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写?

学生: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

电路的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1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

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彳导到的大致答案为:由前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同知E=I(R+r),

或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测量的这一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2.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测路端电压;测二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

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

里面、各需测的是什么?

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

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示数准确示数偏小

采用图2示数准确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

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回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

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Q.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

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

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

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

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

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开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

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

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

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I真=1测+Iv

即(1真一1测)1,

反映在图线上:

当U=0时,Iv-OI-I真

故r真>1■测E真>£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步骤:

三、数据处理:

计算:

图像:

四、误差分析: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学校:临清三中学科:物理编写人:孙风武审稿人:盛淑贞

多用电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学习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掌握科学测量的主要步骤。

二、预习内容

一、实验目的

测定电源的。

二、实验原理

1、图2.6-1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与路端电压U、电流I的关系可写为

E=(1)

2、图2.6-2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电流I、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2)

3、图2.6-3中电源E、内电阻r、路端电压U、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3)

ErR

ErR

图2.6-2图2.6-3

实验原理1是本节课的重点。测出几组U,I数值,带入(1)式得到的方程两两组成方程组,

可得到E,r值。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还可以多测出几组U,I值,然后在U-I坐标平面内描出各

组U、I值所对应的点,然后通过这些点画一直线,如图2.6-4所示,直线与纵轴的的交点的纵

坐标就是电池的电动势的大小,直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电池的短路电流Io=E/r,因此

可求的内电阻r=E/I。。

三、实验器材

、、、、)I

导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图像法。

学习重难点:图像法计算E、r,

二、学习过程

实验步骤

1.连接电路。如图2.6-1所示。电流表取0.6A量程,电压表。IoI/A

取3V量程,移动触头位置使连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_____。图2.6-4

2.测几组(I,U)值。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使电流有明显示数,记下一组(I,

U)值,断开电键。用同样方法,多次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记录多组(I,U)值,然后断开电

键。

3.建立坐标系、描点。纵轴表示______^横轴表示(取合适的标度,使所描坐标

点分布绝大部分坐标纸,必要时纵坐标可以

4.据描出的坐标点作出U-I图像。应使图象尽量多的通过描出的点,不在图象上的点要尽量

对称的分布于图线两侧,误差很大,应坚决舍弃。

5.测算电动势和内电阻。准确读出U-I图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坐标,并带入U=E-Ir中,

算出E=?r=?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所用的电路如图2.6-5所示,T立同学

测得六组数据如下表中所示。

组别KA)U(V)

10.121.37

20.201.32

30.311.24

40.321.18

50.501.10

60.571.05

(1)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2.6-6中作出U-I图线。

(2)根据图线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V,电池的内电阻r=

(3)若不作出图线,只选用其中两组U和I雌,可利用公式E=Ul+Ilr,E=U2+I2r算

出E和r,这样做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选用第_____组和第组的数据,求得E和r

误差最大。

(三)反思总结

误差分析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池、开关和导线配合下列哪些仪器.

可以达到测定目的()

A•一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

B.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

C.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

D.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

2.下面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既减小偶然误差,又

直观、简便的方法是()

A.测出两组I,U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Ul+Ilr和E=U2+I2r中,即可求出E和r

B.多测几组I,U的数据,求出几组E,r,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测出多组I,U的数据,画出U—I图像,再I艮据图像求E,r

D.多测出几组I,U数据,分别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开路时的路端电压即

为电压势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内电阻r

3.现有器材:量程为10.0mA、内阻约30-40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l=150,定值

电阻R2=100,单刀单掷开关S,导睇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干电池(电动势约1.5V)

的电动势。

(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的待测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

是:.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a、b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a、Eb和内电阻ra、rb时,画出的图

线如图麻,则()

A、.Ea>Eb,ra>rbB、Ea>Eb,ra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

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

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

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

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

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

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

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

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

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期6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

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

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

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

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

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

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

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

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

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

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

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

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

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

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

化.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匿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

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

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

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

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5)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6)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Q)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

匕瞰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随机通达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动画、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

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

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地描述

为真实情境进行设计:刘易斯百米赛跑视

二、新课教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velocity)。

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

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

(instantaneous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

图1—21)。

实验探究一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

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

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

度As和测出的时间A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由于遮光板的宽

度A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4库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

真是情境

播放实验视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

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

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时间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200300400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⑴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

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提问:图像如何反映汽车运动的速度?

总结:图像的斜率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

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

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学生模拟现场

投影仪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

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匕匕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

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

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

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

图像如下图。)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备注

瞬时速度知道课堂检测

位移-时间图像理解课堂作业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匿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

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

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

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

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

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

基础。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

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

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反冲运动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

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

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母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概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

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课堂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咕中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

运动。

学生乙:

装置: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

筒,在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

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

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

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

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

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

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

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

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物理情景对几个物理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

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可以自动地改变喷水的方向。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

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

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个废旧白炽灯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细玻璃管,往细玻璃管装由火柴刮下的

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

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

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①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①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

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②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

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

火箭就向前飞去。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

作为运载工具。

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

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

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

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

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l,燃料燃尽

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l(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则:(M-m)v-mvl=O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巩固训练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m/s,射击后炮身

后退的距离是45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结

1、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而向相反方向

运动,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反冲运动。

2、对于反冲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动是守恒定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必须严格按动量守恒定

律的解题步骤来进行。

3、反冲运动不仅存在于宏观低速物体间,也存在于微观高速物体。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对比,提高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的能

力。

3.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纯电阻、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焦耳定律讨论的是电路中怎样的能量转化情况?学生回答电能完全转化为内

能的情况。

进一步提问:实际中有些电路除含有电阻外还含有其他负载,如电动机,那电动机的能量转

化情况又是如何呢?进而引入新课一《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二)新课讲授

L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提问:结合生活经验,电动机是将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了吗?

学生回答:电动机除了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以外,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小组讨论:当电动机接上电源后,会带动风扇转动,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间的关系又如

何?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2、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3、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

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

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

加强举例。

三、教具

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i果

1、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一

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提供的。另外我们还知

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

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实验:粉笔头自由下落。

同学们想过没有,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同学可能会说,重

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是不是一种力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是。)这个问题也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

牛顿的结论也是:yes。

既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所有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有

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

(二)教学过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当时"日心说"已在科学界基本

否认了"地心说",如果认为只有蝴对物体存在引力,即地球是一个特殊物体,则势必会退回

"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而认为物体间普遍存在着引力,可这种引力在生活中又难以观察到,

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答出:一般物体间,这种引力很小。如不能答出,教师可诱导。)

所以要研究这种引力,只能从这种引力表现比较明显的物体一天体的问题入手。当时有一个

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个规律: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3次方与运动周期的.2次

方之比是一个定值,即开普勒第

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

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

有引力。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

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