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代表,有利于我们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中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千年文化,实现文化强国。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导入:下面哪些图片是中国的建筑?情境任务:你所在的城市承办世界建筑文化博览会,你受命设计一座中国建筑博物馆,要求必须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和现代生活元素的有机结合。请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博物馆设计的理论依据,用文字介绍你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新会人。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他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主要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才女佳人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文体知识说明文的特点: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分类别、作假设、作引用……写作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题目解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的开阔视角和强烈的民族情感。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1、2段):引论。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第3~13段):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第三部分(第14~17段):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第四部分(第18~20段):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研读课文一、提取关键词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阅读文本,提取文章的核心信息,这就是关键词。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请你找出能够反映此论文主题内容的关键词。筛选信息,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请同学们朗读第1段,从中读出民族自豪感。特征——独特、历史悠久、分布广。自豪感——“中国的”“各民族数千年”“独特的”“数千年来”“世代”“很广大的”,从这些词语可以读出自豪感。二、梳理九大基本特征作者介绍了九大基本特征,请同学们寻找设计的理论依据,完成表格。1.请概括一“所”房子的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2.研读“平面布置”段落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平面布局的特征及文化内涵:有主有从——尊卑长幼;彼此联系——宗法制度;左右对称——中和之美;朝南向阳——崇尚自然。3.简单来说,什么是“斗拱”?“斗拱”的作用有哪些?(1)“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2)“斗拱”的作用:①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性;②加固两条横木接榫,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③具有装饰的作用。4.品读“屋顶”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四角翘起——呼应之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灵气、生气、富有生命力。5.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这九个基本特征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可不可以先写我最喜欢的屋顶、斗拱、颜色?不可颠倒,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科学小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三、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第15自然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灵活性”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一贯的风格,又具有其独特性。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理解。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不同的“词汇”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词汇”即建筑的材料。每个国家,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人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材料。这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以及后人对前代感情的寄托便寓于这各具特色的建筑之中了。所以说不同的“词汇”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四、拓展延伸,深挖主旨1、结合时代背景,再次朗读最后一段,细品、深思。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吗?背景资料:一生只做一件事——保护古建筑梁思成,1950年初,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本文写于1954年。梁思成先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建议,思考乃至担忧。他借这篇文章意图唤醒我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唤醒我们的民族自信。2、梁思成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跟他有眼光,有理论基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爱国的赤子之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民族情感,单凭学术造诣,虽然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建筑学家。3、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①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②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总结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